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禅,禅即是净,净即是禅,禅净不二,不一不异,只是慈悲的祖师大德,为度化众生的一种权宜方便而开立。
一般人总是把净土看扁了,我说此人不明净土真义,若论净土,净土可深可浅,深可谈理,所谓常寂光净土、实报庄严土、自性清净净土、自性弥陀,如此堂奥之净土大观,岂非泛泛之辈可了知乎?
通常人仅是谈事相的念佛净土,忽略理念的净土,这是以偏概全的一环,不能代表净土的全貌,再深入而言,事相与理念不相碍,事中有理,埋中有事,离理则事不生,离事则理不得彰,事即是理,理即是事,理事不二,理事一如,如此一来,净土的风光,岂不是大放光芒,光明显赫,照耀十方吗?
是故,禅宗亦可修净土,净土亦可修禅宗,历代高僧大德,诸如永明寿禅师、道绰禅师、彻悟禅师、如空禅师、性冲禅师、无不禅净双修之圣僧矣!通达圣典者,一心一意广修禅净,并非不可,请仁者安心勤修出道,明白吗?
28.念佛能否往生,品位高下以何为主要支柱?
往生净土莲邦,别无奇特,只深信力行为要。正信释迦所言真实不虚,深信人生苦短,娑婆(梵语saha)非究竟安居之处,五浊恶世是一面镜子,不得苟且偷生,应当发愿求生净土,亲听弥陀演音,共证无生法忍(梵语anutpattika-dharma-ksanti),还到娑婆广度有情,日日夜夜痛念发愿求生彼国。
早晚定期功课,不得进退不定,要持之以恒,平常专念弥陀圣号,念得山穷水尽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,以“一心不乱(梵语aviksipta-citta)”为宗,不参不杂,一门深入,末了必生彼国。能否往生在信心与愿力足不足够而定,莲池品位高下在持名坚不坚定而论,愿净土行者们!以坚定不拔之心,抖擞信念,发愿求生极乐世界,同登彼岸,共证菩提。
蕅益大师云:“得生与否!全由信愿之有无;品位高下,全由持名之深浅。”
29.佛教对“正见”的看法如何?
正见(梵语samyag-disti)是通于世间与出世间的一把慧剑,正见的含义就是:对宇宙万法,乃至人事物给予正确的认知,了知它的真相,不至于偏差错谬,是名正见。 换句话说:对世间之法与出世间法,乃至中道胜义谛、因果、事理、三十七道品(梵语bodhipaksika)、六度、三法印、如来一代圣教,皆能信受理解,并作为自己的见地,为八正道(梵语ariya-magga)之一,八正道以正见为首,顾名思义,佛法是以正见为最重要,因为有了正见,对于事理才会有正确的认识,就能破除谬妄偏差的俗见,因而悟入正道。
慧能大师云:“正见名出世,邪见名世间。”
杂阿含经云:“若人生世间,正见增上者,虽历百千生,终不堕地狱。”
30.请问成佛之后,还会变为众生吗?还有因果吗?
成佛之后,不会再变为众生了,请放心,如果成佛还会变成众生,普天之下所有修行者,就可以停止不修行了,修成果位还会堕落凡夫,这种行业是不究竟的,修行就没有意义了,你说是吗?除非所学非佛法,非佛法当佛法而修,或学错外道当为佛道,误修误练,诳妄自称是佛,如此之佛当然还会变为众生哩!毕竟,非如来正法,焉得证成无上佛道?非正法所成之佛,如是由佛而堕落众生,是理所当然哩! 若依如来圣法而勤修,得证佛果,终不退堕,何以故,佛(梵语buddha)与诸法实相不二故,佛与中道法相应故,佛与法性正等故,佛已圆满六度波罗蜜故。
成佛之后,绝对不会再变成众生,譬如金矿经过冶炼,将杂质弃除,所集成的纯金,始终不会再变为金矿了,成佛不会再变为众生之义,亦复如是。
成佛之后,因果(梵语hetu-phala)还是存在的,不会因成佛就不受因果之报,在凡有因果,在圣亦有因果,譬如释迦太子成佛之后,亦然接受过去所造的恶因,感召头痛三天的果报,目犍连证成阿罗汉,也要遭受过去所造的恶因,遣遭外道的乱石所击毙;只是圣者受果报之际,内心不惶恐,不忧不虑,自在自得,心地始终不被外境所惑动,永远安住在不生不灭的自生中,光明赫赫,如如不动是也。
31.学佛要出三界,请问要如何出三界?佛有出三界吗?
梵语三界(trayo dhatavah),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是名三界。出三界有出三界的条件,那么如何才能出三界呢?这是佛门弟子日夜以求的根本问题,修学佛法若不出三界,不解脱生死轮回,学佛就没有达到学佛的宗旨,既然如此,该如何修?如何行才能出三界呢? 诸位同参们!三界中的欲界(梵语kama-dhatu),共有六天,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,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,此六欲天有饮食之欲、男女之欲、乃至五欲之乐,欲解脱欲界之境,必须从饮食、男女、乃至五欲之乐净化之,才能出欲界天。
三界中的色界(梵语rupa-dhatu),共有十八天,亦称四禅天;初禅有三天,二禅有三天,三禅有三天,四禅有九天。色界天没有饮食之欲、男女之欲,仅是禅定暂时伏住,没有女人之相,唯有男身,尚有宫殿,亦有现象界,禅悦为食,欲解脱色界十八天之生死,必须观色相皆空性,了知诸法本空,幻化而有,不应著迷色相之法,才能出离色界天。
三界中的无色界(梵语arupya-dhatu),是连色相俱无,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,这是无色界众生所住的世界,共有四空天,欲出离空天之生死,必须了知心意识当体即空,非住心、非非住心,不即不离,见达自性,当下即可出离无色界天。
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,所以佛陀教导弟子要跳出三界,三界无安,犹如火宅。
佛到底有出三界吗?这是不容怀疑的,当然佛已出离三界,而且已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;依佛法而言,佛所谓出三界,是指三业清净,烦恼诸垢,皆已净尽,是名佛已出三界,佛的烦恼出三界,尘垢一概出三界净化无余,但佛的法身慧命并无出三界,佛的法身说离即不离,不离即有离,说离与不离,皆为戏论。
32.凡夫发愿,愿生生世世留于娑婆度众生,是否正确?
修行是本分事,度众生随缘,莫以头发试火,将有烧毁的危机,自己还处于凡地,业障(梵语karmavarana)深重,苦苦恼恼,而且最根本的见思惑都尚未断尽,怎么可以乱发愿来生度众生呢?自己来生都不能自保了,甚至六道那一道还是未知数,发如此之愿,是自不量力的作为,看到别人发愿很庄严、很爽快,自己也想揣摹一番,学别人乱发愿,却忘了自己的身分还在凡夫因地呢! 大智度论云:“未断惑众生,发愿留于娑婆度众生,犹如一只破漏之船,想运载一个人登于彼岸,无有是处。”
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,未断惑的众生,就是见惑思惑全未断尽,三界(梵语trayo dhatavah)生死烦恼之网,犹如稠林密布,全部未断,因此,发愿来生度众生,就如同一条破漏之船想要运载一个人,共登河岸,如此一来,始终办不到,何以故? 因为船的本身就破了好几个洞,船当下就会沉没海底,自身难保了,怎么能够保他人渡河呢?
有些泛泛之辈,总是喜欢高喊著:要有大悲心,发大愿,生生世世留于恶世,救苦众生,要学文殊、普贤、观音、地藏等菩萨的大智、大行、大悲、大愿才如法。像这种情况,具有悲心而无实智,应该好好深入三藏教典,正见佛陀解脱之道,然后再重新发愿还来得及,千万不要太冲动,不要顾面子,不要博得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如何,应该思量自身,乃是薄地凡夫,正处于因地中,是学习的阶段,知道吗?这一连串的思想观念,自古至今就有人如是妄为发愿,结果十之八九,一败涂地,惨不忍睹,岂可任意妄为发愿呢?
道绰禅师云:“凡夫发愿欲生生世世留于娑婆世界,度化众生,圣者所不容,何以故?犹如逼鸡下水,准死无疑。”
33.何谓“念念菩提,步步无生”?
这是解脱(梵语vimoksa)之后的法语,明心见性者,他的身口意三业,必然能超越善恶之心,远离对待之法,不受五欲(梵语panca kamah)六尘(梵语sad visayah)所染,自性光明自得,念念解脱,念念觉悟,对自己的心念一清二楚,丝毫不迷惑,一念一世界,一念一国土。见性的行者,一举手、一跨步,施为动作,皆亦解脱,无有束缚,念念与步步,于自性中皆无相无住,故名念念菩提,步步无生。
34.小乘佛法与大乘佛法,其差别何在?
以修证果位而论:小乘佛法修证终极果位是阿罗汉果,大乘佛法修证终极果位是佛。 大乘(梵语maha-yana)与小乘(梵语hinayana)所修持之法门,略有偏重之别,以小乘修持法门而言,著重自觉自利的一端,以苦(梵语duhkha)、空(梵语sunya)、无常(梵语anitya)、无我(梵语anatman)、五蕴、四圣谛(巴利语ariya-sacca)、十二因缘(梵语dvadasangapratitya-samutpada)、乃至三十七道品(梵语bodhi-paksika)为进修的道粮,勤修空观,断见思惑,出离三界,证一切智,成就般若德,最后成就阿罗汉果。
小乘的二乘行者,以佛法的启示,往往厌离心较强,所谓观三界如牢狱,视生死如冤家,因此,对五欲六尘极为厌恶,隐居苦行居多,对弘法利生总是抱著随缘的态度,不会积极济世利生,悲心微薄,大多以独善其身为小乘行者的风貌。
大乘佛法很著重悲心济世的热诚,不但自利而且还要利人,乃至自觉又要觉他,如此兼善天下的悲愿,是大乘佛法的倾向;大乘佛法以六度万行,不二法门,中道实相义谛为进修的道粮,大乘行者广修中观甚深义理,顿破无明惑,实证一切种智,成就三德,最后圆满佛道。…
《佛学问答(第二辑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