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------------------
(六)980920
凡夫衆生是不覺。由于不覺,始終在造惡業,將來就是在六道當中輪回受苦。我們現在是始覺,覺悟的衆生,覺有情,就是菩薩,菩薩就是覺悟的衆生。「覺」有深淺、有粗細、有高低,有層次上的差別。雖然是覺,只是剛剛開始找到一條大路,這條路要一步一腳印去走。
佛經裏有「六即佛」,把佛性分成六個層次,現在是第一個層次,將來「修德有功」,心愈來愈清淨、愈來愈明了,煩惱就愈來愈稀薄。第一是「理即佛──動靜理全是,行藏事盡非;冥冥隨物去,杳杳不知歸」,這是一般的凡夫衆生。
「動靜理全是」,在道理上,每個人都有佛性,和佛祖沒有差別,並不減少一絲一毫,並不因爲你是衆生或是墮落,佛性就不見了;佛性還在,只是迷惑顛倒了。無論是靜、無論是動、無論是行住坐臥,佛性始終存在。「動靜理全是,行藏事盡非」,社會上有些人爲了自己不擇手段,嫉妒、排斥、仇恨、殘殺……造作墮落叁塗的惡因。我們絕對不做這些,我們要修慈、悲、喜、舍四無量心,修戒、修定、修慧,受持叁皈、五戒、菩薩戒,這就完全不一樣了。
「冥冥隨物去,杳杳不知歸」,「隨物去」,隨著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等境界流轉。「杳杳不知歸」,做了很多對不起天、對不起地、對不起父母師長、對不起人、對不起自己的事情,自己還糊裏糊塗。
所謂「始覺」,就是開始覺悟。第二,「名字即佛──方聽無聲曲,始聞不死歌;今知當體是,翻恨自蹉跎」,從現在開始,知道人人都有佛性,不生不滅,無始無終,就是名字即佛。在名義上,各位都是菩薩,都受了十方諸佛大戒,有了菩薩的名字,有了諸佛、未來諸佛、十方諸佛的名字。「方聽無聲曲,始聞不死歌」,過去根本不知道什麼是佛性、覺性,現在才知道自己六根都不清淨,心當中一大堆垃圾,要靠自己來淨化、來提升。所以,在名字上,諸位受了菩薩戒,都是菩薩。但是,菩薩有賢位菩薩、登地菩薩、十地菩薩,這些都要靠自己努力。什麼是十地菩薩?心已經清淨,定慧、慈悲、心量……已經達到第十個等級了。其實都是同樣的這一念心,只是層次上的差別。佛菩薩有這念心,我也有這念心,爲什麼自己不覺察、不覺照、不檢討、不反省,心中的垃圾愈來愈多,不知道把垃圾化掉?現在才知道這個道理,這就是名字即佛。
第叁個階段,是觀行即佛。繼續用功修行,念念觀照,動靜閑忙當中不離開當念,有了過失,覺察、覺照、覺悟,繼續用功。這念心本來是一團渾水,其中的渣滓慢慢沈澱了,身心逐漸清淨,就是觀行用上功了,誦經、持咒、打坐、參禅、持戒……廣修一切善法,用善法來轉識成智,沈澱自己。
由于觀照得力,有了功夫,又進步了,第四個層次是相似即佛,和佛菩薩的心有一點點像了,稱爲相似的境界。繼續再用功,貪瞋癡等粗的煩惱脫落,就是分證即佛,就是果位上的菩薩了。
這一切都需要靠自己現在用功,不要向外東求西找。最後,達到究竟即佛了,還是這念心。我們現在的這念心就像初一的月亮,只有一點點光明;究竟成佛了,是十五的滿月,放大光明。這是佛法的無上真理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七)980927
諸位這次來受戒,從叁皈到五戒,從八關齋戒到菩薩戒,是很完整的一個系統,就等于坐在蓮花臺上了,我們的心就是蓮花。蓮花是一個譬喻,明白這念心了,由于覺察、覺照,六根慢慢清淨,這念心就是白蓮花。所謂「白蓮臺上觀世音」,蓮花出淤泥而不染,這念心不染塵,每一位都坐在蓮花臺上,每一位都是觀世音。不要向外祈求,一求,心就跑掉了。如《中庸》所說:「道也者,不可須臾離也,可離,非道也。」假使不堅住正念,不隨順覺性,不覺察、不覺照,心就跑掉了。
想要把這念心收回來,就要持戒。人人心中有一個小偷,在心當中住了幾大阿僧祇劫,我們現在才看到小偷。現在,不是不要這個小偷,而是用持戒的方法,把小偷綁起來。雖然綁起來,還是個小偷,所以進一步要淨化他、改變他,這就要靠自己轉識成智。
王陽明曾說:「擒山中之賊易,捉心中之賊難」,山中有很多土匪、盜賊,我們知道他在哪一座山,派一個軍隊、幾萬個士兵,把他圍起來,很快就能剿除。心當中的賊時時刻刻跟著我們,自己都不知道,所以要「守口如瓶,防意如城」,時時刻刻都要注意自己心當中的小偷。假使他跑掉了,經常來來去去,偷取我們的自性功德,我們就要持戒,用持戒的方法,把他抓起來、綁起來、關起來。關起來之後,還要進一步改變他,就是用誦經、持咒、打坐、參禅,覺察、覺照、覺悟,化敵爲友。以前他是敵人,現在他就是我自己;以前它是垃圾,我們現在化腐朽爲神奇。修行就是如此,假使違背這個原則,絕對修不成功。
道在哪裏?道不是修出來的。修出來的就是有成,既然有成,就會有壞。例如,不管這個道場修得多堅固、多莊嚴,經過幾百年以後就會壞掉,世間的一切有成就有壞。許多人不了解,刻意觀想出一尊佛,天天坐在這裏打妄想:「觀佛、觀佛,我要成佛、我要成佛,我要見菩薩……」真的見得到菩薩嗎?見得到佛嗎?所見到的,都是自己的妄想心想出來的。
「佛者,覺也」,覺即是佛。經雲:「菩薩清涼月,遊于畢竟空,衆生心水淨,菩提影現中。」菩薩是什麼?「千江有水千江月,萬裏無雲萬裏天」,每個人都有一潭心水,但是衆生的心水是渾濁的,照不出月影,不能起照,沒有作用。如果用覺察、覺照的功夫,把心當中的垃圾化掉,像江水這般清淨,就能「漢來漢現,胡來胡現」。
神秀大師曾說:「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,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。」我們的心當中有一片鏡子,但是鏡面上都是灰塵,把所有的光明統統遮住了,稱爲「寶鏡蒙塵」。現在要把我們的妄想、煩惱擦掉。怎麼擦?沒有別的,就是用慚愧忏悔、覺察覺照、檢討反省、用持戒的方法,把心當中的煩惱、垃圾化掉。
莊子也說:「至人之用心若鏡,不將不迎」,「至人」就是智慧最高的人,我們則稱佛爲覺者、智者。「用心若鏡」,佛的心如明鏡,能映現萬物,所以有通達世間、出世間萬法的智慧。什麼是「不將不迎」?看到好的東西、好的境界,不歡喜、不起貪愛;看到壞的東西、不好的境界,也不討厭、不排斥,這念心就像鏡子一樣,經常保持明淨,這就是「不將不迎」。「應而不藏,故能勝物而不傷」,藏,就是藏到心中。衆生的心就像廁所、就像垃圾堆一樣,所有的垃圾、廢物都在裏面。
從前,有一個老和尚帶著一個徒弟在外行化,看到一位女衆掉到河裏去了,老和尚趕快把她從河裏拉起來,救了她一命。過了一段時間,徒弟就問:「師父,上次您摸了那個婦人的手,犯了戒喔。」老和尚說:「這件事我心當中一點影子都沒有了,老早就放下了,你怎麼還記在心裏?」所以,「應而不藏」,無論是好的境界、壞的境界現前,這念心像一片明鏡,過去了就算了。但是,「過去了就算了」也不是糊塗。像這個老和尚知道自己在救人,救了人以後,心當中了無一物,「不藏」,並不會想:「唉呀,我的功德好大啊!」「我看看這個婦人長得漂不漂亮,穿著什麼衣服?」「應而不藏,故能勝物而不傷」,我們這念心必須要像《金剛經》所說的「無住生心」,心得自在,心得解脫,心超越物外,這就是至人、聖者,就是菩薩。
大衆已經是登堂了,登了堂以後,還要入室;入了室以後,還要步步高升,一直爬到最頂端。做多少算多少,這一生做不完,來世再繼續。諸位已經得到優婆塞、優婆夷的果位了,等于拿到最安穩、最實在的一張飛機票了,勝券在握。進一步,要靠自己去努力。佛法就是心法,是心地法門,這是過去佛、現在佛所傳授的心法。諸位能夠了解這個心法,是人生最大的福報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八)981004
《六祖壇經》雲:「菩提自性,本來清淨,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。」菩提心就是我們的覺性,就是我們的佛性。菩提自性,就是師父說法、諸位聽法的這念心,就是這麼簡單。雖然人人都有這念心,但是由于不覺,六根顛倒、攀緣,天天都在造殺盜淫種種惡業,將來仍然在六道輪回,有什麼用呢?因此,雖然人人都有覺性,都有本覺,但還要始覺。有了始覺之後,還要繼續不斷地努力,從觀行覺、相似覺、分證覺,一直到正覺、妙覺。這樣子這一生才能了,不是知道就了了。
釋迦牟尼佛上半夜悟到四谛──苦谛、集谛、滅谛、道谛,證阿羅漢果;中半夜悟到十二因緣;下半夜夜睹明星大徹大悟。悟到什麼?悟到看天上明星的這念心,能看的這個心是本具的。也就是剛才所說,大衆的覺性是本具的。雖然是本具,由于現在才知道,所以還要用功返照,覺察、覺照,把心當中的煩惱、垃圾化掉、漏盡才有用,否則只是虛度一生。
凡夫衆生眼以色爲食,耳以聲爲食。眼睛要看好的,每個家庭都有電視,無論大人、小孩,都習慣看電視,看個不停,不看就難過,好象是吃鴉片上了瘾一樣。這就是衆生,不知道內照,不知道把眼光收回來。耳朵要聽好的,不但要聽好的,還要聽靡靡之音、要聽贊歎之聲,這樣耳根就不清淨,這就是衆生。兩耳內聽,兩眼內照,檢討反省,才是菩薩行。
「鼻以香爲食,舌以味爲食」,嘴巴以酸甜苦辣爲食,一般人都是盡量找好東西來吃。「身以觸爲食,意以法爲食」,身體以觸塵爲食,意根以法塵爲食,這些都屬于衆生境界。什麼是菩薩?「禅悅爲食,法喜充滿」,就是菩薩。受菩薩戒、聽聞佛法,充滿了歡喜,這就是法喜充滿,所以諸位也是菩薩。什麼是「禅悅爲食」?打坐心清淨了,一念相應成正覺。與什麼相應?不是與外面的境界相應,不是與釋迦牟尼佛相應,不是與阿彌陀佛相應,而是與清淨心相應。這念清淨心現前了,一念相應,就成正覺了。這就是菩薩「禅悅爲食,法喜充滿」。
所以,我們要盡量使六根清淨。許多人都是念觀音菩薩、拜觀音菩薩,認爲這就是修觀音菩薩修行法門。其實,念觀音、拜觀音,只是個方便法門,而不是觀音菩薩修行法門。觀音菩薩是以耳根圓通,「反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」,離開了外面的聲塵,自性始終是存在的。用聞性慢慢觀照,慢慢向內收,收到六根歸一了,最後達到「生滅滅已,寂滅現前」,就成道了。
今日大衆在此受戒,藉這個機會、藉這個因緣祝福大衆、勉勵大衆,從叁皈到五戒,從五戒到八關齋戒,從八關齋戒到菩薩戒,大衆就登堂入室了。最後,還要了解佛性的道理,知道「修德有功,性德方顯」,就像爬樓梯一樣,步步高升。
無論是動靜閑忙、明暗、遠近、高低,一切境界都是虛妄的,只要保持這個覺性。不過,這個層次有深有淺,要站得住、站得長,才是功夫。所謂「明明白白一條路,千千萬萬不肯修」,這就是一條大路。一般人都是走遠路、走錯路。前面是方便,然後要登堂入室,最後要達到最高峰,必須在覺性上修。這次大衆都很發心,受戒要至誠、懇切、專注,發殊勝心、難得心、難遭遇心,既來之則安之,萬緣放下。祝福大衆道業增進,發菩提心!
《得戒和尚 上惟下覺大和尚于九十七年度在家菩薩戒會開示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