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学问答(第二辑)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清净佛出世,三业不净佛灭度”?

 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,皆修持三业清净而得成佛道。身业(梵语kaya-karman)、口业(梵语vak-karman)、意业(梵语manas-karman)是名三业,修行者若论修行,必论身口意三业,以三业染净差别,而论境界深浅。

  把三业(梵语trini-karmani)守持清净无染,与诸佛正等无异;若三业守持不净,当然佛入灭了,何以故?因为十方诸佛皆是清净法身,清净法身的当下,身口意是究竟清净的,一尘不染的,光明自在的;诸佛没有染污佛,染污佛不得成佛,成佛不得染污,是故,三业不净佛灭度,其义在此也。

  21.众生有生有死,有来有去,为何圣者却说无来无去?

  这是由迷而悟的语录,由生死(梵语samsara)而涅槃(梵语nirvana)的圣境,由烦恼(梵语klesa)而菩提(梵语bodhi)的世界,圣者如是说,是站在果地而言,知道吗?诸位同参们!因迷而悟,悟由迷而得;因生死而涅槃,涅槃由生死而得;因来去而无来去,无来去由来去中得,这显然发露甚深解脱意境,非凡夫知见所能窥探,这是真枪实弹的功夫,唯有圣者方可说出这种法语,凡夫若如是说,便成诳妄,造下堕落因种。 圣者自性中,生死之相,来去之相,早已无念无住了,净化乌有,一尘不染,何有生死来去之幻影呢?

  22.人从那里来?

  佛教(梵语Buddha-sasana)不相信宇宙有个创造神,专门创造宇宙与人类的神权,乃至祸福吉凶,是非善恶由神权所主宰,这一连串的邪说谬论,在目前的时代,已逐渐被文明的人士唾弃,在欧美各国皆视为天方夜谭。 佛教相信:宇宙形态的变化,生命过程的流转,那是由于众生所造的“业力”,因而感召的结果。

  至于生命在地球上的最初出现,佛教相信是由变化而来,下至单细胞的生物,上至人类,都是一样。地球形成之后最初的人类,是从色界第六天的光音天而来,他们是飞空而来,天人的业报已尽,必然感召堕落,天人贪爱地球上的一种天然食物,吃了之后,身体粗重不能飞行,就在地球安居下来,这有关天人堕落人间之事,在世纪经、大楼炭经、起世经皆有记载。实际上,天人的天福享尽,禅定(梵语dhyana)一消失,必定又随业受报,要往生到那一个世界去,就由自作的业力所支配,如是于十方世界循环不定,换句话说:这些天人在未生于色界第六天的光音天之前,就已造下生于光音天之业因,因而感召生于彼处的,依此类推,在未感生于光音天之前亦有他们的世界, 如是无止尽的生命历程,佛法称为生命是无始的,不是神权创造人类的,甚至生命所拥有的祸福吉凶,乃至善恶之报也不是神权在支配驱使,而是众生自作自受,随自业自报,生命历程是无终的,是永恒不灭的,绝对不会断灭,或被主宰,仅是随业受报,一世又一世周旋轮回罢了。

  23.如何才能达到“实相念佛”?怎样才能见到佛性?

  实相(梵语dharmata、bhuta-tathata)。实相乃远离对待,能念所念泯除,所念之佛不离能念之心,能念之心是所念之佛,能所俱泯,不一不异,光明自性当下显赫,如是念佛,是名实相念佛。实相念佛是见性后的念佛,念念菩提,头头是道,步步无生,如历代高僧慧远大师、少康和尚、善导大师、永明寿禅师、莲池大师、蕅益大师、印光大师,皆以实相念佛是也。 见即是性,离见无性,若欲见佛性,始终找不到佛性,何以故?因为当下见即是性,离见无性可寻,离性觅性,头上安头,越追越远,穷尽未来,欲得见性,终无是处。

  六祖慧能大师云:“离道别觅道,终身不见道。”

  24.何谓“道”?

  “道(梵语marga)”之一字,层次深广无涯,包括人生宇宙真理,广说不能尽,但是一般宗教之类,却把道推得高高的,讲得玄之又玄,妙之又妙,更把道说是宇宙的创造主,甚至人类是道所创造,这些严重毒辣的谬论思想,把道的本意弄得牛头不对马嘴,幸亏道不会说话,若会说话,它一定会叫冤枉的、会申诉的,为什么呢?因为一般世俗人,或一些推动宗教之士,把“道”彻底解说错误了,搞砸了。 既然如此,那么道的本义是什么呢?就是人生观与宇宙万法的实相本体,乃至事理的真相,因缘果报的真相,正报依报的真相,生死涅槃的真相,烦恼菩提的真相,色心不二的真相,体相用的真相,甚至明心见性重大的问题,都是道所探源的规范。

  所以佛陀为了阐明人生宇宙的实相,花费了四十九年的弘法,亦然广说不能尽,但是从来就没有听佛陀说过:道是创造主,主宰的神权,支配者。如此一来,这未免太主观了,太狭义了,严重对道的本义错解横飞,有心向道之大德们,可不慎哉!

  25.众生业重,如何转业力为愿力?

  愿力强业力则弱,业力强愿力则弱,两者成反比,进修佛道者,无非为转业力为愿力而努力,那么,如果众生业障深重该如何转化呢?这是修行者面临的一大考验,只要是凡夫,各个都有自己的业障(梵语karmavarana),现在引用佛经的修持法则,略引三点作为修道者共勉之:

  一.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:业力就是我们行为的造作,行为是一股无形的力量,行为的威力可大可小,大之无外,小之无内,行为是不可思议的,只要我们以理性处置得很中道,行为是很慈悲的、智慧的、自在的、安祥的、光明的、解脱的。

  行为若没有处理得体,将带来无限的贻害,使自己陷落痛苦中,接受一连串的不安,蒙蔽智慧,因而广造无尽的恶业,致使沉溺万丈业海中。

  是故,修行者应该处处提醒觉性,令觉性觉照自己的念头,勿随念头奔驰,当下明白自己的念头是善是恶,了知善恶当体即空,如幻如化,当下即是觉悟,如是念念觉悟,即是念念菩提,学佛弟子,不怕念头起,最怕觉悟自己的念头太迟,依此进修渐入,机缘成熟,必得道果。

  二.念实相、念法身、念真如:众生始终不得证成菩提,不外乎念念世法,追忆五欲六尘之境,染境生心,业力相续不断,是故,漂流三界不得归路,现今既然修学佛法,就不应该如以往一般的追求世间欲乐,应该一心背尘合觉,痛下决心,浪子回头,勇猛精进佛道,专心念实相、念真如、念法身,与其相应,涅槃解脱之道众生太生疏了,六道路上走得很光滑,所以要加倍精神朝向实相(梵语dharmata)、真如(梵语bhutatathata)、法身(梵语dharma-kaya)之道而迈进,则能转业力为愿力。

  悟新禅师云:“念念向本家,本家即心也;念念行吾道,吾道即性也,吾心性不二,佛祖更无差别。”

  三.前面两种修法著重理修,现在谈及事修,何谓事修呢?就是将业力之心念转增愿力之心念,由衷忏悔,披陈发露自己无始劫来的业障(梵语karmavarana),一丝罪因也不留滞,坦诚忏之,令自性清净;同时,今后坚守如来圣戒,不犯诸恶,守戒如命,以戒度脱生死业海,如是恳切而悔之,再加上平常听经闻法,念佛诵经,心念转移,日久功深,必得转业力为愿力,是名为事修。

  上面所叙述的三点,频频将业力转增为愿力,若肯精进勤修,道心坚固,因缘一旦成就,就如同瓜熟蒂落,业尽情空,到时候,一点头一举手都是愿力所成就的功德。

  26.佛法有空门与有门,如何能深入?

  有门乃泛指现象界乃至有为生灭诸法,譬如因缘果报,轮回(梵语samsara)生死,十方净土,业力,缘起法,诸佛法名言,唯识学,广谈有生有灭,有造作等法,皆属有门。空门乃建立在现象界而谈空法,并非离诸法另有空可得,譬如诸法本空,因缘果报本空,轮回生死如幻无自性空,业力无我,缘起性空,有为法毕竟空,十方净土无自性,诸佛法名言无我,唯识无我,造作本空,如是等皆属空门。 如来一代圣教不外空有二门,广说不尽,那么,学佛者该如何深入空有二门呢?首先必须从有门著手,广明人生观与宇宙观的真相,人类受业力支配,导致流转生死,从人生观彻底由迷而悟,窥探究竟,到底生死的根源何在,这生死流转的系列,深广无涯,如何有规律的正见生死的真相,这是入有门的初步功夫。

  既知生死流转的根源之后,更应该深入理会诸法无我,一切生死流转本是幻化而有,死皆为缘起的,非自生的,单因单缘不能成立诸法,诸法所成,皆为缘起(梵语pratitya-samutpada),既是缘起,当体即空,依此正见诸法自性空的深观,是入空门的必经。

  宇宙所成亦复如是,亦不离缘起,乃众生广造善恶之业,因而业力所感召之果报,宇宙之存在,是众生的存在而存在,众生解脱业缚,共证佛道,宇宙随即消失无踪,是故,宇宙是由众生业力所感而有,宇宙之存在,是操纵在众生的业力之有无而决定。这一系列的宇宙观,由生而住,由住而异,由异而灭的流程阶段,是名为有门,乃正见宇宙观的初步功夫。

  既知宇宙观的来龙去脉,乃至生住异灭的过程,不因此就罢事了,更应该深入宇宙的本质空幻不可得,若不能正见宇宙空性如幻,将无法彻底觉悟宇宙实相之道,只见有不见空的弊病,如此一来,亦然处于生死迷妄中,焉能证悟无上菩提。

  中观论云:“因缘(梵语hetu-pratyaya)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,亦名为假名,亦名中道义;未曾有一法,不从因缘生,是故一切法,无不是空者。”

  龙树菩萨云:“虽空亦不断,虽有亦非常,业果报不失,是为佛所说。”

  27.禅净双修,在佛法上能成立吗?

  禅宗最终目的无非成就佛道,修净土最终目的亦无非为成就佛道,禅就是佛心,净亦佛心,佛心与佛心有何分别,若有分别,十方诸佛大妄语。 离禅别无净土,离净土别无…

《佛学问答(第二辑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