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得戒和尚 上惟下觉大和尚于九十七年度在家菩萨戒会开示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------------------

  (六)980920

  凡夫众生是不觉。由于不觉,始终在造恶业,将来就是在六道当中轮回受苦。我们现在是始觉,觉悟的众生,觉有情,就是菩萨,菩萨就是觉悟的众生。「觉」有深浅、有粗细、有高低,有层次上的差别。虽然是觉,只是刚刚开始找到一条大路,这条路要一步一脚印去走。

  

  佛经里有「六即佛」,把佛性分成六个层次,现在是第一个层次,将来「修德有功」,心愈来愈清净、愈来愈明了,烦恼就愈来愈稀薄。第一是「理即佛──动静理全是,行藏事尽非;冥冥随物去,杳杳不知归」,这是一般的凡夫众生。

  

  「动静理全是」,在道理上,每个人都有佛性,和佛祖没有差别,并不减少一丝一毫,并不因为你是众生或是堕落,佛性就不见了;佛性还在,只是迷惑颠倒了。无论是静、无论是动、无论是行住坐卧,佛性始终存在。「动静理全是,行藏事尽非」,社会上有些人为了自己不择手段,嫉妒、排斥、仇恨、残杀……造作堕落三涂的恶因。我们绝对不做这些,我们要修慈、悲、喜、舍四无量心,修戒、修定、修慧,受持三皈、五戒、菩萨戒,这就完全不一样了。

  

  「冥冥随物去,杳杳不知归」,「随物去」,随着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等境界流转。「杳杳不知归」,做了很多对不起天、对不起地、对不起父母师长、对不起人、对不起自己的事情,自己还糊里糊涂。

  

  所谓「始觉」,就是开始觉悟。第二,「名字即佛──方听无声曲,始闻不死歌;今知当体是,翻恨自蹉跎」,从现在开始,知道人人都有佛性,不生不灭,无始无终,就是名字即佛。在名义上,各位都是菩萨,都受了十方诸佛大戒,有了菩萨的名字,有了诸佛、未来诸佛、十方诸佛的名字。「方听无声曲,始闻不死歌」,过去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佛性、觉性,现在才知道自己六根都不清净,心当中一大堆垃圾,要靠自己来净化、来提升。所以,在名字上,诸位受了菩萨戒,都是菩萨。但是,菩萨有贤位菩萨、登地菩萨、十地菩萨,这些都要靠自己努力。什么是十地菩萨?心已经清净,定慧、慈悲、心量……已经达到第十个等级了。其实都是同样的这一念心,只是层次上的差别。佛菩萨有这念心,我也有这念心,为什么自己不觉察、不觉照、不检讨、不反省,心中的垃圾愈来愈多,不知道把垃圾化掉?现在才知道这个道理,这就是名字即佛。

  

  第三个阶段,是观行即佛。继续用功修行,念念观照,动静闲忙当中不离开当念,有了过失,觉察、觉照、觉悟,继续用功。这念心本来是一团浑水,其中的渣滓慢慢沉淀了,身心逐渐清净,就是观行用上功了,诵经、持咒、打坐、参禅、持戒……广修一切善法,用善法来转识成智,沉淀自己。

  

  由于观照得力,有了功夫,又进步了,第四个层次是相似即佛,和佛菩萨的心有一点点像了,称为相似的境界。继续再用功,贪瞋痴等粗的烦恼脱落,就是分证即佛,就是果位上的菩萨了。

  

  这一切都需要靠自己现在用功,不要向外东求西找。最后,达到究竟即佛了,还是这念心。我们现在的这念心就像初一的月亮,只有一点点光明;究竟成佛了,是十五的满月,放大光明。这是佛法的无上真理。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(七)980927

  诸位这次来受戒,从三皈到五戒,从八关斋戒到菩萨戒,是很完整的一个系统,就等于坐在莲花台上了,我们的心就是莲花。莲花是一个譬喻,明白这念心了,由于觉察、觉照,六根慢慢清净,这念心就是白莲花。所谓「白莲台上观世音」,莲花出淤泥而不染,这念心不染尘,每一位都坐在莲花台上,每一位都是观世音。不要向外祈求,一求,心就跑掉了。如《中庸》所说:「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,可离,非道也。」假使不坚住正念,不随顺觉性,不觉察、不觉照,心就跑掉了。

  

  想要把这念心收回来,就要持戒。人人心中有一个小偷,在心当中住了几大阿僧祇劫,我们现在才看到小偷。现在,不是不要这个小偷,而是用持戒的方法,把小偷绑起来。虽然绑起来,还是个小偷,所以进一步要净化他、改变他,这就要靠自己转识成智。

  

  王阳明曾说:「擒山中之贼易,捉心中之贼难」,山中有很多土匪、盗贼,我们知道他在哪一座山,派一个军队、几万个士兵,把他围起来,很快就能剿除。心当中的贼时时刻刻跟着我们,自己都不知道,所以要「守口如瓶,防意如城」,时时刻刻都要注意自己心当中的小偷。假使他跑掉了,经常来来去去,偷取我们的自性功德,我们就要持戒,用持戒的方法,把他抓起来、绑起来、关起来。关起来之后,还要进一步改变他,就是用诵经、持咒、打坐、参禅,觉察、觉照、觉悟,化敌为友。以前他是敌人,现在他就是我自己;以前它是垃圾,我们现在化腐朽为神奇。修行就是如此,假使违背这个原则,绝对修不成功。

  

  道在哪里?道不是修出来的。修出来的就是有成,既然有成,就会有坏。例如,不管这个道场修得多坚固、多庄严,经过几百年以后就会坏掉,世间的一切有成就有坏。许多人不了解,刻意观想出一尊佛,天天坐在这里打妄想:「观佛、观佛,我要成佛、我要成佛,我要见菩萨……」真的见得到菩萨吗?见得到佛吗?所见到的,都是自己的妄想心想出来的。

  

  「佛者,觉也」,觉即是佛。经云:「菩萨清凉月,游于毕竟空,众生心水净,菩提影现中。」菩萨是什么?「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」,每个人都有一潭心水,但是众生的心水是浑浊的,照不出月影,不能起照,没有作用。如果用觉察、觉照的功夫,把心当中的垃圾化掉,像江水这般清净,就能「汉来汉现,胡来胡现」。

  

  神秀大师曾说:「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,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。」我们的心当中有一片镜子,但是镜面上都是灰尘,把所有的光明统统遮住了,称为「宝镜蒙尘」。现在要把我们的妄想、烦恼擦掉。怎么擦?没有别的,就是用惭愧忏悔、觉察觉照、检讨反省、用持戒的方法,把心当中的烦恼、垃圾化掉。

  

  庄子也说:「至人之用心若镜,不将不迎」,「至人」就是智慧最高的人,我们则称佛为觉者、智者。「用心若镜」,佛的心如明镜,能映现万物,所以有通达世间、出世间万法的智慧。什么是「不将不迎」?看到好的东西、好的境界,不欢喜、不起贪爱;看到坏的东西、不好的境界,也不讨厌、不排斥,这念心就像镜子一样,经常保持明净,这就是「不将不迎」。「应而不藏,故能胜物而不伤」,藏,就是藏到心中。众生的心就像厕所、就像垃圾堆一样,所有的垃圾、废物都在里面。

  

  从前,有一个老和尚带着一个徒弟在外行化,看到一位女众掉到河里去了,老和尚赶快把她从河里拉起来,救了她一命。过了一段时间,徒弟就问:「师父,上次您摸了那个妇人的手,犯了戒喔。」老和尚说:「这件事我心当中一点影子都没有了,老早就放下了,你怎么还记在心里?」所以,「应而不藏」,无论是好的境界、坏的境界现前,这念心像一片明镜,过去了就算了。但是,「过去了就算了」也不是糊涂。像这个老和尚知道自己在救人,救了人以后,心当中了无一物,「不藏」,并不会想:「唉呀,我的功德好大啊!」「我看看这个妇人长得漂不漂亮,穿著什么衣服?」「应而不藏,故能胜物而不伤」,我们这念心必须要像《金刚经》所说的「无住生心」,心得自在,心得解脱,心超越物外,这就是至人、圣者,就是菩萨。

  

  大众已经是登堂了,登了堂以后,还要入室;入了室以后,还要步步高升,一直爬到最顶端。做多少算多少,这一生做不完,来世再继续。诸位已经得到优婆塞、优婆夷的果位了,等于拿到最安稳、最实在的一张飞机票了,胜券在握。进一步,要靠自己去努力。佛法就是心法,是心地法门,这是过去佛、现在佛所传授的心法。诸位能够了解这个心法,是人生最大的福报。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(八)981004

  《六祖坛经》云:「菩提自性,本来清净,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。」菩提心就是我们的觉性,就是我们的佛性。菩提自性,就是师父说法、诸位听法的这念心,就是这么简单。虽然人人都有这念心,但是由于不觉,六根颠倒、攀缘,天天都在造杀盗淫种种恶业,将来仍然在六道轮回,有什么用呢?因此,虽然人人都有觉性,都有本觉,但还要始觉。有了始觉之后,还要继续不断地努力,从观行觉、相似觉、分证觉,一直到正觉、妙觉。这样子这一生才能了,不是知道就了了。

  

  释迦牟尼佛上半夜悟到四谛──苦谛、集谛、灭谛、道谛,证阿罗汉果;中半夜悟到十二因缘;下半夜夜睹明星大彻大悟。悟到什么?悟到看天上明星的这念心,能看的这个心是本具的。也就是刚才所说,大众的觉性是本具的。虽然是本具,由于现在才知道,所以还要用功返照,觉察、觉照,把心当中的烦恼、垃圾化掉、漏尽才有用,否则只是虚度一生。

  

  凡夫众生眼以色为食,耳以声为食。眼睛要看好的,每个家庭都有电视,无论大人、小孩,都习惯看电视,看个不停,不看就难过,好象是吃鸦片上了瘾一样。这就是众生,不知道内照,不知道把眼光收回来。耳朵要听好的,不但要听好的,还要听靡靡之音、要听赞叹之声,这样耳根就不清净,这就是众生。两耳内听,两眼内照,检讨反省,才是菩萨行。

  

  「鼻以香为食,舌以味为食」,嘴巴以酸甜苦辣为食,一般人都是尽量找好东西来吃。「身以触为食,意以法为食」,身体以触尘为食,意根以法尘为食,这些都属于众生境界。什么是菩萨?「禅悦为食,法喜充满」,就是菩萨。受菩萨戒、听闻佛法,充满了欢喜,这就是法喜充满,所以诸位也是菩萨。什么是「禅悦为食」?打坐心清净了,一念相应成正觉。与什么相应?不是与外面的境界相应,不是与释迦牟尼佛相应,不是与阿弥陀佛相应,而是与清净心相应。这念清净心现前了,一念相应,就成正觉了。这就是菩萨「禅悦为食,法喜充满」。

  

  所以,我们要尽量使六根清净。许多人都是念观音菩萨、拜观音菩萨,认为这就是修观音菩萨修行法门。其实,念观音、拜观音,只是个方便法门,而不是观音菩萨修行法门。观音菩萨是以耳根圆通,「反闻闻自性,性成无上道」,离开了外面的声尘,自性始终是存在的。用闻性慢慢观照,慢慢向内收,收到六根归一了,最后达到「生灭灭已,寂灭现前」,就成道了。

  

  今日大众在此受戒,藉这个机会、藉这个因缘祝福大众、勉励大众,从三皈到五戒,从五戒到八关斋戒,从八关斋戒到菩萨戒,大众就登堂入室了。最后,还要了解佛性的道理,知道「修德有功,性德方显」,就像爬楼梯一样,步步高升。

  

  无论是动静闲忙、明暗、远近、高低,一切境界都是虚妄的,只要保持这个觉性。不过,这个层次有深有浅,要站得住、站得长,才是功夫。所谓「明明白白一条路,千千万万不肯修」,这就是一条大路。一般人都是走远路、走错路。前面是方便,然后要登堂入室,最后要达到最高峰,必须在觉性上修。这次大众都很发心,受戒要至诚、恳切、专注,发殊胜心、难得心、难遭遇心,既来之则安之,万缘放下。祝福大众道业增进,发菩提心!

  

  

《得戒和尚 上惟下觉大和尚于九十七年度在家菩萨戒会开示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