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。未入門時,叁門不一樣;入了門,則叁門原是一門。心地清淨,哪有不覺悟的道理?覺悟的人,哪有知見不正的道理?“覺、正、淨”,一而叁,叁而一,一個得到,叁個都得到,這樣修學就有方向。
《金剛經》上佛教導我們很多,尤其是“善男子、善女人,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,爲他人說,而此福德,勝前福德”,這樣的句子有七、八處之多。可見這句話重要。最重要的是“受持”,“受”是接受,佛的教訓我完全接受,依教奉行,決定不違背;“持”是保持,永不退失。後半段講“信心不逆”,決定要照這樣做。
同修們問我:“讀哪一部經好?”須知每一部經都好;喜歡讀哪一部經,就讀那一部經,可是要記住,一生就讀一部經,才會有成就。若想這部經也好,那部經也好,即是貪心。佛教人斷貪心,不是教人增長貪心。
學一部經是“一門深入”,死心塌地在一個法門上,心是定的,心是清淨的。佛說一切經,不是要我們全部都學,而是在一切經中選擇一部適合自己根性的,一門深入,才能成就。四弘誓願的“法門無量誓願學”排在第叁句,第一句是“衆生無邊誓願度”,第二句是“煩惱無盡誓願斷”,必須做到前兩句才能廣學法門。
學一個法門是斷煩惱,而且首先要發菩提心,知見才正,心量才大。我們的心量要度盡一切衆生,不但要度學佛的同學,也要度化其他一切宗教徒,這樣的心量才平等。異教徒對我們有成見,我對他們沒有成見;他們對我們誹謗,我對他們只有禮敬贊歎。佛是“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”,心量小是最重的業障。我們要想消業障,第一步就要拓開心量,以歡喜心對待一切衆生。
5、佛教的藝術教學
佛菩薩的造像皆具教化深義,若將佛菩薩當作神明看待就錯了。佛教連建築都是表法的:佛寺大殿,外面看是兩層,裏面看是一層;外二層表二谛,進到裏面,一層表二谛圓融。正規的寺院建築,進入寺院第一個看見的是天王殿。天王殿正中,面對大門的是彌勒菩薩(布袋和尚的造像),代表生平等心,呈喜悅相。佛弟子具備這個條件,對一切衆生要平等,要笑臉迎人,常生歡喜心,法喜充滿,這樣才能入佛門。兩旁四大天王護法,不是護別人,不是護寺院,不是護道場,而是護自己的法。
“東方持國天王”代表負責盡分。我們生活在世間,有自己的責任、本分,須將自己本分的事做到盡善盡美。如何做到盡善盡美?他手上拿的琵琶即是表法,弦緊了會斷掉,松了就不響,要調得適中。表在日常生活中,工作、處世、待人、接物皆須恰到好處,不能過分,也不能不及。即是佛說的中道,儒說的中庸。
“南方增長天王”代表進步。儒家講“苟日新,日日新”,佛法講“精進”。他手上拿的劍代表智慧,唯有智慧才能進步,無論在德行、學問、生活品質上,必須天天求進步。
“西方廣目天王”、“北方多聞天王”,這二位教我們方法。如何能將前兩樁事做圓滿?需要學習——多看、多聽、多觀摩、多考察。廣目天王手上拿的是龍或蛇,代表變化。社會上,人情事理非常複雜,變化多端,須仔細觀察,掌握先機而不迷失。多聞天王手上拿的是傘蓋,代表防止汙染。我們處在複雜濁惡的人情社會中,要保持不迷、不染。若懂得這些意義,則進入山門立刻提醒自己,就上了第一課。
現代人講究藝術化,佛法在幾千年前,教學與藝術就結合爲一體。參觀每一座殿堂,看看每一尊佛菩薩造像,不必說一句話,就法喜充滿,就得到佛法教學的利益,真是令人佩服得五體投地。現在真正了解佛教藝術教學的人太少了,皆將佛像當作神明看待,磕頭禱告,這就是迷信。我們一定要認清真相,才知道怎樣接受、修學。
6、以佛爲師
學佛必須“一門深入”才能成就。現代的大德們,我們如果不是真正由衷佩服,不能百分之百的依教奉行,就應當找古人。所以,我爲大家介紹一位最好的老師“阿彌陀佛”。我講過九遍《無量壽經》,勸大家以阿彌陀佛爲老師。阿彌陀佛教導我們的,就在《無量壽經》上。若能通達明了《無量壽經》的教訓,依教奉行,就是阿彌陀佛的好學生。釋迦牟尼佛贊歎阿彌陀佛是“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”,我們找這位老師,決定不會錯!
往年我到臺中求學,李老師非常謙虛,他告訴我:“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,五年後我沒有能力教你。”他爲我介紹一位老師“印光大師”,教我學印光大師。印光大師不在世了,依照印光大師的《文鈔》修學,決定不會錯誤。我今日爲大家介紹“阿彌陀佛”,比印光法師更高明。
佛門的蕅益大師,是明末很了不起的淨宗祖師,他也是學古人的,他的老師是蓮池大師。當時蓮池大師已經往生,蕅益大師就專門念蓮池大師的著作,依蓮池大師的教誨學習。五年中絕不看第二個人的著作,須學一家之言,才會有成就。這即是踏著前人的肩膀,踏著前人的頂上行。若跟很多人學,踏上去會摔下來的。
淨土五經之中,最深、最難的是《阿彌陀經》。《無量壽經》是淨土概論,介紹西方極樂世界。《觀無量壽佛經》則是《無量壽經》的補充說明,一是理論上的補充,一是方法上的補充。因爲《無量壽經》裏只講“叁輩”,而《觀經》裏則有“十六觀”,並且說明九品的因果,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補充這叁點,說得特別詳細、透徹。應當細讀深思,破疑生信,以達到“信心不逆”。
小本《阿彌陀經》是修行的方法,其中的義理真正無有窮盡,這才不會把小本看輕了,這是淨宗的精華。自古以來,大家皆以《阿彌陀經》作爲課誦,非常有道理。不但是淨宗,禅宗也將《阿彌陀經》列在晚課,教下更不必說了,所以我們必須非常重視。若對《阿彌陀經》沒有信心,不明白其中事理,讀《無量壽經》就很好。《無量壽經》講得淺顯。從《無量壽經》上建立信心,再受持《阿彌陀經》就不難了。
五、宇宙人生是夢幻泡影
1、受持一偈·勝七寶布施
《金剛經》最後的結論非常重要。此經愈往後愈精采,最重要的義理都在後半部,尤其這個結論不僅是本經的結論,實在是世尊二十二年所講般若經的總結。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般若就占了二十二年。若以序、正、流通叁分來看一代佛教,“般若”即是整個佛法的正宗分,是世尊一代時教的中心。此結論不但是般若的總結,可說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的總歸結,就是本經末後的二句一偈。
梁昭明太子將本經分爲叁十二分,也等于是分科判教。所謂“仁者見仁,智者見智”,古來大德看法不一。昭明太子的叁十二分,實在是爲了讀誦、研討方便,姑且不論是不是恰當,但確實很方便,因此叁十二分的本子流通很廣,最後一分就是全經的總結。這一段經文一開端,世尊叫著須菩提。凡是經典上佛叫一個人的名字,下面必有重要的開示,用意在提醒大衆注意,這是常識。
佛說,假設有一個人“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”布施。這個數量不可思議,“阿僧祇”是古印度數字單位,這個單位在現代稱爲天文數字。以此爲單位,有無量個阿僧祇。不但無量,還是滿足無量阿僧祇世界的七寶。單講一個地球上的七寶,就已經無法估計。
經上講的世界,是指一尊佛的教區,一個大千世界。近代黃念祖老居士提出新的看法,他認爲現在發現的銀河系不是大千世界,而是一個單位世界。要是算單位世界,則大千世界之大就不可思議。通常一個小千世界裏,有一千個單位世界。換句話說,一千個銀河系才是一個小千世界。再以小千世界爲單位,一千個小千世界是一個中千世界;一千個中千世界是一個大千世界。如果依此算法,一千乘一千,再乘一千,十億個銀河系,才是一個大千世界。
“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”布施;這種布施的福報多麼大?實在是不可思議。有不少同修想布施修福,即使拿整個地球上的財寶去布施,也小得可憐!佛說,如果“有善男子,善女人,發菩提心”者。“善”的標准,依《觀無量壽佛經》所說的“叁福”,應當要做到“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”,這是人天的善男子、善女人。從這個基礎,再加上“受持叁歸,具足衆戒,不犯威儀”,即是小乘的善男子、善女人。大乘經上的善男子、善女人,又要加四句:“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。”本經是大乘經,要將此叁福十一句全都做到,就是《金剛經》上講的“善男子、善女人”。大小乘經典講的善男子、善女人是有標准的,不是隨便說的。
“善男子,善女人,發菩提心”者,就是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也就是發“衆生無邊誓願度”的大心。我們現在學佛,皆是非常難得的好人,可是必須認清世出世間什麼是真的,什麼是假的。邪正、是非、善惡、利害,要有能力辨別,才是覺悟的人。佛經上常說“愚癡”,就是顛倒,把假的當真的,把惡的當善的。不但大的問題不能辨別,甚至最小的利害關系都不能辨別,這是經上常講的“可憐愍者”。我們自己有沒有認真反省過,是不是真正可憐,有沒有真的發菩提心。
記得我念小學二、叁年級時,因爲頑皮,被老師教訓、挨了打,還要罰跪,當然眼睛都哭紅了。回家之後,父母一問,知道被老師處罰了。第二天,父親帶著禮物去拜訪老師,感謝老師的教誨。我看了這個樣子,以後再遇到老師處罰,回家一句話都不說。現代的教育變了,小孩要是被老師懲罰了,家長就會到警察局去告狀,還要打官司,所以現在做老師的不敢教學生,再也見不到嚴師的認真管教。現代師道沒有了,是這一代衆生的悲哀,少年沒人管教,不是好事。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訓是文言文寫的,現代人看不懂;佛菩薩的慈悲教導,經文也看不懂,怎麼辦?我們要深深反省,應當覺悟!
佛又說“善男子,善女人,發菩提心者,持于此經”,縱然不能受持全經,“乃至四句偈等”。經中任何四句都可以,不一定指末後一首偈。“受持四句偈”,關鍵在“受持”。…
《念佛心地功夫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