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學問答(第二輯)▪P1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├現在因緣

  │

  └未來苦果

   ┌無明(無始煩惱)

  ┴行(善惡之業)

  ┌識(本識攬渧)

  ├名色(識暖胚團)

  ┼六入(扶塵具形)

  ├觸(根攝境界)

  └受(苦樂舍感)

  ┌愛(因受生著)

  ┼取(因執追求)

  └有(業牽後有)

  ┬生(倒識投胎)

  └老死(生後苦死)

  

  一.無明(梵語avidya)-無始煩惱。謂無始以來,妄識于事理迷暗愚癡,無所明了,故名無明。無明有二:根本無明和枝末無明,根本無明乃菩薩所斷;枝末無明乃凡夫所修。

  二.行(梵語samskara)-造作之義,即指所造作之善惡諸業。由于兩種無明爲緣,遂引起造作種種善惡之事業。若起無貪、無嗔、無癡等善心,則造善業;若起貪、嗔、癡等煩惱之心,則造惡業。吾人無始以來造業無邊,故八識田中之種子亦無量無邊。

  以上兩支,屬過去因緣,無明是緣,業力是因。因緣和合,遂感生現在苦果,即是吾人五蘊報身。

  叁.識(梵語vijnana)-本識攬渧。即第八識攬父精母血二渧,名叁和合,此爲一期生死之開端。

  四.名色(梵語nama-rupa)-識暖胚團。名指心識(初投胎之神識),色指形體(父精母血凝成之胚團)。是說明一念愛染,投入母體爲名,攬父母赤白二渧,外托暖氣成胎爲色,此是胎相初成之位。

  因六根未成,識心未能顯發了別之功德,但有心之名,無心之用,故不稱爲心,而只稱名,且初投胎之時,形體未全,五官未具,不便稱身,故只稱色。

  五.六入(梵語sad-ayatana)-扶塵具形,指眼等六根而言。在母胎十個月中,由名色逐漸六根成長完備,于出胎後,對六塵境界有互相涉入的作用,故名六入。從名色,而六入,至出胎,中間總共有叁十八個七日,皆屬胎中位所攝,此爲吾人一期生命受用之自體。

  六.觸(梵語sparsa)-根攝境界,接觸之義。根塵和合而成觸,此即出胎之位。謂十月圓滿出胎,六根遂于外境相接觸。當嬰孩自出生到二叁歲時,天真純潔,六根對境,但起單純知覺,當無憎愛分別。

  七.受(梵語vedana)-苦樂舍感,即是領受之義。領納接觸六塵境界,內心所感受的違順等境,生起苦樂感受。當四五歲到十歲左右,年紀稍長,知識漸開,對于飲食衣服玩具等,皆有所求,且能分別好醜,當未生貪愛之心,這是對境所生的一種情緒。

  以上五支,總爲五蘊報身,即過去因緣(無明與行)所引生之現在苦果。既有此五蘊假身,則熾然起惑造業,隨之又成現在因緣,將引生未來之苦果,詳情如下:

  八.愛(梵語trsna)-因受生著,即是貪愛。因感受引起之執著。當十一、二歲到十八、九歲之時,已將成年,欲望既開,對于五欲六塵,自然心生貪愛,對于樂受順境,則起貪愛之心;于苦受逆境,則生憎惡之念。

  藏經雲:“貪愛如水,能潤生死。”

  楞嚴經雲:“一切衆生,皆以淫欲而正性命。”

  高僧大德雲:“愛不重,不生娑婆。”

  此爲對境所起的一種貪染心。

  九.取(梵語upadana)-因執追求,即妄取也。約二十歲後,血氣方剛,貪欲轉盛,于一切境,廣爲追求,是名爲取。此爲貪汙欲境的一種強烈趨求。

  十.有(梵語bhava)-業牽後有。由愛取二支惑,遂發種種善惡之業,感生未來有生有死之果報。以上叁支,愛取又爲緣,有支又爲因支,因緣和合,又生未來之果。如是有因有果,故名爲有。

  十一.生(梵語jati)-倒識投胎。此身壽命終時,第八識在一切有情中,依其業力牽引,再去投胎受生,此爲未來受報之一種活動。

  十二.老死(梵語jara-marana)-生後苦死,即衰老死亡。萬法無常,有生必有死,身壞命終名死。衆生莫不皆有死,卻未必皆曆衰老(夭折與橫死),故合老死爲一支。自生至死,其間不免種種憂悲苦惱,此爲未來受報之一種結果。

  如以上所說,十二因緣包括過去因緣(無明與行二支),現在苦果(識、名色、六入、觸、受等五支),現在因緣(愛、取、有等叁支),未來苦果(生、老死等二支)。是爲雙重因果,此爲佛陀說明吾人生死相續的一種鐵則。

  十二因緣,雖然只說叁世,其實包括千世萬世,這如何而說呢?因爲過去因緣(梵語hetu-pratyaya),更從過去果來,故上溯過去則無始;而未來苦果,更生未來惑業,故下推未來則無終。由此可見,無始之前,吾人既已如此生死而來,無終之後,吾人也要如此生死下去。

  十二因緣法有二種:一則生死流轉門。二則涅槃還滅門。

  何謂生死流轉門?就是六道衆生輪回生死的相狀,佛陀把生死相狀分爲十二支分位,如是循環無盡,猶如水之流動不息,輪之旋轉不停,故稱流轉生死門。所謂“無明緣行,行緣識,識緣名色,名色緣六入,六入緣觸,觸緣受,受緣愛,愛緣取,取緣有,有緣生,生緣老死。”

  何謂涅槃還滅門?就是修行者欲解脫生死,以此十二因緣法勤修,最後就能滅除煩惱生死,還歸涅槃真性,故稱爲涅槃還滅門。所謂“無明滅則行滅,行滅則識滅,識滅則名色滅,名色滅則六入滅,六入滅則觸滅,觸滅則受滅,受滅則愛滅,愛滅則取滅,取滅則有滅,有滅則生滅,生滅則老死滅。”

  故知無明煩惱,是生死根本,譬如擒賊須先擒王,又如伐樹先斬樹根;一旦無明滅除,則行隨著滅除,而行一滅則識亦隨滅,乃至不去投生,則無老死憂悲苦惱,這就是十二因緣涅槃還滅門之道理。

  93.佛教六根清淨如何解釋?

  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、意根,是名六根。根爲能生之意,譬如眼對色而生眼識,乃至意對法而生意識,故名爲六根。

  清淨即離惡行之過失,離煩惱之垢染,是名清淨(梵語suddha)。六根不受五欲六塵所染汙,而得六根清淨自得,名之爲六根清淨。

  94.佛教佛門中常見“卍”字,是代表什麼意思?

  梵文“萬”字,意譯作吉祥海雲、吉祥喜旋。爲佛叁十二相之一,八十種好之一,乃顯現于佛及十地菩薩胸臆等處之德相。長阿含經卷一大本經、大般若經卷叁八一等,均記載佛之胸前、手足、腰間等處有“卍”。于今印度阿摩羅婆提出土之佛足石,亦刻有數個卍字。

  在佛教中,卍字爲佛及十地菩薩胸前之吉祥相,其後漸成爲代表佛教之標志。

  卍字之漢譯,古來有數說,叁藏法師鸠摩羅什、玄奘等諸師譯爲“德”字,菩提流支譯爲“萬”字,表示功德圓滿之意。

  卍字自古即有左右旋之別,于印度教,男性神多用(反方向卍)表示,女性神多用卍 表示。于佛教,現存于鹿野苑之古塔,其上之卍字全爲“卍”,該塔系阿育王時代之建築物,爲紀念佛陀昔時于此入定而建的。華嚴經爲例,全經之“卍”共有十七處,皆讀爲萬,現今引錄幾段經文,供給諸善信大德共參:華嚴經卷四十八雲:“如果胸臆有大人相,形如 字,名吉祥海雲”。其中“卍”字原語,即是指毛發等旋轉重疊如海雲之相。

  華嚴經卷二十七雲:“願一切衆生得如卍 字發,螺文右旋轉”。其中“卍”字原語,即是“有樂”之義,意指毛發右旋,自成紋樣,令見者鹹得欣悅之相。

  華嚴經卷二十七雲:“其發右旋,光淨潤澤,卍 字嚴飾”。其中“卍”字,即指佛發右旋之相。華嚴經卷二十七雲:“願一切衆生得輪相指,指節圓滿,文相右旋,願一切衆生得如蓮華卍 字旋指”。其中“卍 ”字,爲“滿瓶”之義,意指佛之頭部與指節等處圓滿隆起之相。

  95.佛教什麼叫做“八種福田”?

  佛(梵語Buddha)、聖人(梵語arya)、和尚(授業本師)、阇梨(授業時教授威儀的阿阇梨)、僧、父、母、病人。 佛、聖人、僧屬于敬田;和尚、阇梨、父、母、屬于恩田;病人屬于悲田。

  如果有人能夠恭敬供養上述之八種人,就可以得到無量的福報,所以叫做八種福田。

  96.佛教何謂“叁種慈悲”?

  衆生緣慈悲、法緣慈悲、無緣慈悲,是名叁種慈悲。

  衆生緣慈悲:是對一切衆生都視如父母兄妹眷屬,常起與樂拔苦之心,這是凡夫未斷煩惱的有學之人,所起的慈悲。

  法緣慈悲:是破除我之相,對衆生隨力隨意,拔苦與樂,這是斷煩惱達于法空(梵語dharma-nairatmya)的叁乘聖人所起的慈悲。

  無緣慈悲:是心無分別,普救一切,不但對一切人類拔苦與樂,擴展至一切有情動物,皆起憐愍愛護之心,這是諸佛所獨有的慈悲。

  97.佛教佛陀大慈大悲,化解古印度不平等的四姓階級,何謂“四姓階級”?

  婆羅門(梵語brahmana)、刹帝利(梵語ksatriya)、吠舍(梵語vaisya)、首陀羅(梵語sudra)、是爲四姓階級。婆羅門是古印度的宗教徒,具有最高的權威。刹帝利是王族之輩,與婆羅門同樣被人尊敬的階級。吠舍是指一般農工商階級。首陀羅是被人使役的奴隸。

  98.佛教出家有那些類別?

  出家(梵語pravrajya)是來自四面八方,根機深淺有別,但總不外乎四類出家者。

  一、身出家心未出家:即身雖爲僧伽,但心猶有顧惜愛世間之種種。

  二、身在家心出家:即雖在家受用五欲之樂,但卻不耽染欲樂,心心向道故。

  叁、身心俱出家:身不但已出家,連同心亦已超越五欲(梵語panca kamah)六塵(梵語sad visayah)之欲樂,毫無顧惜愛戀世法。

  四、身心俱不出家:不但身受五欲之樂,而且內心亦不斷耽欲不休。

  99.佛教佛門中的“舍利”是如何形成的 ?

  梵語舍利(sarira),舍利子華譯爲靈骨,或堅固子,是由修戒定慧之功德結晶而成的。佛(梵語boddha)、菩薩(梵語bodhisattva)、羅漢、高僧等,圓寂火化,每凝結有舍利,或如珠狀、或如花狀,白色爲骨舍利,赤色爲血肉舍利,黑色爲發舍利,亦有五彩舍利。

  舍利之所成,是 生前依戒定慧薰修而得,無量功德所成,若是佛舍利,其硬度堅固,難損難壞,菩薩次之、羅漢再次之、高僧堅硬遞減。

  金光明經舍身品雲:“舍利由戒定慧所薰修,甚難可得,最上福田(梵語punya-ksetra)”。

  大悲經雲:“佛告阿難,我滅度後,若有善男女供養我舍利如芥子許,恭敬尊重兼供養,是人以此善根,一切皆得佛果,果報不可思議”。

  100.佛教何謂“龍華叁會”?

  在經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,彌勒菩薩(梵語Maitreya)將示現在華林園,龍華樹下成道,開叁番法會,度盡上中下根的衆生。

  佛說彌勒下生經雲:“爾時彌勒佛于華林園,其園縱廣一百由旬,大衆滿中,初會說法,九十六億人得阿羅漢(梵語arhan);第二大會說法,九十四億人得阿羅漢;第叁大會說法,九十二億人得阿羅漢”。這就是佛門常說的“龍華叁會”之由來。

  彌勒佛住世六萬年,憐愍衆生令得法眼,滅度之後,法住于世亦六萬年。

  

  

《佛學問答(第二輯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