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应彻底了知一切实相,使内心不迷惑,不迷惑才至于广造一切业,若无业那来的业障呢?
普贤菩萨行法经云:“若欲忏悔者,端坐思实相(梵语dharmata),众罪如霜露,慧日能消除。”
罪业本空,缘起空幻,了不可得;佛弟子不修行则罢,若欲发心修行,不要怕业障现前,此人永远无法入道,心始终不得安宁,不能正见如来正法故。
修行者心里应存著:随缘消旧业,更莫造新殃。若能如此,就是真正的消业障,别无法门,更无捷径可图,佛法不讲断灭的,有因必有果,逃避业障就是逃避因果,自己不敢承认自己所作所为的业果,这不是大丈夫所应有的气概,为智者所怜愍!大圣佛陀成就佛道,也要受因果之报,头痛三天呢!
诸位同参们!佛神通广大,为什么不要逃避业障(头痛三天)呢?因为圣凡不离因果(梵语hetu-phala),离因果无圣凡,是故,佛以如如不动之心,接受因果之报,岂可逃避而不受报呢?
12.教禅宗常提到破三关,何谓“破三关”?
禅宗除了参话头之外,其次是破三关,破三关也是一种参究的方法,也是由参话头的演变所形成的。三关的第一关是破本参;第二关是破重关;第三关是破牢关。
禅宗本来是主张顿悟的,但学人根机有利钝,智慧有深浅,为了适应学人的根性,所以有破三关的办法,除了上上根机之外,一般禅宗行人,都要经过三关的阶段,其中以破本参为最重要。
太虚大师云:“不破本参,则根本谈不上二关,然破本参而不知有重关须破,则易落于天然外道;破重关而不知悟透末后牢关,亦易安于小乘涅槃。所以,必须透过三关,始能真实达到佛的境地。”
现在将教理配合宗门之修法,划出表格,有个渐次可参究,分别如下:
生死烦恼→修三观→破三惑→证三智→成三德→破三关→菩提涅槃
修三观 修空观 修假观 修中观
破三惑 破见思惑 破尘沙惑 破无明惑
证三智 证一切智 证道种智 证一切种智
成三德 成般若德 成解脱德 成法身德
破三关 破本参 重关 牢关
(转凡入圣) (转圣入凡) (凡圣不二)
13.“闭关”的实际意义何在?要具备什么条件才能闭关?
闭关这个名词是禅宗的术语,具备有抖擞精神,保养圣胎(佛性),透悟佛性(梵语buddha-dhatu),成就佛性,圆满佛性之义。
历代禅宗的行者,若无破本参,就不得闭关,破本参就具有明心见性的条件,依此明心见性,方得闭关,因为没有明心见性者,一入关房,不得实际修法,不得其门而入,生死根源不得破,唯有虚度光阴而已!
晚近以来,一些净土宗的行者,乃至一些修行者,动不动就要闭关,似乎以闭关的名誉来衬托自己的声望,甚至带有消极以待而闭关,这些行为是不当的,与原本闭关的含义,大失所违,历代祖师会叫冤枉的。
14.身为佛教徒,对祸福吉凶,要抱著何著心态来正见它?对风水地理,又该存何种态度以待?
身为正信佛教徒,若遭遇到祸福吉凶之际,应以正见以待,了知眼前一切祸福吉凶,乃自己无始劫以来所作所为的果报,现在是果报现前之时,应以因果律给与适当处断,该讨的就让它讨,该剥夺的就让它剥夺,我们生活圈内;点点滴滴皆是因果(梵语hetu-phala)的展现,只是自己迷而不知而已,被讨剩下的,或剥夺剩下的,那就是我该得的福报,内心不得怨天尤人,或不满祸事与凶事,因为这些是自作的业因(梵语karma-hetu),是你所该得的果报,没有理由不接受,若不接受,尽未来际还是跑不掉的,何必当初呢?
地理风水的存在,是众生广造善恶之业,因而感召的依报(环境),佛弟子不要对地理风水太执迷,地理风水若有祸福吉凶,众生自身也必须具有祸福吉凶之业因,才会感召其果的;众生若无业因,纵然地理风水有祸福吉凶,也不会有果报展现的,何以故?无造作恶因,则无有恶果;有造作恶因,则有恶果故,如是因果丝毫不爽。
如果佛弟子太执迷地理风水,往往不能正见因果律的真相,被世间诸法所迷惑,因而不能正见实相,无法更上一层楼,佛弟子若沉溺三界内的法术,将无法进道,欲证成菩提,无有是处。
佛遗教经云:“不得合和汤药,占相吉凶,仰观星宿,推步盈虚,历数算计,皆所不应。”
15.众生会因妄想而起心动念,请问佛还会起心动念吗?
众生(梵语bahu-jana)因妄想而起心动念,众生妄想是染污的、无常的、不自在的、受业力支配的、黑暗痛苦的;佛所起心动念,无非利益一切众生,佛无缘无故不会起心动念,有必要时,有因缘时,佛才会起心动念;佛能控制自己的心念而得自在,佛之心念是清净的、光明的、自在的;众生之心处于因地,佛之心处于果地,因地与果地有别,乃至迷悟染净有异故。
16.请问佛法和生活之间,是否有关连?如何将佛法应用在生活上?
佛法的生活并没有离开人世间的生活,只是于人世间的生活从中觉悟而已!若离开人世间的生活,另外寻找佛法的生活,欲得证菩提(梵语bodhi),终无是处。
换句话说:生活觉悟,生活即佛法;佛法不能觉悟,佛法即是世间法。佛法与生活是一体的,仅是迷悟差别,佛门弟子,若不能正见如此,将佛法归佛法,生活归生活,这么一来,修行穷劫,始终无法与佛道相应,沾不到佛法的边缘,岂不悲哉!
历代高僧大德云:
佛法与世法 本来不二法
心善是菩提 心恶是夜叉
17.菩萨度化众生,要有那些方便?
是的,菩萨度化众生须要方便之法,若无方便之法,无从度起,是故菩萨度化众生,有无量妙法,所行之妙法皆从智慧心所流露,所谓粗言细语概归第一义。菩萨(梵语Bodhisattva)的心目中,为了度化众生解脱生死,悲心是不变的,动机是亘古亘今的,但是方法或手段是可以灵活运用,菩萨度众生,巧妙难思议,有时喜、有时怒、有时哀、有时乐、有时愤、有时悲、有时智、有时忧、一切作为无非令众生正见正法,所谓:方便有多门,归元无二路。
涅槃经云:“虽得戒定慧,无有方便,不能解脱。”
由此可见,菩萨道(梵语bodhisattva-carya)的行者,要成就佛道的过程,除了勤修第一义谛之外,必须广学方便之法,以方便法自度度人,这是必然须要的,若不依方便之法,焉能自利利人!
现在引证圣典,来广谈菩萨度化众生所行的四摄法,何等为四?分别如下:
一.布施摄:布施摄是对钱财心重的人,用财施;对于求知心重的人,用法施,使双方情谊逐渐深厚,而达到我度化对方的目的。
二.爱语摄:是随著众生的根性,以温和慈爱的言语相对,令其生欢喜心,感到我和蔼可亲而与我接近,以达到我度化对方的目的。
三.利行摄:是修菩萨道者,以身口意诸行皆有利于人,以损己利人的行为,感化众生共修佛道,以达到我度人的目的。
四.同事摄:是修菩萨道者,要深入社会各阶层中,与各行各业的人相接近,做其朋友,与其同事,在契机契缘的情况下,而度化之。
菩萨济度众生,除了正见第一义谛之外,必须广行四摄法,使众生爱我敬我信我,然后方能听我劝导,修行佛道。
18.如何避免火烧功德林?
佛法以忍辱来对治憎恨,因有憎恨才有忍辱之法,一切法都是对治法,火烧功德林,是意味著所修行的德行,不要因一时的憎恨或发脾气,把修行所得的一切功德全部烧尽,毁在自己的手中,这是要不得的,因此,才有这句火烧功德林的格言。
凡夫易起无明(梵语avidya),因无明暴跳如雷,这是常事,有时候防也防不得,避也避不开,闪也闪不来,真是难以免的事实,修行者要将忍辱得到彻底解脱,要修到好几劫的功夫,才能度彼岸。
既然如此,修行的法门该如何著手呢?现在分别阐述三点,供给诸位同参共同勉励:
一.诸法本空,了不可得:脾气是空性的,憎恨心是如幻如化的,心意识是生灭不已的,暴跳如雷也是无常的,何必多此一举,跟境界过意不去,引来与别人结下恶缘呢?
二.功德(梵语guna)是功德,脾气是脾气,罪过是罪过:虽互有牵连,但是境界是截然不同的,功不能抵过,过不能抵功,因果丝毫不差,始终没有错乱,功德林岂有被烧呢?这是勉励行人要坚守忍辱之道,以达成度脱憎恨之心,乃至暴跳如雷之脾气,免得八识田中再种下恶因,导致循环不已,其义在此也。
三.发脾气,生大憎恨,必招恶果,除自心腐化之外,亦伤及别人,触恼他人,如是广结恶缘,将招来因果(梵语hetu-phala)循环的后遗症,怨怨相报,这是划不来的,非菩萨道行者所应有的风范,戒之!戒之!
19.佛教是以“死”为主的宗教,还是以“生”为主的宗教?
如来一代的圣典,由小乘到大乘,从有门到空门,从实教到权教,无非普令众生能“现生”得以解脱,现证菩提,共登彼岸,佛教实质本怀是以“现生”修证为宗旨的宗教。
圣典所阐述的苦、空(梵语sunnya)、无常(梵语anitya)、无我(梵语anatman),是要令修行者正见诸法实相义,以破除对诸法无知之过,因而净化自性强烈之迷执,以达成自性解脱为正宗。只可惜,去圣遥远,佛法随著时空演变,因人因时因地,将佛法逐渐蒙上一层薄纱,加上或多或少的色彩,形成一股似是而非的佛教,甚至成为佛门中的外道,伪经伪论,颠倒如来正法者,其数亦不少。
不以“现生”求得证悟,与解脱之道相应,反而以“死亡”后为前提,注重死亡超荐者,这是没有理念的抉择,是背道而驰,本末倒置的现象,与正法尚有一段距离。
20.何谓“三业…
《佛学问答(第二辑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