..续本文上一页来清净」,这念本具的觉性本来清净,所以,修行不是另外修一个道出来,而是要澄清当下这一念,返照自心,化除烦恼,漏尽烦恼。这个功夫如果自己不做,任谁也帮不上忙,「解铃还须系铃人」,因为这些业障是自己造的,就要自己承担,不要逃避。所以,从现在开始,「随缘消旧业,更莫造新殃」,这是第一步。「随」着现前的这些善「缘」、净「缘」,「消旧业」,消除过去的业障。「不造新殃」,有觉、有照,时时刻刻坚住正念,随顺觉性。坚住正念,又称为定慧等持。我们这念心要定慧等持,定慧等持就是坚住正念,就是随顺觉性。佛法不能有丝毫的迷惑,有一点点迷惑,就堕入无明烦恼当中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四)981101
一年一度的住持禅七,因缘非常难得。所谓「菩提自性本来清净,但用此心直了成佛。」从现在开始,就是使当下这念心觉察觉照、定慧等持、不迷本心,行住坐卧不离当念,就是这样修行,这就是道。儒家云:「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;可离,非道也。」我们不能有一剎那的时间离开正念、离开觉性;一离开,就想过去、想现在、想未来,所想的都是名利财色,就堕落了,就黑暗了,这念心就变成五阴世界、五阴世间。
这个世界一个是正觉世间,一个是器世间,一个是五阴世间,三世间都在我们这念心当中,无法在外面逃避,必须在心当中来转,也就是所谓「转识成智」、「转染成净」。「转」,就是转化。现在才知道自己过去是个坏蛋,有些人因此就想自杀。自杀是有罪过的,得不偿失!其实好比我们的手,翻过来是手掌,翻过去是手背,过去所作所为都是坏的,现在翻转过来,重新做人,所说的都是好话,起的念头都是善念,身所做的都是善事,就把过去那个坏蛋化掉了。
修行就是要直下承担,把过去不好的化掉。有些人修了几年,无明烦恼忽然一下爆发出来,转化不了,就堕落了。什么原因呢?因为没有觉悟心,没有觉察、觉照的心,也不知道要转识成智。假使念头很多,像长江、黄河的水一样滔滔不绝,挡都挡不住,实在没有办法了,就念佛、持咒、诵经,用这些方法来对治,把念头转一转。所以,念佛、持咒、诵经,都是转念的法门。念佛时,就朝着起心动念那里念;念了以后,所起的念头没有了,就安住实相、安住无为法。
什么是有为?什么是无为?听法这念心不想过去、不想现在、不想未来,就是定的境界。这还不算无为,只是一个定,仍是一个有为的境界。不但不想过去、不想现在、不想未来,当下这念菩提心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就是这样子沉淀下去,这就是无为法。在这里多用功,就会坐到一支好香。
自己要在这条路上磨炼,假使不磨炼,谁也帮不上忙,就算是十方诸佛现前,也帮不了你,一切都要靠自己。如果诸佛菩萨帮得了,众生早就成道了。所以,这就是众生的业,在劫难逃,造了恶业,就必须面对。我们现在不但要面对,还要转,要自己承担。有了过失,要照破,这念觉悟的心要存在;假使觉悟的心不存在,就堕落了。
所以,「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;可离,非道也。」禅宗祖师云:「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。」《大乘起信论》所说的一念不觉生三细,境界为缘长六粗,就是指当下这一念没有觉悟,离开了本位。本位,就是本具的觉性。大众要坚住在本位上,就要靠自己去练习。
这念心可从三个方面来讲──心之体、心之相、心之用。心之体,就是法身佛;心之相,就是报身佛;心之用,就是化身佛。三身佛都是自己,不要另外到外面去求法身佛、报身佛、化身佛。法身佛能所俱空,不是求出来的。这一念本心本空,就是法身佛,这就是体,就是「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」的道理。
我们这念心做了种种功德,就有功德之相。我们这念心有种种作用,千差万别,就是千百亿化身。所以,三身原来是一身,不是另外还有三身。说有三身,仍是方便,其实就是一念心。这一念心分成三方面来讲,使我们更容易了解。
无为法、定慧等持,这就是法身。能观之智,照所观之理,智慧圆满,就是报身;起大慈悲心,修种种善法,以种种方便普度众生,就成为千百亿化身。三身本来就是一身,不要另外去找三身;假使另外去找,就迷失本心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五)981108
一切法都是我们心当中的作用,心的作用非常广大,所以要时时刻刻观照这念心,用不作用想。在日常生活中起心动念,修种种善法,修了以后,能所俱空,最后安住实相。实相,就是本心。经云:「念无念念,行无行行,言无言言,修无修修。」每天念佛、诵经,是方便。不要执着方便为究竟,要能所俱空。禅宗祖师说:「思无思思」,「思」就是用头脑来分别、计画、规画事情,这是心的作用。作用以后,要「思无思思」、「返思灵焰之无穷,思尽还源」,事情做完了以后,要返照能思能想的这念心,回归自性,回归无为法,回归到心体当中,这念心里面有无穷尽的智慧、无穷尽的功德。本心无始无终,所以是无穷尽的;假使向外去追求,就颠倒了。
所谓「思尽还源」,每一件事情都要做好,做完了以后,要「还源」,销归自性,不要思了以后还在那里打妄想──或是沾沾自喜,或是忧愁烦恼──这都是不对的。要「思尽还源」,做好了之后,把能思、能想、能做的这念心归于自性。
禅七要如何用功?不是双腿盘起来坐在这里就是用功,而是要用心地法门。打坐是最殊胜的一个法门,走路容易散乱,躺着则容易昏沉、睡着,都不容易相应,所以藉由静坐的姿势和方法,在禅堂里用功。这些条件具足了,就能增进道业。
《金刚经》云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」「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。」每一宗、每一派最后都要销归自性,归于无为法、归于菩提、归于涅槃、归于觉性,否则就变成了外道,或是落入五阴境界,将来就会堕落。
今天开宗明义揭示心地法门,让大众直截了当在这上面用功。功夫是用出来的,假使不用,这个功夫始终是潜藏在觉性当中,无法显现。我们现在是随着善缘、随着净缘、随着禅七的因缘,以名昭德,利用这些因缘把自己的性德召唤出来。就如同念佛一般,「念念从心起,念念不离心,念念归自心」,念佛也是以名昭德,每个念头都是从心起,「念念从心起,念念不离心」,念了之后又回归自心,「念念归自心」。所以,是不是万法归宗?
我们现在不念佛,而是直截了当保持无念、无相、无为、无我。《六祖坛经》云:「有念念成邪,无念念即正」,随便起一个心、动一个念,就落入思惟境界,就落入生灭;无念,才是正。
佛经里提到一个「老实念佛」的法门。世尊告诉舍利弗:「我有一个老实念佛的法门。这念心随起一念就是邪,无念、无住、无为就是老实念佛,佛才会现前。」「佛」,就是指觉性。希望每一位要在这里用功,假使能在这里用功,有了一点点相应,就了解佛法所说的不是譬喻、不是形而上的东西,绝对不会退转。
大众平时都很发心,修福报、修精进、修慈悲,护法护教,现在参加住持禅七,是更上一层楼。现在在禅堂用功,就用一个「歇」字,「狂心顿歇,歇即菩提」,保持觉性。有了烦恼,就要对治,就要返照,把烦恼破掉。假使不破掉,无明烦恼的根始终潜伏在八识田中。要相信佛法,用智慧和定力,自己改变自己,要有这种信心。狂心顿歇,歇即菩提!
《九十八年住持精进禅修导师开示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