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学问答(第二辑)▪P1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不灭的法性身无不周遍。

  般若德:佛的智慧无量无边,了知人生宇宙的实相,无所障碍。

  解脱德:佛所证得的最胜妙法,能够化度一切众生而自在无碍。

  三德亦有三种:即是智德、恩德、断德是也,何谓三德呢?叙述如下:

  智德:佛的智慧深广,无所不知,无所不见,号称一切智人。

  恩德:佛的慈悲广大,誓度一切众生,无偏无失,三界(梵语trayo dhatavah)六道众生,有缘者莫不蒙度。

  断德:佛将一切的烦恼断除,清净无为,解脱自在。

  64.何谓“念佛三昧”?

  何谓三昧呢?三昧(梵语samadhi)又名三摩提,或三摩地,由梵语 译音而得,华译为正定,即离诸邪念,把心安住于一处,而内心不散乱的意思。 念佛三昧,就是把佛号念得一心不乱(梵语aviksipta-citta),能念所念双泯,心不离佛,佛不离心,心佛一如,是名念佛三昧。

  65.佛教请问“三慧”与“三学”其意义为何?

  三慧(梵语tisrah prajnah),闻慧、思慧、修慧,是名三慧。闻慧是听闻佛法能生智慧;思慧是思惟佛理能生智慧;修慧是勤修佛法乃至禅定能生智慧。

  三学梵语(tisrah siksah),戒学、定学、慧学,是名三学。戒即是禁戒,律藏之所诠,能防止人们造作一切身口意的恶业;定即禅定,经藏之所诠,能使人们静虑澄心;慧即智慧,论藏之所诠,能使人们发现真理而断愚痴。

  修些三学,可以由戒得定,由定发慧,最终获得无漏道果,所以,三学又名为三无漏学。

  66.佛教佛教常说“随缘”,这是否含有消极的态度?

  表面看起来,似乎有点倾向消极的意味,难怪佛教徒往往将“随缘”的圣意,错解横飞,导致一般人将“随缘”任意挥用,把它的真义多少曲折,以为随缘就是让他堕落,不可药救,随他去,如此消极以待,这是一般无知者所认识的随缘之说。

  若依随缘而论,随缘不仅随顺因缘流转,心中无有取舍得失之过以外,还必须依此因缘创造因缘,改变因缘,谛造因缘,培养因缘,如此一来,才是真正的随缘圣意。

  67.佛教佛教徒和外道同样都在吃素,到底有何差别?

  社会人士与外道行者,吃素的动机往往不能与正法相应,跟佛教徒的吃素确实悬殊甚钜。社会人士或外道行者的吃素,不外乎为求平安而吃素,为求健康而吃素,肉吃太多,肉吃腻了,胆固醇过高,血压过高,心脏负荷不了,太胖减肥而吃素,乃至发愿而吃素,深怕堕落因果而吃素,家庭业障现前而吃素,一生做了很多罪业因而吃素,这一切的一切构成他们吃素的原因。

  他们以这种心态来吃素,是治标不治本的,在解脱之道沾不上边缘,理念不足而吃素,亦然无法得到解脱,与如来解脱的道理尚有一段距离。

  有句谚语云:“吃菜不懂道理,犹如牛在吃草皮。”

  既然如此,佛门弟子吃素根本意趣何在呢?现在供录圣典以启发诸善大德,让有心向道者有个正确的共识,吃素亦称不食众生肉,食众生肉得无量罪业,众生肉不得吃有八点要义。何谓八点?分别如下:

  一.不食众生肉,可增长我们的慈悲心。

  菩萨戒经云:“一切众生肉不得食,夫食肉者,断大慈悲佛性种子,一切众生见而舍去,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众生肉,食肉得无量罪。”

  二.众生皆有佛性(梵语buddha-dhatu),有佛性皆可成佛,杀众生即是杀未来之佛。

  三.吃众生肉即是吃自己无始劫来的父母。

  菩萨戒经云:“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,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,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,而杀而食者,即杀我父母。”

  四.吃众生肉者,即与一切众生结恶缘,吃一两还一两,吃一斤还一斤,因果丝毫不差也。

  五.吃众生肉者,今生来生会得到病苦之报,难医难治,一生当中与中西药拨不开,严重者夭折之报。

  六.吃众生肉者,得不如意眷属,处于家庭或社会国家团体,冤家聚头,会感召舍不掉抛不开的果报。

  七.吃众生肉者,罪业深重,命终时恐布心现前,当堕三恶道,偿还一切肉债,血债,生命债。

  八.吃众生肉者,鬼神易侵,六道众生唾骂,日夜与造业者不相远离,共业为依为伍;同时,始终难以亲近善知识(梵语kalyanamitra),因而漂流三宝门外。

    68.佛教请问往生极乐世界,得生三辈九品,须具备修持何法?

  三辈即是上辈、中辈、下辈。每一辈再分为上中下三品,三辈共分九品。现在依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的三辈九品,欲往生极乐国土,若按照上品上生乃至下品下生的修持法门,精进勤修,必得往生无碍,往生需要有往生的条件,为让诸方善信大德得此法门,特别一一引录如下:

  上品上生者:若有众生,愿生彼国者,发三种心,即便往生,何等为三?一者至诚心。二者深心。三者回向发愿心。具此三心者,必生彼国。

  复有三种众生,当得往生,何等为三?一者慈心不杀,具诸戒行。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。三者修行六念。回向(梵语parinama)发愿,愿生彼国,具此功德,一日乃至七日,即得往生,是名上品上生者。

  上品中生者: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,善解意趣,于第一义心不惊动,深信因果,不谤大乘,以此功德回向,愿求生极乐国,行者自见坐紫金台,合掌叉手,赞叹诸佛,如一念顷,即生彼国七宝池中,此紫金台,如大宝华,经宿则开,是名上品中生者。

  上品下生者:亦信因果,不谤大乘,但发无上道心,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,行者命欲终时,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,与诸菩萨持金莲华,化作五百佛,来迎此人,是名上品下生者。

  中品上生者:若有众生,受持五戒(梵语panca silani),持八戒斋,修持诸戒,不造五逆,无众过患,以此善根回向,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,临命终时,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,放金色光,至其人所,演说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,赞叹出家,得离众苦,行者见已,心大欢喜,自见己身坐莲华台,长跪合掌,为佛作礼,未举头顷,即得往生极乐世界,莲华寻开,当华敷时,闻众音声,赞叹四谛,应时即得阿罗汉道,三明(梵语tri-vidya)六通(梵语sad adhijnah),具八解脱,是名中品上生者。

  中品中生者:若有众生,若一日一夜,持八戒斋,若一日一夜,持沙弥戒;若一日一夜,持具足戒(梵语upasampanna),威仪无缺,以此功德回向,愿求生极乐国,戒香熏修,如此行者,命欲终时,见阿弥陀佛(梵语Amita-buddha),与诸眷属,放金色光,持七宝莲华,至行者前,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:善男子,如汝善人,随顺三世诸佛教,故我来迎汝,行者自见坐莲华上,莲华即合,生于西方极乐世界,是名中品中生者。

  中品下生者:若有善男子善女人,孝养父母,行世人慈,此人命欲终时,遇善知识,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,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,闻此事已,寻即命终,譬如壮士屈伸臂顷,即生西方极乐世界,是名中品下生者。

  下品上生者:或有众生,作重恶业,虽不诽谤方等经典,如是愚人,多造恶法,无有惭愧,命欲终时,遇善知识,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,以闻如是诸经名故,除却千劫极重恶业,智者复教合掌叉手,称南无阿弥陀佛,称佛名故,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,尔时彼彿即遣化佛、化观世音、化大势至,至行者前赞言:善男子,以汝佛名故,诸罪消灭,我来迎汝。作是语已,行者即见化佛光明, 遍满其室,见己欢喜,即便命终,乘宝莲华,随化佛后,生宝池中,是名下品上生者。

  下品中生者:或有众生,毁犯五戒八戒、及具足戒,如是愚人,偷僧祇物,盗现前僧物,不净说法,无有惭愧,以诸恶业,而自庄严,如是罪人,以恶业故,应堕地狱(梵语naraka),命欲终时,地狱众火,一时俱至,遇善知识以大慈悲,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,广赞彼佛光明神力,亦赞戒定慧解脱,解脱知见,此人闻已,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,地狱猛火,化为清凉风,吹诸天华,华上皆有化佛菩萨,迎接此人,如一念顷,即得往生七宝池中,是名下品中生者。

  下品下生者:或有众生,作不善业,五逆十恶,具诸不善,如此愚人,以恶业故,应堕恶道,经历多劫,受苦无穷,如是愚人,临命终时,遇善知识,种种安慰,为说妙法,教令念佛,彼人苦逼,不遑念佛,善友告言:汝若不能念彼彿者,应称无量寿佛。如是至心,令声不绝,具足十念,称南无阿弥陀佛,称佛名故,于念念中,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,命终之时,见金莲华,犹如日轮,住其人前,如一念顷,即得往生极乐世界(梵语Sukhavati),是名下品下生者。

  净土行者,若欲往生极乐净土,依如是经典所言,发勇猛精进之心而勤修,必得往生三辈九品莲台。

  69.佛教佛教对“三法印”的看法如何?

  诸行无常印,诸法无我印,涅槃寂静印,是名三法印。

  诸行无常印(梵语anityah sarva-samskarah):是说一切世间法,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,过去所有的,现在起了变异,现在所有的,将来终归幻灭。

  诸法无我印(梵语niratmanah sarva-dharmah):是说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,无有我的实体。

  涅槃寂静印(梵语santam nirvanam):是说涅槃的境界,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,无为安乐,故涅槃是寂静的。

  凡符合此三原则,便是佛陀之正法,有如世间印信,用为证明,故名法印。

  70.佛教世间的忍辱和出世间的忍辱,有何差别?

  世间的忍辱没有透过般若空慧,因此,无法正…

《佛学问答(第二辑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