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學問答(第二輯)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清淨佛出世,叁業不淨佛滅度”?

  十方叁世一切諸佛,皆修持叁業清淨而得成佛道。身業(梵語kaya-karman)、口業(梵語vak-karman)、意業(梵語manas-karman)是名叁業,修行者若論修行,必論身口意叁業,以叁業染淨差別,而論境界深淺。

  把叁業(梵語trini-karmani)守持清淨無染,與諸佛正等無異;若叁業守持不淨,當然佛入滅了,何以故?因爲十方諸佛皆是清淨法身,清淨法身的當下,身口意是究竟清淨的,一塵不染的,光明自在的;諸佛沒有染汙佛,染汙佛不得成佛,成佛不得染汙,是故,叁業不淨佛滅度,其義在此也。

  21.衆生有生有死,有來有去,爲何聖者卻說無來無去?

  這是由迷而悟的語錄,由生死(梵語samsara)而涅槃(梵語nirvana)的聖境,由煩惱(梵語klesa)而菩提(梵語bodhi)的世界,聖者如是說,是站在果地而言,知道嗎?諸位同參們!因迷而悟,悟由迷而得;因生死而涅槃,涅槃由生死而得;因來去而無來去,無來去由來去中得,這顯然發露甚深解脫意境,非凡夫知見所能窺探,這是真槍實彈的功夫,唯有聖者方可說出這種法語,凡夫若如是說,便成诳妄,造下墮落因種。 聖者自性中,生死之相,來去之相,早已無念無住了,淨化烏有,一塵不染,何有生死來去之幻影呢?

  22.人從那裏來?

  佛教(梵語Buddha-sasana)不相信宇宙有個創造神,專門創造宇宙與人類的神權,乃至禍福吉凶,是非善惡由神權所主宰,這一連串的邪說謬論,在目前的時代,已逐漸被文明的人士唾棄,在歐美各國皆視爲天方夜譚。 佛教相信:宇宙形態的變化,生命過程的流轉,那是由于衆生所造的“業力”,因而感召的結果。

  至于生命在地球上的最初出現,佛教相信是由變化而來,下至單細胞的生物,上至人類,都是一樣。地球形成之後最初的人類,是從色界第六天的光音天而來,他們是飛空而來,天人的業報已盡,必然感召墮落,天人貪愛地球上的一種天然食物,吃了之後,身體粗重不能飛行,就在地球安居下來,這有關天人墮落人間之事,在世紀經、大樓炭經、起世經皆有記載。實際上,天人的天福享盡,禅定(梵語dhyana)一消失,必定又隨業受報,要往生到那一個世界去,就由自作的業力所支配,如是于十方世界循環不定,換句話說:這些天人在未生于色界第六天的光音天之前,就已造下生于光音天之業因,因而感召生于彼處的,依此類推,在未感生于光音天之前亦有他們的世界, 如是無止盡的生命曆程,佛法稱爲生命是無始的,不是神權創造人類的,甚至生命所擁有的禍福吉凶,乃至善惡之報也不是神權在支配驅使,而是衆生自作自受,隨自業自報,生命曆程是無終的,是永恒不滅的,絕對不會斷滅,或被主宰,僅是隨業受報,一世又一世周旋輪回罷了。

  23.如何才能達到“實相念佛”?怎樣才能見到佛性?

  實相(梵語dharmata、bhuta-tathata)。實相乃遠離對待,能念所念泯除,所念之佛不離能念之心,能念之心是所念之佛,能所俱泯,不一不異,光明自性當下顯赫,如是念佛,是名實相念佛。實相念佛是見性後的念佛,念念菩提,頭頭是道,步步無生,如曆代高僧慧遠大師、少康和尚、善導大師、永明壽禅師、蓮池大師、蕅益大師、印光大師,皆以實相念佛是也。 見即是性,離見無性,若欲見佛性,始終找不到佛性,何以故?因爲當下見即是性,離見無性可尋,離性覓性,頭上安頭,越追越遠,窮盡未來,欲得見性,終無是處。

  六祖慧能大師雲:“離道別覓道,終身不見道。”

  24.何謂“道”?

  “道(梵語marga)”之一字,層次深廣無涯,包括人生宇宙真理,廣說不能盡,但是一般宗教之類,卻把道推得高高的,講得玄之又玄,妙之又妙,更把道說是宇宙的創造主,甚至人類是道所創造,這些嚴重毒辣的謬論思想,把道的本意弄得牛頭不對馬嘴,幸虧道不會說話,若會說話,它一定會叫冤枉的、會申訴的,爲什麼呢?因爲一般世俗人,或一些推動宗教之士,把“道”徹底解說錯誤了,搞砸了。 既然如此,那麼道的本義是什麼呢?就是人生觀與宇宙萬法的實相本體,乃至事理的真相,因緣果報的真相,正報依報的真相,生死涅槃的真相,煩惱菩提的真相,色心不二的真相,體相用的真相,甚至明心見性重大的問題,都是道所探源的規範。

  所以佛陀爲了闡明人生宇宙的實相,花費了四十九年的弘法,亦然廣說不能盡,但是從來就沒有聽佛陀說過:道是創造主,主宰的神權,支配者。如此一來,這未免太主觀了,太狹義了,嚴重對道的本義錯解橫飛,有心向道之大德們,可不慎哉!

  25.衆生業重,如何轉業力爲願力?

  願力強業力則弱,業力強願力則弱,兩者成反比,進修佛道者,無非爲轉業力爲願力而努力,那麼,如果衆生業障深重該如何轉化呢?這是修行者面臨的一大考驗,只要是凡夫,各個都有自己的業障(梵語karmavarana),現在引用佛經的修持法則,略引叁點作爲修道者共勉之:

  一.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:業力就是我們行爲的造作,行爲是一股無形的力量,行爲的威力可大可小,大之無外,小之無內,行爲是不可思議的,只要我們以理性處置得很中道,行爲是很慈悲的、智慧的、自在的、安祥的、光明的、解脫的。

  行爲若沒有處理得體,將帶來無限的贻害,使自己陷落痛苦中,接受一連串的不安,蒙蔽智慧,因而廣造無盡的惡業,致使沈溺萬丈業海中。

  是故,修行者應該處處提醒覺性,令覺性覺照自己的念頭,勿隨念頭奔馳,當下明白自己的念頭是善是惡,了知善惡當體即空,如幻如化,當下即是覺悟,如是念念覺悟,即是念念菩提,學佛弟子,不怕念頭起,最怕覺悟自己的念頭太遲,依此進修漸入,機緣成熟,必得道果。

  二.念實相、念法身、念真如:衆生始終不得證成菩提,不外乎念念世法,追憶五欲六塵之境,染境生心,業力相續不斷,是故,漂流叁界不得歸路,現今既然修學佛法,就不應該如以往一般的追求世間欲樂,應該一心背塵合覺,痛下決心,浪子回頭,勇猛精進佛道,專心念實相、念真如、念法身,與其相應,涅槃解脫之道衆生太生疏了,六道路上走得很光滑,所以要加倍精神朝向實相(梵語dharmata)、真如(梵語bhutatathata)、法身(梵語dharma-kaya)之道而邁進,則能轉業力爲願力。

  悟新禅師雲:“念念向本家,本家即心也;念念行吾道,吾道即性也,吾心性不二,佛祖更無差別。”

  叁.前面兩種修法著重理修,現在談及事修,何謂事修呢?就是將業力之心念轉增願力之心念,由衷忏悔,披陳發露自己無始劫來的業障(梵語karmavarana),一絲罪因也不留滯,坦誠忏之,令自性清淨;同時,今後堅守如來聖戒,不犯諸惡,守戒如命,以戒度脫生死業海,如是懇切而悔之,再加上平常聽經聞法,念佛誦經,心念轉移,日久功深,必得轉業力爲願力,是名爲事修。

  上面所敘述的叁點,頻頻將業力轉增爲願力,若肯精進勤修,道心堅固,因緣一旦成就,就如同瓜熟蒂落,業盡情空,到時候,一點頭一舉手都是願力所成就的功德。

  26.佛法有空門與有門,如何能深入?

  有門乃泛指現象界乃至有爲生滅諸法,譬如因緣果報,輪回(梵語samsara)生死,十方淨土,業力,緣起法,諸佛法名言,唯識學,廣談有生有滅,有造作等法,皆屬有門。空門乃建立在現象界而談空法,並非離諸法另有空可得,譬如諸法本空,因緣果報本空,輪回生死如幻無自性空,業力無我,緣起性空,有爲法畢竟空,十方淨土無自性,諸佛法名言無我,唯識無我,造作本空,如是等皆屬空門。 如來一代聖教不外空有二門,廣說不盡,那麼,學佛者該如何深入空有二門呢?首先必須從有門著手,廣明人生觀與宇宙觀的真相,人類受業力支配,導致流轉生死,從人生觀徹底由迷而悟,窺探究竟,到底生死的根源何在,這生死流轉的系列,深廣無涯,如何有規律的正見生死的真相,這是入有門的初步功夫。

  既知生死流轉的根源之後,更應該深入理會諸法無我,一切生死流轉本是幻化而有,死皆爲緣起的,非自生的,單因單緣不能成立諸法,諸法所成,皆爲緣起(梵語pratitya-samutpada),既是緣起,當體即空,依此正見諸法自性空的深觀,是入空門的必經。

  宇宙所成亦複如是,亦不離緣起,乃衆生廣造善惡之業,因而業力所感召之果報,宇宙之存在,是衆生的存在而存在,衆生解脫業縛,共證佛道,宇宙隨即消失無蹤,是故,宇宙是由衆生業力所感而有,宇宙之存在,是操縱在衆生的業力之有無而決定。這一系列的宇宙觀,由生而住,由住而異,由異而滅的流程階段,是名爲有門,乃正見宇宙觀的初步功夫。

  既知宇宙觀的來龍去脈,乃至生住異滅的過程,不因此就罷事了,更應該深入宇宙的本質空幻不可得,若不能正見宇宙空性如幻,將無法徹底覺悟宇宙實相之道,只見有不見空的弊病,如此一來,亦然處于生死迷妄中,焉能證悟無上菩提。

  中觀論雲:“因緣(梵語hetu-pratyaya)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,亦名爲假名,亦名中道義;未曾有一法,不從因緣生,是故一切法,無不是空者。”

  龍樹菩薩雲:“雖空亦不斷,雖有亦非常,業果報不失,是爲佛所說。”

  27.禅淨雙修,在佛法上能成立嗎?

  禅宗最終目的無非成就佛道,修淨土最終目的亦無非爲成就佛道,禅就是佛心,淨亦佛心,佛心與佛心有何分別,若有分別,十方諸佛大妄語。 離禅別無淨土,離淨土別無…

《佛學問答(第二輯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