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学问答(第二辑)▪P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得清净,故得生死轮回。 三障(梵语triny avaranani),烦恼障、业障、报障,是名三障。烦恼障者:如贪欲嗔恚愚痴等之惑是也。业障者:如五逆十恶等之业也。报障者:如地狱恶鬼畜牲等之苦报是也。众生因有此三障所以不能开悟证果。

  41.为什么学佛者要常亲近善知识?善知识要具备什么条件?

  善知识(梵语kalyanamitra),初发心学佛,对佛法一窍不通,易入歧途,行门不通,修从何起!是故,刚发心学佛者,应该低声下气常亲近善知识,因善知识而引发我们的善根、慧根,开启我们的智慧门,踏上菩提之道,关闭生死之因,是故,学佛者须常亲近善知识。 华严经云:“常亲近善知识,乃至穷劫发愿与善知识在一起,可得无量法门,得无量智慧,坚固无比道心,速成佛道故。”

  善知识应具备有正见,正见是构成善知识的根本正因。正见的条件必须具备精通三藏十二部圣教,身教与言教并行者。若有言论,必能广益群生,令一切众生知苦离苦,乃至破迷启悟,转凡入圣的功用,若不开口,则与寂灭性相应。

  身教方面,具足威仪,身口意三业始终安祥寂静,不纷不乱,不参不杂,因果分明,善恶分辨,圣凡了知,所作所为按部就班,头头是道,条条有理,如是殊胜庄严之相,皆能引发一切众生信佛,因信佛而学佛,因学佛而证成菩提,若如是者,是名为大善知识。

  42.请问如何修行?

  众生所以会沉沦生死,无非由身口意起贪嗔痴,因贪嗔痴广造诸业;修行就是发起戒定慧三学来息灭贪嗔痴,贪嗔痴是修行者面对挑战的大障碍,如来一代圣教无不以种种法门来对治贪嗔痴之病,普令贪嗔痴之心病彻底解脱冰释。 杂阿含经云:“涅槃(梵语nirvana)者,贪欲永尽、嗔恚永尽、愚痴永尽,是名涅槃。”

  涅槃经云:“夫涅槃者,名为解脱(梵语vimoksa)。”

  涅槃后的世界,就是证成果位的世界,其生活是解脱的、是光明的、是无束缚的、自由自在的世界。

  修行的法门有无量之多,为了契机契理,法门固然千差万别,但于证成果位的目标,并无差别,只要法门是正见的、是了义的、是出世的、皆为修行之道。

  修行的法门有无量之多,不论以宗门或教下一齐修,或一门深入,或双管其下皆可,修行宗旨在于开悟菩提自性,正见人生宇宙真相,让自性莫染污五欲六尘之境界,发起无缘大慈、同体大悲之胸襟,若如是正观者,诸佛赞叹,龙天护法。高僧大德云:“如何修行,但莫染污自性,即是修行。”

  43.何谓“结界”?何谓“结夏”?

  结界是佛门中的专有名词,亦是术语。凡建伽蓝,或作戒坛,所行的一种作法,而定其区域境界也。其作法所限定之地,谓之结界地。 结夏亦是佛门的专有名词,亦是术语。结夏即结夏安居是也。结者结成之意。

  资持记云:“立心止住,名为结耳。”

  荆楚岁时记云:“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,天下僧尼就禅刹挂搭,精进禅法或修证,谓之结夏。”

  44.学佛者发愿有何忌讳?

  发愿对学佛者有相当之重要,只要不发亏损他人,以及有害于自己的口愿,因而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愿,如此必与正法相应。 严格说来,发愿并无忌讳,在入佛门受三归依之际,就发过清净庄严之愿,所谓归依三宝者,依三宝为依为师,不依天魔外道,乃至不依外道典籍与邪师。

  佛陀在三归依就很明确的告诉我们,归依三宝之后,应以三宝(梵语tri-ratna)为师,不得归依天魔外道,若归依天魔外道,乃至依外道典籍与邪师,如此发愿就忌讳了,不能与如来解脱之道而相应, 却偏于天魔外道,怎么能够证悟菩提呢?智慧未解脱,易受外道邪法所感动,不能自度,焉能于外道邪法转大*轮呢?薄地凡夫丝毫办不到,是故,相当不适宜发外道邪法之愿,甚为忌讳。

  初发心学佛者,应该专心一致,听佛陀的话绝对没错,若佛语不听,专听外道邪法,佛亦爱莫能助也。

  高僧大德云:“世间好话佛说尽,佛言不信何言可信。”

  45.请问四弘誓愿和自性四弘誓愿有何差别?

  四弘誓愿是事愿,普愿六道众生各个皆能发菩萨弘誓,著重慈悲利益一切众生也;自性四弘誓愿是理愿,不但自己要度脱,而且普愿六道众生皆能顿四弘皆是性具,著重自性自度也。 众生无边誓愿度者:众者(梵语bahu-jana)即众法相生也,谓五阴和合即有此身,既有此身,则有诸苦迁逼,所谓:三苦八苦无量诸苦,苦虽无量我愿悉度,不但自度自己无量之苦,而且众生无边,我愿亦无边,愿悉度尽,此缘流转生死门之果报位,于四圣谛中,是苦谛所发誓也。

  烦恼无尽誓愿断者:烦恼(梵语klesa)即三惑,惑者迷惑妄想也。见思惑为六道烦恼,尘沙惑为二乘烦恼,无明惑为菩萨微细烦恼,唯佛全净。众生因迷积迷,终日集诸妄想烦恼,愿令悉断,而且众生烦恼无尽,我愿亦无尽,这是生死流转门之因位,于四圣谛中,此缘集谛所发誓也。

  法门无量誓愿学者:以九法界根机千差万别,如来设教多方,我愿悉学,且诸佛法门无量,而我愿亦无量,这是涅槃还灭门之果位,于四圣谛(巴利语ariya-sacca)中,此缘道谛所发誓也 。

  佛道无上誓愿成者:如来对三惑已圆净,二死永亡,一尘不染,九界咸归,今愿悉成,佛道虽无上,而我愿亦无上,这是涅槃还灭门之因位,于四圣谛中,此缘灭谛所发誓也。然此四弘誓愿是菩萨所修,普令六道诸有情,皆能速得无上菩提。

  自性四弘誓愿著重自性自度,以理性发誓愿。九法界诸有情,当念迷,因而不能自觉,则随染缘之用。佛界已妙明无碍,具足诸法,圆满自在矣!

  故众生、烦恼、法门、佛道,莫非即性体上本具之用,然用虽有染净,性体本自不变。犹镜虽现像,镜体亦自不变。勤修佛道之行者,如果能够依此正见自性四弘之法,则众生烦恼不断自断,法门佛道不证自证。

  46.请问戒定慧在因地上和果地上有何差别?

  广修诸法不离戒定慧,戒定慧是佛法的总纲,依狭义而言,经藏(梵语sutranta-pitaka)通常属定门,律藏(梵语vinaya-pitaka)属戒门,论藏(梵语abhidharma-pitaka)属慧门;依广义而言,三藏中的每一藏皆具有三学之法。 戒定慧三无漏学,若依因地而论,在初发心的方便,精进佛道的阶段,必然先充实戒法,因戒成定,由定发慧,慧破诸惑,因而证成菩提。

  楞严经云:“摄心为戒,因戒生定,由定发慧,是则名为三无漏学。”

  这是因地下功夫的必然阶段,众生业重,智慧门未开,纵得勇猛精进,戒定慧亦无法同时受用,持戒忘定慧,修定忘戒慧,用慧疏忽戒定,弊病百态,无法如圣者一般巧妙运用,是故,在因地下功夫之际,要依循戒定的程序以入道,不得马上学圆融,一旦学圆融,修行必然会碍道,无法迈进菩提。

  戒经云:“佛制出家(梵语pravrajya)者,五夏以前,专精戒律,五夏以后,方乃听教参禅。”

  戒学有基础,参禅悟道才能开花结果,不至于修到最后,心生我慢,诳妄无知,自称已悟道,目中无人,执理废事,以偏概全,如是自误误人,自堕堕人,岂不悲哉!

  若依果地而论,勤修戒定慧是无先后轻重之别,戒中有定慧、定中有戒慧、慧中有戒定,乃至修戒定,戒定中必有慧;修定慧,定慧中有戒;修戒慧,戒慧中有定,一即三、三即一,达到圆满的具足法,是名戒定慧等持,这是果地上的境界。

  是故,勤修戒定慧的现阶段,在因地用功与果地的立场,是截然悬殊,是修道者必然的过程,毕竟,因到果尚有一段距离故。

  47.请问禅定可分为几种?境界有何差别?

  禅者梵语为禅那(dhyana),华译为静虑,或正定之义。禅的分类千差万别,广说不尽,今略提三种,供给诸位大德共参研:

  一.世间禅:就是一般民间或修心养性之士,为了炼丹炼气,让身体得到健康安泰为主,如社会上的瑜珈术、静坐、数息调气、打坐、冥观、或于大树下吸取树之灵气之说,乃至于日月之下静观打坐,不分日夜,为吸取日月精英,这一连串的民间修炼之士,无非顾及身体之精气神,能延年益寿为宗,旨多少亦能有点精神的统一,达到身心的安康与舒适,甚至有疗治与感应之事迹,如此的行法,佛门称之为世间禅,这些与开悟见性毫无相关,尚有一遥远距离!

  二.四禅八定及四空定:四禅是色界的四种禅定,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等境界;八定是色界的四禅与无色界的四无色定,称之为八定,这是三界中的色界与无色界所有的禅定,尚未出离三界,亦有生死轮回,仅是禅定所维系,禅定若尽,则随业又漂流投生他道,此四禅的境界,固然远此前面世间禅来得殊胜,胜过百千万倍之禅悦,但尚未究竟,亦非佛门弟子所依所归之处。

  初禅的境界,有三天:清净心中,诸漏不动,名为初禅。即梵众天、梵辅天、大梵天等二天,此三天已不须段食,故无鼻舌二识,惟有乐受与眼耳身三受相应,喜受与意识相应。

  二禅的境界,有三天:清净心中,粗漏已伏,名为二禅。即少光天、无量光天、光音天等三天,此三天无前五识,仅有意识,因之惟有喜舍二受,与意识相应。

  三禅的境界,有三天:安稳心中,欢喜毕具,名为三禅,即少净天、无量净天、遍净天等三天,此三天识受皆与二禅略同,但意识怡悦之相,较为净妙。

  四禅的境界,有九天:前五识俱无,亦无喜受,仅有舍受,与意识相应,名为四禅。即无云天、福生天、广果天、无想天、无烦天、无热天、善见天、善现天、色究竟天等九天。

  根据大涅槃经所说:初禅天人,因他们心中粗细的思想,所以外面有火灾;二禅天人,他们对于禅定,生…

《佛学问答(第二辑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