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薩一切之萬行,皆攝在此二者也。
涅槃經雲:“二種莊嚴:一者智慧,二者福德,若有菩薩具足如是二種莊嚴者,則知佛性。”
101.何謂“我執與法執”?
所謂我執者,又名人執,以五蘊假和合,而有見聞覺知之作用,固執此中有常一主宰之人我者,是故,一切之煩惱障,從此我執而生。
所謂法執者,不明五蘊等法由因緣而生,如幻如化,空無自性,固執法有實性者,是故,一切之所知障,從此法執而生。
唯識論雲:“由執我法,二障具生。”
102.佛門弟子有七衆,何謂七衆?
一、比丘(Bhiksu)是男衆出家後,受具足戒者。
二、比丘尼(Bhiksuni)是女衆出家後,受具足戒者。
叁、式叉摩那(Siksamana)是沙彌尼之學六法者。
四、沙彌(Sramanera)是男衆出家後,受沙彌十戒者。
五、沙彌尼(Sramanerika)是女衆出家後,受沙彌十戒者。
六、優婆塞(Upasaka)指在家男衆受過五戒者。
七、優婆夷(Upasika)指在家女衆受過五戒者。
前面五衆是屬于出家佛弟子,後面二衆是屬于在家佛弟子,是經論通常所說的七衆正是。
103.我念佛很精進,爲什麼沒有見佛見光,或感應呢?
念佛應以清淨之心而念。莫以有所求之心而念,有念念成邪,無念念成真,有希求之心,當下之心即有所染汙,以有所染汙之心而念佛,如烏雲密布,不見日月。以有所求之心,乃至相對待之心而求佛,心地當下即乖,自汙其心,縱然佛菩薩現前,有亦等于無。是故,念佛者不應以有所求之心,乃至相對待之心而念佛,應以無所求之心而念佛,日久純熟,境界漸深,若欲見佛見光,乃至一切感應,不難而得。
104.什麼叫做“心猿意馬”?
社會人士把心猿意馬,形容拿不出主意的意思。依佛門的解釋不如此,心猿意馬是表示心地沒有禅定的功夫,心意雜思妄想,煩惱叢生,無法製止,是故,比喻如猿如馬一般的奔騰。
心不能安靜,易攀緣過去、現在、未來叁際,稱之爲心猿。意不能穩定,高低起伏,橫沖直撞,稱之爲意馬。
105.佛既然神通廣大,佛法無邊,爲什麼不把天下惡人全度脫?
神通(梵語rddhi),佛的確神通廣大,佛法亦無邊,但佛陀說一句話:我無法度無緣的衆生,無緣不是不度,而是衆生不讓佛度的意思。佛對衆生一律平等,不分富貴貧賤,智愚美醜,一律發心度化,甚至罪惡深重的人,佛也平等之心而度化之。
但是衆生不肯學佛,不肯親近佛法,那麼佛陀雖然慈悲衆生,衆生不接受佛法,佛陀亦束手無策。舉個例子來說:如果你不想到西方極樂世界(梵語Sukhavati)去,佛陀硬性以神通將你運送到,西方極樂世界去,你不但不感謝佛陀一番慈悲之心,反而臭罵佛陀一頓,業障深重的你,還想回人間思凡,過著男歡女愛的生活,沾染五欲之樂,請問衆生如此的心態,要佛如何度化他呢?
所以我們要正見佛陀度化衆生的立場,什麼是佛度化衆生的立場呢?就是佛慈悲要度化你,你也必須具備被度化的條件,如磁鐵相吸,又如母子連心一般。佛如導師,能教化衆生知苦離苦,但佛不能代替衆生修行,不能代替衆生離苦,更不能代替衆生成佛。
你肚子餓,自己要吃飯,佛不能代替你吃飯,明白嗎?你有煩惱痛苦,要自己解脫痛苦,佛不能代替你解脫痛苦,佛只能教化你解脫煩惱之法,明白嗎?你有輪回生死,你要自己修行,得證菩提,佛只能教導你修行之法,但不能代替你修行。
佛有廣大神通,神通不是特權,更不能赦免衆生之罪,惡人有惡報,善人有善報,縱然神通可度罪惡之人往生淨土,這也是治標不治本而已!他到極樂世界,豈不是思凡之心所燃燒,又想回人間嗎?佛度他不是多此一舉,他不向著佛學,而背佛而走,佛緊追亦不得。
惡人若想跟佛修學佛法,再大的惡人,佛都能度脫他,令他得證菩提。現在將佛度化衆生的立場,引錄佛遺教經的一段話,供養諸位。
佛遺教經雲:“我如良醫,知病說藥,服與不服,非醫咎也。又如善導,導人善道,聞之不行,非導過也。”
106.求生西方淨土心要悲切,悲切如何提起?
首先要了解什麼叫做悲切?心能慈悲透澈,引發道念,是名悲切。
我有生死輪回之苦,衆生(梵語bahu-jana)亦有生死輪回之苦;我欲解脫輪回,衆生也想解脫輪回,依心比心,依理比理,自然會發起慈悲之念,衆生之苦難,如我之苦難;衆生六道輪回,如我之輪回,我與衆生同苦同輪回,彼此無有距離,若有此共識,此時之際,大慈悲心自然湧露。當念佛求生淨土之時,必然引發悲切之願,這股無形道心,會帶動你更堅強更振作,直到往生淨土。
我們輪回六道以來,已經無量劫了,所受之苦無量無邊,傷心所流之淚如四大海,死後骷髅堆積如須彌山,生生世世相續不斷,無有盡期!今生有緣能接觸到佛法,此福報要珍惜它,當下發大誓願,無始劫來的輪回生死,要在今生此世一概了辦,絕無來生觀念,一心一意求生淨土,把所有一切感情投資西方,依此悲切之願,殷勸進修,往生必成,終無疑惑。
曆代高僧大德雲:“念一佛名哭一聲,聲聲哭向大悲尊,此回若不歸家去,不知何生度此身。”
107.王陽明前生當和尚之因緣,請慈悲開示?
王陽明號王守仁,是宋朝理學家,臺北那座陽明山過去叫“草山”,是後來先總統蔣中正仰慕王陽明,將“草山”改爲陽明山。
宋朝時候,有一天,王陽明遊佛寺,見寺關房森嚴,封條封之,一邊字條題著:“南無護法韋陀尊天菩薩。”另一邊題著開關房的年月日。
王陽明好奇心所驅使,想開關房而見之,佛寺的方丈和尚不許,在那時候,關房封閉已五十年之久了,王陽明官位大,又反對佛教,種種施加壓力,寺中和尚無奈啓開關房,王陽明急切移動腳步,卻見閉關和尚之真面目,往前一瞻望,他整個人都楞住了,好幾分鍾不知所措,一語不發,以納悶的心情,瞻仰閉關和尚,只見和尚坐姿安祥,與自己面容相似,這還不稀奇,在牆壁上題有四句聯:
五十年後王守仁,開門猶是閉門人。
精靈剖後還歸複,始信禅門不壞身。
王陽明大吃一驚,怪在閉關之和尚叫王守仁,現在開門者亦稱王守仁,開門者就是五十年前之閉關和尚,同時,開關房年月日不前不後,自己找上門來,硬闖入關房,王守仁看了之後,真不是滋味,啞口無言,怅然許久,方命手下拿錢財,將閉關之和尚妝金起來供養。
王陽明投胎轉世,卻忘了自己的前生,有此隔陰之迷,今生當了大官,不知道來學佛,又反對佛教,其實王陽明筆下所寫的文章,全是佛教的産物,佛教的東西,他研究佛法來充實自己,成了學問家,卻批判佛教,過失無量!
現在國內外不是也很多學者,爲了碩士、博士學位,拼命鑽研佛法,來大做學問,取得碩士、博士學位嗎?一旦取得學位之後,既不修行,又不禮敬叁寶何其多!在他們的心目中,往往抱著做學問、做研究、討論、批判,當個老學者罷了!其實,佛法不光是做學問與研究就行了,佛法貴在體證,不體證的話,佛法也如同世間法。
佛法是覺悟之法,能讓我們大覺大悟,因而證成菩提(梵語bodhi),離苦得樂。佛法是要我們受用的,不是說說而已!更不是當做研究學問用的,佛法不修證,縱然研究所得,得到十億個佛學博士學位,還是處于凡夫衆生,對生死解脫了無痛癢,證成菩提毫無相幹哩!
108.宇宙的存在,佛教的看法如何?
佛教講緣起論,不是創造論,更不是神權論者。世法與出世法皆不離緣起,緣起法就是佛法,佛法就是緣起法,離開緣起法並無佛法,如來一代聖教,總說緣起法。
宇宙的存在也不例外,也是緣起的。宇宙所成,乃六道衆生廣造一切善惡之業,所累積之果報;換句話說,宇宙之所成不離六道衆生之共業,離六道衆生之共業即無宇宙,離宇宙並無六道衆生之共業,宇宙與六道之共業,不一不異。
六道衆生善惡之共業當下解脫,光明自在,宇宙當下即時消失,匿迹無蹤!何以故?因爲宇宙之所存在,乃六道衆生善惡之業所維系故,六道衆生共業若存,宇宙即存,六道衆生共業若淨化不存,宇宙即消失。
佛陀一代聖教,廣明人生與宇宙觀,詳盡無余,緣起正法,有廣說與略說,緣起教義甚深,現在引錄阿含經一段緣起法,來供養諸位。
阿含經雲:“此有故彼有,此無故彼無;此生故彼生,此滅故彼滅。”
109.叁論宗依何論而闡揚如來正法?
中論、十二門論、百論,是爲叁部論。這些論部廣明大乘空義,就是中道第一義空,也就是諸法實相,中論與十二門論是印度龍樹菩薩所造,百論是龍樹菩薩之弟子提婆菩薩所造。
110.何謂“叁藏十二部”?
叁藏(梵語trini pitakani), 叁藏就是經藏、律藏、論藏。
十二部經(梵語dvadasanga-buddha-vacana) ,十二部就是佛廣說一切經典,把經典分門別類爲十二種類型,亦稱十二分教。就是長行、重頌、孤起、譬喻、因緣、無問自說、本生、本事、未曾有、方廣、論議、授記等十二類型也。
111.何謂“叁輪體空”?
就是布施者、所布施之物、與受物者,謂之叁輪,行布施之後,此叁輪相,空無自性 ,不存于心,名叁輪體空;後五度亦如是。
112.天臺宗創立叁觀,何謂叁觀?
空觀、假觀、中觀是名叁觀。空觀是觀諸法空無自體;假觀是觀諸法但有緣生假相;中觀是觀諸法非空非假, 亦空亦假之中道實相。
修此叁觀,能破叁惑、證叁智、成叁德。列表說明如下:
修叁觀 修空觀 …
《佛學問答(第一輯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