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学问答(第二辑)▪P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

  大乘佛法很强调修行不离世法,若证悟世法,世法即是佛法;若佛法不能证悟,佛法即是世法;佛法不离世法,离世法求佛法,穷尽未来,佛法终不可得。因此,大乘佛法之义理著重不二法门,中观思想,比起小乘佛法要来得圆融无碍,这是大乘佛法特别偏重的一环。

  35.佛法是因缘法,世间一切法也是因缘法吗?

  佛法依胜义谛而言,并非因缘法,诸法无言,诸法无相,诸法离心缘相,离语言相,离名字相,毕竟空(梵语atyanta-sunyata)故;佛法若依世俗谛而言,是有因缘法的,诸法本缘起,缘起诸法是幻有的存在,是故,佛法称之因缘法。诸位大德们!不但佛法是因缘法,世间法同样是因缘法,因为世间本是因缘和合所成,若无因缘和合,世间一切法一概无法成立,世间若非因缘所成,即不成世间,乃至不落实的世间。

  佛法在胜义谛,毕竟空义,不说因缘法,若言佛法是因缘法,依然落于语言文字相,非佛法之究竟之道,通常佛法称为因缘法,是站在世俗谛的一端而言,虽然如是说,但胜义谛并非离世俗谛而能独立存在,胜义谛是依世俗谛的存在而存在,若无世俗谛的存在,胜义谛亦不得存在。

  胜义谛的空和世俗谛的有是互为相成的,二者似乎矛盾而是统一的,佛法要人们在存在的现象界,去把握现象界的本性空,同时在毕竟空的实相中,去了解现象界的缘起法,能这样的观察、体验,就能得度一切苦厄。

  胜义空从具体的世俗有上显出,世俗谛的有在无自性的空上成立,空有相成,不相冲突。一切法由因缘而成,诸法本性是性空的,但假名施设其名。

  大智度论云:“若法因缘生,是法性实空,若此法不空,不从因缘有。”

  36.真如与妄想是同时具足,或有先后,请慈悲开示!

  这个问题, 是佛门中自古至今,高僧大德们,常提及的重要论题,现今重复略提,供给诸大善信有个正见的共识。 依佛法正信观点而言,不可说先有真如(梵语bhuta-tathata)而后有妄想,若先有真如而后有妄想之说,岂不是成佛还会变成众生吗?若成佛还会变成众生,就是真如先于妄想,但事实上,成佛不可能再变为众生,是故,不得说真如先于妄想之说。

  若言妄想先于真如之说,这更是无稽之谈,泥沙如何煮成白饭呢?泥沙本质无白米的存在,再如何煮沙,沙亦不得成白饭;如妄想中无真如,妄想如何用功加行,始终不得菩提,见不到真如哩!妄想先有,真如后而居上,这是邪见之谬论。大圣佛陀无上的大智慧,能正见深观二者的弊端,皆非佛法的正道,亦非证成果位的宝筏,因此,呼吁佛门弟子莫步入如是邪见之法,免得修错法门,穷劫不得菩提。

  既非真如先于妄想,亦非妄想先于真如,那么,正见的佛法是如何呢?诸位大德们!应该是真如与妄想是不可思议的共存,不可言及先后之说,二者非二性非一性,亦非一二性俱,若能正见如是,依此而勤修,必得道果,与诸佛无异。

  37.对别人演说佛法,要具备什么条件?

  大智度论记载五种人可以说法:“一、佛自口说。二、佛弟子说。三、仙人说。四、诸天说。五、化人说。” 宣扬如来正法人人可以演说,只要具足 正见,引导他人出世解脱,莫陷入生死泥沼,依正见说法,依如来戒律次第而为,宣扬佛法没有各别申请专利的,大家在学佛的过程是人人平等的,只要依如来之戒律而为,不得犯上犯下的弊病,若如法而说,是名正说,若不如法而说,是名邪说。譬如;不依七众次第如法如仪而说,因而犯如来之戒律,颠倒伦次,演说再好的正法,正法亦成非法。

  现引律藏之例,节录三点供给同参共研,分别如下:

  一、出家人不可以站立而为白衣(在家人)说法,应高座而说法,若犯则不如法,破坏如来戒律。

  二、白衣高座说法,出家众下坐,若如此而为则不如法,有犯如来戒律。

  三、比丘尼高座说法,比丘下坐,,若如此而为则不如法,乱了如来律法。

  戒经云:“莫如外道痴人,若老若少,无前无后,坐无次第,如兵奴之法。我佛法中,先者先坐,后者后坐,而菩萨(梵语Bodhisattva)一一不如法次第坐者,犯轻垢 罪。”

  如来正法若无戒律维系,会提早灭亡的,过去有佛世,因无戒律住世,佛灭度不久,佛法也随之而灭亡;可见戒律是何等重要啊!戒律是维系如来正法的桥梁,又如防腐剂一般,能使佛法不变质,持续不断故。

  四分律云:“毗尼藏者,佛法寿命;毗尼若住,佛法亦住;毗尼若亡,佛法亦亡。”

  这是佛陀给予佛弟子刻骨铭心的格言,不得不牢记心中,毕生勿忘!

  佛门七众弟子即是:比丘(梵语bhiksu)、比丘尼(梵语bhiksuni)、沙弥(梵语sramanera)、式叉摩那尼(梵语siksamana)、沙弥尼(梵语sramanerika)、优婆塞(梵语upasaka)、优婆夷(梵语upasika),是名七众也。

  38.身为佛教徒入三宝殿时,有何礼节?

  身教与言教同等重要,理与事是不二的,内心解脱,外在必定亦解脱(梵语vimoksa),所谓诚于衷形于外,内外一如是也。 心地解脱者,身教愈如法,所行所为不越心地功夫,这才是真正学佛者本有的风范。时代的歪风,时代狂流,往往一般人,喜欢学习时髦,依此时髦之心来学佛,导致身心不相配,高谈禅法,弄玄搬虚,使自己的行为无法规律化,颠三倒四,身教不约束,不检点,成为现代佛教的一股无形悲剧,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。

  佛法若不伸张,身教与言教若不并重并行的话,那么,佛教越演是越不尽理想的,不乐观的,唯有直线走下坡,导致佛教衰灭的正因。

  出家众应该好好把佛教的戒律,为出家众与在家众正确的教好,让四众弟子有个方针可遵循,不至于有不得其门而入的感受,有关这点相当重要,祈望诸方出家众的大德们,能有如是共识,以挽回时代的弊端,让如来正法始终飘扬人间。

  身为佛教徒若入大殿,细节颇多,有心即可学成,今略提一二,让后学者有个正确的观念,免得毫无头绪呢?首先,不得从大门(正门)跨入,应从两侧小门(侧门)走入,入大殿应行礼佛三拜,礼佛完毕,有事见住持法师,即由知客师引进见之,见出家师父应行礼作拜,有事直言,心存虔诚恭敬心,同时,应长跪合掌,而后请法,出家师父为开示完毕,心存感激教导之恩,而后再行三礼拜,事方究竟圆满,切记于心!

  39.未信佛前所造的罪业,及信佛之后所做的功德能不能相抵?

  这应该从三方面谈起:

  一、未信佛之前所造的过失,必定恶因已种下八识田中,将后随机缘成熟,必感召恶果,造作何因,将得何果!

  华严经云:“假使百千劫,所作业不亡,因缘会遇时,果报还自受。”

  若信佛学佛之后,善根大展流露,懂得广造一切善因,亦将感召一切善果,这话如何说呢?因为种善因必得善报故 。依因果律而言,因果(梵语hetu-phala)是有规律的,不会脱离轨道的,因果是平等的,迟早总会受报的,甚至不会错乱的,因果受报轻重丝毫不差的。

  因果之存在,不论有信佛无信佛,因果总是存在的,若有人深信因果,因果之存在,不是因信因果之后,因果才开始有;更不是不信因果,因果从此就没有了,若有人不信因果,因果还是宛然存在的,不会因你的不信而因果就自然不存在了,是故:

  佛陀告诉弟子说:因果的存在与不存在,不是信有因果就有因果,信无因果就没有因果的,不是强辩来肯定的,因果不是佛陀的产物与申请专利品,因果是来自每个人心目中的造作,有造作必有因,有因必有果,无造作则无因果,如是正见,是名因果之义,因果(梵语hetu-phala)不离心(梵语citta),心不离因果,因果由心造作所得,心能造作诸因果,心与因果正等无异。

  二、过失与功德能否相抵呢?若以定业不定业,轻业与重业而言,就有差别了;若轻业或不定业,所造的恶因不很强烈,又能加上自己努力精进用功,广造诸善,大行布施、爱语、同事、利行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、如是日积月累,久而久之,恶因久而无因缘促成,必得干枯焦芽,因而不复造成恶果;譬如一颗种子置于无水分及泥土的石头上,久而久之,被太阳晒干水分,又无泥土滋润,必将枯死无疑,轻业与不定业亦复如是。

  若造下重业与定业,因果则另当别论了,重业与定业在八识田中,已构成明显的因果条件,迟早总是必报的,虽勤修佛道,已证成佛果,圣位亦有果报,圣凡不出因果,只是圣者受果报之际,心地如如不动,不恐慌,自在无动本尊,内心始终光明无惑,何以故?因为圣者明白造何因必感召何果啊!

  三、化业力为愿力,以愿力净化业力:如果修行者的愿力坚强,能勇猛精进,往往可以将业力转为愿力的,这要看行者的智慧与悲愿的造化来决定,这话如何说呢?因为,有业力则无愿力,有愿力则无业力,业力与愿力不能同时存在;修行者就是将愿力抖擞图强起来,将业力加以净化而已!

  若业力不能净化,不能清净圆满,那么,凡夫修行就休想成佛了,既然修行可以成佛,业力就可以转化为愿力了,何以故?因为佛是由凡夫而得成就的,佛可以成佛,我们亦可以成佛, 成佛是人人平等的,我们欲得成佛,必将业力净化为愿力,依愿力而净化业力。

  40.何谓“三业”?何谓“三障”?

  三业梵语(trini-karmani),身业、口业、意业,是名为三业。三业又分二种业:一者、三业清净。如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等四圣,四圣皆修得三业清净,免受生死轮回,而以佛之三业最究竟清净。二者、三业不清净。如天道、人道、阿修罗道、地狱道、恶鬼道、畜牲道等六道,六道三业未…

《佛学问答(第二辑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