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解释?
不明白道理,无明(梵语avidya)即愚痴的别名,迷惑的别名,对广泛人生与浩瀚宇宙不知真相,是名无明。
成实论云:“追逐假的事物和名相,叫做无明。”
90.天台宗所立之三惑,何谓三惑?
见思惑、尘沙惑、无明惑,名为三惑。凡夫、声闻、缘觉、菩萨,尚未证成无上佛道,因而拥有的一切迷惑。
见思惑是凡夫的迷惑,见思惑中的见惑是知见的迷惑,如身见边见等五不正见,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,如贪嗔痴慢疑等五烦恼,声闻缘觉行人若断了此二惑,即能证得阿罗汉果(梵语arahat),出离三界。
尘沙惑是菩萨的迷惑,菩萨化度众生,如果不通达如尘如沙的无量法门,则不能完成教化众生的事业,故名尘沙惑。
无明惑即根据根本无明而言,能障蔽中道实相之理,断尽即成佛。
此三惑中,见思惑为粗,尘沙惑为中等,无明惑为细,其性质各不相同。这是天台宗将凡夫、二乘、菩萨未证成究竟果地,内心所有之迷惑,将经论统摄归纳为三惑,让我们能正见三惑真谛,因而证悟甚深菩提。
91.在家弟子入大殿应注意那些规矩?
是的,在家有家规,团体有团体的规范,国家有国法,佛寺有寺规,世间法与出世间法都各有其法治,平等平等!
佛门在家弟子,若参访善知识(梵语kalyanamitra),将入三宝大殿之际,大殿若三个门,不得从大门而入,应从两侧小门而入;从大门而入,对三宝大失不敬,我慢贡高,亏损自德。若无三个门,只有一个门,就由此门而入。
当你由两侧入大殿之际,切记身靠门之两边,若靠右则右腿先跨入大殿,若靠左则左腿先跨入大殿,这是第一件事;第二件事,入了大殿之后,住持位、维那位、木鱼位之拜垫,不得行拜,有失伦次,增长, 傲慢故。除了三位拜垫不得行拜之外,其余大殿空间皆得拜。
首先礼佛三拜,第一拜拜下去的时候,两手反掌,心里默念:自归依佛,当愿众生,体解大道,发无上心。自行起立。第二拜拜下去,两手反掌,心里默念:自归依法,当愿众生,深入经藏,智慧如海。自行起立。第三拜拜下去,两手反掌,心里默念:自归依僧,当愿众生,统理大众,一切无碍。
而后起立,佛宝拜完之后,接著,顶礼佛寺之方丈和尚,面向著佛宝方向,嘴巴喊著:“弟子某某向师父销假,顶礼三拜。”话一喊完,即时顶礼下去,两手反掌之际,通常师父会回答:“一拜或礼佛一拜”。你听到一拜或礼佛一拜,即回答:“阿弥陀佛”。表示依教奉行。师父慈悲不出声,要让我们种福田,你就礼佛三拜,不得违礼。礼敬三宝后,出家师父会带我们到会客室。到佛寺一切事办妥之后,欲归家亦必如法,首先到大殿礼佛,一切行法如前所叙述无异,先礼佛而后礼僧,当您欲向方丈和尚告别之际,亦然面向大殿,口里喊著:“弟子某某向师父告假,顶礼三拜”。方丈和尚言:“一拜或礼佛一拜”。即时下拜,两手反掌而答:“阿弥陀佛”。此时此刻,来往佛寺的历程即告一段落。
信是到佛寺乃至入大殿往返的寺规,广说不尽,略此一谈,简此唠叨,不知仁者清楚否?
92.何谓“三智”?
一切智、道种智、一切种智、是名三智。
一切智是声闻缘觉知一切法总相的智慧,总相就是空相。
道种智是菩萨知一切道法差别的智慧。
一切种智是佛通达诸法总相别相,化道断惑的智慧,合一切智及道种智二者,故名一切种智。
93.佛陀常说五眼,何谓“五眼”?
肉眼(梵语mamsa-caksus)、天眼(梵语pya-caksus)慧眼(梵语prajna-caksus) 、法眼(梵语dharma-caksus)、佛眼(梵语buddha-caksus),是名五眼。
何谓肉眼?就是肉身凡夫之眼,遇昏暗、遇阻碍,就不能见。
何谓天眼?就是天人之眼,远近昼夜,都能得见。
何谓慧眼?就是声闻之眼,能看破假相,识得真空,不被境所惑动。
何谓法眼?就是菩萨之眼,能透澈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法门,广行中道实相义。
何谓佛眼?就是如来之眼,有了佛眼便兼有前面的四种眼,能无事不知,无事不见,一切法中,佛眼常照。
94.大圣佛陀度化众生,存著什么理念而化导有情?
世间危脆,皆事败坏不安之相,非久居之处,人命无常,轮回路险,生死事大,大圣佛陀怜念众生沉沦,不知醒悟,因而兴起大慈悲心,广度有情,佛陀以大悲心摄化众生,常住于三种之念,名大悲三念住。
一、众生信佛,佛不生欢喜心,常安住于正念正智,是名第一念住。
二、众生不信佛,佛也不生忧恼,常安住于正念正智,是名第二念住。
三、同时一类信,一类不信,佛知之亦不生欢喜心,与忧戚,常安住于正念正智,是名第三念住。
佛已证得平等性,心始终如如不动,是故,广度有情若遇顺逆苦乐之境,内心始终一如,无取无舍,无杂无染,无惑无动,不愧是人天导师、佛、世尊。
95.在家弟子有优婆塞、优婆夷之称,是何意义?
优婆塞(upasaka)与优婆夷(upasika)是梵语,华译为近事男或近事女之义。
何谓近事男?就是亲近奉事三宝之男众。是在家曾三归五戒,及亲近奉事三宝男子的通称。
何谓近事女?就事亲近奉事三宝之女众。是在家曾三归五戒,及亲近奉事三宝女子的通称。
96.我们常说菩萨,而菩萨真正的含义是什么?
菩萨是印度梵语,是菩提萨埵(Bodhisattva)的简称,华译为觉有情,就是觉悟的有情,换句话说,就是上求佛道与下化众生的圣者。
菩萨是因,佛为果,菩萨要到成佛的阶段,必须广修六度万行,行中道顿破无明,因而自度度人,自利利他,实践难忍能忍,难行能行之道,究竟圆证佛道。
具足菩萨的条件,必须发过菩提心,发菩提心是名菩萨,若没有发菩提心者,不能堪称菩萨,菩萨之所以为菩萨,是问他是否发过菩提心之有无而定!
华严经云:“舍弃菩提心,不能利益一切众生,不能成就诸佛功德。”
是否菩萨?关键所在,是在有否发菩提心而论,因此,足以证明发菩提心之重要,是菩萨成佛与不成佛之枢纽所在。
97.往生西方净土要具备什么条件?
须要具备信、愿、行之资粮,恳切持名念佛,以一心不乱(梵语aviksipta-citta)为宗。
一、信——坚信释迦牟尼佛宣说净土的存在,阿弥陀佛愿力不虚发,命终三圣绝对接引无疑。
二、愿——既然坚信释迦宣说之净土,乃至弥陀之愿不虚发,三圣必接引之后,当下要发大宏愿,愿力要悲切,内心发愿归向西方净土,我欲往生净土,也奉劝一切众生求生净土,我欲解脱生死轮回,也奉劝一切众生解脱生死轮回。
三、行——就是行门,有信心与发愿之后,就必须提起修行的行动广修六度,自利利他,坚定一生,持名念佛,以一心不乱为宗,若能依此而进修,十即十生百即百生。
蕅益大师云:“得生与否!全由信愿之有无;品位高下,全由持名之深浅。”
98.大善根之人可以往生净土,那么大恶之人是否可以求生净土?
大善根之人与大恶之人,欲求得往生净土,必具足“一心不乱”的境界;若命终之际,大善根之人无法提起正念念佛,内心挂碍颠倒,恐怖现前,照常往生不成同样的理由,若大恶之人命终之际,内心不挂碍不颠倒,远离恐怖,正念提起,念佛达一心不乱,必得往生。
这不是鼓励大家一生拼命广造恶业,然后命终前,拼命念佛求生净土的意思,而是告诉我们,往生成与不成,在于一心不乱,以一心不乱为往生净土之关键所在。
历代有许多犯科作奸之辈,结仇成恨,命终之际, 生大恐怖,善知识(梵语kalyanamitra)为他劝导心结,宣扬净土法门,此大恶者,当下心开意解,求忏生悔,坚信净土,以垦切悲愿,毕此一生,求生安养,结果求得一心不乱,蒙佛慈悲接引,得生下品下生。
99.我业障深重,去过神庙问过神,还是没有解决,何以故?
由此可见,你对佛法信心不够,三心两意,毕竟尚未入道,还停 顿在求神通、求感应、求保佑的阶段,为何不要更上一层楼呢?你应该提起正念,对如来正法重新下功夫,正见名佛法,邪见名外道。
正信佛门弟子,一旦有业障(梵语karmavarana)现前,了知过去所造之业因 ,今生受业报是理所当然,不应逃避业障(因果),所谓:随缘消旧业,更莫造新殃。
庄敬自强,处变不惊,好好修行,业障来由他来,要债就来讨,讨剩下的就是我的,只要我一口气存在,还是不断勇猛精进起修,不达终程,绝不罢休!
若如此理性,心安如泰山,如如不动,天欲垮、地欲崩,我心如虚空如如不动,如大地泰然无事,当下何曾不是解脱矣!
可怜的众生,却舍本逐末,业障一现前,拼命找神找佛找土地公来问,找天下有名的神的大佛来问,或消灾解危,我说这种举动真是可怜愍!
做善得善报,做恶得恶报,何必求神或求佛!甚至问神或问佛,神与佛对你的业障也束手无策啊!神与佛是理智的人,他们知道有债还债的道理,插手不得,他们不是地皮流氓,好管闲事的人,更不是专门替别人当保镖,索取别人的债物者,神或佛不会接受贿赂的,不要搞错了,若搞错了,神或佛会叫冤枉!
100.何谓“福慧”庄严?
指福德与智慧之圆满,佛已达到福慧圆满者。菩萨发心成就无上佛道,自初发心,勤修六度万行,具足所有之福德,能显现法身,谓之福德庄严,修习正智见,净尽无明,能显现法身,谓之智慧庄严。六度中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等五度为福德庄严。第六般若为智慧庄严。菩…
《佛学问答(第一辑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