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在家菩薩戒與出家菩薩戒,所修證的果位,有何不同?
2.如何是“歸依在叁寶,實踐在叁寶,成就在叁寶”?
3.何謂“叁淨肉”?何謂“五淨肉”?
4.在家叁寶弟子,如何護持叁寶?
5.什麼是菩提心,如何發菩提心?
6.如何破“我執”?
7.大乘佛法有那叁大思想體系,立論如何?有何差別?
8.男衆與女衆在修持上,證果上有何差別?
9.明心未必見性,見性必得明心,這句話是否正確?
10.六道中,佛法以何道爲主?其余能否往生極樂世界?
11.要消業障,要從那方面入手,才能達到真正的消業障?
12.禅宗常提到破叁關,何謂“破叁關”?
13.“閉關”的實際意義何在?要具備什麼條件才能閉關?
14.身爲佛教徒,對禍福吉凶,要抱著何種心態來正見它……?
15.衆生會因妄想而起心動念,請問佛還會起心動念嗎?
16.請問佛法和生活之間,是否有關連?如何將佛法應用在生活上?
17.菩薩度化衆生,要有那些方便?
18.如何避免火燒功德林?
19.佛教是以“死”爲主的宗教,還是以“生”爲主的宗教?
20.何謂“叁業清淨佛出世,叁業不淨佛滅度?”
21.衆生有生有死,有來有去,爲何聖者卻說無來無去?
22.人從那裏來?
23.如何才能達到“實相念佛”?怎樣才能見到佛性?
24.何謂“道”?
25.衆生業重,如何轉業力爲願力?
26.佛法有空門與有門,如何能深入?
27.禅淨雙修,在佛法上能成立嗎?
28.念佛能否往生,品位高下以何爲主要支柱?
29.佛教對“正見”的看法如何?
30.請問成佛之後,會變爲衆生嗎?還有因果嗎?
31.學佛要出叁界,請問如何出叁界?佛有出叁界嗎?
32.凡夫發願,願生生世世留于娑婆度衆生,是否正確?
33.何謂“念念菩提,步步無生”?
34.小乘佛法與大乘佛法,其差別何在?
35.佛法是因緣法,世間一切法也是因緣法嗎?
36.真如與妄想是同時具足,或有先後,請慈悲開示!
37.對別人演說佛法,要具備什麼條件?
38.身爲佛教徒入叁寶殿時,有何禮節?
39.未信佛前所造的罪業,及信佛之後所做的功德能不能相抵?
40.何謂“叁業”?何謂“叁障”?
41.爲什麼學佛者要常親近善知識?善知識要具備什麼條件?
42.請問如何修行?
43.何謂“結界”?何謂“結夏”?
44.學佛者發願有何忌諱?
45.請問四弘誓願和自性四弘誓願有何差別?
46.請問戒定慧在因地上和果地上有何差別?
47.請問禅定可分爲幾種?境界有何差別?
48.請問學佛的過程,解脫的境界可分幾種?
49.佛教重因果,大致可分幾類因果?
50.請問慈悲與感情有沒有一樣?
51.請問在平常見到鬼界的衆生,是好或不好?
52.要怎樣才能攝心念佛?
53.何謂“知見立知是無明本”,“知見無見是涅槃”?
54.請問一位弘法者,應具備那些條件?
55.佛教對婚姻的看法如何?
56.請問身爲學佛的人,怎樣才能達到解脫?
57.還沒有明心見性的人,心容易染汙一切境界,該如何安住?
58.請問聽經、念佛都要回向嗎?其意義爲何?
59.何謂生忍、法忍、無生法忍?
60.學佛貴在精進,請問精進的定義爲何?
61.請問真正的禅定是什麼?
62.發願到極樂世界修行,與發願在娑婆世界修行有何差別?
63.何謂“叁德”?
64.何謂“念佛叁昧”?
65.請問“叁慧”與“叁學”其意義爲何?
66.佛教常說“隨緣”,這是否含有消極的態度?
67.佛教徒和外道同樣都在吃素,到底有何差別?
68.請問往生極樂世界,得生叁輩九品,須具備修持何法?
69.佛教徒對“叁法印”的看法如何?
70.世間的忍辱和出世間的忍辱,有何差別?
71.何謂五衣、七衣、九衣,各代表何義?
72.請問戒律中的“開、遮、持、犯”,其意義何在?
73.何謂“譏嫌戒”?何謂“根本重戒”?
74.請問“供養”的定義爲何?
75.何謂“叁聚淨戒”?其意義爲何?
76.何謂“現報”?何謂“花報”?
77.何謂“無緣大慈”?何謂“同體大悲”?
78.請問佛與菩薩有何不同?
79.世人修行何以學道者多,而得道者少?
80.何謂“有佛無佛法住法空”?
81.何謂“獨頭意識”?何謂“微細念頭”?
82.何謂“一切法不空,無道無果”?
83.請何“信佛”與“學佛”有何不同?
84.請問在家居士組成團體共修,如不如法?
85.如何才能看出修行者有沒有“道行”?
86.爲什麼佛教徒對人會說你很有“福報”,而不說你很有“慧報”?
87.學佛有些人思想活潑,有些人思想較呆滯,這兩種人要如何排解自己的弊病,……?
88.請問每尊佛菩薩示現的形像都不一樣,其意義代表著什麼?
89.請問“法律”與“戒律”有何差別?
90.佛門有句“清淨不用掃,空門不用觀”,其意義如何?
91.“般若”是什麼意義,分爲幾種?
92.何謂“十二因緣”?
93.六根清淨如何解釋?
94.佛門中常見“卍”字,是代表什麼意義?
95.什麼叫做“八種福田”?
96.何謂“叁種慈悲”?
97.佛陀大慈大悲化解古印度不平等的四姓階級,何謂“四姓階級”?
98.出家有那些類別?
99.佛門中的“舍利”是如何形成的?
100.何謂“龍華叁會”?
1.在家菩薩戒與出家菩薩戒,所修證的果位有何不同?
菩薩是梵語,是菩提薩埵(梵語Bodhisattva)的簡稱。佛是梵語,是佛陀耶(梵語Buddha)的簡稱。
站在因果的立場而言,菩薩爲因,佛爲果。佛的果位是菩薩道行者最終目的,究竟的菩薩道,果位是平等的,菩薩道(梵語bodhisattva-carya)是通于出家與在家,所謂佛佛道同,法法平等是也!
若站在戒相立場而言,在家菩薩戒有六重二十八輕戒,出家菩薩戒有十重四十八輕戒,這是佛法給予修行者的一大權宜方便,在家戒質量少,出家戒質量多,因中質量有差別,果位亦有差別,不然就不用分爲在家菩薩戒與出家菩薩戒之異矣!
在家菩薩戒僅是出家菩薩戒之部分而已!這是佛法給予在家衆行菩薩道的一種方便權宜,是過程而非終極之道。
菩薩戒雲:“在家菩薩戒雖少,但不易受持,何以故?在家牽纏多,累贅多,業務繁雜多,是故不易受持;出家菩薩戒多,但牽纏少,不必受家庭種種牽纏,不用經理雜煩瑣碎之事,是故聖戒易持。”
2.如何是“歸依在叁寶,實踐在叁寶,成就在叁寶?”
首先,必須將叁寶之義略釋一番,而後詳盡闡述,請仁者谛聽:
佛法僧稱之爲叁寶,何謂佛寶(梵語Buddha)?佛陀耶是印度梵語的翻譯,中文爲覺者,覺悟人生與宇宙萬法,非但自覺,還能覺悟他人,一切覺行圓滿,故稱之覺者。佛有無量無邊,盡虛空、遍法界,不可稱計之數,已徹底圓證菩提,永超叁界,具足悲智圓滿者,故稱之爲佛。
何謂法寶(梵語Dharma)?達磨由印度梵語所譯,中文就是佛所覺悟的真理與覺悟之方法,又稱爲無比法。
大般若經雲:“法由佛說,從佛心生,從佛口生;法者證悟義,法者實相義,法爾如是義,法者解脫義。”
何謂僧寶(梵語Sainklesa)?僧伽耶是梵語,華譯爲和合衆,集受具足戒的比丘,叁人或四人以上,方得稱僧伽。僧寶割愛辭親,修習解脫之道,悟證無爲法,廣度無量衆生,故稱之爲僧寶。
那麼,什麼叫做“歸依在叁寶,實踐在叁寶,成就在叁寶”呢?諸位大德們!叁寶是世間大明燈,能讓我們由世間而出世間,由迷得悟,由苦得樂,由凡入聖,這一連串的功德力,有賴叁寶而得度之,譬如渡河需要竹筏而促成;同樣的理由,要得度生死,共度覺悟彼岸,亦需叁寶莊嚴以度之。
凡夫(梵語prthag-jana)處于生死大海中,無依無靠,受業力支配,不得自在,如水中之浮萍,隨波逐浪,無有定處,甚可悲愍;衆生能歸依叁寶,依叁寶而實踐,必能共證無上佛道,與諸佛正等無異。
若無緣歸依叁寶,必將無止盡沈溺叁界,永漂六道,招受邪說謬論毒化法身慧命,如是輪回終無止息,受無量痛苦不在言下,如此下去,始終周旋不出生死洪流。
成佛之道雲:“歸依(梵語sarana)處處求,求之遍十方,究竟歸依處,叁寶最吉祥。”
3.何謂“叁淨肉”?何謂“五淨肉”?
這是佛門中,爲一些無法即時茹素者的一大方便,最終目的還是要全茹素的。
所謂叁淨肉者,就是叁種情況之肉類不得食,何等爲叁?
一、不自殺:不得親自殺一切衆生(梵語衆生bahu-jana),謀得其肉,若得其肉則犯。
二、不教他殺:自己想吃肉,自知不能親自殺,而教別人殺來給我吃,若得逞則犯。
叁、不聞殺:非自己所殺,非教他殺,而親聞他人宰殺,衆生哭叫之聲,其肉不得食,若得其肉則犯。
這是所謂叁淨肉之真義,爲了減低犯罪之權巧而爲,那麼,什麼叫做五淨肉呢?就是由前面叁淨肉再加上兩種情形,合稱爲五淨肉,何等爲二?
一、自死:所謂自死者,就是衆生自己命終,非他人打擊之死,亦非種種策謀之死,得其肉而食者不犯。
二、殘食:所謂殘食者,就是衆生被弱肉強食,因而剩下之殘余之肉,若得其肉可食,食而不犯也!譬如老虎追殺山羊,羊肉吃不完,剩下殘肉,得其肉者,食而不犯。
由叁淨肉加上後兩種情況者,稱之爲五淨肉,這是佛教界,爲一些要茹素者,一時辦不到而開的方便法,減少犯重之嫌,特立所爲,最終目的還是要全茹素才對!
4.在家叁寶弟子,如何護持叁寶?
佛…
《佛學問答(第二輯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