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学问答(第二辑)▪P1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见能忍所忍诸法空幻不实,于是暂时伏住烦恼之心,勉强安住,如石压草一般,非根本之道,忍一时却无法忍永恒,将后的火苗亦然会再度爆发,毕竟不能与诸法空性相应故。

  “出世间即是解脱(梵语vimoksa)之义、无为之义、出三界之义、空性(梵语sunyata)之义、涅槃(梵语nirvana)之义、登彼岸之义,既然如此,出世间的忍辱当下即是解脱、无为、出三界、空性、涅槃、登彼岸,若达此境界,出世间之忍辱即能无忍能忍,忍而无忍,凡所有顺逆之境逼恼之际,必得迎刃而解,化境为乌有,毕竟解脱故。

  出世间忍与世间忍是解脱与非解脱之差别,无为与有为之差别,出三界与三界之差别,空性与不空之差别,涅槃与生死之差别,登彼岸与未登彼岸之差别。

  71.佛教何谓五衣、七衣、九衣,各代表何义?

  “三衣”是出家人的三种袈裟(梵语袈裟kasaya),这三件袈裟,用途各别,五条衣是工作服,七条衣是诵经服,九至二十五条衣是大礼服,详细叙述如下:

  一.五条衣:五条衣梵语安陀会,此云中宿衣,亦云下衣,亦云杂作衣,凡寺中执劳服役,路途出入往返,当著此衣,五衣的制法,共分五条,每条一长一短,故名五条衣。

  二.七条衣:七条衣梵语郁多罗僧,此云上著衣,亦云入众衣。此衣分七条,二长一短,故名七条衣,披在五条衣之上,故名上著衣。凡入众、礼拜、诵经、聚会等,皆著此衣,故又名入众衣。凡礼佛、修忏、坐禅、赴斋、听经、布萨、自恣,当著此衣。

  三.九条衣:九条衣梵语僧伽黎,此云合,亦云重,亦云杂碎衣。名合名重者,以割截重作合成故。此衣条数最多,故名杂碎衣,三衣之中,此衣最大,故又称大衣。凡入王宫升座说法,聚落乞食,当著此衣。又此衣九品:下品有三,谓九条、十一条、十三条(二长一短)。中品有三,谓十五条、十七条、十九条(三长一短)。上品有三,谓二十一条、二十三条、二十五条(四长一短)。

  72.佛教请问戒律中的“开、遮、持、犯”,其意义何在?

  开遮持犯是持戒者所应有的共识,为了能持戒解脱,圆满戒法,成就持戒功德,必须深入戒律的开遮持犯,何谓开遮持犯?开者允许之义,遮者禁止之义,持者坚持戒律之义,犯者毁犯戒律之义。学佛持戒有如是正确的认识,持戒修行,必因戒(梵语sila)得度生死苦海,共登觉悟彼岸。

  73.佛教何谓“讥嫌戒”?何谓“根本重戒”?

  讥嫌戒即是息世讥嫌戒的简称,是停止做让人家说坏话之事,如此所立之戒,是名讥嫌戒。佛陀大慈悲,深怕修行者被人家诽谤或起讥嫌,因此所制定的戒律。

  根本重戒即是杀、盗、淫、妄等四重戒,犯此四重戒,必堕落三恶道。所有轻重之戒,乃至微细戒,一切诸戒无不由此演化而成,是圣戒之根本戒也。

  74.佛教请问“供养”的定义如何?

  供养即是奉养的意思。对上含有亲近 、奉事、尊敬的意思;对下含有同情、怜惜、慈悲、爱护的意思。

  对上而言,如供养佛(梵语buddha)、菩萨(梵语bodhisattva)、声闻(梵语sravaka)、缘觉(梵语pratyeka-buddha)、乃至僧宝、师长、父母、前辈等等;含有恭敬、报恩、奉献之意义。对下而言,如晚辈、同道、弟妹、朋友、亲戚、同事等;含有关心、结善缘、爱护之意义。

  75.佛教何谓“三聚净戒”?其意义为何?

  三聚净戒(梵语tri-vidhani silani),摄律仪戒、摄善法戒 、摄众生戒,是名三聚净戒。

  摄律仪戒者(梵语samvara-sila):是遵守佛之戒律,因而不作诸恶。

  摄善法戒者(梵语kusala-dharma-samgrahaka-sila):是奉行一切之善。

  摄众生戒者(梵语sattvartha-kriya-sila):是广修一切善法,以利益众生。

  摄律仪戒与摄善法戒是自利,摄众生戒是利他,合自他两利,叫做二利圆满,为大乘学者所应共持。

  76.佛教何谓“现报”?何谓“花报”?

  现报亦称顺现法受业、顺现报受业、顺现业、顺现报受、现在受业等名称。意谓现在世所造作之善恶业,于现在世受果报。

  何谓花报呢?亦称为华服,就是花开在结实之前,故花报乃对后得之果报而言。譬如人为获得果实而植树,除正得其果实之外,兼可得花,是为花报。

  众生植善恶之业因(梵语karma-hetu),由此业因正得之果为果报(实报、正报),果报之前所兼得者,则称为花报。如以不杀为业因,因之而得长寿,是为花报;远感涅槃之果报。又如以念佛修善为业因,往生极乐世界为花报;后证大菩提则为果报。

  77.佛教何谓“无缘大慈”?何谓“同体大悲”?

  佛具足大慈悲心,虽与众生无缘,但也发大慈心而救度之,此慈心尽虚空遍法界,是名无缘大慈。

  佛陀之悲心,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之同心同感状态,乃至圣凡同俱佛性,又其悲心广大无尽,无有更广、更大、更上于此悲者,故称同体大悲。

  78.佛教请问佛与菩萨有何不同?

  菩萨的果位有次第,菩萨道(梵语bodhisattva-carya)最终极目的就是佛道,佛道是修行者最圆满的果位。菩萨由凡夫到成佛,一共要经过五十二个阶位,即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等觉、妙觉是也。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,分开另立的,若将其缩入发心住内,则只有四十二阶位。菩萨是因位,佛是果位,有差别故。

  79.佛教世人修行何以学道者多,而得道者少?

  若追究其原因,有多种因素,是故得道者少,今略举十点,供给诸大善信共参究:

  一.误把求感应当学道,误把求平安当学道,误把外道当佛道,误把邪见当正见。

  二.世人道心不古,退者多进者少,恍恍惚惚,道心不稳定。

  三.逢值末法时代,邪教邪法纷纭,莫衷一是,不得正法而入门,导致误入邪教邪法。

  四.善知识(梵语kalyanamitra)难求,正法难得。五.世间迷惑,花花世界,千奇百态,定力不足,愿力不坚,习气未断,易感召被境所转。

  六.世俗之见不能彻底革除,仍带俗见入佛门,形成非佛非道,模棱两可。

  七.勇猛心容易发,长远心不易持,学佛者多半如是。

  八.今天张三,明天李四,不能持之以恒的守著道业,不能低声下气亲近善知识,四处奔波,浪迹天涯,不得自觉。

  九.世人修道,不以戒为师,易犯身口意,始终穷劫无法得道。

  十.世人修道,十之八九,正法不能入,皆于三界内周旋,修行不得正见,依不了义为了义,依不究竟为究竟,依妄识为真如,依不净为净,依我为无我,依苦为乐。

  由以上种种因素,昧于佛陀的正法,我行我素,无法低声下气,亲近善知识,东奔西跑,不得究竟之道,自己不得自觉,因此,舍本逐末,背觉合尘,如此世人之学道,纵然有无量百千万亿人在学道,若欲得道,终无是处。

  80.何谓“有佛无佛法住法空”?

  世间诸法,本是缘起,住于其住,如如不动,是名法住 。 诸法缘起的本性是空性,是名法空(梵语dharma-nairatmya)。 法住法空是说明宇宙间一切万法,都是缘起的,缘起的诸法,其性本空,无真实的自性可得。不论有佛来人间,无佛来人间,世间诸法本是常住,法住法空的,并不因无佛来世间,法住法空随著就法不住法不空,是故,名为有佛无佛法住法空。

  大般若经云:“若佛出世,若不出世,如是诸法,常无变异;法性法界法定法住,一切如来等觉现观,既自等觉,自现观已,为诸有情,宣说开示,分别显了,令同悟入,离诸妄想,分别颠倒。”

  81.何谓“独头意识”?何谓“微细念头”?

  独头的意思,就是第六识能独起思想,独自分别一切法,或独作回忆过去的事,单独生出极猛利的势用 。 因为第六识不必和前五识俱起,故名独头意识。

  独头意识又分为四种:

  一.梦中独头意识:此是就睡之时,缘“梦”中境界之意识。

  二.定中独头意识:此是就“禅定(梵语dhyana)之时”,缘“定”中境界之意识。

  三.散位独头意识:此非于梦,亦非于定,而且吾人未睡之时,因散乱心起,想过去,思惟现在,盼望未来所起之妄想,是故,称之散位独头意识。

  四.狂乱独头意识:狂即“癫狂”,如神经病者,自言自语,即使旁人不见,而神经病者之意识,依然缘于所缘之境界,此即名为“狂乱独头意识”。

  何谓微细念头呢?微细念头亦称微微心,乃进入灭尽定前刹那极微细之心。灭尽定之前有三种心,即想心、微细心、微微心,第一种想心属粗想之心,第二种为稍微细之心,第三种转更微细,故称微微之心。于如是微微之心之后,灭尽定方才现前。

  82.佛教何谓“一切法不空,无道无果”?

  圣教所阐明的道理,无不广谈诸法无自性空,无自性空即是诸法自性,正见诸法空性,是转凡入圣的必经通途,修道者不与空性相应,即是没有沾上出世圣果的边缘。

  大般若经云:“如来觉一切法毕竟空寂,证大菩提,随顺世间假立名字,故称为佛,非为实有,若有若无,不可得故。”

  大般若经云:“如来一切诸法,毕竟空故,不生不灭,不染不净;如四圣谛(巴利语ariya-sacca)、十二因缘(梵语dvadasangapratitya-samutpada)、三十七道品(梵语bodhi-paksika)、五眼、六神通、大慈大悲、大喜大舍、十八佛不共法、毕竟空故,不生不灭,不染不净故。”

  83.佛教请问“信佛”与“学佛”有何不同?

  信佛是学佛的开始,学佛…

《佛学问答(第二辑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