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三)980419
《六祖坛经》里面提到,地有东西南北,人有男女老幼,这念心觉悟了,没有东西南北、男女老幼,是绝对的、超然的。所以,诸位要在这一念心来用功!心才是道。离开了这念心,找不到道,找不到佛。其他的宗教都是在心外求道,称之为「外道」。如果我们不知道净心、定心、检讨反省、修福修慧,不知道在这一念心上用功,也是外道,是佛门当中的外道。「外道」不是骂人的话,而是指心外求道。悟了这念心,全修在性,所有一切统统要回归自性,这就是正。否则,就要赶快调整脚步,在这念心上用功。
什么叫作「调整脚步」?举例来说,大家都知道修六波罗蜜是菩萨行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智慧。如果不知道回归自性,修六波罗蜜也是外道,为什么?有所求,有所得。例如,有些人心想:「我现在修六波罗蜜,将来的果报在天上,住的是七宝宫殿,会生净土!」感觉很有成就,这就是属于心外求道,就是外道。
布施,有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,布施了之后要三轮体空。布施的这念心、布施的对象、布施的钱财,称之为三轮。修了布施以后,三轮都是空性,缘起性空,马上就要作观,没有能布施的这个心、没有布施的对象、没有布施的钱财,三轮体空,能所俱空。修善是假有,修完了以后要把它归空,就属于空观。最后,这念心空也不执着、有也不执着,回归自性,称为「中道实相观」,就称之为「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」。这就是《金刚经》所说的: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。」六波罗蜜是度脱烦恼、生死大海的船。一旦过了河,船也不需要了。已经过了河,还把船扛起来走吗?不需要了!所以,过河不需船,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」。
持戒也是如此。禅七的第一天,大众受八关斋戒,这是戒。持了戒以后,再来打坐,回归自性,就能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。戒是什么?有戒体、戒相、戒法、戒条。持了戒,还要不执着戒,要回归自性!自性就是体,就是诸位这一念心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寂然不动,这个就是体。
忍辱也要回归自性,精进也要回归自性,否则,认为:「我今天念了几万遍的佛号、持了几千遍的咒、诵了好多部经、拜佛拜了几千下……做很多善事!我有无量的功德,我真是一个大菩萨啊!」有这个观念,不算是真精进,这是生灭的精进,是事上的精进。执着事,不知道理,将来福报享完了就没有了。一念不生,只有这念觉性,才是真精进!所以,一切要能所俱空,到最后,空也不执着,销归自性,才是真正的菩萨行。自性是无穷尽的,有无穷尽的福报、无穷尽的生命。寂静无为,就超凡入圣。
永嘉大师〈证道歌〉云:「布施持戒生天福」,修布施也好、持戒清净也好,将来的果报是在天上。「布施持戒生天福,犹如仰箭射虚空」,生天不是不好,而是不究竟、不圆满,就好象往天上射箭,尽自己所能去射,即使射到几百公尺、几千公尺高,箭还是会堕下来。「势力尽,箭还坠,招得来生不如意」,在天上享了天福,最后天福享尽,还是要轮回。
布施、持戒,是福报。然后观空,就是智慧。最后,空也不执着,中道实相观,就是最大的善法。为什么?没有生、没有灭,没有去、没有来,我们这一念心就是清净法身佛,无始无终,不生不灭,寿命无量、光明无量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四)980426
打坐,就是要回归自性,诸位听法这个心,超越假有,又超越真空,就是中道实相观。中道实相,就是指我们这一念心。经中说,善有三种,第一种是「假观善」,所有一切善法都是假有。知道一切法「如梦如幻,如泡如影」,不执着,当体即空,这就是真空绝相观,就是「真空善」。所以,真空善是声闻、缘觉的层次,证到真空,就能成就阿罗汉果。但是还有菩萨、如来,还要更上一层楼,所以,空也不执着。这就是「百尺竿头坐底人,虽然得法未为真,百尺竿头再进步,十方世界现全身。」
禅修静坐,不执着假有,也不执着真空,保持不打瞌睡、不打妄想这一念心,了了分明,寂然不动,就是「中道实相观」。这是最高的善,是如来的善法。
保持「凡夫心即是无上菩提道」,在这里用功。所以,一种是悟了这一念心再用功,一种是没有悟也可以用功。刚才所说的大树仙人,只有定,没有慧。修行要定慧等持,定当中还要有智慧。背经、研究哲学、科学、天文地理……都不是慧,那是学来的,是「知识」,不是慧根。在这念心上用功,有了烦恼,把它化掉,这就是慧根,是本具的觉性。所以说「百尺竿头再进步」,和光同尘,带果行因,就是行菩萨行,就是「十方世界现全身」!假使这个心住在真空当中,就不是「十方世界现全身」。
这念心是法尔本具,「用而常空故非有,空而常用故非无」,这一念心就是「十方世界现全身」。儒家说:「放之则弥六合,卷之则退藏于密」,把这念心一放开,充满天地,这是「放之则弥六合」;「卷之则退藏于密」,把这念心收回来,什么人都看不见。《中庸》提到,这一念心「无声无臭,无形无相」,是最高的境界。达磨祖师讲得更清楚:这念心在哪里?你们不要骑牛找牛,在日中找影子是找不到的,要直下承当。这念心在眼称为「见」,在耳称为「闻」。哪个人没有「见」、没有「闻」?没有「见」就是瞎子,没有「闻」就是聋子。但是瞎子、聋子也有这一念心,也有觉性。明白这些道理,就知道这念心的重要!
「在眼曰见,在耳曰闻」,在鼻子知道香臭,在舌根知道酸甜苦辣,在嘴巴知道谈论,「在手执捉,在足运奔」,举手投足要快就快、要慢就慢,是谁在跑步?是这念心的作用。「遍现俱该沙界,收摄在一微尘」,打坐时,只有这念觉心,寂然不动,什么人都找不到你,阎王也找不到你,真正是如此的!假使有人找得到你,你就要到阎王那里报到了。所以,开悟的人就明白这念心的微妙。
过去有一位金碧峰禅师。有一天,阎王翻开生死簿,说:「奇怪!金碧峰八十岁了,他的寿命应该老早就结束了,怎么现在还没到我这里来报到?」阎王派了两个小鬼,告诉他们:「金碧峰的寿命老早就满了,到现在还没来报到,你们去抓他。」小鬼找到了金碧峰住的地方,却找不到金碧峰这一个人,两个小鬼没办法交差,就去找土地公,说:「你是土地公,金碧峰是属你管的,他现在人在哪里呢?」土地公知道,就说:「这个人是个大修行人,虽然寿岁满了,可是他在入定,没出定以前,谁也找不到他。」小鬼讲:「那怎么办?我们交不了差呀!请土地公想个办法,我们必须把他找回去见阎王。」土地公想了半天:「哦,有了!你们要找他也很简单。金碧峰修行很好,皇帝供养他一个紫金钵。金碧峰一看到皇帝供养的紫金钵,真是爱不释手!」又说:「金碧峰虽然修行没有话说,但是就贪爱这个紫金钵。紫金钵在他的供桌上,你们只要把紫金钵翻到桌子下,金碧峰就会出定,你们就可以找到他。」
小鬼一听,觉得很有道理,就变成两只老鼠,把紫金钵推到地上,「砰」地一声,金碧峰果然出定了:「什么人来偷我的紫金钵?」所以阎王抓人,不是抓这个色身,而是抓这个心。你只要轻举妄动,想东想西,你这个心就有一个念头出来了。譬如,女众爱漂亮,天天梳头、擦粉、擦口红,是谁在擦粉?谁在梳头、擦口红?这是一个我执。有了我执,晚上作梦也梦到擦口红、梳头。这就是你的神识现出来了,神识一出来,小鬼就把你逮到了。假使曾经犯了罪,就要去见阎王。如果这念心不动,人就是一团光明。光明也不执着,什么人都找不到你,就了生死。如果不了解这个道理,说要了生死,怎么样去了呢?
小鬼发现了金碧峰,很高兴地说:「金碧峰!现在跟我们走吧!」「去哪里?」「阎王说,你的寿命到了,要跟我们去见阎王。」金碧峰知道上当了:「啊!这个紫金钵害了我。」他知道这个紫金钵害了他一生。修行几十年,就被这个贪爱给误了,被阎王抓到了。金碧峰说:「我这一生都没有犯罪,到哪里去都可以。但可不可以给我几分钟处理一下事情?」小鬼看金碧峰是修行人,便答应了他。金碧峰马上把这紫金钵扔碎。舍去这贪爱,他就破了法执。破了法执,就证到菩萨境界,这下子小鬼找不到他了。金碧峰就讲了四句偈:「若要拿我金碧峰,犹如铁链锁虚空,铁链锁得虚空住,方能拿我金碧峰。」
所以,人不能牵肠挂肚。想多、想久了,晚上会失眠。为什么失眠?思想混乱,自己管不了自己这念心。修行人要管理自己,这念心要动就动,要静就静,要有就有,要空就空。最后,空、有都不执着,归于自性,这一生就能得自在。所以一个是事,一个是理。理,就是心性、菩提、涅槃、觉性。要达到这个境界,必须在事上来修。打坐、诵经、持戒,就是事。事上诵经、念佛、持戒,要念而无念、言而无言、行而无行、持而无持,修一切善法之后,能所俱空,归于自性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五)980503
经云:「若人静坐一须臾,胜造恒沙七宝塔」,一般人只知道修善是一件大福报、大功德,而…
《中道实相观--九十七年夏季学界精进禅七开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