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學問答(第二輯)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應徹底了知一切實相,使內心不迷惑,不迷惑才至于廣造一切業,若無業那來的業障呢?

  普賢菩薩行法經雲:“若欲忏悔者,端坐思實相(梵語dharmata),衆罪如霜露,慧日能消除。”

  罪業本空,緣起空幻,了不可得;佛弟子不修行則罷,若欲發心修行,不要怕業障現前,此人永遠無法入道,心始終不得安甯,不能正見如來正法故。

  修行者心裏應存著:隨緣消舊業,更莫造新殃。若能如此,就是真正的消業障,別無法門,更無捷徑可圖,佛法不講斷滅的,有因必有果,逃避業障就是逃避因果,自己不敢承認自己所作所爲的業果,這不是大丈夫所應有的氣概,爲智者所憐愍!大聖佛陀成就佛道,也要受因果之報,頭痛叁天呢!

  諸位同參們!佛神通廣大,爲什麼不要逃避業障(頭痛叁天)呢?因爲聖凡不離因果(梵語hetu-phala),離因果無聖凡,是故,佛以如如不動之心,接受因果之報,豈可逃避而不受報呢?

  12.教禅宗常提到破叁關,何謂“破叁關”?

  禅宗除了參話頭之外,其次是破叁關,破叁關也是一種參究的方法,也是由參話頭的演變所形成的。叁關的第一關是破本參;第二關是破重關;第叁關是破牢關。

  禅宗本來是主張頓悟的,但學人根機有利鈍,智慧有深淺,爲了適應學人的根性,所以有破叁關的辦法,除了上上根機之外,一般禅宗行人,都要經過叁關的階段,其中以破本參爲最重要。

  太虛大師雲:“不破本參,則根本談不上二關,然破本參而不知有重關須破,則易落于天然外道;破重關而不知悟透末後牢關,亦易安于小乘涅槃。所以,必須透過叁關,始能真實達到佛的境地。”

  現在將教理配合宗門之修法,劃出表格,有個漸次可參究,分別如下:

  生死煩惱→修叁觀→破叁惑→證叁智→成叁德→破叁關→菩提涅槃

  修叁觀   修空觀  修假觀  修中觀

  破叁惑   破見思惑  破塵沙惑  破無明惑

  證叁智   證一切智  證道種智  證一切種智

  成叁德   成般若德  成解脫德  成法身德

  破叁關   破本參  重關  牢關

  (轉凡入聖)  (轉聖入凡)  (凡聖不二)

  13.“閉關”的實際意義何在?要具備什麼條件才能閉關?

  閉關這個名詞是禅宗的術語,具備有抖擻精神,保養聖胎(佛性),透悟佛性(梵語buddha-dhatu),成就佛性,圓滿佛性之義。

  曆代禅宗的行者,若無破本參,就不得閉關,破本參就具有明心見性的條件,依此明心見性,方得閉關,因爲沒有明心見性者,一入關房,不得實際修法,不得其門而入,生死根源不得破,唯有虛度光陰而已!

  晚近以來,一些淨土宗的行者,乃至一些修行者,動不動就要閉關,似乎以閉關的名譽來襯托自己的聲望,甚至帶有消極以待而閉關,這些行爲是不當的,與原本閉關的含義,大失所違,曆代祖師會叫冤枉的。

  14.身爲佛教徒,對禍福吉凶,要抱著何著心態來正見它?對風水地理,又該存何種態度以待?

  身爲正信佛教徒,若遭遇到禍福吉凶之際,應以正見以待,了知眼前一切禍福吉凶,乃自己無始劫以來所作所爲的果報,現在是果報現前之時,應以因果律給與適當處斷,該討的就讓它討,該剝奪的就讓它剝奪,我們生活圈內;點點滴滴皆是因果(梵語hetu-phala)的展現,只是自己迷而不知而已,被討剩下的,或剝奪剩下的,那就是我該得的福報,內心不得怨天尤人,或不滿禍事與凶事,因爲這些是自作的業因(梵語karma-hetu),是你所該得的果報,沒有理由不接受,若不接受,盡未來際還是跑不掉的,何必當初呢?

  地理風水的存在,是衆生廣造善惡之業,因而感召的依報(環境),佛弟子不要對地理風水太執迷,地理風水若有禍福吉凶,衆生自身也必須具有禍福吉凶之業因,才會感召其果的;衆生若無業因,縱然地理風水有禍福吉凶,也不會有果報展現的,何以故?無造作惡因,則無有惡果;有造作惡因,則有惡果故,如是因果絲毫不爽。

  如果佛弟子太執迷地理風水,往往不能正見因果律的真相,被世間諸法所迷惑,因而不能正見實相,無法更上一層樓,佛弟子若沈溺叁界內的法術,將無法進道,欲證成菩提,無有是處。

  佛遺教經雲:“不得合和湯藥,占相吉凶,仰觀星宿,推步盈虛,曆數算計,皆所不應。”

  15.衆生會因妄想而起心動念,請問佛還會起心動念嗎?

  衆生(梵語bahu-jana)因妄想而起心動念,衆生妄想是染汙的、無常的、不自在的、受業力支配的、黑暗痛苦的;佛所起心動念,無非利益一切衆生,佛無緣無故不會起心動念,有必要時,有因緣時,佛才會起心動念;佛能控製自己的心念而得自在,佛之心念是清淨的、光明的、自在的;衆生之心處于因地,佛之心處于果地,因地與果地有別,乃至迷悟染淨有異故。

  16.請問佛法和生活之間,是否有關連?如何將佛法應用在生活上?

  佛法的生活並沒有離開人世間的生活,只是于人世間的生活從中覺悟而已!若離開人世間的生活,另外尋找佛法的生活,欲得證菩提(梵語bodhi),終無是處。

  換句話說:生活覺悟,生活即佛法;佛法不能覺悟,佛法即是世間法。佛法與生活是一體的,僅是迷悟差別,佛門弟子,若不能正見如此,將佛法歸佛法,生活歸生活,這麼一來,修行窮劫,始終無法與佛道相應,沾不到佛法的邊緣,豈不悲哉!

  曆代高僧大德雲:

  佛法與世法 本來不二法

  心善是菩提 心惡是夜叉

  17.菩薩度化衆生,要有那些方便?

  是的,菩薩度化衆生須要方便之法,若無方便之法,無從度起,是故菩薩度化衆生,有無量妙法,所行之妙法皆從智慧心所流露,所謂粗言細語概歸第一義。菩薩(梵語Bodhisattva)的心目中,爲了度化衆生解脫生死,悲心是不變的,動機是亘古亘今的,但是方法或手段是可以靈活運用,菩薩度衆生,巧妙難思議,有時喜、有時怒、有時哀、有時樂、有時憤、有時悲、有時智、有時憂、一切作爲無非令衆生正見正法,所謂:方便有多門,歸元無二路。

  涅槃經雲:“雖得戒定慧,無有方便,不能解脫。”

  由此可見,菩薩道(梵語bodhisattva-carya)的行者,要成就佛道的過程,除了勤修第一義谛之外,必須廣學方便之法,以方便法自度度人,這是必然須要的,若不依方便之法,焉能自利利人!

  現在引證聖典,來廣談菩薩度化衆生所行的四攝法,何等爲四?分別如下:

  一.布施攝:布施攝是對錢財心重的人,用財施;對于求知心重的人,用法施,使雙方情誼逐漸深厚,而達到我度化對方的目的。

  二.愛語攝:是隨著衆生的根性,以溫和慈愛的言語相對,令其生歡喜心,感到我和藹可親而與我接近,以達到我度化對方的目的。

  叁.利行攝:是修菩薩道者,以身口意諸行皆有利于人,以損己利人的行爲,感化衆生共修佛道,以達到我度人的目的。

  四.同事攝:是修菩薩道者,要深入社會各階層中,與各行各業的人相接近,做其朋友,與其同事,在契機契緣的情況下,而度化之。

  菩薩濟度衆生,除了正見第一義谛之外,必須廣行四攝法,使衆生愛我敬我信我,然後方能聽我勸導,修行佛道。

  18.如何避免火燒功德林?

  佛法以忍辱來對治憎恨,因有憎恨才有忍辱之法,一切法都是對治法,火燒功德林,是意味著所修行的德行,不要因一時的憎恨或發脾氣,把修行所得的一切功德全部燒盡,毀在自己的手中,這是要不得的,因此,才有這句火燒功德林的格言。

  凡夫易起無明(梵語avidya),因無明暴跳如雷,這是常事,有時候防也防不得,避也避不開,閃也閃不來,真是難以免的事實,修行者要將忍辱得到徹底解脫,要修到好幾劫的功夫,才能度彼岸。

  既然如此,修行的法門該如何著手呢?現在分別闡述叁點,供給諸位同參共同勉勵:

  一.諸法本空,了不可得:脾氣是空性的,憎恨心是如幻如化的,心意識是生滅不已的,暴跳如雷也是無常的,何必多此一舉,跟境界過意不去,引來與別人結下惡緣呢?

  二.功德(梵語guna)是功德,脾氣是脾氣,罪過是罪過:雖互有牽連,但是境界是截然不同的,功不能抵過,過不能抵功,因果絲毫不差,始終沒有錯亂,功德林豈有被燒呢?這是勉勵行人要堅守忍辱之道,以達成度脫憎恨之心,乃至暴跳如雷之脾氣,免得八識田中再種下惡因,導致循環不已,其義在此也。

  叁.發脾氣,生大憎恨,必招惡果,除自心腐化之外,亦傷及別人,觸惱他人,如是廣結惡緣,將招來因果(梵語hetu-phala)循環的後遺症,怨怨相報,這是劃不來的,非菩薩道行者所應有的風範,戒之!戒之!

  19.佛教是以“死”爲主的宗教,還是以“生”爲主的宗教?

  如來一代的聖典,由小乘到大乘,從有門到空門,從實教到權教,無非普令衆生能“現生”得以解脫,現證菩提,共登彼岸,佛教實質本懷是以“現生”修證爲宗旨的宗教。

  聖典所闡述的苦、空(梵語sunnya)、無常(梵語anitya)、無我(梵語anatman),是要令修行者正見諸法實相義,以破除對諸法無知之過,因而淨化自性強烈之迷執,以達成自性解脫爲正宗。只可惜,去聖遙遠,佛法隨著時空演變,因人因時因地,將佛法逐漸蒙上一層薄紗,加上或多或少的色彩,形成一股似是而非的佛教,甚至成爲佛門中的外道,僞經僞論,顛倒如來正法者,其數亦不少。

  不以“現生”求得證悟,與解脫之道相應,反而以“死亡”後爲前提,注重死亡超薦者,這是沒有理念的抉擇,是背道而馳,本末倒置的現象,與正法尚有一段距離。

  20.何謂“叁業…

《佛學問答(第二輯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