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中道實相觀--九十七年夏季學界精進禅七開示

  中道實相觀--九十七年夏季學界精進禅七開示

  

  

  (一)980405

  經雲:「若人靜坐一須臾,勝造恒沙七寶塔,寶塔猶須化爲塵,一念淨心成正覺。」禅七期間,看看自己有沒有坐到好香?所謂「好香」,就是坐在這裏,只有這一念心,沒有時間、空間。這一念心現前了,就成無上正等正覺,就是佛。

  

  世間一切都是有因有果的。這一念清淨心要現前,必須靠平時的修行,必須靠這幾天的精進用功;沒有精進用功,這念清淨心不可能現前。經中說,有前前,才有後後。前前,就是靜坐了一天、二天、叁天、四天……這是「前前」;最後,才有這念清淨心現前的結果,就是「後後」。假使再把時間拉長,前前,就是平時修福修慧,誦經、持咒、忏悔業障……這也是前前;因爲有過去方便的前前,才有今天的禅修。所以,任何事情都不是偶然得來的,要有恒心。

  

  禅修是最實在、最有意義的,如同現在一般人所說的「核心價值」。打坐修行,悟了這念心,就是核心價值!自己受用無窮。如果這念心還沒有現前,也不要煩惱、憂愁。開悟也好,不開悟也好;有一支好香也好,沒有一支好香也好,通身放下,無挂無礙,繼續靜坐,也許下一個鍾頭好香就現前。這就是一種智慧,這就是一種認識。

  

  在七天當中,心淨、心明、心能作主,這就是佛。古人說,禅堂是「選佛場」,就是選這一尊佛,不生不滅的佛。這七天在選佛場靜坐,要憑什麼來選?必須要有一些資糧,平時就要用功。平時用功,來到禅堂,在七天當中,就與這念清淨心相應了。禅堂是選佛場,就等于考狀元一樣。無論是什麼考試,平時就要准備;假使平時沒有准備,進了考場才來慢慢練習,學寫文章,那已經來不及了。

  

  所以,修行就是在平時。江西修水縣縣志記載一個曆史公案:黃庭堅二世奉母。黃庭堅是名書法家,與蘇東坡齊名,又叫「涪翁」。黃庭堅二十五歲考中了進士,奉派到江西修水縣當刺史。

  

  有一天,黃庭堅作了一個夢,夢到從縣衙出來,走到一個山坡,坡上有一間小小的房子,房子前面有張桌子,桌上有個香爐,香爐前面有一碗芹菜面,還有一個白發蒼蒼的老太太站在香案的後面。黃庭堅看到這碗面,拿起來就吃,而且覺得很好吃,後來忽然就醒了。

  

  第二天睡午覺時,又作了同樣的夢,也是同一個地點,也是那個老太太,也是一碗芹菜面,他覺得奇怪,怎麼作同樣的夢呢?但是想想,就是一個夢嘛,不必在意!所謂「日有所思,夜有所夢」,都是心裏産生出來的一種幻境。第二,有時候我們並沒有想過這一些事情,卻作了一些古怪的夢,這是我們八識田中的種子。過去的種子,有善、有惡,善惡業的種子現前了,也會作夢。第叁種,也會作一種感應夢。我們的心清淨了,夢中有時會出現一些感應,告訴我們吉凶禍福。第四種是正信叁寶,護法菩薩入夢。第五種,鬼神入夢。黃庭堅這個夢,是八識田中的種子現前。

  

  到了第叁天,又作了這個夢。黃庭堅覺得很奇怪了,這不是「日有所思,夜有所夢」了。于是,他循著夢中的方向,去找這條路和房子,結果竟然找到了。再一看,確實有一張桌子、一個香案,香爐還放在上面。但是沒有看見芹菜面,老太太也不在。黃庭堅就敲門,門一開,一位老太太出來了,與夢中所見的老太太一模一樣。他就問老太太:「老大娘,您擺這張桌子在這裏,是不是最近在請客啊?」老太太說:「我沒有請客。」「那爲何擺張桌子在這裏?桌上擺個香爐又是爲什麼呢?」老太太說,每一年到了這個時候,她都會祭拜女兒。「我女兒臨死前說過她忌日都會回來,所以每年一到了她的忌辰,我都要祭拜我的女兒。她喜歡吃素面,尤其是芹菜面,一到這個時候,我都會祭拜她,請她回來吃芹菜面。」黃庭堅一想:「這幾天我都是夢到來這裏吃芹菜面,難道我就是她女兒?」心裏覺得很奇怪。

  

  黃庭堅再問:「您女兒死了多久?以前是怎樣生活?希望您告訴我。」老太太說:「女兒往生二十五年了,以前喜歡持齋念佛、看經,喜歡儒家,喜歡作詩、作文章。她是個孝女,我本來要她嫁人的,她不嫁,她要盡孝,沒想到生了一場病就死了。」黃庭堅問:「您女兒有沒有留下什麼東西呢?」「有啊,一箱子都是書,還有她寫作的文稿吧!這箱子從她死後一直到現在,我都沒打開過。」黃庭堅繼續再問:「箱子還在嗎?」「還在啊!」黃庭堅跟著老太太走進房間,看到箱子上鎖著一把大銅鎖。黃庭堅問:「老大娘,您能把鎖打開,讓我看一看嗎?」老太太回答:「這是女兒自己鎖的,我不知道鑰匙放在哪裏。」

  

  黃庭堅愈聽愈認定自己就是老太太的女兒來轉世的。馬上把眼睛閉下來,心一定,就看到鑰匙在牆縫裏。過去牆是泥土造的,泥土相接的地方有很多洞縫,鑰匙就在其中一個洞縫裏。黃庭堅把鑰匙取出,打開箱子,一看,都是佛經、儒書,和老太太女兒自己寫的二十多篇文章。黃庭堅看了這些文章,發現其中一篇就是他考進士時寫的那篇文章。他馬上跪下來,把老太太請回家侍奉。這是黃庭堅「二世奉母」的故事。

  

  佛法講叁世因果。不論是念書、修福德……都是靠平時的努力,到最後緊要關頭,臨門一腳,就成功了。打坐也是如此的。假使平時從來沒有打坐過,現在坐在這裏,腿又酸、又麻、又痛,坐不下去。有些人是開悟了,再來靜坐。開悟後靜坐,那就是把禅坐當作最大的福報。有些人知道打坐很好,沒有開悟一樣打坐,坐久了,因緣成熟,契入這念心,也會開悟。禅宗有一位長慶祖師,他沒有開悟,就是精進地禅坐,一共坐破了七個蒲團,最後大徹大悟。不但悟,而且成了道。這就是事和理。有的人是先悟後修,有的聽不懂這個道理,就是先修後悟。事做到了,自然而然就契悟理,就能成道。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(二)980412

  釋迦牟尼佛曆經六年苦行,每天只吃一麻一米來維持生命;如此一動也不動地坐了六年還是沒有成道,就知道打坐的方法錯誤,因爲修行要調身、調飲食、調睡眠,坐在這裏是修心,不是修身。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人對打坐不了解,坐在這裏運氣,以爲是禅坐。氣功和打坐修心完全不一樣,大家要了解。假使走錯了,南轅北轍,坐一年、十年、一百年、一萬年……也沒辦法成道,最多只是得定而已。定就是不動,像石頭壓草一樣,缺乏智慧。

  

  佛經裏記載,有一個大樹仙人打坐入定數萬年,鳥雀吃的種子掉在他的肩膀上,發芽成長,最後長成了一棵大樹,他還不知道。大家一看,這個仙人不得了!就稱他爲「大樹仙人」。有一天,大樹仙人出定了,准備把這棵大樹除掉,一看,樹上有雀子築巢生蛋,大樹仙人很慈悲,心想:「假使把樹除掉了,這蛋就會破掉,雀子也沒地方住了。」幹脆繼續入定。

  

  過了很久,大樹仙人又出定了,一出定,看見皇帝的一百個女兒在林間嬉戲。大樹仙人覺得這些公主都很漂亮,如果擁有這些女子,可以說是人生最大的快樂!管他雀子生蛋,就把樹拿掉了。他到皇宮對皇帝說:「你知道我是誰嗎?」皇帝說:「知道啊,您是大樹仙人。」大樹仙人說:「我看到你的一百個女兒如花似玉,我希望你統統布施給我、供養我。」皇帝不敢答應,但如果不答應,又怕仙人一怒滅國,于是說:「仙人,您先請回,等到良辰吉時,我再將女兒們送去供養您。」大樹仙人離開後,皇帝馬上對女兒們宣布:「你們今天被大樹仙人看上了,你們願不願意去?」公主們看那大樹仙人骨瘦如柴、白發蒼蒼,就像鬼一樣!大家都不願意去。

  

  最後,年紀最小的公主爲了不讓皇帝煩惱,答應前去。皇帝便帶著小公主前往樹林,大樹仙人看到只有一位公主前來,生氣地問:「是公主們嫌我太老,配不上她們嗎?」皇帝害怕地回答:「我問了一百個女兒,只有這位最小的女兒願意來。」大樹仙人就作法持咒,一分鍾內,九十九個公主統統變成彎腰駝背的老太太。現在印度有個曲女城,就是紀念這九十九位公主。

  

  因此,我們除了打坐以外,還要明心見性,要檢討反省,漏盡自己的煩惱。心當中有六個根本煩惱──貪心、瞋心、癡心、慢心、疑心、邪見。我們除了禅坐,還要檢討反省,把這些煩惱化掉。心當中的煩惱,第一個是貪的煩惱。檢討自己貪什麼?貪財、貪色、貪睡、貪吃、貪名……看看哪一個煩惱最重,就要專門對治。容易發脾氣,就修慈心觀。貪色,就修不淨觀。假使師父講這些道理,聽都聽不懂,所謂「道細如毛,心粗如柱」,心當中妄想太多,跟法不相應,就稱爲「癡」。愚癡,就要修空觀,用緣起性空觀來對治自己的無明、癡心。

  

  佛法八萬四千法門都是藥,每一種藥都是用來治我們的病。病好了,藥也不需要了,就是所謂的「過河不需船」。我們現在就是要過河,要由此岸到達彼岸。彼岸就是解脫、菩提涅槃、明心見性;此岸,就是生死、煩惱。由生死的此岸,經過煩惱的中流,到達涅槃、菩提的彼岸。

  

  打坐就是要下這個功夫,一個是定、一個是慧;一個是事、一個是理。佛菩薩的心是覺悟的心,凡夫的心是在迷的心,但都是一個心。心迷了,就是煩惱;覺悟了,就能了脫自己的煩惱,就能到達菩提、涅槃的彼岸。這念心迷了,念念都是生滅、邪見、愚癡,始終在苦海當中。什麼是苦海?我們的煩惱就像海水這麼多,始終在海裏掙紮、在海裏受苦受難。把煩惱漏盡了,苦海就變成天堂,就變成淨土,就變成菩提,就變成涅槃,就能脫離苦海。

  

  

  -----------…

《中道實相觀--九十七年夏季學界精進禅七開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