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愛財,取之有道」,應該得的就得,不是自己本分內的就不要。想要求功名富貴,必須腳踏實地,要有善法、要有福報、要有功德,這就是菩薩道,這就是真正的佛法。
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,離世覓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」在家庭或事業上,要負責盡職、慈悲喜舍。這些都是我們佛性的作用。盡了責任、修了善法之後,要「功德歸叁寶,好事給他人,壞事自己檢討反省。」
佛性「在眼曰見,在耳曰聞」,每個人都具足,就是我們的覺性。假使過去明白這個道理,經過返照、修行過的,這一生六根清淨,什麼道理都能一目了然,都能舉一反叁、觸類旁通。例如,中國白居易生下來就認識「之、無」二字。如果過去這念心染汙了,今生的智慧、各方面都迷迷糊糊。迷迷糊糊沒有關系,從現在開始,在覺性上用功,才是真修,才是實悟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四)980906
所謂「福慧雙修」,檢討反省屬于智慧,我們所修的其他一切善法屬于福報。心當中有智慧、有靈覺,靈明不昧,了了常知,這才是更上一層樓。我們的心就能愈來愈明白,心就愈來愈微細,煩惱愈來愈少,身口意叁業愈來愈清淨,這個就是進步,這就是真正的修行。
我們自己修行是自利,由于了解人人皆有佛性,不忍心衆生墮落,從因地上把這些道理傳播給有緣人,就是利他。
大衆都是菩薩戒弟子,什麼是菩薩?菩薩,就是菩提薩埵,翻成中文就是「覺有情」,大道心衆生。諸位都是菩薩戒弟子,都是覺悟的衆生。覺,就是先從自己開始覺察,返照自心。一般人都向外看,只看別人,看不到自己的過失。看別人這也不是、那也不是,自己統統是對的,一切都怪社會、怪大衆,這就是沒有覺察。覺察,就是檢討自己的煩惱。現在全球經濟不景氣,社會上很多人貧困、窮賤,只想到:「唉呀!這個社會不好,爲富不仁,我的朋友不幫助我,我的親戚也不幫助我,這個社會貧者愈貧、富者愈富,這是什麼社會?烏煙瘴氣的!」這就是一般衆生的想法。假使有了覺察,就不會怪人家、不會怪社會、不會怪親戚、不會怪朋友,知道反省:「這是我自己的努力不夠、善心不夠、福報不夠、智慧不夠,所以今生窮困潦倒,要時時刻刻檢討,從現在開始,修一切善,無善不修。」這就是覺察。
再舉個例子,在一個家庭中,小孩不想讀書,成績不好,父母罵他:「你簡直是最愚蠢的!」不僅罵孩子,看到家裏這也不對、那也不對,什麼都看不順眼,不知道自己也是家庭的一份子,這就是衆生。假使能夠覺察,心想:「我也是家庭的一份子,他不好,我也不好,我現在要檢討反省,要有慈悲心,要教導他,從因當中去努力,希望他改過向善、慚愧忏悔,教他走出一條路。」對孩子要有慈悲心、要有愛心,要細心、要忍耐,希望他人格成長、福德成就、智慧成就,幫他找一個好老師、好學校,經常鼓勵他。這就是覺察。
先從自己檢討,就是覺察。覺察了以後,還要覺照。有了煩惱,要趕快把它照破。例如,檢討發現:「我經常罵孩子,口業不清淨,容易發脾氣。」再度起瞋心時,趕快誦經、持咒、念佛、忏悔,把瞋心化掉。這就是覺察、覺照。假使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,時時刻刻覺察、覺照,就是佛,這是自性佛。每一尊佛菩薩都是這樣修出來的。假使認爲丈夫不好,不要怪他,先怪自己:「自己爲什麼會碰到他呢?這個丈夫這麼無賴,喜歡發脾氣,也不照顧家庭,這是我過去的業障,不能怪他。」先從自己努力,慢慢改變他。要忍耐、要慈悲、要恭敬、要勤勞,要有善法,依照這個方法不斷地努力,一定能夠消除我們的業障。
以修行來說,就是更進一步的了。經常思惟:怎麼樣辦道場?怎麼樣普度衆生?怎麼樣能夠自利?怎麼樣能夠利他?這就是覺察,要時時刻刻返照自心。進一步,覺照,要照破無明、煩惱。如何照破?第一是改過,第二是向善,第叁是檢討,第四是觀空。要有般若的智慧,要誦《金剛經》。《金剛經》的道理就是般若智慧,有了般若智慧,就能更上一層樓。
現在雖然是剛剛開始,已經是不簡單了,每一位受了五戒,是優婆塞、優婆夷,還要受菩薩戒。覺,即是佛。要想成佛、成菩薩,必須要有正因,要有覺悟的心、覺察的心、覺照的心。我們心當中的無明煩惱就像小偷一樣,時時刻刻使我們打妄想,偷我們的功德。一發脾氣,火燒功德林,這就是小偷,偷我們的清淨功德。剛剛准備要發脾氣了,「我知道了,不能發脾氣!」念一句:「阿彌陀佛」,照到起瞋心的那個地方,這個就是真正的修行。
有些人不懂念佛的道理,執著一句佛號,是沒有什麼用的。所謂「念佛即是念自心,自心是佛莫他尋」,佛號是用來返照自心,化除我們的無明煩惱。以前有位居士很用功,每天念「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……」,一天念幾百、幾千、上萬遍。他是念這句佛號,而不是利用這句佛號返照自己的心。有一天,他的兒子不乖,吵鬧起來了,怎麼勸也勸不聽,這個居士發脾氣了,拿起念珠,邊念佛、邊打小孩。這就是沒有覺察、沒有覺照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五)980913
我們心當中有八萬四千個煩惱,所以用八萬四千個法門來對治。八萬四千個煩惱又可簡化、濃縮成一百零八個煩惱;一百零八個煩惱都破除了,身心清淨,即能成道證果。如果一百零八個煩惱還是太多,記不住,就濃縮爲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邪見六個根本煩惱。
每個人都有貪心、瞋心、癡心、慢心、疑心、邪見。心當中起了無明煩惱,可以念一句:「阿彌陀佛。」或是用般若智慧照它一下:「是誰在起瞋心?」看看起瞋心的那念心,自然就沒有瞋心了。根基好的人,一起煩惱、無明,就把煩惱、無明照破了。根基再好一點的,經常保持正念,自然就不會起煩惱,自然就不會生氣。根基差一點的,起了貪心、起了瞋心,心想:「唉呀!我怎麼又在發脾氣,又在起煩惱?」這樣也不錯,所謂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。根機最下等的人,起了煩惱、罵了人、做了壞事,根本還不知道,別人告訴他,他還不接受。
凡夫衆生由于過去起煩惱習慣了,無始以來的種子都隱藏在八識田中。現在用持戒的方法,清淨身業、口業、意業,這是持戒的功德。持了以後,要歸于覺性,持而無持。持戒是一個法門,是根本的法門。持一條戒,就破一個煩惱。煩惱破掉了,我們的自性、覺性就現前了。
所有的法門都是方便,持戒也是方便法門。假使心很散亂,就要打坐;念佛念不下去,就改爲誦經;誦經誦不下去,就持咒。法門很多,誦經、打坐、持咒、忏悔、經行,乃至于六波羅蜜、叁十七助道品,這些都是修德。修德有了功夫、有了功力,我們的本性才會現前。
佛性是本具的,假使不修、沒有覺察,雖然有佛性,但迷迷糊糊,乃至造了惡業,葬送了一生,將來就會墮落,隨業流轉,輪回六道。所以,現在受叁皈五戒、八關齋戒、菩薩戒,這就是修德。每一條戒我們都要盡量去做,假使犯了戒,馬上慚愧、忏悔。
每一個人都有本具的佛性、本具的覺性。所謂「本具」,即是經中所說的「法爾如是」,覺性是無始無終,我們把覺性修成功了,生命就是無始無終,否則就要輪回六道,受苦受難。所以,一切都在于自己,翻過來是手掌、翻過去是手背,都是同一只手;這念心也是如此,起善念也是它,起惡念也是它。
本具的覺性,即是「本覺」。師父說法,也是本具覺性的作用;大衆聽法,也是本具覺性的作用。對這個道理要深信不疑,要有信心,所謂「信爲道源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根」。佛性是本具的,不是上帝給我們的,不是佛祖給我們的,也不是父母給我們的,也不是閻王小鬼給我們的,覺性是本具的。父母給我們色身,而覺性是從過去到現在、從現在到未來,都在六道當中輪回。
假使沒有遇到善知識,沒有遇到好的因緣,佛性雖然本具,但仍是「不覺」的衆生。現在大衆聽聞這個道理覺悟了,就是覺悟的衆生。覺悟了,就是菩薩。完全覺悟了,煩惱統統漏盡了,就是如來佛,這念心「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」。諸位是在家居士,法師是出家衆,大衆看看這念心有沒有在家相和出家相?在座諸位有男衆、有女衆,這念心有沒有男相?有沒有女相?這念心是無形無相的,沒有男相、沒有女相、沒有在家相、沒有出家相,覺性是無相。
《金剛經》雲:「應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」覺性是本具的、是超然的,沒有男相、沒有女相、沒有衆生相,念念分明。大衆要在這個地方來返照一番,這就是真正的佛法。《六祖壇經》中提到,地有東西南北,人有男女老幼,覺性沒有東西南北、沒有男女老幼,是無相。所以,受了菩薩戒之後,除了戒以外,還要看經,要研究《金剛經》、《六祖壇經》、《四十二章經》,這樣就是步步高升。修行不是有所得、有所見,得到什麼、見到什麼,都是錯誤的,這念心是本具的。打坐也好,看經也好,假使見到什麼境界,都不要理它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」這念心無所求、無所得,因爲心性本具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…
《得戒和尚 上惟下覺大和尚于九十七年度在家菩薩戒會開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