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嫁之途;在家弟子是處于在家修持,爲了適應家累故,可行男婚女嫁,無妨也。佛陀大慈大悲特爲在家弟子立了五戒法,此五戒(梵語panca silani)是人道的護照,顧及人與人之間相互保障,使人倫道德更具有次第,讓家庭、社會、國家安和樂利,敦親睦鄰。
佛教對婚姻的看法:婚姻是人道的境界,是人類立場所需,是欲界衆生所免不了的。若以色界衆生而言,色界衆生則無男女之欲,無飲食之欲,以禅爲食,清淨自得,無此男女之欲所累贅,依此循次漸入,色界無色界,乃至出叁界,便無婚姻之欲。
有婚姻之欲是處于欲界衆生之所須要,畢竟,衆生(梵語bahu-jana)是以欲爲依爲命,乃六道中的一環;若已證果或出叁界的聖者,對婚姻已解脫,不須受婚姻所束縛,因而牽纏不得自在,乃至不受塵欲所染。
總而言之,聖者已證得聖位,不受婚姻所累,婚姻與不婚姻已無法束縛聖者的境界,猶如蓮花處于汙泥而不染,清淨自得故;六道衆生于種種之欲未得解脫,故須以婚姻來襯托,以達人倫次第,帶來人道美好和樂爲通途。
56.請問身爲學佛的人,怎樣才能達到解脫?
解脫(梵語vimoksa)修行者只要能斷見思二惑,即能出叁界得解脫,乃至破塵沙惑、無明惑等等,直到成佛,皆是解脫範疇之內。若能依見思二惑而精進勤修,必得解脫叁界(梵語trayo dhatavah)。何謂見惑呢?就是凡夫于叁界的見解迷惑錯誤,如身見、邊見、邪見、見取見、戒禁取見等五不正見即是,因爲人總是隨思想而行,思想偏激,若無法正見,焉能走出光明之道!凡夫知見錯謬,不得出離叁界之門路,故處于生死流轉。
何謂思惑呢?就是凡夫對叁界內的思想迷惑錯誤,如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等五煩惱即是,這是著重凡夫的習氣而言,一旦習氣深重,對人事物貪執取舍,生大我慢,引生叁界內的生死事,終無出叁界可望,若斷此見思二惑,即能證成阿羅漢果(梵語arhat),出離叁界。
57.還沒有明心見性的人,心容易染汙一切境界,該如何安住?
尚未明心見性的人,的確易受外境所侵,往往身不由己,該如何安住,如何下功夫呢?今略舉兩點:
一.明白輪回生死,就知道如何安住其心:什麼叫做輪回(梵語samsara),又什麼叫做生死呢?起心動念,隨順之,如是廣行造業,周而複始,是名輪回生死。譬如說:貪欲是從無量劫就貪下來了,如今還在貪欲不休,將來還是貪欲無窮,這樣永無止盡的貪欲下去,稱爲輪回生死。還沒有明心見性之人,先明此意,知道輪回受苦不是好玩的,是充滿逼惱,不得自在的。
這一連串的輪回生死是從何而生起呢!就是從無明妄想動念而發,人所以會生死輪回,就是無明妄想之心所帶動,這些妄想之心是不清淨的,變化無常的,非究竟永恒的,依此正見妄心的實相,即能逐漸對妄想之心,産生防患之牆,也讓自己明白妄想之心是生死輪回的根本因素,即該抖擻道心奮勇修行,這是未明心見性者,初步入道之法。
二.逐漸入道,廣明諸法本空:既知妄想之心是輪回生死之根本,接著,應該正見諸法本空,幻化而有,心空境空,心有境有;心生則境生,心滅則境滅,若能徹底從妄想之心給予淨化,了知妄想無自性,本不可得,因幻而有,此幻不真,衆生執幻,因而有生死輪回,沈迷幻境,不得自覺,枉受大苦,甚可憐憫!
大般若經雲:“過去現在未來諸佛,住十方界,爲諸有情宣說正法,無不皆用本性空,本性空即是佛眼。”
未明心見性者能正見諸法本空,當下得兩種功德利益。
一則正見諸法實相義(空性是諸佛眼)。
二則破除自己過去對諸法無知之過,次第自破我執之過。
未明心見性者,若如是正觀,勤修不已,此法乃步入解脫必經之道,是轉凡入聖關鍵所在,是證悟菩提不二法門。
58.請問聽經、念佛都要回向嗎?其意義爲何?
聽經念佛,乃至所做一切功德,皆須回向(梵語parinama),回向這個法門,是十方諸佛殷勤所倡導,意義深廣,回向具足有:超越、解脫、與空性相應、無我、目標、歸宿、力量、希望、因果(梵語hetu-phala)、終程,等等之含義,佛陀之智慧已達圓滿之境,聖者如是言,必有甚深法義,願我佛弟子,依佛所言而言,依佛所行而行,依佛所證而證,依佛所願而願,終極目標,必達成聖弟子所願矣!
59.何謂生忍、法忍、無生法忍?
于恭敬供養中,不生憍逸,于嗔罵打害中,不生怨恨,是名生忍。 于寒熱風雨饑渴等法,于惱害之時,能安能忍,不生嗔恚憂愁,是名法忍。
把心安住于不生滅的道理上,忍就是把心安住于道理而心不動的意思。諸法的本性,即是真如實相,原無生滅,故曰無生法忍(梵語anutpattika-dharma-ksanti)。謂菩薩于無生之法,忍可忍樂,了知諸法之相,而不住諸相,無取無舍,無得無失,不動不退,是名無生法忍。
60.學佛貴在精進,請問精進的定義爲何?
精則不雜,進則不退,不雜不退名爲精進。學佛貴在精進,精進如披铠甲,勇往直沖,不達終程,絕不罷休。精進(梵語virya)則能早證佛道,懈怠則慢于證成佛道;佛經記載釋迦佛與彌勒菩薩(梵語maitreya),在無量劫以前,曾經當過師兄弟,同一尊佛前發願,立誓發奮成佛,但兩者的道業卻差距懸殊,釋迦佛早先成佛,彌勒菩薩慢成佛,原因何在呢?就是釋迦佛精進辦道,勤求聖法,廣度有情很賣力;而彌勒菩薩較懈怠,如此一來,精進者與懈怠者的功行與進度,不能構成對比了,如今的釋迦佛早已成佛,彌勒菩薩尚未成佛,是釋迦牟尼佛(梵語Sskya-muni buddha)之後的補處菩薩,現今于彌勒內院爲天人演說佛法,尚在等覺菩薩的果位,在經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才示現人間,出家而成就無上佛道。
由此可見,學佛的行者,應該莫以懈怠之心,空度歲月,消耗青春,無常大限降臨,誰也避免不了生死輪回的事實,一暴百千劫,再回頭來是幾時,願共勉之!
61.佛教請問真正的禅定是什麼?
禅定梵語(dhyana),禅定的種類頗多,舉之不完,說之不盡,若依佛法正觀禅定,則有叁種類:一則世間禅。二則出世間禅。叁則出世間上上禅。禅定固然種類參雜不一,有些了義禅,有些不了義禅,有些禅亦然停留世間,有些禅已出叁界,已出叁界之禅又有多種之類型,有出定入定之禅,有大寂靜之禅,有無住處之禅,舉例不完,現在就以真正了義禅定而闡述之:
禅定是遠離一切相對待的,不落言宣的,離文字相、乃至離心緣相的,所能襯托禅定的方法,僅以種種譬喻來表征罷了,因而證悟禅定的內函。禅定不偏空,亦不偏有,不偏動亦不偏靜,而能于空有自在,動靜一如;禅定在動中有靜,靜中有動,乃至動靜一如亦不可得,中道但有名,一如但有名,禅定但有名,諸有名相,造作諸法,皆不可得。
華嚴經雲:“有相無相無差別,至于究竟終無相。”
華嚴經雲:“法身(梵語dharma-kaya)恒寂靜,清淨無二相;爲化衆生故,示現種種形;于諸蘊處界,未曾有所著。”
禅定最後的功能,是落實在空有,動靜諸法之上,而不著空有、動靜諸法,畢竟,諸法寂滅性,法爾甚深微妙,不可言宣,禅定若如是正觀,必與佛之大定正等無異。
大般若經雲:“無盡無數無量無邊,若義若文,俱無差別,皆共顯了諸法空故。”
62.佛教發願到極樂世界修行,與發願在娑婆世界修行有何差別?
極樂世界(梵語Sukhavati),在淨土修行與穢土修行,的確有差別,差別何在呢?現在舉例叁點供給諸善大德恭參:
一.依報有別:何謂依報有別?依報就是客觀的環境,淨土的環境莊嚴殊勝,宮殿樓閣,地面水池,以七寶莊嚴而成,始終安甯祥和,不會有戰爭,乃至不會天災地變,風火之災,在淨土修行,不必有輪回之逼惱,直至佛道,終不退墮。娑婆穢土則不然,環境坎坷,卑陋不堅,無常變化,沙石礫粒爲地,穢土世界常鬧饑荒,乃至天災地變,風火之災疊起,戰爭殺戮,民不聊生,生靈塗炭,永不安甯,諸如:中日八年抗戰,南北韓戰爭、南北越戰爭,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,現在美伊中東戰役,聯軍圍剿伊拉克,慘不忍睹。叁界無安,猶如火宅,最後亦免不了生老病死的悲劇,又受業力牽製,輪回生死。
二.正報有別:何謂正報呢?正報就是主觀的本師佛陀,極樂淨土與娑婆穢土的正報差別相當懸殊;極樂淨土的正報是莊嚴殊勝的,本師是阿彌陀佛(梵語Amita-buddha),加上觀音勢至合稱叁聖,乃至清淨大海諸大菩薩在彼世界,這些聖者都是正報的殊勝,在淨土修行可親近叁聖及諸大菩薩演說佛法,親聽正法,耳熏目染,久而久之,機緣成熟,可悟無生法忍,共證菩提,到時候可倒駕慈航回娑婆,共度有情。
在娑婆穢土則不然,本師佛陀早已滅度,又逢值末法邪說缤紛,善知識不易求,聖典艱深,業障深重,穢土魔考甚多,智淺福薄,修行的過程,十之八九皆開倒車,道心易于退墮,是故,穢土之正報不莊嚴不殊勝,佛陀早已入滅,娑婆正報逢值末法,無有本師在人間演說佛法,故與淨土正報相差懸殊。
叁.正法末法有別:極樂淨土始終皆有佛在彼處說法,年年月月都是正法期,娑婆穢土逢值佛的機會,猶如昙花一現,忽起忽滅,住世不久,不要說正法遇不到,若業障重者,連像法末法都遇不到佛法,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,目前的世界,全球有五十多億人口,學佛者到底有幾位,還是寥寥無幾,豈不傷感乎!
63.何謂“叁德”?
法身德、般若德、解脫德,是名叁德 。 法身德 :佛常住不生…
《佛學問答(第二輯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