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禅,禅即是淨,淨即是禅,禅淨不二,不一不異,只是慈悲的祖師大德,爲度化衆生的一種權宜方便而開立。
一般人總是把淨土看扁了,我說此人不明淨土真義,若論淨土,淨土可深可淺,深可談理,所謂常寂光淨土、實報莊嚴土、自性清淨淨土、自性彌陀,如此堂奧之淨土大觀,豈非泛泛之輩可了知乎?
通常人僅是談事相的念佛淨土,忽略理念的淨土,這是以偏概全的一環,不能代表淨土的全貌,再深入而言,事相與理念不相礙,事中有理,埋中有事,離理則事不生,離事則理不得彰,事即是理,理即是事,理事不二,理事一如,如此一來,淨土的風光,豈不是大放光芒,光明顯赫,照耀十方嗎?
是故,禅宗亦可修淨土,淨土亦可修禅宗,曆代高僧大德,諸如永明壽禅師、道綽禅師、徹悟禅師、如空禅師、性沖禅師、無不禅淨雙修之聖僧矣!通達聖典者,一心一意廣修禅淨,並非不可,請仁者安心勤修出道,明白嗎?
28.念佛能否往生,品位高下以何爲主要支柱?
往生淨土蓮邦,別無奇特,只深信力行爲要。正信釋迦所言真實不虛,深信人生苦短,娑婆(梵語saha)非究竟安居之處,五濁惡世是一面鏡子,不得苟且偷生,應當發願求生淨土,親聽彌陀演音,共證無生法忍(梵語anutpattika-dharma-ksanti),還到娑婆廣度有情,日日夜夜痛念發願求生彼國。
早晚定期功課,不得進退不定,要持之以恒,平常專念彌陀聖號,念得山窮水盡疑無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,以“一心不亂(梵語aviksipta-citta)”爲宗,不參不雜,一門深入,末了必生彼國。能否往生在信心與願力足不足夠而定,蓮池品位高下在持名堅不堅定而論,願淨土行者們!以堅定不拔之心,抖擻信念,發願求生極樂世界,同登彼岸,共證菩提。
蕅益大師雲:“得生與否!全由信願之有無;品位高下,全由持名之深淺。”
29.佛教對“正見”的看法如何?
正見(梵語samyag-disti)是通于世間與出世間的一把慧劍,正見的含義就是:對宇宙萬法,乃至人事物給予正確的認知,了知它的真相,不至于偏差錯謬,是名正見。 換句話說:對世間之法與出世間法,乃至中道勝義谛、因果、事理、叁十七道品(梵語bodhipaksika)、六度、叁法印、如來一代聖教,皆能信受理解,並作爲自己的見地,爲八正道(梵語ariya-magga)之一,八正道以正見爲首,顧名思義,佛法是以正見爲最重要,因爲有了正見,對于事理才會有正確的認識,就能破除謬妄偏差的俗見,因而悟入正道。
慧能大師雲:“正見名出世,邪見名世間。”
雜阿含經雲:“若人生世間,正見增上者,雖曆百千生,終不墮地獄。”
30.請問成佛之後,還會變爲衆生嗎?還有因果嗎?
成佛之後,不會再變爲衆生了,請放心,如果成佛還會變成衆生,普天之下所有修行者,就可以停止不修行了,修成果位還會墮落凡夫,這種行業是不究竟的,修行就沒有意義了,你說是嗎?除非所學非佛法,非佛法當佛法而修,或學錯外道當爲佛道,誤修誤練,诳妄自稱是佛,如此之佛當然還會變爲衆生哩!畢竟,非如來正法,焉得證成無上佛道?非正法所成之佛,如是由佛而墮落衆生,是理所當然哩! 若依如來聖法而勤修,得證佛果,終不退墮,何以故,佛(梵語buddha)與諸法實相不二故,佛與中道法相應故,佛與法性正等故,佛已圓滿六度波羅蜜故。
成佛之後,絕對不會再變成衆生,譬如金礦經過冶煉,將雜質棄除,所集成的純金,始終不會再變爲金礦了,成佛不會再變爲衆生之義,亦複如是。
成佛之後,因果(梵語hetu-phala)還是存在的,不會因成佛就不受因果之報,在凡有因果,在聖亦有因果,譬如釋迦太子成佛之後,亦然接受過去所造的惡因,感召頭痛叁天的果報,目犍連證成阿羅漢,也要遭受過去所造的惡因,遣遭外道的亂石所擊斃;只是聖者受果報之際,內心不惶恐,不憂不慮,自在自得,心地始終不被外境所惑動,永遠安住在不生不滅的自生中,光明赫赫,如如不動是也。
31.學佛要出叁界,請問要如何出叁界?佛有出叁界嗎?
梵語叁界(trayo dhatavah),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是名叁界。出叁界有出叁界的條件,那麼如何才能出叁界呢?這是佛門弟子日夜以求的根本問題,修學佛法若不出叁界,不解脫生死輪回,學佛就沒有達到學佛的宗旨,既然如此,該如何修?如何行才能出叁界呢? 諸位同參們!叁界中的欲界(梵語kama-dhatu),共有六天,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,下至無間地獄皆屬之,此六欲天有飲食之欲、男女之欲、乃至五欲之樂,欲解脫欲界之境,必須從飲食、男女、乃至五欲之樂淨化之,才能出欲界天。
叁界中的色界(梵語rupa-dhatu),共有十八天,亦稱四禅天;初禅有叁天,二禅有叁天,叁禅有叁天,四禅有九天。色界天沒有飲食之欲、男女之欲,僅是禅定暫時伏住,沒有女人之相,唯有男身,尚有宮殿,亦有現象界,禅悅爲食,欲解脫色界十八天之生死,必須觀色相皆空性,了知諸法本空,幻化而有,不應著迷色相之法,才能出離色界天。
叁界中的無色界(梵語arupya-dhatu),是連色相俱無,但住心識于深妙禅定,這是無色界衆生所住的世界,共有四空天,欲出離空天之生死,必須了知心意識當體即空,非住心、非非住心,不即不離,見達自性,當下即可出離無色界天。
此叁界都是凡夫生死往來的境界,所以佛陀教導弟子要跳出叁界,叁界無安,猶如火宅。
佛到底有出叁界嗎?這是不容懷疑的,當然佛已出離叁界,而且已證得究竟圓滿的果位;依佛法而言,佛所謂出叁界,是指叁業清淨,煩惱諸垢,皆已淨盡,是名佛已出叁界,佛的煩惱出叁界,塵垢一概出叁界淨化無余,但佛的法身慧命並無出叁界,佛的法身說離即不離,不離即有離,說離與不離,皆爲戲論。
32.凡夫發願,願生生世世留于娑婆度衆生,是否正確?
修行是本分事,度衆生隨緣,莫以頭發試火,將有燒毀的危機,自己還處于凡地,業障(梵語karmavarana)深重,苦苦惱惱,而且最根本的見思惑都尚未斷盡,怎麼可以亂發願來生度衆生呢?自己來生都不能自保了,甚至六道那一道還是未知數,發如此之願,是自不量力的作爲,看到別人發願很莊嚴、很爽快,自己也想揣摹一番,學別人亂發願,卻忘了自己的身分還在凡夫因地呢! 大智度論雲:“未斷惑衆生,發願留于娑婆度衆生,猶如一只破漏之船,想運載一個人登于彼岸,無有是處。”
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,未斷惑的衆生,就是見惑思惑全未斷盡,叁界(梵語trayo dhatavah)生死煩惱之網,猶如稠林密布,全部未斷,因此,發願來生度衆生,就如同一條破漏之船想要運載一個人,共登河岸,如此一來,始終辦不到,何以故? 因爲船的本身就破了好幾個洞,船當下就會沈沒海底,自身難保了,怎麼能夠保他人渡河呢?
有些泛泛之輩,總是喜歡高喊著:要有大悲心,發大願,生生世世留于惡世,救苦衆生,要學文殊、普賢、觀音、地藏等菩薩的大智、大行、大悲、大願才如法。像這種情況,具有悲心而無實智,應該好好深入叁藏教典,正見佛陀解脫之道,然後再重新發願還來得及,千萬不要太沖動,不要顧面子,不要博得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如何,應該思量自身,乃是薄地凡夫,正處于因地中,是學習的階段,知道嗎?這一連串的思想觀念,自古至今就有人如是妄爲發願,結果十之八九,一敗塗地,慘不忍睹,豈可任意妄爲發願呢?
道綽禅師雲:“凡夫發願欲生生世世留于娑婆世界,度化衆生,聖者所不容,何以故?猶如逼雞下水,准死無疑。”
33.何謂“念念菩提,步步無生”?
這是解脫(梵語vimoksa)之後的法語,明心見性者,他的身口意叁業,必然能超越善惡之心,遠離對待之法,不受五欲(梵語panca kamah)六塵(梵語sad visayah)所染,自性光明自得,念念解脫,念念覺悟,對自己的心念一清二楚,絲毫不迷惑,一念一世界,一念一國土。見性的行者,一舉手、一跨步,施爲動作,皆亦解脫,無有束縛,念念與步步,于自性中皆無相無住,故名念念菩提,步步無生。
34.小乘佛法與大乘佛法,其差別何在?
以修證果位而論:小乘佛法修證終極果位是阿羅漢果,大乘佛法修證終極果位是佛。 大乘(梵語maha-yana)與小乘(梵語hinayana)所修持之法門,略有偏重之別,以小乘修持法門而言,著重自覺自利的一端,以苦(梵語duhkha)、空(梵語sunya)、無常(梵語anitya)、無我(梵語anatman)、五蘊、四聖谛(巴利語ariya-sacca)、十二因緣(梵語dvadasangapratitya-samutpada)、乃至叁十七道品(梵語bodhi-paksika)爲進修的道糧,勤修空觀,斷見思惑,出離叁界,證一切智,成就般若德,最後成就阿羅漢果。
小乘的二乘行者,以佛法的啓示,往往厭離心較強,所謂觀叁界如牢獄,視生死如冤家,因此,對五欲六塵極爲厭惡,隱居苦行居多,對弘法利生總是抱著隨緣的態度,不會積極濟世利生,悲心微薄,大多以獨善其身爲小乘行者的風貌。
大乘佛法很著重悲心濟世的熱誠,不但自利而且還要利人,乃至自覺又要覺他,如此兼善天下的悲願,是大乘佛法的傾向;大乘佛法以六度萬行,不二法門,中道實相義谛爲進修的道糧,大乘行者廣修中觀甚深義理,頓破無明惑,實證一切種智,成就叁德,最後圓滿佛道。…
《佛學問答(第二輯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