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是信佛的實踐階段,更進一步而言,成佛是學佛終極圓滿之歸宿。信佛與學佛略有前後的差別,立場須要稍爲解釋一番。
信佛是正信佛陀的真理,因正信佛法而學佛,信佛未必學佛,僅是信心的初步。學佛是因正信佛法之後,所采取的實踐過程,是故,兩者有別。
信佛要正信,若不能正信佛法,倒不如不信好,何以故?若不能正信佛法,把佛法歪曲真義,易導致迷信,因而嚴重錯解佛法,自誤誤人,引人入迷,相牽入火坑,其過失非淺矣!
84.佛教請問在家居士組成團體共修,如不如法?
優婆塞(梵語upasaka)與優婆夷(梵語upasika)是佛門四衆弟子,譯爲近事男與近事女,即親近奉事叁寶和受持五戒的在家居士,在家居士平常應該多親近叁寶,爲解脫生死輪回之苦而精進,所謂:歸依在叁寶、實踐在叁寶、成就在叁寶,叁寶(梵語tri-ratna)是出世的寶筏,是黑暗的大明燈,叁寶出現人間,難遭難遇,猶如昙花一現。
在家弟子,平常家事做完,有空就到佛寺禮佛拜佛,聽經聞法,可得大智慧,因而破煩惱,實證菩提,發心于佛門中廣修福報,如是福慧雙修,解行並重,是名叁寶弟子。
目前的佛教界,晚近以來,有許多在家居士總是喜歡組成在家團體共修,請出家人到他們府上共修,維持在家團體,甚至學習出家衆爲別人超度誦經、浴佛等等,如此一來,導致許多善根大展流露的在家弟子,當下斷了他們親近叁寶的善根,日以夜繼,久而久之,習慣了在家團體之後,他們就不想親近叁寶了,始終處于在家團體周旋往來,佛寺逐漸關門大吉,如此一來,衆生的福報就日益衰竭,與叁寶斷絕故;這些在家團體,在這種環境之下,易培養成我慢之心,自己無法低聲下氣親近叁寶,還向別人宣稱如此而爲是正確的,如此一來,自斷善根,無法自覺。甚至以不正確的思想觀念,不斷灌輸在家居士,贊歎在家修,排斥出家修,歪曲教史與教法,使得他們沒有福報親近叁寶,對叁寶一味的陌生與無知,因此,內心始終是模棱兩可,形成佛教界的在家居士不斷抵觸僧寶,如此之危機,當今臺灣佛教,已遍及全省,不論北部、中部、南部,幾乎每每可見可聞,這不是好現象,是正法衰微的象征,佛陀在戒律常提到,多得不勝枚舉。
若如此演變下去,讓社會人士,乃至佛教界初發心者,不能辨別本末,僧俗不分,輕重不分,出家在家毫無次第,亂失如來戒律,龍蛇混珠,把一代如來聖教,在這些人的手中,嚴重的被歪曲與破壞,眼睜睜的觀看正法被摧殘!
這一連串的罪業與因果,誰能負得起呢?自己不但修不到覺悟的彼岸,反而帶了一些無辜者,一一的墮入偏見的思想觀念,如此自墮又帶人墮落,這些難道不是末法的現象又是什麼呢?
像這些不如法的事,佛陀早在當年就預言過了,唯願佛弟子,眼睛要睜雪亮點,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,莫入歧途,將善根于今生毀于一旦,衲有感于此,痛心呼籲世人,祈願有緣人,共襄盛舉,來挽回末法時代的歪風,是爲所祈,仁者明白嗎?
85.佛教如何才能看出修行者有沒有“道行”?
道行之深淺,有時行于外,有時行于內,有時內外兼行,權實不定,正反不定,要知道修行者的道行高低深淺,是不容易的,畢竟,佛去高深莫測,非凡夫俗情所能窺測。
具體而言,依正法而勤修,道行不離戒定慧,戒定慧不離道行,道行之高低與戒定慧成正比,不一不二,若如此正見之,因而圓滿戒定慧,必知修行者之道行也。由于修行者的行法千變萬化,內外之行、權實之行、正反之行、隱顯不定,高低難以預測,我們倒不必費用心機試探,因爲自的智慧與道行不足,焉能以井窺天,免得陰錯陽差,把聖人(梵語arya)誤當凡夫(梵語prthag-jana),把凡夫誤認聖人,聖凡混淆,豈非自亂腳步,塗敗于地!
86.佛教爲什麼佛教徒對人會說你很有“福報”?而不說你很有“慧報”
是的,的確佛教界的人士,每當遇到別人常會說你很有福報,而不說慧報,這問題實在很有趣的,在整體的佛陀教法中,是福慧雙修的,那麼,何以佛教徒但言福報而不言慧報呢?大體上有二種原因:
一.衆生累生累劫以來,求福的心態成習性,脫口便言:你很有福報,而不言慧報,是習性的流露。
二.說別人很有福報,是很正常之事,若說別人很有慧報,是乎不對勁,何以故?若有智慧如今不應依舊處于生死苦海中,沈淪又造業,畢竟,智慧(梵語jnana)可登覺悟彼岸故,佛弟子與福報相應者多,與智慧相應者少,故有如是偏失之言,嚴格而論,佛法是福慧雙修的,若偏重一邊,這是不正確的一環。
六祖慧能大師雲:“迷人修福不修道,只言修福便是道;布施供養福無邊,心中叁惡元來造。擬將修福欲滅罪,後世得福罪還在。”
87.佛教學佛有些人思想活潑,有些人思想較呆滯,請問這兩種人要如何排解自己的弊病,方能契機入道?
在因位而論,學佛弟子,思想太過于活潑,心地無法統一和諧,易流露社會習氣,沾染自性,往往不易自覺,因此,在凡夫因位來學佛,應該盡心盡力守持如來戒律,莫讓身口意叁業放蕩,因而懈怠散慢,如此循循而進,導社會習染轉化成清淨自性流露,日積月累,可望道業成就。
若思想較呆滯不靈活者,是有多種因素所成,但不外乎業障所蒙蔽,個性習氣所導致,甚至專心向道,虔誠過量,忘法忘己,或被法所縛,使身心一時有不自在的感覺,但這些種種因素,只是學佛過程必然有的現象,再修持一段時間就好了,明白嗎?
88.佛教請問每尊佛菩薩示現的形像都不一樣,其意義代表著什麼?
佛菩薩示現人間度化衆生,爲了契機方便,因此示現的形像就有差別,譬如觀世音菩薩(梵語Avalookitesvara)常示現四臂觀音、二十五臂觀音、千手千眼觀音、龍頭觀音、白衣觀音、甘露瓶觀音、魚籃觀音、勇猛丈夫觀自在等等,這種種差別的觀音,是由法身所示現,因爲觀世音菩薩已證成佛道,衆生的根機千差萬別,因而示現千差萬別的形像來度衆生。
佛性本平等,佛佛道同,法法平等,叁世諸佛同一鼻孔出氣,法性不二故。佛性(梵語buddha-dhatu)無相無不相,因衆生而示現種種相,相有差別,性無差別,但相由性所起,性能起一切相,離性無相,離相無性,性相不二故。佛菩薩的種種形像,諸如手勢、佩帶、莊嚴之物,是象征著佛菩薩本有的風範與特色,甚至爲了讓衆生能識別諸佛菩薩的身份,因而有如是形像的造化。
89.佛教請問“法律”與“戒律”有何差別?
國家製度的規則,爲全國人民所應該共同遵守的,叫做“法律”。佛門中的戒律,徹底由心地下功夫,是具有防非止惡,製止叁業造作非法之作用,終究爲成佛道,同時,內心存有因果,道德的觀念,稱之爲戒律。
法律通常是治標的,非治本的,這話如何而說呢?因爲法律是製裁已構成犯罪的條件,假使內心生起犯罪的意念,但是沒有觸犯法律,是不構成法律行爲責任的,動念頭不構成,犯才構成,是故稱爲治標不治本。
戒律是治本也治標,何以而說呢?因爲戒律的本質是修行用的法寶,不是世俗所用的治標産物,戒律的當下,假使你起心動念想造惡業(梵語akusala-karma),雖然還沒有去造作,當下的念頭已構成造業的因種,戒律從心地就製止了,外表的身體那來的造業呢?心中有因果、有道德、有真理、有慈悲(梵語maitrya)、有解脫之道、如此一來,此人始終是不會造惡業的,畢竟,由心裏由感而發,由內而外,由治本而治標,這是根本之道。
是故,法律與戒律有顯然的懸殊之差,法律重于治標輕于治本,戒律本標兼顧,不偏不失,兩者之間,立場差別甚大。
90.佛教佛門有句“清淨不用掃,空門不用觀”,其意境如何?
這是站在解脫的果地而言,自性若清淨,則無染垢之塵,既無染垢之塵,何用掃塵之舉;空性(梵語sunyata)已達彼岸,若起觀照,豈非落入能所之弊。
換句話說,成佛就已圓滿清淨,清淨何用掃,起了掃相,又是多此一舉;已居聖位,聖位無修相,何以故?己究竟登彼岸,是故不用觀。
四十二章經雲:“飯十億阿羅漢,不如飯一辟支佛;飯百億辟支佛,不如飯一叁世諸佛;飯千億叁世諸佛,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。”
經文所記載無念無住無修無證者,即是聖位所顯的境界,已遠離相對待法,達到究竟圓滿之果地也。
91.佛教“般若”含義是什麼,分爲幾種?
般若是梵語(prajna),華譯爲智慧。謂通達諸法之智,及斷惑證理之慧,是名智慧。般若可分爲叁種,可等爲叁?
一.實相般若:實相(梵語dharmata)即衆生本具真如,離一切虛妄相,爲般若之實性,這是所證理體。
二.觀照般若:指觀察照見實相理體之般若,這是能證實智。
叁.方便般若:亦稱文字般若,指分別諸法之一切言教,這是化用權智。
92.佛教何謂“十二因緣”?
當前人生,叁界統苦,千苦萬苦,總在生死(梵語samsara),佛陀出世,即爲此大事示現人間,若生死了,則一切苦了。欲了生死,必須洞明生死根源,欲明根源,須進觀人生叁際(世),即過去生從何來?將來死往何去?這個問題是全世界所有宗教學術所欲探究,而未能窮盡的千古秘密,唯獨佛學能徹底說明,而且能徹底解決之。佛學不離因緣法,佛說生死苦果,因緣有十二,名稱爲十二因緣(梵語dvadasangapratitya-samutpada),今列表如下,並加以說明。
十二因緣
┌過去因緣
│
│
├現在苦果
┤
│
…
《佛學問答(第二輯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