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。未入门时,三门不一样;入了门,则三门原是一门。心地清净,哪有不觉悟的道理?觉悟的人,哪有知见不正的道理?“觉、正、净”,一而三,三而一,一个得到,三个都得到,这样修学就有方向。
《金刚经》上佛教导我们很多,尤其是“善男子、善女人,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,为他人说,而此福德,胜前福德”,这样的句子有七、八处之多。可见这句话重要。最重要的是“受持”,“受”是接受,佛的教训我完全接受,依教奉行,决定不违背;“持”是保持,永不退失。后半段讲“信心不逆”,决定要照这样做。
同修们问我:“读哪一部经好?”须知每一部经都好;喜欢读哪一部经,就读那一部经,可是要记住,一生就读一部经,才会有成就。若想这部经也好,那部经也好,即是贪心。佛教人断贪心,不是教人增长贪心。
学一部经是“一门深入”,死心塌地在一个法门上,心是定的,心是清净的。佛说一切经,不是要我们全部都学,而是在一切经中选择一部适合自己根性的,一门深入,才能成就。四弘誓愿的“法门无量誓愿学”排在第三句,第一句是“众生无边誓愿度”,第二句是“烦恼无尽誓愿断”,必须做到前两句才能广学法门。
学一个法门是断烦恼,而且首先要发菩提心,知见才正,心量才大。我们的心量要度尽一切众生,不但要度学佛的同学,也要度化其他一切宗教徒,这样的心量才平等。异教徒对我们有成见,我对他们没有成见;他们对我们诽谤,我对他们只有礼敬赞叹。佛是“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”,心量小是最重的业障。我们要想消业障,第一步就要拓开心量,以欢喜心对待一切众生。
5、佛教的艺术教学
佛菩萨的造像皆具教化深义,若将佛菩萨当作神明看待就错了。佛教连建筑都是表法的:佛寺大殿,外面看是两层,里面看是一层;外二层表二谛,进到里面,一层表二谛圆融。正规的寺院建筑,进入寺院第一个看见的是天王殿。天王殿正中,面对大门的是弥勒菩萨(布袋和尚的造像),代表生平等心,呈喜悦相。佛弟子具备这个条件,对一切众生要平等,要笑脸迎人,常生欢喜心,法喜充满,这样才能入佛门。两旁四大天王护法,不是护别人,不是护寺院,不是护道场,而是护自己的法。
“东方持国天王”代表负责尽分。我们生活在世间,有自己的责任、本分,须将自己本分的事做到尽善尽美。如何做到尽善尽美?他手上拿的琵琶即是表法,弦紧了会断掉,松了就不响,要调得适中。表在日常生活中,工作、处世、待人、接物皆须恰到好处,不能过分,也不能不及。即是佛说的中道,儒说的中庸。
“南方增长天王”代表进步。儒家讲“苟日新,日日新”,佛法讲“精进”。他手上拿的剑代表智慧,唯有智慧才能进步,无论在德行、学问、生活品质上,必须天天求进步。
“西方广目天王”、“北方多闻天王”,这二位教我们方法。如何能将前两桩事做圆满?需要学习——多看、多听、多观摩、多考察。广目天王手上拿的是龙或蛇,代表变化。社会上,人情事理非常复杂,变化多端,须仔细观察,掌握先机而不迷失。多闻天王手上拿的是伞盖,代表防止污染。我们处在复杂浊恶的人情社会中,要保持不迷、不染。若懂得这些意义,则进入山门立刻提醒自己,就上了第一课。
现代人讲究艺术化,佛法在几千年前,教学与艺术就结合为一体。参观每一座殿堂,看看每一尊佛菩萨造像,不必说一句话,就法喜充满,就得到佛法教学的利益,真是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。现在真正了解佛教艺术教学的人太少了,皆将佛像当作神明看待,磕头祷告,这就是迷信。我们一定要认清真相,才知道怎样接受、修学。
6、以佛为师
学佛必须“一门深入”才能成就。现代的大德们,我们如果不是真正由衷佩服,不能百分之百的依教奉行,就应当找古人。所以,我为大家介绍一位最好的老师“阿弥陀佛”。我讲过九遍《无量寿经》,劝大家以阿弥陀佛为老师。阿弥陀佛教导我们的,就在《无量寿经》上。若能通达明了《无量寿经》的教训,依教奉行,就是阿弥陀佛的好学生。释迦牟尼佛赞叹阿弥陀佛是“光中极尊,佛中之王”,我们找这位老师,决定不会错!
往年我到台中求学,李老师非常谦虚,他告诉我:“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,五年后我没有能力教你。”他为我介绍一位老师“印光大师”,教我学印光大师。印光大师不在世了,依照印光大师的《文钞》修学,决定不会错误。我今日为大家介绍“阿弥陀佛”,比印光法师更高明。
佛门的蕅益大师,是明末很了不起的净宗祖师,他也是学古人的,他的老师是莲池大师。当时莲池大师已经往生,蕅益大师就专门念莲池大师的著作,依莲池大师的教诲学习。五年中绝不看第二个人的著作,须学一家之言,才会有成就。这即是踏著前人的肩膀,踏著前人的顶上行。若跟很多人学,踏上去会摔下来的。
净土五经之中,最深、最难的是《阿弥陀经》。《无量寿经》是净土概论,介绍西方极乐世界。《观无量寿佛经》则是《无量寿经》的补充说明,一是理论上的补充,一是方法上的补充。因为《无量寿经》里只讲“三辈”,而《观经》里则有“十六观”,并且说明九品的因果,《观无量寿佛经》补充这三点,说得特别详细、透彻。应当细读深思,破疑生信,以达到“信心不逆”。
小本《阿弥陀经》是修行的方法,其中的义理真正无有穷尽,这才不会把小本看轻了,这是净宗的精华。自古以来,大家皆以《阿弥陀经》作为课诵,非常有道理。不但是净宗,禅宗也将《阿弥陀经》列在晚课,教下更不必说了,所以我们必须非常重视。若对《阿弥陀经》没有信心,不明白其中事理,读《无量寿经》就很好。《无量寿经》讲得浅显。从《无量寿经》上建立信心,再受持《阿弥陀经》就不难了。
五、宇宙人生是梦幻泡影
1、受持一偈·胜七宝布施
《金刚经》最后的结论非常重要。此经愈往后愈精采,最重要的义理都在后半部,尤其这个结论不仅是本经的结论,实在是世尊二十二年所讲般若经的总结。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,般若就占了二十二年。若以序、正、流通三分来看一代佛教,“般若”即是整个佛法的正宗分,是世尊一代时教的中心。此结论不但是般若的总结,可说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的总归结,就是本经末后的二句一偈。
梁昭明太子将本经分为三十二分,也等于是分科判教。所谓“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”,古来大德看法不一。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,实在是为了读诵、研讨方便,姑且不论是不是恰当,但确实很方便,因此三十二分的本子流通很广,最后一分就是全经的总结。这一段经文一开端,世尊叫著须菩提。凡是经典上佛叫一个人的名字,下面必有重要的开示,用意在提醒大众注意,这是常识。
佛说,假设有一个人“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”布施。这个数量不可思议,“阿僧祇”是古印度数字单位,这个单位在现代称为天文数字。以此为单位,有无量个阿僧祇。不但无量,还是满足无量阿僧祇世界的七宝。单讲一个地球上的七宝,就已经无法估计。
经上讲的世界,是指一尊佛的教区,一个大千世界。近代黄念祖老居士提出新的看法,他认为现在发现的银河系不是大千世界,而是一个单位世界。要是算单位世界,则大千世界之大就不可思议。通常一个小千世界里,有一千个单位世界。换句话说,一千个银河系才是一个小千世界。再以小千世界为单位,一千个小千世界是一个中千世界;一千个中千世界是一个大千世界。如果依此算法,一千乘一千,再乘一千,十亿个银河系,才是一个大千世界。
“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”布施;这种布施的福报多么大?实在是不可思议。有不少同修想布施修福,即使拿整个地球上的财宝去布施,也小得可怜!佛说,如果“有善男子,善女人,发菩提心”者。“善”的标准,依《观无量寿佛经》所说的“三福”,应当要做到“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”,这是人天的善男子、善女人。从这个基础,再加上“受持三归,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”,即是小乘的善男子、善女人。大乘经上的善男子、善女人,又要加四句:“发菩提心,深信因果,读诵大乘,劝进行者。”本经是大乘经,要将此三福十一句全都做到,就是《金刚经》上讲的“善男子、善女人”。大小乘经典讲的善男子、善女人是有标准的,不是随便说的。
“善男子,善女人,发菩提心”者,就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也就是发“众生无边誓愿度”的大心。我们现在学佛,皆是非常难得的好人,可是必须认清世出世间什么是真的,什么是假的。邪正、是非、善恶、利害,要有能力辨别,才是觉悟的人。佛经上常说“愚痴”,就是颠倒,把假的当真的,把恶的当善的。不但大的问题不能辨别,甚至最小的利害关系都不能辨别,这是经上常讲的“可怜愍者”。我们自己有没有认真反省过,是不是真正可怜,有没有真的发菩提心。
记得我念小学二、三年级时,因为顽皮,被老师教训、挨了打,还要罚跪,当然眼睛都哭红了。回家之后,父母一问,知道被老师处罚了。第二天,父亲带著礼物去拜访老师,感谢老师的教诲。我看了这个样子,以后再遇到老师处罚,回家一句话都不说。现代的教育变了,小孩要是被老师惩罚了,家长就会到警察局去告状,还要打官司,所以现在做老师的不敢教学生,再也见不到严师的认真管教。现代师道没有了,是这一代众生的悲哀,少年没人管教,不是好事。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训是文言文写的,现代人看不懂;佛菩萨的慈悲教导,经文也看不懂,怎么办?我们要深深反省,应当觉悟!
佛又说“善男子,善女人,发菩提心者,持于此经”,纵然不能受持全经,“乃至四句偈等”。经中任何四句都可以,不一定指末后一首偈。“受持四句偈”,关键在“受持”。…
《念佛心地功夫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