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得清淨,故得生死輪回。 叁障(梵語triny avaranani),煩惱障、業障、報障,是名叁障。煩惱障者:如貪欲嗔恚愚癡等之惑是也。業障者:如五逆十惡等之業也。報障者:如地獄惡鬼畜牲等之苦報是也。衆生因有此叁障所以不能開悟證果。
41.爲什麼學佛者要常親近善知識?善知識要具備什麼條件?
善知識(梵語kalyanamitra),初發心學佛,對佛法一竅不通,易入歧途,行門不通,修從何起!是故,剛發心學佛者,應該低聲下氣常親近善知識,因善知識而引發我們的善根、慧根,開啓我們的智慧門,踏上菩提之道,關閉生死之因,是故,學佛者須常親近善知識。 華嚴經雲:“常親近善知識,乃至窮劫發願與善知識在一起,可得無量法門,得無量智慧,堅固無比道心,速成佛道故。”
善知識應具備有正見,正見是構成善知識的根本正因。正見的條件必須具備精通叁藏十二部聖教,身教與言教並行者。若有言論,必能廣益群生,令一切衆生知苦離苦,乃至破迷啓悟,轉凡入聖的功用,若不開口,則與寂滅性相應。
身教方面,具足威儀,身口意叁業始終安祥寂靜,不紛不亂,不參不雜,因果分明,善惡分辨,聖凡了知,所作所爲按部就班,頭頭是道,條條有理,如是殊勝莊嚴之相,皆能引發一切衆生信佛,因信佛而學佛,因學佛而證成菩提,若如是者,是名爲大善知識。
42.請問如何修行?
衆生所以會沈淪生死,無非由身口意起貪嗔癡,因貪嗔癡廣造諸業;修行就是發起戒定慧叁學來息滅貪嗔癡,貪嗔癡是修行者面對挑戰的大障礙,如來一代聖教無不以種種法門來對治貪嗔癡之病,普令貪嗔癡之心病徹底解脫冰釋。 雜阿含經雲:“涅槃(梵語nirvana)者,貪欲永盡、嗔恚永盡、愚癡永盡,是名涅槃。”
涅槃經雲:“夫涅槃者,名爲解脫(梵語vimoksa)。”
涅槃後的世界,就是證成果位的世界,其生活是解脫的、是光明的、是無束縛的、自由自在的世界。
修行的法門有無量之多,爲了契機契理,法門固然千差萬別,但于證成果位的目標,並無差別,只要法門是正見的、是了義的、是出世的、皆爲修行之道。
修行的法門有無量之多,不論以宗門或教下一齊修,或一門深入,或雙管其下皆可,修行宗旨在于開悟菩提自性,正見人生宇宙真相,讓自性莫染汙五欲六塵之境界,發起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之胸襟,若如是正觀者,諸佛贊歎,龍天護法。高僧大德雲:“如何修行,但莫染汙自性,即是修行。”
43.何謂“結界”?何謂“結夏”?
結界是佛門中的專有名詞,亦是術語。凡建伽藍,或作戒壇,所行的一種作法,而定其區域境界也。其作法所限定之地,謂之結界地。 結夏亦是佛門的專有名詞,亦是術語。結夏即結夏安居是也。結者結成之意。
資持記雲:“立心止住,名爲結耳。”
荊楚歲時記雲:“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,天下僧尼就禅刹挂搭,精進禅法或修證,謂之結夏。”
44.學佛者發願有何忌諱?
發願對學佛者有相當之重要,只要不發虧損他人,以及有害于自己的口願,因而發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願,如此必與正法相應。 嚴格說來,發願並無忌諱,在入佛門受叁歸依之際,就發過清淨莊嚴之願,所謂歸依叁寶者,依叁寶爲依爲師,不依天魔外道,乃至不依外道典籍與邪師。
佛陀在叁歸依就很明確的告訴我們,歸依叁寶之後,應以叁寶(梵語tri-ratna)爲師,不得歸依天魔外道,若歸依天魔外道,乃至依外道典籍與邪師,如此發願就忌諱了,不能與如來解脫之道而相應, 卻偏于天魔外道,怎麼能夠證悟菩提呢?智慧未解脫,易受外道邪法所感動,不能自度,焉能于外道邪法轉大*輪呢?薄地凡夫絲毫辦不到,是故,相當不適宜發外道邪法之願,甚爲忌諱。
初發心學佛者,應該專心一致,聽佛陀的話絕對沒錯,若佛語不聽,專聽外道邪法,佛亦愛莫能助也。
高僧大德雲:“世間好話佛說盡,佛言不信何言可信。”
45.請問四弘誓願和自性四弘誓願有何差別?
四弘誓願是事願,普願六道衆生各個皆能發菩薩弘誓,著重慈悲利益一切衆生也;自性四弘誓願是理願,不但自己要度脫,而且普願六道衆生皆能頓四弘皆是性具,著重自性自度也。 衆生無邊誓願度者:衆者(梵語bahu-jana)即衆法相生也,謂五陰和合即有此身,既有此身,則有諸苦遷逼,所謂:叁苦八苦無量諸苦,苦雖無量我願悉度,不但自度自己無量之苦,而且衆生無邊,我願亦無邊,願悉度盡,此緣流轉生死門之果報位,于四聖谛中,是苦谛所發誓也。
煩惱無盡誓願斷者:煩惱(梵語klesa)即叁惑,惑者迷惑妄想也。見思惑爲六道煩惱,塵沙惑爲二乘煩惱,無明惑爲菩薩微細煩惱,唯佛全淨。衆生因迷積迷,終日集諸妄想煩惱,願令悉斷,而且衆生煩惱無盡,我願亦無盡,這是生死流轉門之因位,于四聖谛中,此緣集谛所發誓也。
法門無量誓願學者:以九法界根機千差萬別,如來設教多方,我願悉學,且諸佛法門無量,而我願亦無量,這是涅槃還滅門之果位,于四聖谛(巴利語ariya-sacca)中,此緣道谛所發誓也 。
佛道無上誓願成者:如來對叁惑已圓淨,二死永亡,一塵不染,九界鹹歸,今願悉成,佛道雖無上,而我願亦無上,這是涅槃還滅門之因位,于四聖谛中,此緣滅谛所發誓也。然此四弘誓願是菩薩所修,普令六道諸有情,皆能速得無上菩提。
自性四弘誓願著重自性自度,以理性發誓願。九法界諸有情,當念迷,因而不能自覺,則隨染緣之用。佛界已妙明無礙,具足諸法,圓滿自在矣!
故衆生、煩惱、法門、佛道,莫非即性體上本具之用,然用雖有染淨,性體本自不變。猶鏡雖現像,鏡體亦自不變。勤修佛道之行者,如果能夠依此正見自性四弘之法,則衆生煩惱不斷自斷,法門佛道不證自證。
46.請問戒定慧在因地上和果地上有何差別?
廣修諸法不離戒定慧,戒定慧是佛法的總綱,依狹義而言,經藏(梵語sutranta-pitaka)通常屬定門,律藏(梵語vinaya-pitaka)屬戒門,論藏(梵語abhidharma-pitaka)屬慧門;依廣義而言,叁藏中的每一藏皆具有叁學之法。 戒定慧叁無漏學,若依因地而論,在初發心的方便,精進佛道的階段,必然先充實戒法,因戒成定,由定發慧,慧破諸惑,因而證成菩提。
楞嚴經雲:“攝心爲戒,因戒生定,由定發慧,是則名爲叁無漏學。”
這是因地下功夫的必然階段,衆生業重,智慧門未開,縱得勇猛精進,戒定慧亦無法同時受用,持戒忘定慧,修定忘戒慧,用慧疏忽戒定,弊病百態,無法如聖者一般巧妙運用,是故,在因地下功夫之際,要依循戒定的程序以入道,不得馬上學圓融,一旦學圓融,修行必然會礙道,無法邁進菩提。
戒經雲:“佛製出家(梵語pravrajya)者,五夏以前,專精戒律,五夏以後,方乃聽教參禅。”
戒學有基礎,參禅悟道才能開花結果,不至于修到最後,心生我慢,诳妄無知,自稱已悟道,目中無人,執理廢事,以偏概全,如是自誤誤人,自墮墮人,豈不悲哉!
若依果地而論,勤修戒定慧是無先後輕重之別,戒中有定慧、定中有戒慧、慧中有戒定,乃至修戒定,戒定中必有慧;修定慧,定慧中有戒;修戒慧,戒慧中有定,一即叁、叁即一,達到圓滿的具足法,是名戒定慧等持,這是果地上的境界。
是故,勤修戒定慧的現階段,在因地用功與果地的立場,是截然懸殊,是修道者必然的過程,畢竟,因到果尚有一段距離故。
47.請問禅定可分爲幾種?境界有何差別?
禅者梵語爲禅那(dhyana),華譯爲靜慮,或正定之義。禅的分類千差萬別,廣說不盡,今略提叁種,供給諸位大德共參研:
一.世間禅:就是一般民間或修心養性之士,爲了煉丹煉氣,讓身體得到健康安泰爲主,如社會上的瑜珈術、靜坐、數息調氣、打坐、冥觀、或于大樹下吸取樹之靈氣之說,乃至于日月之下靜觀打坐,不分日夜,爲吸取日月精英,這一連串的民間修煉之士,無非顧及身體之精氣神,能延年益壽爲宗,旨多少亦能有點精神的統一,達到身心的安康與舒適,甚至有療治與感應之事迹,如此的行法,佛門稱之爲世間禅,這些與開悟見性毫無相關,尚有一遙遠距離!
二.四禅八定及四空定:四禅是色界的四種禅定,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等境界;八定是色界的四禅與無色界的四無色定,稱之爲八定,這是叁界中的色界與無色界所有的禅定,尚未出離叁界,亦有生死輪回,僅是禅定所維系,禅定若盡,則隨業又漂流投生他道,此四禅的境界,固然遠此前面世間禅來得殊勝,勝過百千萬倍之禅悅,但尚未究竟,亦非佛門弟子所依所歸之處。
初禅的境界,有叁天:清淨心中,諸漏不動,名爲初禅。即梵衆天、梵輔天、大梵天等二天,此叁天已不須段食,故無鼻舌二識,惟有樂受與眼耳身叁受相應,喜受與意識相應。
二禅的境界,有叁天:清淨心中,粗漏已伏,名爲二禅。即少光天、無量光天、光音天等叁天,此叁天無前五識,僅有意識,因之惟有喜舍二受,與意識相應。
叁禅的境界,有叁天:安穩心中,歡喜畢具,名爲叁禅,即少淨天、無量淨天、遍淨天等叁天,此叁天識受皆與二禅略同,但意識怡悅之相,較爲淨妙。
四禅的境界,有九天:前五識俱無,亦無喜受,僅有舍受,與意識相應,名爲四禅。即無雲天、福生天、廣果天、無想天、無煩天、無熱天、善見天、善現天、色究竟天等九天。
根據大涅槃經所說:初禅天人,因他們心中粗細的思想,所以外面有火災;二禅天人,他們對于禅定,生…
《佛學問答(第二輯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