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得戒和尚 上惟下覺大和尚于九十七年度在家菩薩戒會開示

  得戒和尚 上惟下覺大和尚于九十七年度在家菩薩戒會開示

  

  

  (一)980816

  受在家菩薩戒是每一位的福報,因緣非常殊勝。這次戒會從叁皈到五戒,從五戒到八關齋戒,從八關齋戒到菩薩戒,可以說是一個最完整的大法會、最殊勝的戒會,這是每一位的殊勝因緣、每一位的福報、每一位的出世勝因。佛法講究因緣,因緣具足了,世間法、出世間法都能成就;假使因緣不具足,世間法、出世間法都不容易成就。從過去到現在,諸位發了長遠心護法護教,發了廣大心、清淨心、大慈悲心、無上菩提心,這次更發了大心,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。這些都是因,有了因,將來一定會感果,現世一切順利,消災增福,遇難呈祥,未來圓滿菩提。

  

  我們很有福氣、很有因緣,能在中臺禅寺受菩薩大戒、千佛大戒。外面熙熙攘攘,全世界的人都在不安、驚慌、恐怖當中,乃至在饑荒、貧賤、窮困當中。大多數的人天天都有煩惱,很少人能像諸位一樣在這裏念佛、忏悔、靜坐、受戒,聆聽出世法,這都是過去所植的勝因,因此,今生的業感就是出世的業感。這些因緣不是從天而降的,而是過去的努力和現在的努力,這個因是自己掌控而來的,有因就能感果。例如,叁皈的因,能感叁皈的果報;五戒的因,能感五戒的果報;八關齋戒的因,能感八關齋戒的果報;菩薩戒的因,能感菩薩戒的果報。

  

  世間上有多少人能聽到正法和世出世間的真理?所以,諸位很有福氣,自己要直下承擔。經雲:「有因有緣事易成」,諸位發心求戒就是因;今天具足叁師和尚、開堂和尚、道場、引禮師父……叁寶具足──佛具足、師具足、法具足,所有一切助緣具足,這就是勝因,這就是緣,是不容易的。這是出世因緣、福德因緣。

  

  不僅出世法如此,世間法也是一樣的。「有因有緣事易成」,所以我們平時要多結人緣、多結善緣、多結法緣、多結佛緣、多結歡喜緣,不要結惡緣。有了這些緣,就能左右逢源,做什麼事情都能成就。

  

  「有因有緣事易成,有因無緣果不生」,每一位都想要成就出世法,想要修戒、修定、修慧,想成就無上菩提,想得到解脫,但是假使沒有因緣,沒有這些助緣,如何成就解脫?如何得到福報?如何成就出世間的大道?在世間上也是一樣,無論是家庭、事業、學業,有善因就有善果。例如,孩子要想成就學業,父母必須提供助緣,要找好的學校、好的老師來教他,這就是殊勝的因緣。如果沒有這些助緣,必須自己半工半讀,能夠念書的時間就有限。假使遇到的同學不好、老師不好、學校也不好,怎麼能夠成就學業呢?明白這些道理,就了解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是一體的,這就是智慧。

  

  「有因有緣事易成,有因無緣果不生,不信但看寒江柳,一遇春風枝枝新。」冬天到了,江邊柳樹的葉子掉得幹幹淨淨,枝條都枯掉了。這是什麼原因呢?因爲天寒地凍的關系。到了春天,氣候回暖、陽光普照,柳條都發出了新枝、嫩葉,這就是「枝枝新」;就像一個人遇到了明師、遇到了正法、遇到了大善知識,不成道業,無有是處。

  

  諸位來受菩薩戒,是每一位的福報所感,是過去種的因、過去修來的,今生再種下善因,將來又感召善果。我們現在得聞佛法,又發心受戒,叁皈只是開始,受了五戒就登堂入室,受了八關齋戒更上一層樓,受了菩薩戒又更上一層樓。佛法就跟學校一樣,要靠自己努力。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(二)980823

  無論出家、在家,戒爲菩提勝因,戒是根本。所以,要先建立完整的人格,修行就好比修建高樓大廈,叁皈五戒就是打地基,地基打好了之後,往上十層、二十層、一百層,都會很穩固、很安全,絕對不會搖搖擺擺,也不會傾倒。受持五戒,就能使人格完整。太虛大師也說:學佛,第一個是在做人,要使人格完整。如何才能完整呢?就是受五戒。受了五戒,每一位馬上變成優婆塞、優婆夷,就是果位上的賢者。有了這個果位,福德殊勝,將來一定圓滿菩提。

  

  受滿分戒,也就是五戒全持,果報就圓滿了;假使只受四戒、叁戒,稱爲多分優婆塞、多分優婆夷。諸位如今都是圓滿的優婆塞、優婆夷,就好象已經發芽生根、開花結果了,這個果就是優婆塞、優婆夷的果。進一步受菩薩戒,就是菩薩戒的果。所以,這是非常殊勝的因緣,這都是每一位從過去到現在修福修慧、護法護教的努力所得的殊勝果報。

  

  既然已經登堂入室了,還要步步高升,要一層一層地往上爬,從賢位到聖位,因爲優婆塞是一個最小的、最低的、最起碼的果位。到達菩薩果位,還有賢位菩薩、登地菩薩、十地菩薩、等覺、妙覺的差別。妙覺,就是無上正等正覺。我們今天談論佛法,就是正覺世間,外面的紅塵世界是五陰世間。衆生在五陰世間受苦受難,在叁塗惡道頭出頭沒,現在諸位都已經出離了叁塗。優婆塞的果位雖然小,但已經踏上無上菩提的大道了。走一步,就是一步光明;走十步,就是十步光明。一步一腳印,一步一福德,一步一智慧,一步就是一個最殊勝的資源。

  

  我們如何再進步?如何再登堂入室?這很重要。所以,現在要進一步談到佛性。佛性人人本具,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。佛性究竟在哪裏?佛性就是我們的覺性,師父在這裏說法,諸位在聽法,聽法的這念心就是佛性、就是覺性。覺性有體、有相、有用,這就是更深一層的道理了,要慢慢去研究、慢慢去了解。

  

  進入菩薩位是智慧的,不是盲目的,要博學多聞,增長智慧。每個人都有佛性,達磨祖師說:「在眼曰見,在耳曰聞,在鼻辨香,在口談論,在手執捉,在足運奔,遍現俱該沙界,收攝在一微塵。」佛性的作用,在眼睛稱爲見。盲人雖然眼睛看不見,但他的覺性還存在,可以憑他的感覺、憑他的覺性走路、說話。

  

  諸位能誦經、能持咒、能禮忏,這都是佛性的作用。「遍現俱該沙界,收攝在一微塵」,當下這一念心不動,什麼人都找不到自己,這就是體。前面所說的是佛性的作用,一念不生則是體。爲什麼要靜坐?就是保持覺性不昏沈、不妄想,這念心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,這就是我們自己的本分大事。

  

  什麼是相?起一個心、動一個念,就有一個相。例如,諸位在這裏受戒,這個念頭就有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的功德。發一個慈悲心,就現一個莊嚴相,莊嚴我們的菩提;發了護法護教的心,又現一個相,這個相是無量無邊的福德,這就是屬于我們自己的功德之相。體、相、用,即是法身、報身、化身。

  

  雖然每個人都有佛性,但凡夫衆生的佛性天天都在造惡業,起貪瞋癡、造殺盜淫,這個佛性就變成獸性了,變成地獄、畜生、餓鬼之性了。我們現在不起貪瞋癡、不造殺盜淫,過去的獸性,地獄、畜生、餓鬼之性,一下就轉過來了。所以,修行就是轉識成智、轉染成淨。把染著心變成清淨心,過去的妄想心轉成正知正見,這就是修行。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(叁)980830

  戒爲道源、菩提之根,我們受叁皈、五戒、八關齋戒,這就是修。佛性當中具足兩種功德:一是性德,一是修德。性,就是本性。修德,指修行的德。性德是本具的,例如,每個人的眼睛都能看,但是一般人不知道修,看東看西,看光怪陸離的五光十色,不知道看經、也不知道持咒,眼睛始終亂看,眼根就不清淨,六根就染汙了,就沒有德、就墮落了。

  

  受叁皈、受五戒、受八關齋戒、受菩薩戒,這就是修德。所謂「師父領進門,修行在個人」,自己做了多少,就得多少。如果只是說得天花亂墜,五戒做不到,八關齋戒也做不到,菩薩戒更做不到,雖然是在修行,但性德沒有光明,所以說「修德有功,性德方顯」。修行有了功力、有了功夫,本性才會有光明,六根才會清淨,煩惱才會脫落,佛性才會現前,將來才會成無上道。假使沒有修德,我們的性德就跟普通人一樣,打妄想、起無明,佛性沒有顯現,佛性沒有光明,佛性不清淨。

  

  修德要有功,必須從基礎做起,五戒必須要持清淨。五戒,分成上品、中品、下品。上品,分爲上上品、上中品、上下品;中品,又分中上品、中中品、中下品;下品,又分下上品、下中品、下下品。做到上上品,就是「修德有功」,六根清淨,果報無有窮盡。所以,這就要靠修。怎麼修?時時刻刻注意自己身口意叁業是否清淨?有沒有打妄想?打了妄想,馬上返照自心,慚愧、忏悔、改過,這就是修德,這就是修行。

  

  所以,要在六根上修,要在身口意叁業來修。不是「修」就有,而是要「有功」夫,如此就要實踐,腳踏實地,一步一腳印。在日常生活中,無論是家庭、辦公室、道場,任何場所都可以修。明白這個道理了,不僅中臺禅寺是道場,家庭也是道場,辦公室也是道場,整個社會都是道場。運用之妙,存乎一心。

  

  「修德有功,性德方顯」,佛性是最重要的。如果不清楚這個道理,修行絕對修不成功,因爲不知道「道」在哪裏?不知道「佛」在哪裏?我們爲了尊師重道,塑一個佛像,恭敬禮拜、慚愧忏悔,向佛菩薩學習,有了過失馬上向佛菩薩忏悔,這是眼睛所看到的佛像。真正的佛像、真正的佛在哪裏?就是我們的覺性。覺性才是真佛,所以,要覺察、覺照。

  

  覺察,就是時時刻刻檢討反省,心當中有沒有貪心?貪什麼呢?貪財?貪色?貪吃?所謂「君子…

《得戒和尚 上惟下覺大和尚于九十七年度在家菩薩戒會開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