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不知道打坐更是大福报、大功德。「一须臾」,就是一剎那。静坐一剎那,「胜造恒沙七宝塔」,修道场、造塔,造了恒河沙般多的道场,福德非常大。「宝塔犹须化为尘,一念净心成正觉」,一念净心,超过造恒沙塔、恒沙道场的功德。这是我们对于打坐、对于修行学佛的一个认识。打坐,就是给自己一个磨炼、一个体验。静中养成,动中磨炼,如果静中都没办法养成,在动中,这念心老早就散掉了,还能够掌握吗?所以,这念心最重要。我们慢慢去观察,这一生成就的人,都是会用这念心。现在的哲学、科学,都是这念心的作用!
这念心清净了,才能产生高度的智慧。如来的心,是细中带细,心当中的渣滓没有了,心光明了,就是细中再细。众生这一念心,懵懵懂懂,吃喝玩乐,这些就是妄想,哪里还有智慧?我们这一念心如果没有正知正见,虽然有点世间上的聪明,仍然没有用,甚至还造了恶业,毁灭了自己。为什么?就是不了解这念心才是最重要的。除了世间的智慧以外,我们这念慧心要定、要净、要明,要知惭知愧,要检讨反省。
孔子「十五而志于学」,孔子十五岁就知道作学问很重要,不像现在一般人,为了文凭才念书,是错误的。学问为济世之本,所以过去要有才有艺。才,就是才能、才学;艺就是技术、技能。现在则要多才多艺,才能出人头地。要多才多艺,就要学习,学习就是要靠这念智慧的心。假使心浑浑沌沌、迷迷糊糊,学习的效果就有限,所以要有智慧。智慧从哪里来?孔子说,生而知之,学而知之,困而学之。有的人根机很好,一生下来就很聪明。像白居易生下来就认识「之」、「无」二字,这是前世修过的。假使前世没有修,就不是生而知之,那就要学而知之。现在什么都要学习,什么都要努力,「博学多闻,增长智慧」,这是学而知之。第三种人,脑筋很迟钝,懵懵懂懂,学也学不会,那就称为困而学之。虽然根机很钝,还是要学,不能因为根机很钝就不学了,这就害了自己。
所谓「人一能之,己十之;人百能之,己千之。」一切都要靠自己用功。「人一能之」,人家看一遍就过目不忘、做一遍就能够学会。你看也看不会,学也学不会。没关系!人家学一遍,我就学十遍!勤能补拙。人家学十遍,我学一百遍;人家一百遍,我一千遍……「及其知之,一也。」到最后,你也会,我也会,彼此彼此!佛法也是一样的,注重学习。经云:「博学多闻,增长智慧,成就辩才。」知识是学习而来的,如菩萨向五明处学。我们现在也是要学习、要修定,心要净、心要明,要反省检讨,把这念心修到细中之细,光光明明,清清明明,动也存在、静也存在,顺境也存在、逆境也存在,不能有丝毫的含糊。
孔子「十五而志于学」,十五岁就懂得学习。「三十而立」,到三十岁就可以独化一方,要有志向。「四十而不惑」,为什么要活在这个世界上?人生要朝哪一个方向去努力?对于人生没有一点点怀疑,知道这一生要自利利他。对于做人做事没有丝毫怀疑,找到一个正正当当的轨道。「五十而知天命」,了解一个人有过去、有现在、有未来,有先天、有后天……等道理。要想成就,必须有先天的条件;先天不够,后天就要努力、弥补。到五十岁时,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事情。「六十而耳顺」,到了六十岁,耳根听到是、听到非,不随境转。耳根很清明,自己对是非善恶有一个方向。现在一般人作不了主,作不了主,耳根就不清净,就不是「耳顺」了。「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」,孔子到了七十岁,心当中清净了,光光明明,所作所为,起心动念,没有一点点过失。矩,就是一个分寸。「不逾矩」,就是不离开我们这一念清净的心、明白的心、智慧的心、慈悲的心、不动的心。到了这个境界,圣人所见、所说,都是一样的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六)980510
打坐,先要明白这个道理,才知道静坐是最大的福报。《中庸》云:「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。可离,非道也。」打坐就是修道,一剎那都不能离开我们的觉性、清楚明白的这念心。因为一打妄想,清净心就没有了。忽然一下落入昏沉,就离开本觉了。所以,静坐要念念分明,处处作主,清明在躬。心当中有了烦恼,要面对现实,把它化掉。所以,打坐就是澄清当下这一念心。我们心当中有妄想,所以我们在禅堂里避开妄想,远离是非,平时外面所看到的、所听到的都不存在,眼睛不看、耳朵不听,不看报纸、电视……禅堂就是个避风港。
在平时,眼睛看的、耳朵听的……没完没了,想静也静不下来。所以,禅堂是一个最好修行的所在,远离这些妄想、是非。虽然是远离了,可是这念心还静不下来。所以,就要沉下来,就是要坐、要忍耐、要有信心,什么都不管!妄想来了给它来,它去给它去,就是不理它,就是要忍耐!目的是在澄清当下这念心。腿酸、腿麻、腿痛,忍耐下去。实在忍耐不住了,把腿放下来,轻松一下,松一松腿。打坐的目的,是要保持这一念心的清净、心的平静、心的存在。
宋朝朱熹讲义理之学,他对佛法也很深入。有一次打坐,忽然一下契悟了,坐到一支好香,讲了四句话:「半亩方塘一鉴开,天光云影共徘徊,问渠哪得清如水?为有源头活水来」,看到我们心当中很多境界,山重重、水重重,都不要理它。「任徘徊」,它来给它来,它去给它去,不要理它。这一关经过了,第二关又不一样,产生无量的喜悦、无量的欢喜,时间、空间由相对到达了绝对,「问渠哪得清如许?」坐在这里这么逍遥,这么自在,这么平静,这么喜悦,是什么原因呢?「为有源头活水来」。活水,就是绝对的觉性。世间上的一切都是属于相对的。相对的心,就不净、不明、不灵,就有时间、空间,人就有生老病死。所以,禅修有无量的福报。
七天已经快过去了,明天就解七了。没有坐到一支好香的,要放下,不要忧愁、不要烦恼,下一个钟头就是好香。坐到好香的,要把握时间。到这里,不会虚度一生,是人生一个新的开始。虽然是「新的开始」,却是「古道热肠」,我们这念心是「古道」,从过去就有,可是从来都不认识自己。所谓「秦时明月汉时关」,你看月亮经过多少岁月、多少帝王,但是月亮还是一样的!譬喻人生了又死、死了又生,有时候生天上、有时候在人间,有时候是男、有时候是女,有时候美、有时候丑,这是外相在改变,这一念心始终寂然不动,只是不认识它而已。
释迦牟尼佛经常讲经说法,波斯匿王也是一位很虔诚的佛弟子,是在家的居士。《楞严经》中,波斯匿王问释迦牟尼佛:「世尊,您讲很多道理,我都能了解。但当中也有一些道理,我不了解。世尊讲生灭心、不生灭性。生灭心,我还有一些了解;不生灭性,就完全听不懂。」生灭心是什么?例如,早上一听到打板的声音,起床了!起床,是一念心。起床了以后,要穿衣服,起床这个心就过去了,就灭掉了,穿衣服这个心就生起来了,这就是生灭心。穿了衣服,又穿袜子,穿衣服的这个心又过去了、又灭掉了,穿袜子的心就现前了。穿好袜子,又穿鞋子,穿袜子这个心又过去了,穿鞋子这个心又生起来了。穿了袜子、鞋子,还要漱口,穿袜子、穿鞋子这个心又过去了、又灭掉了,漱口这个心又生起来了……这就是生灭心。漱了口,上殿、诵经……都是属于生灭心。所以佛经里讲,我们这个心不停地生灭,从早上到晚上,有八亿四千万个生灭。
心生生灭灭,所以人就有生、就有死。佛说还有一个不生灭性。释迦牟尼佛就问波斯匿王:「大王,您今年几岁了?」波斯匿王说:「今年六十二。」释迦牟尼佛说:「印度有一条恒河,您看过恒河水吗?」「看过。」释迦牟尼佛又问:「您第一次看到恒河是什么时候?」波斯匿王就说:「我记得三岁的时候,跟随母亲经过恒河,那是最早一次看见恒河水。」佛再问:「您三岁时看过恒河,现在六十二岁了,您三岁时和现在六十二岁,能看的这念心、这个觉性,是相同?还是不同?是一个?还是两个?」波斯匿王说:「世尊,当然是相同的,过去看的心和现在看的心是一个!」过去看也是这念心,现在看,还是这念心。所以,佛就告诉他:「外面的境界都在变化,我们能看的这念心、这个觉性,是一个,就安住这个觉性修行就好了。」
再举个例来说,三岁的时候,吃盐巴是咸的、吃糖是甜的;活到七、八十岁,吃盐巴是不是咸的?吃糖是不是甜的?是同一个知觉,觉性不灭!所以,打坐要在这念觉性上来修。觉性,在眼曰见,在耳曰闻,在鼻闻香……但是,我们平时被外面色声香味触等境界所转,攀缘颠倒。我们现在不要攀缘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澄清当下这一念心。要在这一念心用功,沉淀再沉淀,寂灭再寂灭。保持这念觉性,念念分明,处处作主。明白这个道理,就是理上开悟了。
理上悟了,还要继续保养这一念心、保养这个觉性。这就是「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。可离,非道也。」离开了这个觉性,就是妄想,就是攀缘,都是八识田中的种子。希望每一位要在这念觉性上来安住,在觉性上来修,其他的,通身放下,就是经上所说:「狂心顿歇,歇即菩提」,就是一个「歇」字,保持不动这念心。这是一个方便,由这个方便来契入不生不灭心。凡事都要有方便,没有方便,就没办法入道!除非是见佛得度的根机。
最早就是「见佛得度」的根机,不需要打坐、诵经、持咒、忏悔……见到释迦牟尼佛就证阿罗汉果。佛讲三句话:「善来比丘,袈裟自着,须发自脱。」就成道、证果。我们现在不是那种根机,佛讲三句、三十句也成不了道。第二个时期,根机不一样了,所以佛就讲〈七佛通诫偈〉: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。」这四句话做到了,就成道了。这个偈子很简单,什么人都懂;虽然是懂,但是学佛学了几十年,做到没有?做不到啊!
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」,是福报。「自净其意」,检讨反省,心要清净,心要平静,超越相对境界,达到绝对,也就是《金刚经》所说的「无住生心」。第二个时期就讲这四句话,很多人都成道证果了。我们现在是第三个时期,天天静坐、持咒、打坐、参禅、修善、断恶……做种种功德。可是一坐下来,心还是一团乱。为什么?就是放不下,习气太重。所以,从现在开始,到最后一口气为止,要细水长流,生处转熟,熟处转生,锲而不舍,这一生总得做到。要有这一种心愿,这一生做不到,来世要做到;来世做不到,再来世要做到!发长远心,永不退转。
《中道实相观--九十七年夏季学界精进禅七开示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