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学问答(第二辑)▪P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喜乐心,所以外面有水灾;三禅天人,他们呼吸粗重,所以外面有风灾;惟独第四禅,所有内外过患,一切均无,所以诸灾不能到达那里。

  以上是详细介绍四禅的境界,现在介绍四空定,又名四无色定,何谓四空定?分别如下:

  空无边处定:是修行人心想出离患难重重的色(色蕴物质)的牢笼,于是舍色想而缘无边的虚空,做到心与空无边相应。

  识无边处定:是行人又厌弃外在的虚空,于是舍虚空而缘内在的识,做到心与识无边相应。

  无所有处定:是行人又厌弃其识,而观心识无所有,做到心与无所有相应。

  非想非非想处定:是无粗想(非想),又非无细想(非非想),做到如痴如醉,无所爱乐清净无为的境界。

  以上就是所谓四空定,依此定而修,必感召生于四空处天,因为此四空处的众生,于五蕴中无色蕴,只有受想行的四蕴,亦无物质的色身,而只有微妙的精神存在,亦无依报的国土宫殿,故名无色界,或四空处;无色界的四空天尚未解脱三界,故其禅定亦未究竟圆满,禅定若尽,亦有堕落之日,并非佛弟子所依所归,应该更上一层楼,以求解脱,共证菩提。

  三.出世间禅:如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、四圣皆已出世解脱的圣者,其禅名为出世间禅,即已出三界之禅定,其中以佛之禅定最尊最上,最究竟、最圆满。

  48.请问学佛的过程,解脱的境界可分几种?

  解脱梵语为(vimoksa),解脱的境界可分大乘与小乘之别,其境界略有差异,依小乘佛法而言,要证得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等果位,方称得上解脱,而以四果为小乘终极圆满之果地,必须断见思惑,出三界,得成阿罗汉果(梵语arhat)。 依大乘而言,要证成初地以上,乃至佛的果位,皆为解脱的境界,每一个阶位解脱的境界渐次入深,而以佛的果位是大乘佛法终极之位,必须勤修六度万行,以中道实相义而正行,破尘沙惑、破无明惑,因而证成佛道。

  涅槃经云:“夫涅槃(梵语nirvana)者,名为解脱。”

  由此可见,解脱之名亦称为涅槃之义也。证入自性涅槃的境界,在成唯识论有提到四种涅槃的层次,现在分别叙述如下:

  一.有余依涅槃。

  二.无余依涅槃。

  三.无住处涅槃。

  四.本来自性清净涅槃。

  49.佛教重因果,大致可分几类因果?

  因果梵语(hetu-phala),通常因果在佛门中可分为三种因果,何等为三?分别如下:

  一.种因得果:何谓种因果呢?佛法深信一切人事物,乃至宇宙万法,其所形成,必有前因与后果的流程。换句话说,若无前因,果就不能成立。譬如一栋房屋的形成,就是果(结果),但这栋房屋由各种不同的材料、元素、钢筋、水泥、人工、木架、工程师、建筑师,等等条件所共同促成的。若无这些条件,房屋就无法建造完成,既然能成立房屋,就离开不了那些种种材料,水泥.......等等,问题出来了,若以佛法而论:房屋建成即是果,那些材料等等即是因缘,若无因缘和合,果即不得生,普天之下,一切的一切,皆必然如此一般,这称为种因得果。

  二.双重因果:何谓双重因果呢?就是因中有果,果中有因,因果不二,是名双重因果。譬喻一颗种子而言,种子可因可果,如何而说呢?因为种子当下就是结成的果,是站在果位,但是果的当下,亦可当因来种植于田里,如是具备有双重条件的关系,佛法称之双重因果。

  若以时间而论,即是三世因果,过去所造为因,现在所受是果,现在所受之果亦可当因而作,以后再感受果,如是周而复始,至于无穷,佛法称为三世因果。

  三.无尽重叠因果:何谓无尽重叠因果?就是无量劫以来,所造作的善恶,因而不断累积重叠,重叠又开花,开花又累积重叠,如是种子起现行,现行薰种子反覆共薰,穷劫不止,形成因果不断周旋,犹如铁炼,一环钩一环,紧密不松,沉沦的众生,起惑、造业、受苦、乃至无尽受生,一切因果亦复如是。

  50.请问慈悲与感情有没有一样?

  慈悲壮(梵语maitrya)与感情是有差别的,慈悲是由感情的净化而来,感情本身未得修行净化,是故,慈悲是慈悲,感情是感情,现在细腻分析慈悲与感情之不同处。 慈悲是拔生苦,给予众生快乐,故称为慈悲。慈悲众生是没有条件的、是奉献的、无对待的、持续不断的、无望报的、是随喜的、慈悲的本质是自性本空,无我的净化,破除时空观念的流露,是永恒不变的,慈悲具足光明的、自在的、无束缚的、清净的、远离生死、无有轮回的、慈悲是涅槃的、解脱(梵语vimoksa)的。

  观无量寿经云:“佛心者,大慈悲心是。”

  感情当下就是自私的、占有欲的、未透过智慧,因而有美中不足之遗憾事,感情是危脆的、是无常迁变旳、是黑暗痛苦的、感情是没有规律的、不能突破时空的,是一切烦恼丛生的大本营。

  不论是家庭、社会、乃至国家,甚至国与国,世界与世界,有无数事件,都发生在五欲中的色(感情)欲,自古至今,倾家荡产,国破人亡的事迹,循循可据。

  总之,世人常呼吁人与人之间要感情和睦,家庭感情要建立幸福美满,国与国之间要建立真善美的邦交,这是始终办不到的,何以故?因为世人不明感情的实质,对感情的真相一概无知,以无知的感情,而昧于感情的真相,而要他人相处融洽,敦亲睦邻,若论效果,正如水中月,空中楼阁。

  51.请问在平常见到鬼界旳众生,是好或不好?

  通常看见鬼界的众生,有三种情况。

  一、余报:自己八识田中,有过去生中的业识果报,尚未净尽,是故,鬼道众生亦然可见,有些人小时候可见,长大就看不见了;或有些人,小时候看不见,但长大可看见;或有时候可看见,有时候看不见,时有时无,不定时可见,这些都是业报所现,不是好现象,但也不用紧张或恐怖,平常多做功德回向,布施喜舍,广种福田(梵语punya-ksetra),或诵经念佛回向,普令鬼界众生能离苦得乐。

  有些人一辈子始终不信有鬼界,但在命终前的几个月,或命终前几个星期,就开始可以看见已故的亡者,甚至直叫亡者的姓名,这时候阴境开始浮现,业报不断漂浮与展开,自己阴界现前,就可以看见阴境的种种情景,自己业识与鬼的业识一样,故可看见,有时候连自己也不知道是阴境的现前,把那些亡者当做朋友来看待,自己完全不能自觉,像这些例子,中外古今,常见常闻,不在言下,不胜枚举。

  二、他力所化:何谓他力所化呢?就是鬼道众生知道你看不见他,他就以神力变化给你看,如此神力所为,是名他力所化。鬼类来的动机,是好是坏,要看你与鬼之间,有恩或怨,是仇是爱,依此来决定你的祸福吉凶。平常多做功德,布施(梵语dana)种福田,回向给鬼道众生,逐渐可消除自己的业障,鬼道众生亦蒙受你的回向,亦可离苦得乐,往生善处。

  三、因修所见:何谓因修所见呢?就是修道者,精进勤修,自己的道业有所成,或开悟,或证果,自性光明,神通自在,因此,能够看到鬼道众生的世界,了如指掌,历历分明,这种情况,叫做因修所明。

  综合上面三种情况而言,前面两种是不尽理想的,不是业障现前就是鬼道所变化,应该多加忏悔,勤修佛道,广植福田,布施喜舍;求得自度度人,才是当今之务,不得苟且与怠慢。

  后一种是因修所见,见而无妨,这是自己修行而得的果报,神通广大所见,不伤大雅,一切如意自得。

  52.要怎样才能摄心念佛?

  摄心念佛的方法颇多,今略举八点供给诸大善信共参共修: 一、彻底净化感情,勿恋恋世法,生心留情,是念佛的大障碍。

  二、发菩提心,真为生死而念佛,是摄心通途。

  三、以深切信愿,专注一心(梵语eka-citta),持佛名号,为净土正宗。

  四、以“一心不乱(梵语aviksipta-citta)”为净行归宿。

  五、以大智慧折伏现行烦恼,为摄心念佛要务。

  六、以种种苦行,为念佛摄心助缘。

  七、痛念轮回无常逼恼,是为摄心念佛之借镜。

  八、坚持四重戒法,摄伏三业(梵语trini-karmani),为入道根本,因而正念摄心念佛。

  53.何谓“知见立知是无明本`”,“知见无见是涅槃”?

  佛法非对立法,远离相对待,方得契入涅槃之道。 知见当下就是真如之体用,若另外再立个知,就是舍离真如,另寻他法来安真如,真如本一非二,是二非真如,是二即落入相待法,即有生死(梵语samsara),是故,名为知见立知是无明本。

  真如本体已无相、无住、无念、无见、毕竟空(梵语atyanta-sunyata)故;若知见有见,即有相、有住、有念、不能与法性相应,又落入无明深渊;佛之知见已解脱,彻悟诸法本性空义,能分别诸法相,于第一义而不动,是故名为知见无见是涅槃。

  大般若经云:“诸佛出世,皆说本性空义,化导有情;闻佛说本性空义,乃入圣道得圣道果;离本性空,无别方便。”

  54.请问一位弘法者,应具备那些条件?

  弘法者所应具备之条件,现今略举十点,若依此而弘法者,必能振兴佛法: 一、应具足正知正见之佛法。

  二、应以戒为师。

  三、言教与身教并行。

  四、智慧(梵语jnana)广大。

  五、相好庄严。

  六、辩才无碍。

  七、尊师重道。

  八、应具足为法忘躯之精神。

  九、勇于破邪显正,因而护法护教。

  十、破除我执而说法,以佛陀解脱之道为中心。

  55.佛教对婚姻的看法如何?

  佛陀的弟子有两大类:一则出家弟子。二则在家弟子。 出家弟子修持梵行,坚守如来圣戒,以自度度人为根本意趣,是故,出家弟子不得行男婚女…

《佛学问答(第二辑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