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中道實相觀--九十七年夏季學界精進禅七開示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叁)980419

  《六祖壇經》裏面提到,地有東西南北,人有男女老幼,這念心覺悟了,沒有東西南北、男女老幼,是絕對的、超然的。所以,諸位要在這一念心來用功!心才是道。離開了這念心,找不到道,找不到佛。其他的宗教都是在心外求道,稱之爲「外道」。如果我們不知道淨心、定心、檢討反省、修福修慧,不知道在這一念心上用功,也是外道,是佛門當中的外道。「外道」不是罵人的話,而是指心外求道。悟了這念心,全修在性,所有一切統統要回歸自性,這就是正。否則,就要趕快調整腳步,在這念心上用功。

  

  什麼叫作「調整腳步」?舉例來說,大家都知道修六波羅蜜是菩薩行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般若智慧。如果不知道回歸自性,修六波羅蜜也是外道,爲什麼?有所求,有所得。例如,有些人心想:「我現在修六波羅蜜,將來的果報在天上,住的是七寶宮殿,會生淨土!」感覺很有成就,這就是屬于心外求道,就是外道。

  

  布施,有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,布施了之後要叁輪體空。布施的這念心、布施的對象、布施的錢財,稱之爲叁輪。修了布施以後,叁輪都是空性,緣起性空,馬上就要作觀,沒有能布施的這個心、沒有布施的對象、沒有布施的錢財,叁輪體空,能所俱空。修善是假有,修完了以後要把它歸空,就屬于空觀。最後,這念心空也不執著、有也不執著,回歸自性,稱爲「中道實相觀」,就稱之爲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。這就是《金剛經》所說的:「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。」六波羅蜜是度脫煩惱、生死大海的船。一旦過了河,船也不需要了。已經過了河,還把船扛起來走嗎?不需要了!所以,過河不需船,「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」。

  

  持戒也是如此。禅七的第一天,大衆受八關齋戒,這是戒。持了戒以後,再來打坐,回歸自性,就能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戒是什麼?有戒體、戒相、戒法、戒條。持了戒,還要不執著戒,要回歸自性!自性就是體,就是諸位這一念心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寂然不動,這個就是體。

  

  忍辱也要回歸自性,精進也要回歸自性,否則,認爲:「我今天念了幾萬遍的佛號、持了幾千遍的咒、誦了好多部經、拜佛拜了幾千下……做很多善事!我有無量的功德,我真是一個大菩薩啊!」有這個觀念,不算是真精進,這是生滅的精進,是事上的精進。執著事,不知道理,將來福報享完了就沒有了。一念不生,只有這念覺性,才是真精進!所以,一切要能所俱空,到最後,空也不執著,銷歸自性,才是真正的菩薩行。自性是無窮盡的,有無窮盡的福報、無窮盡的生命。寂靜無爲,就超凡入聖。

  

  永嘉大師〈證道歌〉雲:「布施持戒生天福」,修布施也好、持戒清淨也好,將來的果報是在天上。「布施持戒生天福,猶如仰箭射虛空」,生天不是不好,而是不究竟、不圓滿,就好象往天上射箭,盡自己所能去射,即使射到幾百公尺、幾千公尺高,箭還是會墮下來。「勢力盡,箭還墜,招得來生不如意」,在天上享了天福,最後天福享盡,還是要輪回。

  

  布施、持戒,是福報。然後觀空,就是智慧。最後,空也不執著,中道實相觀,就是最大的善法。爲什麼?沒有生、沒有滅,沒有去、沒有來,我們這一念心就是清淨法身佛,無始無終,不生不滅,壽命無量、光明無量。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四)980426

  打坐,就是要回歸自性,諸位聽法這個心,超越假有,又超越真空,就是中道實相觀。中道實相,就是指我們這一念心。經中說,善有叁種,第一種是「假觀善」,所有一切善法都是假有。知道一切法「如夢如幻,如泡如影」,不執著,當體即空,這就是真空絕相觀,就是「真空善」。所以,真空善是聲聞、緣覺的層次,證到真空,就能成就阿羅漢果。但是還有菩薩、如來,還要更上一層樓,所以,空也不執著。這就是「百尺竿頭坐底人,雖然得法未爲真,百尺竿頭再進步,十方世界現全身。」

  

  禅修靜坐,不執著假有,也不執著真空,保持不打瞌睡、不打妄想這一念心,了了分明,寂然不動,就是「中道實相觀」。這是最高的善,是如來的善法。

  

  保持「凡夫心即是無上菩提道」,在這裏用功。所以,一種是悟了這一念心再用功,一種是沒有悟也可以用功。剛才所說的大樹仙人,只有定,沒有慧。修行要定慧等持,定當中還要有智慧。背經、研究哲學、科學、天文地理……都不是慧,那是學來的,是「知識」,不是慧根。在這念心上用功,有了煩惱,把它化掉,這就是慧根,是本具的覺性。所以說「百尺竿頭再進步」,和光同塵,帶果行因,就是行菩薩行,就是「十方世界現全身」!假使這個心住在真空當中,就不是「十方世界現全身」。

  

  這念心是法爾本具,「用而常空故非有,空而常用故非無」,這一念心就是「十方世界現全身」。儒家說:「放之則彌六合,卷之則退藏于密」,把這念心一放開,充滿天地,這是「放之則彌六合」;「卷之則退藏于密」,把這念心收回來,什麼人都看不見。《中庸》提到,這一念心「無聲無臭,無形無相」,是最高的境界。達磨祖師講得更清楚:這念心在哪裏?你們不要騎牛找牛,在日中找影子是找不到的,要直下承當。這念心在眼稱爲「見」,在耳稱爲「聞」。哪個人沒有「見」、沒有「聞」?沒有「見」就是瞎子,沒有「聞」就是聾子。但是瞎子、聾子也有這一念心,也有覺性。明白這些道理,就知道這念心的重要!

  

  「在眼曰見,在耳曰聞」,在鼻子知道香臭,在舌根知道酸甜苦辣,在嘴巴知道談論,「在手執捉,在足運奔」,舉手投足要快就快、要慢就慢,是誰在跑步?是這念心的作用。「遍現俱該沙界,收攝在一微塵」,打坐時,只有這念覺心,寂然不動,什麼人都找不到你,閻王也找不到你,真正是如此的!假使有人找得到你,你就要到閻王那裏報到了。所以,開悟的人就明白這念心的微妙。

  

  過去有一位金碧峰禅師。有一天,閻王翻開生死簿,說:「奇怪!金碧峰八十歲了,他的壽命應該老早就結束了,怎麼現在還沒到我這裏來報到?」閻王派了兩個小鬼,告訴他們:「金碧峰的壽命老早就滿了,到現在還沒來報到,你們去抓他。」小鬼找到了金碧峰住的地方,卻找不到金碧峰這一個人,兩個小鬼沒辦法交差,就去找土地公,說:「你是土地公,金碧峰是屬你管的,他現在人在哪裏呢?」土地公知道,就說:「這個人是個大修行人,雖然壽歲滿了,可是他在入定,沒出定以前,誰也找不到他。」小鬼講:「那怎麼辦?我們交不了差呀!請土地公想個辦法,我們必須把他找回去見閻王。」土地公想了半天:「哦,有了!你們要找他也很簡單。金碧峰修行很好,皇帝供養他一個紫金缽。金碧峰一看到皇帝供養的紫金缽,真是愛不釋手!」又說:「金碧峰雖然修行沒有話說,但是就貪愛這個紫金缽。紫金缽在他的供桌上,你們只要把紫金缽翻到桌子下,金碧峰就會出定,你們就可以找到他。」

  

  小鬼一聽,覺得很有道理,就變成兩只老鼠,把紫金缽推到地上,「砰」地一聲,金碧峰果然出定了:「什麼人來偷我的紫金缽?」所以閻王抓人,不是抓這個色身,而是抓這個心。你只要輕舉妄動,想東想西,你這個心就有一個念頭出來了。譬如,女衆愛漂亮,天天梳頭、擦粉、擦口紅,是誰在擦粉?誰在梳頭、擦口紅?這是一個我執。有了我執,晚上作夢也夢到擦口紅、梳頭。這就是你的神識現出來了,神識一出來,小鬼就把你逮到了。假使曾經犯了罪,就要去見閻王。如果這念心不動,人就是一團光明。光明也不執著,什麼人都找不到你,就了生死。如果不了解這個道理,說要了生死,怎麼樣去了呢?

  

  小鬼發現了金碧峰,很高興地說:「金碧峰!現在跟我們走吧!」「去哪裏?」「閻王說,你的壽命到了,要跟我們去見閻王。」金碧峰知道上當了:「啊!這個紫金缽害了我。」他知道這個紫金缽害了他一生。修行幾十年,就被這個貪愛給誤了,被閻王抓到了。金碧峰說:「我這一生都沒有犯罪,到哪裏去都可以。但可不可以給我幾分鍾處理一下事情?」小鬼看金碧峰是修行人,便答應了他。金碧峰馬上把這紫金缽扔碎。舍去這貪愛,他就破了法執。破了法執,就證到菩薩境界,這下子小鬼找不到他了。金碧峰就講了四句偈:「若要拿我金碧峰,猶如鐵鏈鎖虛空,鐵鏈鎖得虛空住,方能拿我金碧峰。」

  

  所以,人不能牽腸挂肚。想多、想久了,晚上會失眠。爲什麼失眠?思想混亂,自己管不了自己這念心。修行人要管理自己,這念心要動就動,要靜就靜,要有就有,要空就空。最後,空、有都不執著,歸于自性,這一生就能得自在。所以一個是事,一個是理。理,就是心性、菩提、涅槃、覺性。要達到這個境界,必須在事上來修。打坐、誦經、持戒,就是事。事上誦經、念佛、持戒,要念而無念、言而無言、行而無行、持而無持,修一切善法之後,能所俱空,歸于自性。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(五)980503

  經雲:「若人靜坐一須臾,勝造恒沙七寶塔」,一般人只知道修善是一件大福報、大功德,而…

《中道實相觀--九十七年夏季學界精進禅七開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