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学问答(第二辑)▪P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嫁之途;在家弟子是处于在家修持,为了适应家累故,可行男婚女嫁,无妨也。佛陀大慈大悲特为在家弟子立了五戒法,此五戒(梵语panca silani)是人道的护照,顾及人与人之间相互保障,使人伦道德更具有次第,让家庭、社会、国家安和乐利,敦亲睦邻。

  佛教对婚姻的看法:婚姻是人道的境界,是人类立场所需,是欲界众生所免不了的。若以色界众生而言,色界众生则无男女之欲,无饮食之欲,以禅为食,清净自得,无此男女之欲所累赘,依此循次渐入,色界无色界,乃至出三界,便无婚姻之欲。

  有婚姻之欲是处于欲界众生之所须要,毕竟,众生(梵语bahu-jana)是以欲为依为命,乃六道中的一环;若已证果或出三界的圣者,对婚姻已解脱,不须受婚姻所束缚,因而牵缠不得自在,乃至不受尘欲所染。

  总而言之,圣者已证得圣位,不受婚姻所累,婚姻与不婚姻已无法束缚圣者的境界,犹如莲花处于污泥而不染,清净自得故;六道众生于种种之欲未得解脱,故须以婚姻来衬托,以达人伦次第,带来人道美好和乐为通途。

  56.请问身为学佛的人,怎样才能达到解脱?

  解脱(梵语vimoksa)修行者只要能断见思二惑,即能出三界得解脱,乃至破尘沙惑、无明惑等等,直到成佛,皆是解脱范畴之内。若能依见思二惑而精进勤修,必得解脱三界(梵语trayo dhatavah)。何谓见惑呢?就是凡夫于三界的见解迷惑错误,如身见、边见、邪见、见取见、戒禁取见等五不正见即是,因为人总是随思想而行,思想偏激,若无法正见,焉能走出光明之道!凡夫知见错谬,不得出离三界之门路,故处于生死流转。

  何谓思惑呢?就是凡夫对三界内的思想迷惑错误,如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等五烦恼即是,这是著重凡夫的习气而言,一旦习气深重,对人事物贪执取舍,生大我慢,引生三界内的生死事,终无出三界可望,若断此见思二惑,即能证成阿罗汉果(梵语arhat),出离三界。

  57.还没有明心见性的人,心容易染污一切境界,该如何安住?

  尚未明心见性的人,的确易受外境所侵,往往身不由己,该如何安住,如何下功夫呢?今略举两点:

  一.明白轮回生死,就知道如何安住其心:什么叫做轮回(梵语samsara),又什么叫做生死呢?起心动念,随顺之,如是广行造业,周而复始,是名轮回生死。譬如说:贪欲是从无量劫就贪下来了,如今还在贪欲不休,将来还是贪欲无穷,这样永无止尽的贪欲下去,称为轮回生死。还没有明心见性之人,先明此意,知道轮回受苦不是好玩的,是充满逼恼,不得自在的。

  这一连串的轮回生死是从何而生起呢!就是从无明妄想动念而发,人所以会生死轮回,就是无明妄想之心所带动,这些妄想之心是不清净的,变化无常的,非究竟永恒的,依此正见妄心的实相,即能逐渐对妄想之心,产生防患之墙,也让自己明白妄想之心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因素,即该抖擞道心奋勇修行,这是未明心见性者,初步入道之法。

  二.逐渐入道,广明诸法本空:既知妄想之心是轮回生死之根本,接著,应该正见诸法本空,幻化而有,心空境空,心有境有;心生则境生,心灭则境灭,若能彻底从妄想之心给予净化,了知妄想无自性,本不可得,因幻而有,此幻不真,众生执幻,因而有生死轮回,沉迷幻境,不得自觉,枉受大苦,甚可怜悯!

  大般若经云:“过去现在未来诸佛,住十方界,为诸有情宣说正法,无不皆用本性空,本性空即是佛眼。”

  未明心见性者能正见诸法本空,当下得两种功德利益。

  一则正见诸法实相义(空性是诸佛眼)。

  二则破除自己过去对诸法无知之过,次第自破我执之过。

  未明心见性者,若如是正观,勤修不已,此法乃步入解脱必经之道,是转凡入圣关键所在,是证悟菩提不二法门。

  58.请问听经、念佛都要回向吗?其意义为何?

  听经念佛,乃至所做一切功德,皆须回向(梵语parinama),回向这个法门,是十方诸佛殷勤所倡导,意义深广,回向具足有:超越、解脱、与空性相应、无我、目标、归宿、力量、希望、因果(梵语hetu-phala)、终程,等等之含义,佛陀之智慧已达圆满之境,圣者如是言,必有甚深法义,愿我佛弟子,依佛所言而言,依佛所行而行,依佛所证而证,依佛所愿而愿,终极目标,必达成圣弟子所愿矣!

  59.何谓生忍、法忍、无生法忍?

  于恭敬供养中,不生憍逸,于嗔骂打害中,不生怨恨,是名生忍。 于寒热风雨饥渴等法,于恼害之时,能安能忍,不生嗔恚忧愁,是名法忍。

  把心安住于不生灭的道理上,忍就是把心安住于道理而心不动的意思。诸法的本性,即是真如实相,原无生灭,故曰无生法忍(梵语anutpattika-dharma-ksanti)。谓菩萨于无生之法,忍可忍乐,了知诸法之相,而不住诸相,无取无舍,无得无失,不动不退,是名无生法忍。

  60.学佛贵在精进,请问精进的定义为何?

  精则不杂,进则不退,不杂不退名为精进。学佛贵在精进,精进如披铠甲,勇往直冲,不达终程,绝不罢休。精进(梵语virya)则能早证佛道,懈怠则慢于证成佛道;佛经记载释迦佛与弥勒菩萨(梵语maitreya),在无量劫以前,曾经当过师兄弟,同一尊佛前发愿,立誓发奋成佛,但两者的道业却差距悬殊,释迦佛早先成佛,弥勒菩萨慢成佛,原因何在呢?就是释迦佛精进办道,勤求圣法,广度有情很卖力;而弥勒菩萨较懈怠,如此一来,精进者与懈怠者的功行与进度,不能构成对比了,如今的释迦佛早已成佛,弥勒菩萨尚未成佛,是释迦牟尼佛(梵语Sskya-muni buddha)之后的补处菩萨,现今于弥勒内院为天人演说佛法,尚在等觉菩萨的果位,在经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才示现人间,出家而成就无上佛道。

  由此可见,学佛的行者,应该莫以懈怠之心,空度岁月,消耗青春,无常大限降临,谁也避免不了生死轮回的事实,一暴百千劫,再回头来是几时,愿共勉之!

  61.佛教请问真正的禅定是什么?

  禅定梵语(dhyana),禅定的种类颇多,举之不完,说之不尽,若依佛法正观禅定,则有三种类:一则世间禅。二则出世间禅。三则出世间上上禅。禅定固然种类参杂不一,有些了义禅,有些不了义禅,有些禅亦然停留世间,有些禅已出三界,已出三界之禅又有多种之类型,有出定入定之禅,有大寂静之禅,有无住处之禅,举例不完,现在就以真正了义禅定而阐述之:

  禅定是远离一切相对待的,不落言宣的,离文字相、乃至离心缘相的,所能衬托禅定的方法,仅以种种譬喻来表征罢了,因而证悟禅定的内函。禅定不偏空,亦不偏有,不偏动亦不偏静,而能于空有自在,动静一如;禅定在动中有静,静中有动,乃至动静一如亦不可得,中道但有名,一如但有名,禅定但有名,诸有名相,造作诸法,皆不可得。

  华严经云:“有相无相无差别,至于究竟终无相。”

  华严经云:“法身(梵语dharma-kaya)恒寂静,清净无二相;为化众生故,示现种种形;于诸蕴处界,未曾有所著。”

  禅定最后的功能,是落实在空有,动静诸法之上,而不著空有、动静诸法,毕竟,诸法寂灭性,法尔甚深微妙,不可言宣,禅定若如是正观,必与佛之大定正等无异。

  大般若经云:“无尽无数无量无边,若义若文,俱无差别,皆共显了诸法空故。”

  62.佛教发愿到极乐世界修行,与发愿在娑婆世界修行有何差别?

  极乐世界(梵语Sukhavati),在净土修行与秽土修行,的确有差别,差别何在呢?现在举例三点供给诸善大德恭参:

  一.依报有别:何谓依报有别?依报就是客观的环境,净土的环境庄严殊胜,宫殿楼阁,地面水池,以七宝庄严而成,始终安宁祥和,不会有战争,乃至不会天灾地变,风火之灾,在净土修行,不必有轮回之逼恼,直至佛道,终不退堕。娑婆秽土则不然,环境坎坷,卑陋不坚,无常变化,沙石砾粒为地,秽土世界常闹饥荒,乃至天灾地变,风火之灾迭起,战争杀戮,民不聊生,生灵涂炭,永不安宁,诸如:中日八年抗战,南北韩战争、南北越战争,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,现在美伊中东战役,联军围剿伊拉克,惨不忍睹。三界无安,犹如火宅,最后亦免不了生老病死的悲剧,又受业力牵制,轮回生死。

  二.正报有别:何谓正报呢?正报就是主观的本师佛陀,极乐净土与娑婆秽土的正报差别相当悬殊;极乐净土的正报是庄严殊胜的,本师是阿弥陀佛(梵语Amita-buddha),加上观音势至合称三圣,乃至清净大海诸大菩萨在彼世界,这些圣者都是正报的殊胜,在净土修行可亲近三圣及诸大菩萨演说佛法,亲听正法,耳熏目染,久而久之,机缘成熟,可悟无生法忍,共证菩提,到时候可倒驾慈航回娑婆,共度有情。

  在娑婆秽土则不然,本师佛陀早已灭度,又逢值末法邪说缤纷,善知识不易求,圣典艰深,业障深重,秽土魔考甚多,智浅福薄,修行的过程,十之八九皆开倒车,道心易于退堕,是故,秽土之正报不庄严不殊胜,佛陀早已入灭,娑婆正报逢值末法,无有本师在人间演说佛法,故与净土正报相差悬殊。

  三.正法末法有别:极乐净土始终皆有佛在彼处说法,年年月月都是正法期,娑婆秽土逢值佛的机会,犹如昙花一现,忽起忽灭,住世不久,不要说正法遇不到,若业障重者,连像法末法都遇不到佛法,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,目前的世界,全球有五十多亿人口,学佛者到底有几位,还是寥寥无几,岂不伤感乎!

  63.何谓“三德”?

  法身德、般若德、解脱德,是名三德 。 法身德 :佛常住不生…

《佛学问答(第二辑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