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見能忍所忍諸法空幻不實,于是暫時伏住煩惱之心,勉強安住,如石壓草一般,非根本之道,忍一時卻無法忍永恒,將後的火苗亦然會再度爆發,畢竟不能與諸法空性相應故。
“出世間即是解脫(梵語vimoksa)之義、無爲之義、出叁界之義、空性(梵語sunyata)之義、涅槃(梵語nirvana)之義、登彼岸之義,既然如此,出世間的忍辱當下即是解脫、無爲、出叁界、空性、涅槃、登彼岸,若達此境界,出世間之忍辱即能無忍能忍,忍而無忍,凡所有順逆之境逼惱之際,必得迎刃而解,化境爲烏有,畢竟解脫故。
出世間忍與世間忍是解脫與非解脫之差別,無爲與有爲之差別,出叁界與叁界之差別,空性與不空之差別,涅槃與生死之差別,登彼岸與未登彼岸之差別。
71.佛教何謂五衣、七衣、九衣,各代表何義?
“叁衣”是出家人的叁種袈裟(梵語袈裟kasaya),這叁件袈裟,用途各別,五條衣是工作服,七條衣是誦經服,九至二十五條衣是大禮服,詳細敘述如下:
一.五條衣:五條衣梵語安陀會,此雲中宿衣,亦雲下衣,亦雲雜作衣,凡寺中執勞服役,路途出入往返,當著此衣,五衣的製法,共分五條,每條一長一短,故名五條衣。
二.七條衣:七條衣梵語郁多羅僧,此雲上著衣,亦雲入衆衣。此衣分七條,二長一短,故名七條衣,披在五條衣之上,故名上著衣。凡入衆、禮拜、誦經、聚會等,皆著此衣,故又名入衆衣。凡禮佛、修忏、坐禅、赴齋、聽經、布薩、自恣,當著此衣。
叁.九條衣:九條衣梵語僧伽黎,此雲合,亦雲重,亦雲雜碎衣。名合名重者,以割截重作合成故。此衣條數最多,故名雜碎衣,叁衣之中,此衣最大,故又稱大衣。凡入王宮升座說法,聚落乞食,當著此衣。又此衣九品:下品有叁,謂九條、十一條、十叁條(二長一短)。中品有叁,謂十五條、十七條、十九條(叁長一短)。上品有叁,謂二十一條、二十叁條、二十五條(四長一短)。
72.佛教請問戒律中的“開、遮、持、犯”,其意義何在?
開遮持犯是持戒者所應有的共識,爲了能持戒解脫,圓滿戒法,成就持戒功德,必須深入戒律的開遮持犯,何謂開遮持犯?開者允許之義,遮者禁止之義,持者堅持戒律之義,犯者毀犯戒律之義。學佛持戒有如是正確的認識,持戒修行,必因戒(梵語sila)得度生死苦海,共登覺悟彼岸。
73.佛教何謂“譏嫌戒”?何謂“根本重戒”?
譏嫌戒即是息世譏嫌戒的簡稱,是停止做讓人家說壞話之事,如此所立之戒,是名譏嫌戒。佛陀大慈悲,深怕修行者被人家誹謗或起譏嫌,因此所製定的戒律。
根本重戒即是殺、盜、淫、妄等四重戒,犯此四重戒,必墮落叁惡道。所有輕重之戒,乃至微細戒,一切諸戒無不由此演化而成,是聖戒之根本戒也。
74.佛教請問“供養”的定義如何?
供養即是奉養的意思。對上含有親近 、奉事、尊敬的意思;對下含有同情、憐惜、慈悲、愛護的意思。
對上而言,如供養佛(梵語buddha)、菩薩(梵語bodhisattva)、聲聞(梵語sravaka)、緣覺(梵語pratyeka-buddha)、乃至僧寶、師長、父母、前輩等等;含有恭敬、報恩、奉獻之意義。對下而言,如晚輩、同道、弟妹、朋友、親戚、同事等;含有關心、結善緣、愛護之意義。
75.佛教何謂“叁聚淨戒”?其意義爲何?
叁聚淨戒(梵語tri-vidhani silani),攝律儀戒、攝善法戒 、攝衆生戒,是名叁聚淨戒。
攝律儀戒者(梵語samvara-sila):是遵守佛之戒律,因而不作諸惡。
攝善法戒者(梵語kusala-dharma-samgrahaka-sila):是奉行一切之善。
攝衆生戒者(梵語sattvartha-kriya-sila):是廣修一切善法,以利益衆生。
攝律儀戒與攝善法戒是自利,攝衆生戒是利他,合自他兩利,叫做二利圓滿,爲大乘學者所應共持。
76.佛教何謂“現報”?何謂“花報”?
現報亦稱順現法受業、順現報受業、順現業、順現報受、現在受業等名稱。意謂現在世所造作之善惡業,于現在世受果報。
何謂花報呢?亦稱爲華服,就是花開在結實之前,故花報乃對後得之果報而言。譬如人爲獲得果實而植樹,除正得其果實之外,兼可得花,是爲花報。
衆生植善惡之業因(梵語karma-hetu),由此業因正得之果爲果報(實報、正報),果報之前所兼得者,則稱爲花報。如以不殺爲業因,因之而得長壽,是爲花報;遠感涅槃之果報。又如以念佛修善爲業因,往生極樂世界爲花報;後證大菩提則爲果報。
77.佛教何謂“無緣大慈”?何謂“同體大悲”?
佛具足大慈悲心,雖與衆生無緣,但也發大慈心而救度之,此慈心盡虛空遍法界,是名無緣大慈。
佛陀之悲心,乃是以衆生苦爲己苦之同心同感狀態,乃至聖凡同俱佛性,又其悲心廣大無盡,無有更廣、更大、更上于此悲者,故稱同體大悲。
78.佛教請問佛與菩薩有何不同?
菩薩的果位有次第,菩薩道(梵語bodhisattva-carya)最終極目的就是佛道,佛道是修行者最圓滿的果位。菩薩由凡夫到成佛,一共要經過五十二個階位,即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等覺、妙覺是也。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發心住內,分開另立的,若將其縮入發心住內,則只有四十二階位。菩薩是因位,佛是果位,有差別故。
79.佛教世人修行何以學道者多,而得道者少?
若追究其原因,有多種因素,是故得道者少,今略舉十點,供給諸大善信共參究:
一.誤把求感應當學道,誤把求平安當學道,誤把外道當佛道,誤把邪見當正見。
二.世人道心不古,退者多進者少,恍恍惚惚,道心不穩定。
叁.逢值末法時代,邪教邪法紛纭,莫衷一是,不得正法而入門,導致誤入邪教邪法。
四.善知識(梵語kalyanamitra)難求,正法難得。五.世間迷惑,花花世界,千奇百態,定力不足,願力不堅,習氣未斷,易感召被境所轉。
六.世俗之見不能徹底革除,仍帶俗見入佛門,形成非佛非道,模棱兩可。
七.勇猛心容易發,長遠心不易持,學佛者多半如是。
八.今天張叁,明天李四,不能持之以恒的守著道業,不能低聲下氣親近善知識,四處奔波,浪迹天涯,不得自覺。
九.世人修道,不以戒爲師,易犯身口意,始終窮劫無法得道。
十.世人修道,十之八九,正法不能入,皆于叁界內周旋,修行不得正見,依不了義爲了義,依不究竟爲究竟,依妄識爲真如,依不淨爲淨,依我爲無我,依苦爲樂。
由以上種種因素,昧于佛陀的正法,我行我素,無法低聲下氣,親近善知識,東奔西跑,不得究竟之道,自己不得自覺,因此,舍本逐末,背覺合塵,如此世人之學道,縱然有無量百千萬億人在學道,若欲得道,終無是處。
80.何謂“有佛無佛法住法空”?
世間諸法,本是緣起,住于其住,如如不動,是名法住 。 諸法緣起的本性是空性,是名法空(梵語dharma-nairatmya)。 法住法空是說明宇宙間一切萬法,都是緣起的,緣起的諸法,其性本空,無真實的自性可得。不論有佛來人間,無佛來人間,世間諸法本是常住,法住法空的,並不因無佛來世間,法住法空隨著就法不住法不空,是故,名爲有佛無佛法住法空。
大般若經雲:“若佛出世,若不出世,如是諸法,常無變異;法性法界法定法住,一切如來等覺現觀,既自等覺,自現觀已,爲諸有情,宣說開示,分別顯了,令同悟入,離諸妄想,分別顛倒。”
81.何謂“獨頭意識”?何謂“微細念頭”?
獨頭的意思,就是第六識能獨起思想,獨自分別一切法,或獨作回憶過去的事,單獨生出極猛利的勢用 。 因爲第六識不必和前五識俱起,故名獨頭意識。
獨頭意識又分爲四種:
一.夢中獨頭意識:此是就睡之時,緣“夢”中境界之意識。
二.定中獨頭意識:此是就“禅定(梵語dhyana)之時”,緣“定”中境界之意識。
叁.散位獨頭意識:此非于夢,亦非于定,而且吾人未睡之時,因散亂心起,想過去,思惟現在,盼望未來所起之妄想,是故,稱之散位獨頭意識。
四.狂亂獨頭意識:狂即“癫狂”,如神經病者,自言自語,即使旁人不見,而神經病者之意識,依然緣于所緣之境界,此即名爲“狂亂獨頭意識”。
何謂微細念頭呢?微細念頭亦稱微微心,乃進入滅盡定前刹那極微細之心。滅盡定之前有叁種心,即想心、微細心、微微心,第一種想心屬粗想之心,第二種爲稍微細之心,第叁種轉更微細,故稱微微之心。于如是微微之心之後,滅盡定方才現前。
82.佛教何謂“一切法不空,無道無果”?
聖教所闡明的道理,無不廣談諸法無自性空,無自性空即是諸法自性,正見諸法空性,是轉凡入聖的必經通途,修道者不與空性相應,即是沒有沾上出世聖果的邊緣。
大般若經雲:“如來覺一切法畢竟空寂,證大菩提,隨順世間假立名字,故稱爲佛,非爲實有,若有若無,不可得故。”
大般若經雲:“如來一切諸法,畢竟空故,不生不滅,不染不淨;如四聖谛(巴利語ariya-sacca)、十二因緣(梵語dvadasangapratitya-samutpada)、叁十七道品(梵語bodhi-paksika)、五眼、六神通、大慈大悲、大喜大舍、十八佛不共法、畢竟空故,不生不滅,不染不淨故。”
83.佛教請問“信佛”與“學佛”有何不同?
信佛是學佛的開始,學佛…
《佛學問答(第二輯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