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學問答(第二輯)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法是覺悟之法,是世間的明燈,是出世之寶筏,不但在家叁寶弟子要擁護之,出家佛弟子更應該全力以赴,換句話說:佛法之存亡,興盛與衰微,是每一位佛弟子的共同責任,佛法出現人間,猶如昙花一現;有緣者即可親近得到,無緣者,縱使奉獻在面前,亦然如隔千裏。

  在家叁寶弟子,若欲護持佛法,應該護持正法,令正法飄揚寰宇,不是正法就不要護持,的確有許多在家叁寶弟子,不能分辨正邪,一概無知的盲從與護持到底,壯其外道,如此一來,只有加速佛法的衰滅而已!可不慎之!

  叁寶(梵語tri-ratna),叁寶之存亡興衰,有賴僧俗二衆之支柱。

  大般若經雲:“叁寶不斷絕故,如來一切法,亦不斷,叁寶斷絕故,如來一切法,亦斷絕。”

  是故,護持叁寶是佛門四衆弟子所應力行之責,佛于經典常呼籲在家弟子,要行四事供養叁寶,普讓僧寶能安心立命行道,廣度衆生,何謂四事供養,分別如下:

  1.飲食

  2.衣服

  3.醫藥

  4.臥具

  5.什麼是菩提心,如何發菩提心?

  梵語菩提心(bodhi-citta),菩提譯爲覺悟之義,菩提心就是覺悟之心,覺悟宇宙萬法,而自性解脫自在,發成佛之心,故名發菩提心。衆生始終未曾覺悟,不得稱爲菩提心,唯有聲聞(梵語sravaka)、緣覺(梵語pratyeka-buddha-yana)、菩薩(梵語Bodhisattva)、佛(梵語Buddha)等四聖,方得稱爲菩提心,四聖中以佛的境界最爲圓滿,菩提心最爲究竟;六道衆生對叁界亦有迷惑,知見不正,不得稱之菩提心,不妨稱爲迷惑之心、染汙之心、沈淪生死之心、無常之心、貪嗔癡之心是也。

  發菩提心是學佛者必修的課程,只要你想成就佛道,就必須虔誠懇切的發菩提心,發菩提心就是發成佛之心,因爲菩提心是成佛的原動力,菩提心是因也是果,果由因而成,因是促成果之要素,無因即無果,是故,只要是佛弟子,自古至今,無不發菩提心,何以故?

  高僧大德雲:“修行不發菩提心,猶如耕田不播種。”

  華嚴經雲:“菩提心(梵語bodhi-citta)出生一切諸菩薩行,十方叁世諸如來,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。”

  華嚴經雲:“菩提心是善中之王,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故。”

  成就諸佛的淵源,就是在菩提心的有無關鍵,發與不發爲分水嶺,若發菩提心,因而行菩薩道,即可成就佛道,指望有期;若不發菩提心,欲成就佛道,終無是處。

  那麼,如何發菩提心呢?略提叁點:

  1.自己沈淪叁界(梵語trayo dhatavah),周旋不出,因而廣受無量苦,今爲出離生死,必當發菩提心,行菩薩道,莊嚴福慧,以期證成佛道,是故,引發菩提心。

  2.自己有生死輪回,有無量逼惱,大地一切衆生也同樣有生死輪回,有無量逼惱,如是對照,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,是故,發起菩提心,悲愍一切有情,廣行菩薩道。

  3.眼見聖教衰微,存心不忍,爲振興佛法,普令聖教共存人間,使衆生有緣共沾法雨,是故,發起菩提心,爲護法護教故。

  6.如何破“我執”?

  我執(梵語atma-graha),衆生所以會輪回生死,就是有我執,因我執致使不得證菩提,如來一代聖教,無非以無我破我而立論,我執意識堅深,生死就越深,我執一旦淨化,生死一齊休,即與涅槃相應。

  華嚴經雲:“諸法從本以來,常自寂滅性。”

  一語道破諸法實相,諸法實相即是寂滅性,寂滅性即是空性,空性(梵語sunyata)即無我,無我即解脫;衆生強烈我執,已經是根深柢固,始終以我爲中心,不能達到無我的境界,是故,有生死、有煩惱、有輪回。

  無我(梵語anatman)是建立在我之上而說無我,離開我並沒有無我,無我從我中解脫而得故,換句話說:我執是生死的根本,要得到解脫也必須從我執之處下功夫,並不是離開我執,另尋一個無我可得,若離開我執,另外有個無我可得,即是魔說。

  是故,破我執須從無我的深觀中,正見我執是無我的,是寂滅性的,是空性的,是無自性的,我執是不可得的,若如是正見我執,那麼,我執亦是無我。

  龍樹菩薩雲:“不依世俗谛,不得第一義;不依第一義,不得解脫。”

  7.大乘佛法有那叁大思想體系,立論如何?有何差別?

  依據佛教(梵語Buddha-sasana)大乘經典有叁大思想體系,立論是有差別的,不然何有大乘佛法叁大體系之說呢?一代如來聖教不外乎空有二門,自古至今,始終不能超越此二門,此二門演化有大乘叁系之說,何等爲大乘佛法叁大體系?分別如下:

  一.虛妄唯識系:虛妄唯識系者,不但大談空性,而且信受一切法空,是指離心的外境是空,如論到不離心的現境,就又不得承認它們是有,如果心也是空無自性的話,那就不能建立一切,過失則非常重大,所以唯識學者盡管不斷的說空,但在究竟仍然保留虛妄分別的心識不空,這是唯識學者的立論,所以,依畢竟空(梵語atyanta-sunyata)的聖典而探源,這虛妄唯識系的立論,還是結歸有門的。

  二.真常唯心系:真常唯心系的立論,比虛妄唯識系來得更進一步,不但外境是空無自性,就是虛妄分別心也是空無自性的,不能說它是有;可是妄心是空的,但隱藏在妄心背後的真常心,絕對不可說它亦是空的,因爲,真常心從中具有一切真實功德,就是流轉還滅亦是依它而建立的,假使真常心也是空無的, 如何能夠建立一切,這就是真常唯心的立論,若以畢竟空的聖典來衡量,既然真常淨心不空,這真常唯心的系列,亦屬有門之系也。

  叁.性空唯名系:性空唯名系者,不但外境是空性,連同心識亦空,不但心識是空,乃至真常唯心亦空,依空建立一切法,所以,唯有勝義空爲究竟,而歸宗于畢竟空,是爲真正空宗,這是性空唯名系之所立論也。

  法句經雲:“于畢竟空(梵語atyanta-sunyata)中熾然建立,是善知識也。”

  大乘佛法叁大思想體系,真正開顯畢竟空(梵語atyanta-sunyata)義的,唯有性空唯名系的思想理論。虛妄唯識與真常唯心兩大系,雖然不斷講空,但以究竟空義衡量,就不能不判它們爲有宗了。

  8.男衆與女衆在修持上,證果上有何差別?

  立場有差別,業報懸殊,故修持與證果是有差別的,現在分叁點以答之:

  一.以現世而論定修持與證果的話,不很正確,何以故?因爲男衆或女衆累世所修,與今世的修持是有密切的關系,假使同樣修持一種法門,男衆累世已修持已久,當然女衆未曾修持,就不能相提並論,修持與果位就有所懸殊了;同樣的理由,假使女衆累世已修持已久,男衆未曾修持,同樣也不能對比了。

  二.若以心理或生理而論,男衆遠比女衆來得殊勝,以身體結構而言,男衆較結實、勇猛,具有威德力;女衆較柔弱,威德力不堅定;在心裏方面,男衆性情比女衆來得寬廣大量些,女衆之心往往較脆弱,變化忽起忽落,不穩定性,在修持上與證果上,如此一來,就差別甚大了。

  大愛道比丘尼戒經雲:“沙彌具足亦得阿羅漢(梵語arhan)。身中能出水火。以足指按須彌山頂。叁千大千國土皆爲六反震動。如是女人雖得阿羅漢道。不能搖動一針大如毛發也,何以故?十方叁世一切諸佛,皆示現大丈夫相,而成就佛道故,不以女人之身成佛也。”

  叁.若男女衆同證同等果位,其體用亦然有別,願力亦有別,神通(梵語rddhi)智慧(梵語jnana)亦有別,畢竟,男女之報有別故,若女衆成佛的話,也必須女轉男身,因而成就無上佛道呢!如法華經所雲:“龍女欲成佛,必將女轉男身是也。”

  9.明心未必見性,見性必得明心,這句話是否正確?

  佛法要義在見性,見性必定有明心,明心未必見性,何以故?心有善惡,善惡有生死、有輪回(梵語samsara),必受善惡之心所支配,這是處于凡夫之心,不能自在故;二乘叁乘乃至一乘聖者,皆明此心是生死煩惱之法,不究竟故,因而回光返照,見自本性,永超生死善惡之心。

  是故,聖者既能明心又能見性,見性又能明心,了知心性本不二,凡夫但知善惡之心,不能了見自性,舍性逐心,甚可悲哉!因此,無法超越善惡之心,就不得不受善惡之心所驅使,由此可見,佛法呼籲四衆弟子要見性,其意義在此。

  涅槃經雲:“見佛性(梵語boddha-dhatu),不名凡夫;不見佛性,是名凡夫。”

  10.六道中,佛法以何道爲主?其余能否往生極樂世界?

  阿含經雲:“佛法以人道(梵語manusya-gati)爲得度對象,旁度五道。”如來聖教根本意趣,以人道爲得度對象,其余五道是旁度對象,但是,佛法演變越來越脫離軌道,甚至贊揚天道,贊揚鬼道,以天或鬼爲殊勝,更嚴重者,還有專門超度亡靈爲主,卻疏忽了自己的修行,如此舍本逐末的作爲,在末法現象的現階段,頻頻而出,這是佛法逐漸走入下坡的危機,是大家有目共睹。

  自己不修行,不證道,僅爲超度五道的悲願,這跟原始佛教有些背道而馳。至于其余五道是否能往生極樂世界(梵語Sukhavati),要看五道衆生是否具足信願行的資糧,若欲往生淨土,必須要有往生淨土的條件,若構成往生的條件,必然往生無疑;若往生條件不足,則往生淨土的希望,就如同空中樓閣,水中月哩!

  11.佛教要消業障,要從那方面入手,才能達到真正的消業障?

  業障(梵語karmavarana),生死輪回的凡夫,大家都有業障,這是不容懷疑的,佛弟子都想消業障,但是要從何處著手呢?

  諸位同參們!若欲根本解決業障,必須從心地下功夫,對人生與宇宙的真相…

《佛學問答(第二輯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