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喜樂心,所以外面有水災;叁禅天人,他們呼吸粗重,所以外面有風災;惟獨第四禅,所有內外過患,一切均無,所以諸災不能到達那裏。
以上是詳細介紹四禅的境界,現在介紹四空定,又名四無色定,何謂四空定?分別如下:
空無邊處定:是修行人心想出離患難重重的色(色蘊物質)的牢籠,于是舍色想而緣無邊的虛空,做到心與空無邊相應。
識無邊處定:是行人又厭棄外在的虛空,于是舍虛空而緣內在的識,做到心與識無邊相應。
無所有處定:是行人又厭棄其識,而觀心識無所有,做到心與無所有相應。
非想非非想處定:是無粗想(非想),又非無細想(非非想),做到如癡如醉,無所愛樂清淨無爲的境界。
以上就是所謂四空定,依此定而修,必感召生于四空處天,因爲此四空處的衆生,于五蘊中無色蘊,只有受想行的四蘊,亦無物質的色身,而只有微妙的精神存在,亦無依報的國土宮殿,故名無色界,或四空處;無色界的四空天尚未解脫叁界,故其禅定亦未究竟圓滿,禅定若盡,亦有墮落之日,並非佛弟子所依所歸,應該更上一層樓,以求解脫,共證菩提。
叁.出世間禅:如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、四聖皆已出世解脫的聖者,其禅名爲出世間禅,即已出叁界之禅定,其中以佛之禅定最尊最上,最究竟、最圓滿。
48.請問學佛的過程,解脫的境界可分幾種?
解脫梵語爲(vimoksa),解脫的境界可分大乘與小乘之別,其境界略有差異,依小乘佛法而言,要證得初果、二果、叁果、四果等果位,方稱得上解脫,而以四果爲小乘終極圓滿之果地,必須斷見思惑,出叁界,得成阿羅漢果(梵語arhat)。 依大乘而言,要證成初地以上,乃至佛的果位,皆爲解脫的境界,每一個階位解脫的境界漸次入深,而以佛的果位是大乘佛法終極之位,必須勤修六度萬行,以中道實相義而正行,破塵沙惑、破無明惑,因而證成佛道。
涅槃經雲:“夫涅槃(梵語nirvana)者,名爲解脫。”
由此可見,解脫之名亦稱爲涅槃之義也。證入自性涅槃的境界,在成唯識論有提到四種涅槃的層次,現在分別敘述如下:
一.有余依涅槃。
二.無余依涅槃。
叁.無住處涅槃。
四.本來自性清淨涅槃。
49.佛教重因果,大致可分幾類因果?
因果梵語(hetu-phala),通常因果在佛門中可分爲叁種因果,何等爲叁?分別如下:
一.種因得果:何謂種因果呢?佛法深信一切人事物,乃至宇宙萬法,其所形成,必有前因與後果的流程。換句話說,若無前因,果就不能成立。譬如一棟房屋的形成,就是果(結果),但這棟房屋由各種不同的材料、元素、鋼筋、水泥、人工、木架、工程師、建築師,等等條件所共同促成的。若無這些條件,房屋就無法建造完成,既然能成立房屋,就離開不了那些種種材料,水泥.......等等,問題出來了,若以佛法而論:房屋建成即是果,那些材料等等即是因緣,若無因緣和合,果即不得生,普天之下,一切的一切,皆必然如此一般,這稱爲種因得果。
二.雙重因果:何謂雙重因果呢?就是因中有果,果中有因,因果不二,是名雙重因果。譬喻一顆種子而言,種子可因可果,如何而說呢?因爲種子當下就是結成的果,是站在果位,但是果的當下,亦可當因來種植于田裏,如是具備有雙重條件的關系,佛法稱之雙重因果。
若以時間而論,即是叁世因果,過去所造爲因,現在所受是果,現在所受之果亦可當因而作,以後再感受果,如是周而複始,至于無窮,佛法稱爲叁世因果。
叁.無盡重疊因果:何謂無盡重疊因果?就是無量劫以來,所造作的善惡,因而不斷累積重疊,重疊又開花,開花又累積重疊,如是種子起現行,現行薰種子反覆共薰,窮劫不止,形成因果不斷周旋,猶如鐵煉,一環鈎一環,緊密不松,沈淪的衆生,起惑、造業、受苦、乃至無盡受生,一切因果亦複如是。
50.請問慈悲與感情有沒有一樣?
慈悲壯(梵語maitrya)與感情是有差別的,慈悲是由感情的淨化而來,感情本身未得修行淨化,是故,慈悲是慈悲,感情是感情,現在細膩分析慈悲與感情之不同處。 慈悲是拔生苦,給予衆生快樂,故稱爲慈悲。慈悲衆生是沒有條件的、是奉獻的、無對待的、持續不斷的、無望報的、是隨喜的、慈悲的本質是自性本空,無我的淨化,破除時空觀念的流露,是永恒不變的,慈悲具足光明的、自在的、無束縛的、清淨的、遠離生死、無有輪回的、慈悲是涅槃的、解脫(梵語vimoksa)的。
觀無量壽經雲:“佛心者,大慈悲心是。”
感情當下就是自私的、占有欲的、未透過智慧,因而有美中不足之遺憾事,感情是危脆的、是無常遷變旳、是黑暗痛苦的、感情是沒有規律的、不能突破時空的,是一切煩惱叢生的大本營。
不論是家庭、社會、乃至國家,甚至國與國,世界與世界,有無數事件,都發生在五欲中的色(感情)欲,自古至今,傾家蕩産,國破人亡的事迹,循循可據。
總之,世人常呼籲人與人之間要感情和睦,家庭感情要建立幸福美滿,國與國之間要建立真善美的邦交,這是始終辦不到的,何以故?因爲世人不明感情的實質,對感情的真相一概無知,以無知的感情,而昧于感情的真相,而要他人相處融洽,敦親睦鄰,若論效果,正如水中月,空中樓閣。
51.請問在平常見到鬼界旳衆生,是好或不好?
通常看見鬼界的衆生,有叁種情況。
一、余報:自己八識田中,有過去生中的業識果報,尚未淨盡,是故,鬼道衆生亦然可見,有些人小時候可見,長大就看不見了;或有些人,小時候看不見,但長大可看見;或有時候可看見,有時候看不見,時有時無,不定時可見,這些都是業報所現,不是好現象,但也不用緊張或恐怖,平常多做功德回向,布施喜舍,廣種福田(梵語punya-ksetra),或誦經念佛回向,普令鬼界衆生能離苦得樂。
有些人一輩子始終不信有鬼界,但在命終前的幾個月,或命終前幾個星期,就開始可以看見已故的亡者,甚至直叫亡者的姓名,這時候陰境開始浮現,業報不斷漂浮與展開,自己陰界現前,就可以看見陰境的種種情景,自己業識與鬼的業識一樣,故可看見,有時候連自己也不知道是陰境的現前,把那些亡者當做朋友來看待,自己完全不能自覺,像這些例子,中外古今,常見常聞,不在言下,不勝枚舉。
二、他力所化:何謂他力所化呢?就是鬼道衆生知道你看不見他,他就以神力變化給你看,如此神力所爲,是名他力所化。鬼類來的動機,是好是壞,要看你與鬼之間,有恩或怨,是仇是愛,依此來決定你的禍福吉凶。平常多做功德,布施(梵語dana)種福田,回向給鬼道衆生,逐漸可消除自己的業障,鬼道衆生亦蒙受你的回向,亦可離苦得樂,往生善處。
叁、因修所見:何謂因修所見呢?就是修道者,精進勤修,自己的道業有所成,或開悟,或證果,自性光明,神通自在,因此,能夠看到鬼道衆生的世界,了如指掌,曆曆分明,這種情況,叫做因修所明。
綜合上面叁種情況而言,前面兩種是不盡理想的,不是業障現前就是鬼道所變化,應該多加忏悔,勤修佛道,廣植福田,布施喜舍;求得自度度人,才是當今之務,不得苟且與怠慢。
後一種是因修所見,見而無妨,這是自己修行而得的果報,神通廣大所見,不傷大雅,一切如意自得。
52.要怎樣才能攝心念佛?
攝心念佛的方法頗多,今略舉八點供給諸大善信共參共修: 一、徹底淨化感情,勿戀戀世法,生心留情,是念佛的大障礙。
二、發菩提心,真爲生死而念佛,是攝心通途。
叁、以深切信願,專注一心(梵語eka-citta),持佛名號,爲淨土正宗。
四、以“一心不亂(梵語aviksipta-citta)”爲淨行歸宿。
五、以大智慧折伏現行煩惱,爲攝心念佛要務。
六、以種種苦行,爲念佛攝心助緣。
七、痛念輪回無常逼惱,是爲攝心念佛之借鏡。
八、堅持四重戒法,攝伏叁業(梵語trini-karmani),爲入道根本,因而正念攝心念佛。
53.何謂“知見立知是無明本`”,“知見無見是涅槃”?
佛法非對立法,遠離相對待,方得契入涅槃之道。 知見當下就是真如之體用,若另外再立個知,就是舍離真如,另尋他法來安真如,真如本一非二,是二非真如,是二即落入相待法,即有生死(梵語samsara),是故,名爲知見立知是無明本。
真如本體已無相、無住、無念、無見、畢竟空(梵語atyanta-sunyata)故;若知見有見,即有相、有住、有念、不能與法性相應,又落入無明深淵;佛之知見已解脫,徹悟諸法本性空義,能分別諸法相,于第一義而不動,是故名爲知見無見是涅槃。
大般若經雲:“諸佛出世,皆說本性空義,化導有情;聞佛說本性空義,乃入聖道得聖道果;離本性空,無別方便。”
54.請問一位弘法者,應具備那些條件?
弘法者所應具備之條件,現今略舉十點,若依此而弘法者,必能振興佛法: 一、應具足正知正見之佛法。
二、應以戒爲師。
叁、言教與身教並行。
四、智慧(梵語jnana)廣大。
五、相好莊嚴。
六、辯才無礙。
七、尊師重道。
八、應具足爲法忘軀之精神。
九、勇于破邪顯正,因而護法護教。
十、破除我執而說法,以佛陀解脫之道爲中心。
55.佛教對婚姻的看法如何?
佛陀的弟子有兩大類:一則出家弟子。二則在家弟子。 出家弟子修持梵行,堅守如來聖戒,以自度度人爲根本意趣,是故,出家弟子不得行男婚女…
《佛學問答(第二輯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