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爱财,取之有道」,应该得的就得,不是自己本分内的就不要。想要求功名富贵,必须脚踏实地,要有善法、要有福报、要有功德,这就是菩萨道,这就是真正的佛法。
「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,离世觅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」在家庭或事业上,要负责尽职、慈悲喜舍。这些都是我们佛性的作用。尽了责任、修了善法之后,要「功德归三宝,好事给他人,坏事自己检讨反省。」
佛性「在眼曰见,在耳曰闻」,每个人都具足,就是我们的觉性。假使过去明白这个道理,经过返照、修行过的,这一生六根清净,什么道理都能一目了然,都能举一反三、触类旁通。例如,中国白居易生下来就认识「之、无」二字。如果过去这念心染污了,今生的智慧、各方面都迷迷糊糊。迷迷糊糊没有关系,从现在开始,在觉性上用功,才是真修,才是实悟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四)980906
所谓「福慧双修」,检讨反省属于智慧,我们所修的其他一切善法属于福报。心当中有智慧、有灵觉,灵明不昧,了了常知,这才是更上一层楼。我们的心就能愈来愈明白,心就愈来愈微细,烦恼愈来愈少,身口意三业愈来愈清净,这个就是进步,这就是真正的修行。
我们自己修行是自利,由于了解人人皆有佛性,不忍心众生堕落,从因地上把这些道理传播给有缘人,就是利他。
大众都是菩萨戒弟子,什么是菩萨?菩萨,就是菩提萨埵,翻成中文就是「觉有情」,大道心众生。诸位都是菩萨戒弟子,都是觉悟的众生。觉,就是先从自己开始觉察,返照自心。一般人都向外看,只看别人,看不到自己的过失。看别人这也不是、那也不是,自己统统是对的,一切都怪社会、怪大众,这就是没有觉察。觉察,就是检讨自己的烦恼。现在全球经济不景气,社会上很多人贫困、穷贱,只想到:「唉呀!这个社会不好,为富不仁,我的朋友不帮助我,我的亲戚也不帮助我,这个社会贫者愈贫、富者愈富,这是什么社会?乌烟瘴气的!」这就是一般众生的想法。假使有了觉察,就不会怪人家、不会怪社会、不会怪亲戚、不会怪朋友,知道反省:「这是我自己的努力不够、善心不够、福报不够、智慧不够,所以今生穷困潦倒,要时时刻刻检讨,从现在开始,修一切善,无善不修。」这就是觉察。
再举个例子,在一个家庭中,小孩不想读书,成绩不好,父母骂他:「你简直是最愚蠢的!」不仅骂孩子,看到家里这也不对、那也不对,什么都看不顺眼,不知道自己也是家庭的一份子,这就是众生。假使能够觉察,心想:「我也是家庭的一份子,他不好,我也不好,我现在要检讨反省,要有慈悲心,要教导他,从因当中去努力,希望他改过向善、惭愧忏悔,教他走出一条路。」对孩子要有慈悲心、要有爱心,要细心、要忍耐,希望他人格成长、福德成就、智慧成就,帮他找一个好老师、好学校,经常鼓励他。这就是觉察。
先从自己检讨,就是觉察。觉察了以后,还要觉照。有了烦恼,要赶快把它照破。例如,检讨发现:「我经常骂孩子,口业不清净,容易发脾气。」再度起瞋心时,赶快诵经、持咒、念佛、忏悔,把瞋心化掉。这就是觉察、觉照。假使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,时时刻刻觉察、觉照,就是佛,这是自性佛。每一尊佛菩萨都是这样修出来的。假使认为丈夫不好,不要怪他,先怪自己:「自己为什么会碰到他呢?这个丈夫这么无赖,喜欢发脾气,也不照顾家庭,这是我过去的业障,不能怪他。」先从自己努力,慢慢改变他。要忍耐、要慈悲、要恭敬、要勤劳,要有善法,依照这个方法不断地努力,一定能够消除我们的业障。
以修行来说,就是更进一步的了。经常思惟:怎么样办道场?怎么样普度众生?怎么样能够自利?怎么样能够利他?这就是觉察,要时时刻刻返照自心。进一步,觉照,要照破无明、烦恼。如何照破?第一是改过,第二是向善,第三是检讨,第四是观空。要有般若的智慧,要诵《金刚经》。《金刚经》的道理就是般若智慧,有了般若智慧,就能更上一层楼。
现在虽然是刚刚开始,已经是不简单了,每一位受了五戒,是优婆塞、优婆夷,还要受菩萨戒。觉,即是佛。要想成佛、成菩萨,必须要有正因,要有觉悟的心、觉察的心、觉照的心。我们心当中的无明烦恼就像小偷一样,时时刻刻使我们打妄想,偷我们的功德。一发脾气,火烧功德林,这就是小偷,偷我们的清净功德。刚刚准备要发脾气了,「我知道了,不能发脾气!」念一句:「阿弥陀佛」,照到起瞋心的那个地方,这个就是真正的修行。
有些人不懂念佛的道理,执着一句佛号,是没有什么用的。所谓「念佛即是念自心,自心是佛莫他寻」,佛号是用来返照自心,化除我们的无明烦恼。以前有位居士很用功,每天念「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……」,一天念几百、几千、上万遍。他是念这句佛号,而不是利用这句佛号返照自己的心。有一天,他的儿子不乖,吵闹起来了,怎么劝也劝不听,这个居士发脾气了,拿起念珠,边念佛、边打小孩。这就是没有觉察、没有觉照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五)980913
我们心当中有八万四千个烦恼,所以用八万四千个法门来对治。八万四千个烦恼又可简化、浓缩成一百零八个烦恼;一百零八个烦恼都破除了,身心清净,即能成道证果。如果一百零八个烦恼还是太多,记不住,就浓缩为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邪见六个根本烦恼。
每个人都有贪心、瞋心、痴心、慢心、疑心、邪见。心当中起了无明烦恼,可以念一句:「阿弥陀佛。」或是用般若智慧照它一下:「是谁在起瞋心?」看看起瞋心的那念心,自然就没有瞋心了。根基好的人,一起烦恼、无明,就把烦恼、无明照破了。根基再好一点的,经常保持正念,自然就不会起烦恼,自然就不会生气。根基差一点的,起了贪心、起了瞋心,心想:「唉呀!我怎么又在发脾气,又在起烦恼?」这样也不错,所谓「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」。根机最下等的人,起了烦恼、骂了人、做了坏事,根本还不知道,别人告诉他,他还不接受。
凡夫众生由于过去起烦恼习惯了,无始以来的种子都隐藏在八识田中。现在用持戒的方法,清净身业、口业、意业,这是持戒的功德。持了以后,要归于觉性,持而无持。持戒是一个法门,是根本的法门。持一条戒,就破一个烦恼。烦恼破掉了,我们的自性、觉性就现前了。
所有的法门都是方便,持戒也是方便法门。假使心很散乱,就要打坐;念佛念不下去,就改为诵经;诵经诵不下去,就持咒。法门很多,诵经、打坐、持咒、忏悔、经行,乃至于六波罗蜜、三十七助道品,这些都是修德。修德有了功夫、有了功力,我们的本性才会现前。
佛性是本具的,假使不修、没有觉察,虽然有佛性,但迷迷糊糊,乃至造了恶业,葬送了一生,将来就会堕落,随业流转,轮回六道。所以,现在受三皈五戒、八关斋戒、菩萨戒,这就是修德。每一条戒我们都要尽量去做,假使犯了戒,马上惭愧、忏悔。
每一个人都有本具的佛性、本具的觉性。所谓「本具」,即是经中所说的「法尔如是」,觉性是无始无终,我们把觉性修成功了,生命就是无始无终,否则就要轮回六道,受苦受难。所以,一切都在于自己,翻过来是手掌、翻过去是手背,都是同一只手;这念心也是如此,起善念也是它,起恶念也是它。
本具的觉性,即是「本觉」。师父说法,也是本具觉性的作用;大众听法,也是本具觉性的作用。对这个道理要深信不疑,要有信心,所谓「信为道源功德母,长养一切诸善根」。佛性是本具的,不是上帝给我们的,不是佛祖给我们的,也不是父母给我们的,也不是阎王小鬼给我们的,觉性是本具的。父母给我们色身,而觉性是从过去到现在、从现在到未来,都在六道当中轮回。
假使没有遇到善知识,没有遇到好的因缘,佛性虽然本具,但仍是「不觉」的众生。现在大众听闻这个道理觉悟了,就是觉悟的众生。觉悟了,就是菩萨。完全觉悟了,烦恼统统漏尽了,就是如来佛,这念心「在圣不增,在凡不减」。诸位是在家居士,法师是出家众,大众看看这念心有没有在家相和出家相?在座诸位有男众、有女众,这念心有没有男相?有没有女相?这念心是无形无相的,没有男相、没有女相、没有在家相、没有出家相,觉性是无相。
《金刚经》云:「应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」觉性是本具的、是超然的,没有男相、没有女相、没有众生相,念念分明。大众要在这个地方来返照一番,这就是真正的佛法。《六祖坛经》中提到,地有东西南北,人有男女老幼,觉性没有东西南北、没有男女老幼,是无相。所以,受了菩萨戒之后,除了戒以外,还要看经,要研究《金刚经》、《六祖坛经》、《四十二章经》,这样就是步步高升。修行不是有所得、有所见,得到什么、见到什么,都是错误的,这念心是本具的。打坐也好,看经也好,假使见到什么境界,都不要理它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」这念心无所求、无所得,因为心性本具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…
《得戒和尚 上惟下觉大和尚于九十七年度在家菩萨戒会开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