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學問答(第二輯)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大乘佛法很強調修行不離世法,若證悟世法,世法即是佛法;若佛法不能證悟,佛法即是世法;佛法不離世法,離世法求佛法,窮盡未來,佛法終不可得。因此,大乘佛法之義理著重不二法門,中觀思想,比起小乘佛法要來得圓融無礙,這是大乘佛法特別偏重的一環。

  35.佛法是因緣法,世間一切法也是因緣法嗎?

  佛法依勝義谛而言,並非因緣法,諸法無言,諸法無相,諸法離心緣相,離語言相,離名字相,畢竟空(梵語atyanta-sunyata)故;佛法若依世俗谛而言,是有因緣法的,諸法本緣起,緣起諸法是幻有的存在,是故,佛法稱之因緣法。諸位大德們!不但佛法是因緣法,世間法同樣是因緣法,因爲世間本是因緣和合所成,若無因緣和合,世間一切法一概無法成立,世間若非因緣所成,即不成世間,乃至不落實的世間。

  佛法在勝義谛,畢竟空義,不說因緣法,若言佛法是因緣法,依然落于語言文字相,非佛法之究竟之道,通常佛法稱爲因緣法,是站在世俗谛的一端而言,雖然如是說,但勝義谛並非離世俗谛而能獨立存在,勝義谛是依世俗谛的存在而存在,若無世俗谛的存在,勝義谛亦不得存在。

  勝義谛的空和世俗谛的有是互爲相成的,二者似乎矛盾而是統一的,佛法要人們在存在的現象界,去把握現象界的本性空,同時在畢竟空的實相中,去了解現象界的緣起法,能這樣的觀察、體驗,就能得度一切苦厄。

  勝義空從具體的世俗有上顯出,世俗谛的有在無自性的空上成立,空有相成,不相沖突。一切法由因緣而成,諸法本性是性空的,但假名施設其名。

  大智度論雲:“若法因緣生,是法性實空,若此法不空,不從因緣有。”

  36.真如與妄想是同時具足,或有先後,請慈悲開示!

  這個問題, 是佛門中自古至今,高僧大德們,常提及的重要論題,現今重複略提,供給諸大善信有個正見的共識。 依佛法正信觀點而言,不可說先有真如(梵語bhuta-tathata)而後有妄想,若先有真如而後有妄想之說,豈不是成佛還會變成衆生嗎?若成佛還會變成衆生,就是真如先于妄想,但事實上,成佛不可能再變爲衆生,是故,不得說真如先于妄想之說。

  若言妄想先于真如之說,這更是無稽之談,泥沙如何煮成白飯呢?泥沙本質無白米的存在,再如何煮沙,沙亦不得成白飯;如妄想中無真如,妄想如何用功加行,始終不得菩提,見不到真如哩!妄想先有,真如後而居上,這是邪見之謬論。大聖佛陀無上的大智慧,能正見深觀二者的弊端,皆非佛法的正道,亦非證成果位的寶筏,因此,呼籲佛門弟子莫步入如是邪見之法,免得修錯法門,窮劫不得菩提。

  既非真如先于妄想,亦非妄想先于真如,那麼,正見的佛法是如何呢?諸位大德們!應該是真如與妄想是不可思議的共存,不可言及先後之說,二者非二性非一性,亦非一二性俱,若能正見如是,依此而勤修,必得道果,與諸佛無異。

  37.對別人演說佛法,要具備什麼條件?

  大智度論記載五種人可以說法:“一、佛自口說。二、佛弟子說。叁、仙人說。四、諸天說。五、化人說。” 宣揚如來正法人人可以演說,只要具足 正見,引導他人出世解脫,莫陷入生死泥沼,依正見說法,依如來戒律次第而爲,宣揚佛法沒有各別申請專利的,大家在學佛的過程是人人平等的,只要依如來之戒律而爲,不得犯上犯下的弊病,若如法而說,是名正說,若不如法而說,是名邪說。譬如;不依七衆次第如法如儀而說,因而犯如來之戒律,顛倒倫次,演說再好的正法,正法亦成非法。

  現引律藏之例,節錄叁點供給同參共研,分別如下:

  一、出家人不可以站立而爲白衣(在家人)說法,應高座而說法,若犯則不如法,破壞如來戒律。

  二、白衣高座說法,出家衆下坐,若如此而爲則不如法,有犯如來戒律。

  叁、比丘尼高座說法,比丘下坐,,若如此而爲則不如法,亂了如來律法。

  戒經雲:“莫如外道癡人,若老若少,無前無後,坐無次第,如兵奴之法。我佛法中,先者先坐,後者後坐,而菩薩(梵語Bodhisattva)一一不如法次第坐者,犯輕垢 罪。”

  如來正法若無戒律維系,會提早滅亡的,過去有佛世,因無戒律住世,佛滅度不久,佛法也隨之而滅亡;可見戒律是何等重要啊!戒律是維系如來正法的橋梁,又如防腐劑一般,能使佛法不變質,持續不斷故。

  四分律雲:“毗尼藏者,佛法壽命;毗尼若住,佛法亦住;毗尼若亡,佛法亦亡。”

  這是佛陀給予佛弟子刻骨銘心的格言,不得不牢記心中,畢生勿忘!

  佛門七衆弟子即是:比丘(梵語bhiksu)、比丘尼(梵語bhiksuni)、沙彌(梵語sramanera)、式叉摩那尼(梵語siksamana)、沙彌尼(梵語sramanerika)、優婆塞(梵語upasaka)、優婆夷(梵語upasika),是名七衆也。

  38.身爲佛教徒入叁寶殿時,有何禮節?

  身教與言教同等重要,理與事是不二的,內心解脫,外在必定亦解脫(梵語vimoksa),所謂誠于衷形于外,內外一如是也。 心地解脫者,身教愈如法,所行所爲不越心地功夫,這才是真正學佛者本有的風範。時代的歪風,時代狂流,往往一般人,喜歡學習時髦,依此時髦之心來學佛,導致身心不相配,高談禅法,弄玄搬虛,使自己的行爲無法規律化,顛叁倒四,身教不約束,不檢點,成爲現代佛教的一股無形悲劇,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。

  佛法若不伸張,身教與言教若不並重並行的話,那麼,佛教越演是越不盡理想的,不樂觀的,唯有直線走下坡,導致佛教衰滅的正因。

  出家衆應該好好把佛教的戒律,爲出家衆與在家衆正確的教好,讓四衆弟子有個方針可遵循,不至于有不得其門而入的感受,有關這點相當重要,祈望諸方出家衆的大德們,能有如是共識,以挽回時代的弊端,讓如來正法始終飄揚人間。

  身爲佛教徒若入大殿,細節頗多,有心即可學成,今略提一二,讓後學者有個正確的觀念,免得毫無頭緒呢?首先,不得從大門(正門)跨入,應從兩側小門(側門)走入,入大殿應行禮佛叁拜,禮佛完畢,有事見住持法師,即由知客師引進見之,見出家師父應行禮作拜,有事直言,心存虔誠恭敬心,同時,應長跪合掌,而後請法,出家師父爲開示完畢,心存感激教導之恩,而後再行叁禮拜,事方究竟圓滿,切記于心!

  39.未信佛前所造的罪業,及信佛之後所做的功德能不能相抵?

  這應該從叁方面談起:

  一、未信佛之前所造的過失,必定惡因已種下八識田中,將後隨機緣成熟,必感召惡果,造作何因,將得何果!

  華嚴經雲:“假使百千劫,所作業不亡,因緣會遇時,果報還自受。”

  若信佛學佛之後,善根大展流露,懂得廣造一切善因,亦將感召一切善果,這話如何說呢?因爲種善因必得善報故 。依因果律而言,因果(梵語hetu-phala)是有規律的,不會脫離軌道的,因果是平等的,遲早總會受報的,甚至不會錯亂的,因果受報輕重絲毫不差的。

  因果之存在,不論有信佛無信佛,因果總是存在的,若有人深信因果,因果之存在,不是因信因果之後,因果才開始有;更不是不信因果,因果從此就沒有了,若有人不信因果,因果還是宛然存在的,不會因你的不信而因果就自然不存在了,是故:

  佛陀告訴弟子說:因果的存在與不存在,不是信有因果就有因果,信無因果就沒有因果的,不是強辯來肯定的,因果不是佛陀的産物與申請專利品,因果是來自每個人心目中的造作,有造作必有因,有因必有果,無造作則無因果,如是正見,是名因果之義,因果(梵語hetu-phala)不離心(梵語citta),心不離因果,因果由心造作所得,心能造作諸因果,心與因果正等無異。

  二、過失與功德能否相抵呢?若以定業不定業,輕業與重業而言,就有差別了;若輕業或不定業,所造的惡因不很強烈,又能加上自己努力精進用功,廣造諸善,大行布施、愛語、同事、利行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智慧、如是日積月累,久而久之,惡因久而無因緣促成,必得幹枯焦芽,因而不複造成惡果;譬如一顆種子置于無水分及泥土的石頭上,久而久之,被太陽曬幹水分,又無泥土滋潤,必將枯死無疑,輕業與不定業亦複如是。

  若造下重業與定業,因果則另當別論了,重業與定業在八識田中,已構成明顯的因果條件,遲早總是必報的,雖勤修佛道,已證成佛果,聖位亦有果報,聖凡不出因果,只是聖者受果報之際,心地如如不動,不恐慌,自在無動本尊,內心始終光明無惑,何以故?因爲聖者明白造何因必感召何果啊!

  叁、化業力爲願力,以願力淨化業力:如果修行者的願力堅強,能勇猛精進,往往可以將業力轉爲願力的,這要看行者的智慧與悲願的造化來決定,這話如何說呢?因爲,有業力則無願力,有願力則無業力,業力與願力不能同時存在;修行者就是將願力抖擻圖強起來,將業力加以淨化而已!

  若業力不能淨化,不能清淨圓滿,那麼,凡夫修行就休想成佛了,既然修行可以成佛,業力就可以轉化爲願力了,何以故?因爲佛是由凡夫而得成就的,佛可以成佛,我們亦可以成佛, 成佛是人人平等的,我們欲得成佛,必將業力淨化爲願力,依願力而淨化業力。

  40.何謂“叁業”?何謂“叁障”?

  叁業梵語(trini-karmani),身業、口業、意業,是名爲叁業。叁業又分二種業:一者、叁業清淨。如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等四聖,四聖皆修得叁業清淨,免受生死輪回,而以佛之叁業最究竟清淨。二者、叁業不清淨。如天道、人道、阿修羅道、地獄道、惡鬼道、畜牲道等六道,六道叁業未…

《佛學問答(第二輯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