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是信佛的实践阶段,更进一步而言,成佛是学佛终极圆满之归宿。信佛与学佛略有前后的差别,立场须要稍为解释一番。
信佛是正信佛陀的真理,因正信佛法而学佛,信佛未必学佛,仅是信心的初步。学佛是因正信佛法之后,所采取的实践过程,是故,两者有别。
信佛要正信,若不能正信佛法,倒不如不信好,何以故?若不能正信佛法,把佛法歪曲真义,易导致迷信,因而严重错解佛法,自误误人,引人入迷,相牵入火坑,其过失非浅矣!
84.佛教请问在家居士组成团体共修,如不如法?
优婆塞(梵语upasaka)与优婆夷(梵语upasika)是佛门四众弟子,译为近事男与近事女,即亲近奉事三宝和受持五戒的在家居士,在家居士平常应该多亲近三宝,为解脱生死轮回之苦而精进,所谓:归依在三宝、实践在三宝、成就在三宝,三宝(梵语tri-ratna)是出世的宝筏,是黑暗的大明灯,三宝出现人间,难遭难遇,犹如昙花一现。
在家弟子,平常家事做完,有空就到佛寺礼佛拜佛,听经闻法,可得大智慧,因而破烦恼,实证菩提,发心于佛门中广修福报,如是福慧双修,解行并重,是名三宝弟子。
目前的佛教界,晚近以来,有许多在家居士总是喜欢组成在家团体共修,请出家人到他们府上共修,维持在家团体,甚至学习出家众为别人超度诵经、浴佛等等,如此一来,导致许多善根大展流露的在家弟子,当下断了他们亲近三宝的善根,日以夜继,久而久之,习惯了在家团体之后,他们就不想亲近三宝了,始终处于在家团体周旋往来,佛寺逐渐关门大吉,如此一来,众生的福报就日益衰竭,与三宝断绝故;这些在家团体,在这种环境之下,易培养成我慢之心,自己无法低声下气亲近三宝,还向别人宣称如此而为是正确的,如此一来,自断善根,无法自觉。甚至以不正确的思想观念,不断灌输在家居士,赞叹在家修,排斥出家修,歪曲教史与教法,使得他们没有福报亲近三宝,对三宝一味的陌生与无知,因此,内心始终是模棱两可,形成佛教界的在家居士不断抵触僧宝,如此之危机,当今台湾佛教,已遍及全省,不论北部、中部、南部,几乎每每可见可闻,这不是好现象,是正法衰微的象征,佛陀在戒律常提到,多得不胜枚举。
若如此演变下去,让社会人士,乃至佛教界初发心者,不能辨别本末,僧俗不分,轻重不分,出家在家毫无次第,乱失如来戒律,龙蛇混珠,把一代如来圣教,在这些人的手中,严重的被歪曲与破坏,眼睁睁的观看正法被摧残!
这一连串的罪业与因果,谁能负得起呢?自己不但修不到觉悟的彼岸,反而带了一些无辜者,一一的堕入偏见的思想观念,如此自堕又带人堕落,这些难道不是末法的现象又是什么呢?
像这些不如法的事,佛陀早在当年就预言过了,唯愿佛弟子,眼睛要睁雪亮点,人身难得,佛法难闻,莫入歧途,将善根于今生毁于一旦,衲有感于此,痛心呼吁世人,祈愿有缘人,共襄盛举,来挽回末法时代的歪风,是为所祈,仁者明白吗?
85.佛教如何才能看出修行者有没有“道行”?
道行之深浅,有时行于外,有时行于内,有时内外兼行,权实不定,正反不定,要知道修行者的道行高低深浅,是不容易的,毕竟,佛去高深莫测,非凡夫俗情所能窥测。
具体而言,依正法而勤修,道行不离戒定慧,戒定慧不离道行,道行之高低与戒定慧成正比,不一不二,若如此正见之,因而圆满戒定慧,必知修行者之道行也。由于修行者的行法千变万化,内外之行、权实之行、正反之行、隐显不定,高低难以预测,我们倒不必费用心机试探,因为自的智慧与道行不足,焉能以井窥天,免得阴错阳差,把圣人(梵语arya)误当凡夫(梵语prthag-jana),把凡夫误认圣人,圣凡混淆,岂非自乱脚步,涂败于地!
86.佛教为什么佛教徒对人会说你很有“福报”?而不说你很有“慧报”
是的,的确佛教界的人士,每当遇到别人常会说你很有福报,而不说慧报,这问题实在很有趣的,在整体的佛陀教法中,是福慧双修的,那么,何以佛教徒但言福报而不言慧报呢?大体上有二种原因:
一.众生累生累劫以来,求福的心态成习性,脱口便言:你很有福报,而不言慧报,是习性的流露。
二.说别人很有福报,是很正常之事,若说别人很有慧报,是乎不对劲,何以故?若有智慧如今不应依旧处于生死苦海中,沉沦又造业,毕竟,智慧(梵语jnana)可登觉悟彼岸故,佛弟子与福报相应者多,与智慧相应者少,故有如是偏失之言,严格而论,佛法是福慧双修的,若偏重一边,这是不正确的一环。
六祖慧能大师云:“迷人修福不修道,只言修福便是道;布施供养福无边,心中三恶元来造。拟将修福欲灭罪,后世得福罪还在。”
87.佛教学佛有些人思想活泼,有些人思想较呆滞,请问这两种人要如何排解自己的弊病,方能契机入道?
在因位而论,学佛弟子,思想太过于活泼,心地无法统一和谐,易流露社会习气,沾染自性,往往不易自觉,因此,在凡夫因位来学佛,应该尽心尽力守持如来戒律,莫让身口意三业放荡,因而懈怠散慢,如此循循而进,导社会习染转化成清净自性流露,日积月累,可望道业成就。
若思想较呆滞不灵活者,是有多种因素所成,但不外乎业障所蒙蔽,个性习气所导致,甚至专心向道,虔诚过量,忘法忘己,或被法所缚,使身心一时有不自在的感觉,但这些种种因素,只是学佛过程必然有的现象,再修持一段时间就好了,明白吗?
88.佛教请问每尊佛菩萨示现的形像都不一样,其意义代表著什么?
佛菩萨示现人间度化众生,为了契机方便,因此示现的形像就有差别,譬如观世音菩萨(梵语Avalookitesvara)常示现四臂观音、二十五臂观音、千手千眼观音、龙头观音、白衣观音、甘露瓶观音、鱼篮观音、勇猛丈夫观自在等等,这种种差别的观音,是由法身所示现,因为观世音菩萨已证成佛道,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,因而示现千差万别的形像来度众生。
佛性本平等,佛佛道同,法法平等,三世诸佛同一鼻孔出气,法性不二故。佛性(梵语buddha-dhatu)无相无不相,因众生而示现种种相,相有差别,性无差别,但相由性所起,性能起一切相,离性无相,离相无性,性相不二故。佛菩萨的种种形像,诸如手势、佩带、庄严之物,是象征著佛菩萨本有的风范与特色,甚至为了让众生能识别诸佛菩萨的身份,因而有如是形像的造化。
89.佛教请问“法律”与“戒律”有何差别?
国家制度的规则,为全国人民所应该共同遵守的,叫做“法律”。佛门中的戒律,彻底由心地下功夫,是具有防非止恶,制止三业造作非法之作用,终究为成佛道,同时,内心存有因果,道德的观念,称之为戒律。
法律通常是治标的,非治本的,这话如何而说呢?因为法律是制裁已构成犯罪的条件,假使内心生起犯罪的意念,但是没有触犯法律,是不构成法律行为责任的,动念头不构成,犯才构成,是故称为治标不治本。
戒律是治本也治标,何以而说呢?因为戒律的本质是修行用的法宝,不是世俗所用的治标产物,戒律的当下,假使你起心动念想造恶业(梵语akusala-karma),虽然还没有去造作,当下的念头已构成造业的因种,戒律从心地就制止了,外表的身体那来的造业呢?心中有因果、有道德、有真理、有慈悲(梵语maitrya)、有解脱之道、如此一来,此人始终是不会造恶业的,毕竟,由心里由感而发,由内而外,由治本而治标,这是根本之道。
是故,法律与戒律有显然的悬殊之差,法律重于治标轻于治本,戒律本标兼顾,不偏不失,两者之间,立场差别甚大。
90.佛教佛门有句“清净不用扫,空门不用观”,其意境如何?
这是站在解脱的果地而言,自性若清净,则无染垢之尘,既无染垢之尘,何用扫尘之举;空性(梵语sunyata)已达彼岸,若起观照,岂非落入能所之弊。
换句话说,成佛就已圆满清净,清净何用扫,起了扫相,又是多此一举;已居圣位,圣位无修相,何以故?己究竟登彼岸,是故不用观。
四十二章经云:“饭十亿阿罗汉,不如饭一辟支佛;饭百亿辟支佛,不如饭一三世诸佛;饭千亿三世诸佛,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。”
经文所记载无念无住无修无证者,即是圣位所显的境界,已远离相对待法,达到究竟圆满之果地也。
91.佛教“般若”含义是什么,分为几种?
般若是梵语(prajna),华译为智慧。谓通达诸法之智,及断惑证理之慧,是名智慧。般若可分为三种,可等为三?
一.实相般若:实相(梵语dharmata)即众生本具真如,离一切虚妄相,为般若之实性,这是所证理体。
二.观照般若:指观察照见实相理体之般若,这是能证实智。
三.方便般若:亦称文字般若,指分别诸法之一切言教,这是化用权智。
92.佛教何谓“十二因缘”?
当前人生,三界统苦,千苦万苦,总在生死(梵语samsara),佛陀出世,即为此大事示现人间,若生死了,则一切苦了。欲了生死,必须洞明生死根源,欲明根源,须进观人生三际(世),即过去生从何来?将来死往何去?这个问题是全世界所有宗教学术所欲探究,而未能穷尽的千古秘密,唯独佛学能彻底说明,而且能彻底解决之。佛学不离因缘法,佛说生死苦果,因缘有十二,名称为十二因缘(梵语dvadasangapratitya-samutpada),今列表如下,并加以说明。
十二因缘
┌过去因缘
│
│
├现在苦果
┤
│
…
《佛学问答(第二辑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