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學問答(第一輯)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解釋?

  不明白道理,無明(梵語avidya)即愚癡的別名,迷惑的別名,對廣泛人生與浩瀚宇宙不知真相,是名無明。

  成實論雲:“追逐假的事物和名相,叫做無明。”

  90.天臺宗所立之叁惑,何謂叁惑?

  見思惑、塵沙惑、無明惑,名爲叁惑。凡夫、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尚未證成無上佛道,因而擁有的一切迷惑。

  見思惑是凡夫的迷惑,見思惑中的見惑是知見的迷惑,如身見邊見等五不正見,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,如貪嗔癡慢疑等五煩惱,聲聞緣覺行人若斷了此二惑,即能證得阿羅漢果(梵語arahat),出離叁界。

  塵沙惑是菩薩的迷惑,菩薩化度衆生,如果不通達如塵如沙的無量法門,則不能完成教化衆生的事業,故名塵沙惑。

  無明惑即根據根本無明而言,能障蔽中道實相之理,斷盡即成佛。

  此叁惑中,見思惑爲粗,塵沙惑爲中等,無明惑爲細,其性質各不相同。這是天臺宗將凡夫、二乘、菩薩未證成究竟果地,內心所有之迷惑,將經論統攝歸納爲叁惑,讓我們能正見叁惑真谛,因而證悟甚深菩提。

  91.在家弟子入大殿應注意那些規矩?

  是的,在家有家規,團體有團體的規範,國家有國法,佛寺有寺規,世間法與出世間法都各有其法治,平等平等!

  佛門在家弟子,若參訪善知識(梵語kalyanamitra),將入叁寶大殿之際,大殿若叁個門,不得從大門而入,應從兩側小門而入;從大門而入,對叁寶大失不敬,我慢貢高,虧損自德。若無叁個門,只有一個門,就由此門而入。

  當你由兩側入大殿之際,切記身靠門之兩邊,若靠右則右腿先跨入大殿,若靠左則左腿先跨入大殿,這是第一件事;第二件事,入了大殿之後,住持位、維那位、木魚位之拜墊,不得行拜,有失倫次,增長, 傲慢故。除了叁位拜墊不得行拜之外,其余大殿空間皆得拜。

  首先禮佛叁拜,第一拜拜下去的時候,兩手反掌,心裏默念:自歸依佛,當願衆生,體解大道,發無上心。自行起立。第二拜拜下去,兩手反掌,心裏默念:自歸依法,當願衆生,深入經藏,智慧如海。自行起立。第叁拜拜下去,兩手反掌,心裏默念:自歸依僧,當願衆生,統理大衆,一切無礙。

  而後起立,佛寶拜完之後,接著,頂禮佛寺之方丈和尚,面向著佛寶方向,嘴巴喊著:“弟子某某向師父銷假,頂禮叁拜。”話一喊完,即時頂禮下去,兩手反掌之際,通常師父會回答:“一拜或禮佛一拜”。你聽到一拜或禮佛一拜,即回答:“阿彌陀佛”。表示依教奉行。師父慈悲不出聲,要讓我們種福田,你就禮佛叁拜,不得違禮。禮敬叁寶後,出家師父會帶我們到會客室。到佛寺一切事辦妥之後,欲歸家亦必如法,首先到大殿禮佛,一切行法如前所敘述無異,先禮佛而後禮僧,當您欲向方丈和尚告別之際,亦然面向大殿,口裏喊著:“弟子某某向師父告假,頂禮叁拜”。方丈和尚言:“一拜或禮佛一拜”。即時下拜,兩手反掌而答:“阿彌陀佛”。此時此刻,來往佛寺的曆程即告一段落。

  信是到佛寺乃至入大殿往返的寺規,廣說不盡,略此一談,簡此唠叨,不知仁者清楚否?

  92.何謂“叁智”?

  一切智、道種智、一切種智、是名叁智。

  一切智是聲聞緣覺知一切法總相的智慧,總相就是空相。

  道種智是菩薩知一切道法差別的智慧。

  一切種智是佛通達諸法總相別相,化道斷惑的智慧,合一切智及道種智二者,故名一切種智。

  93.佛陀常說五眼,何謂“五眼”?

  肉眼(梵語mamsa-caksus)、天眼(梵語pya-caksus)慧眼(梵語prajna-caksus) 、法眼(梵語dharma-caksus)、佛眼(梵語buddha-caksus),是名五眼。

  何謂肉眼?就是肉身凡夫之眼,遇昏暗、遇阻礙,就不能見。

  何謂天眼?就是天人之眼,遠近晝夜,都能得見。

  何謂慧眼?就是聲聞之眼,能看破假相,識得真空,不被境所惑動。

  何謂法眼?就是菩薩之眼,能透澈世間與出世間的一切法門,廣行中道實相義。

  何謂佛眼?就是如來之眼,有了佛眼便兼有前面的四種眼,能無事不知,無事不見,一切法中,佛眼常照。

  94.大聖佛陀度化衆生,存著什麼理念而化導有情?

  世間危脆,皆事敗壞不安之相,非久居之處,人命無常,輪回路險,生死事大,大聖佛陀憐念衆生沈淪,不知醒悟,因而興起大慈悲心,廣度有情,佛陀以大悲心攝化衆生,常住于叁種之念,名大悲叁念住。

  一、衆生信佛,佛不生歡喜心,常安住于正念正智,是名第一念住。

  二、衆生不信佛,佛也不生憂惱,常安住于正念正智,是名第二念住。

  叁、同時一類信,一類不信,佛知之亦不生歡喜心,與憂戚,常安住于正念正智,是名第叁念住。

  佛已證得平等性,心始終如如不動,是故,廣度有情若遇順逆苦樂之境,內心始終一如,無取無舍,無雜無染,無惑無動,不愧是人天導師、佛、世尊。

  95.在家弟子有優婆塞、優婆夷之稱,是何意義?

  優婆塞(upasaka)與優婆夷(upasika)是梵語,華譯爲近事男或近事女之義。

  何謂近事男?就是親近奉事叁寶之男衆。是在家曾叁歸五戒,及親近奉事叁寶男子的通稱。

  何謂近事女?就事親近奉事叁寶之女衆。是在家曾叁歸五戒,及親近奉事叁寶女子的通稱。

  96.我們常說菩薩,而菩薩真正的含義是什麼?

  菩薩是印度梵語,是菩提薩埵(Bodhisattva)的簡稱,華譯爲覺有情,就是覺悟的有情,換句話說,就是上求佛道與下化衆生的聖者。

  菩薩是因,佛爲果,菩薩要到成佛的階段,必須廣修六度萬行,行中道頓破無明,因而自度度人,自利利他,實踐難忍能忍,難行能行之道,究竟圓證佛道。

  具足菩薩的條件,必須發過菩提心,發菩提心是名菩薩,若沒有發菩提心者,不能堪稱菩薩,菩薩之所以爲菩薩,是問他是否發過菩提心之有無而定!

  華嚴經雲:“舍棄菩提心,不能利益一切衆生,不能成就諸佛功德。”

  是否菩薩?關鍵所在,是在有否發菩提心而論,因此,足以證明發菩提心之重要,是菩薩成佛與不成佛之樞紐所在。

  97.往生西方淨土要具備什麼條件?

  須要具備信、願、行之資糧,懇切持名念佛,以一心不亂(梵語aviksipta-citta)爲宗。

  一、信——堅信釋迦牟尼佛宣說淨土的存在,阿彌陀佛願力不虛發,命終叁聖絕對接引無疑。

  二、願——既然堅信釋迦宣說之淨土,乃至彌陀之願不虛發,叁聖必接引之後,當下要發大宏願,願力要悲切,內心發願歸向西方淨土,我欲往生淨土,也奉勸一切衆生求生淨土,我欲解脫生死輪回,也奉勸一切衆生解脫生死輪回。

  叁、行——就是行門,有信心與發願之後,就必須提起修行的行動廣修六度,自利利他,堅定一生,持名念佛,以一心不亂爲宗,若能依此而進修,十即十生百即百生。

  蕅益大師雲:“得生與否!全由信願之有無;品位高下,全由持名之深淺。”

  98.大善根之人可以往生淨土,那麼大惡之人是否可以求生淨土?

  大善根之人與大惡之人,欲求得往生淨土,必具足“一心不亂”的境界;若命終之際,大善根之人無法提起正念念佛,內心挂礙顛倒,恐怖現前,照常往生不成同樣的理由,若大惡之人命終之際,內心不挂礙不顛倒,遠離恐怖,正念提起,念佛達一心不亂,必得往生。

  這不是鼓勵大家一生拼命廣造惡業,然後命終前,拼命念佛求生淨土的意思,而是告訴我們,往生成與不成,在于一心不亂,以一心不亂爲往生淨土之關鍵所在。

  曆代有許多犯科作奸之輩,結仇成恨,命終之際, 生大恐怖,善知識(梵語kalyanamitra)爲他勸導心結,宣揚淨土法門,此大惡者,當下心開意解,求忏生悔,堅信淨土,以墾切悲願,畢此一生,求生安養,結果求得一心不亂,蒙佛慈悲接引,得生下品下生。

  99.我業障深重,去過神廟問過神,還是沒有解決,何以故?

  由此可見,你對佛法信心不夠,叁心兩意,畢竟尚未入道,還停 頓在求神通、求感應、求保佑的階段,爲何不要更上一層樓呢?你應該提起正念,對如來正法重新下功夫,正見名佛法,邪見名外道。

  正信佛門弟子,一旦有業障(梵語karmavarana)現前,了知過去所造之業因 ,今生受業報是理所當然,不應逃避業障(因果),所謂:隨緣消舊業,更莫造新殃。

  莊敬自強,處變不驚,好好修行,業障來由他來,要債就來討,討剩下的就是我的,只要我一口氣存在,還是不斷勇猛精進起修,不達終程,絕不罷休!

  若如此理性,心安如泰山,如如不動,天欲垮、地欲崩,我心如虛空如如不動,如大地泰然無事,當下何曾不是解脫矣!

  可憐的衆生,卻舍本逐末,業障一現前,拼命找神找佛找土地公來問,找天下有名的神的大佛來問,或消災解危,我說這種舉動真是可憐愍!

  做善得善報,做惡得惡報,何必求神或求佛!甚至問神或問佛,神與佛對你的業障也束手無策啊!神與佛是理智的人,他們知道有債還債的道理,插手不得,他們不是地皮流氓,好管閑事的人,更不是專門替別人當保镖,索取別人的債物者,神或佛不會接受賄賂的,不要搞錯了,若搞錯了,神或佛會叫冤枉!

  100.何謂“福慧”莊嚴?

  指福德與智慧之圓滿,佛已達到福慧圓滿者。菩薩發心成就無上佛道,自初發心,勤修六度萬行,具足所有之福德,能顯現法身,謂之福德莊嚴,修習正智見,淨盡無明,能顯現法身,謂之智慧莊嚴。六度中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等五度爲福德莊嚴。第六般若爲智慧莊嚴。菩…

《佛學問答(第一輯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