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學問答(第一輯)▪P1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修假觀  修中觀

  破叁惑   破見思惑  破塵沙惑  破無明惑

  證叁智   證一切智  證道種智  證一切種智

  成叁德   成般若德  成解脫德  成法身德

  破叁關   破本參  重關  牢關

  (轉凡入聖)  (轉聖入凡)  (凡聖不二)

  113.願消叁障諸煩惱, 何謂“叁障諸煩惱”?

  煩惱障(梵語klesavarana)、業障(梵語karmavarana)、報障(梵語vipakava) ,是名叁障。

  煩惱障者:如貪欲、嗔恚、愚癡等之惑。

  業障者:如五逆十惡等輕重業。

  報障者:如地獄、餓鬼、畜牲等之苦報是也。

  衆生因有這叁個障礙,因此, 引生無邊之煩惱,煩惱迷惑本性,所以不能開悟佛道。

  114.何謂“四種無礙法界”,如何解釋?

  這是華嚴宗所創立的四種無礙法界,即事無礙法界、理無礙法界、理事無礙法界、事事無礙法界。事無礙法界者:就是世間萬法差別之相,各有其不同,不能混淆,名事無礙法界。

  理無礙法界者:真如平等的理體,爲萬法所依,名理無礙法界。

  理事無礙法界者:真如能生萬法,故萬法即是真如,理體事相,互融互具,無礙通達,理即是事,事即是理,理事不二,名理事無礙法界。

  事事無礙法界:諸法互攝,重重無盡,不相妨礙,一多相即,大小互容 ,舉一全收,具足相應,名事事無礙法界。

  115.請出家僧寶開示佛法,禮儀應該如何做才如法?

  請出家師父開示佛法,應如法而請法,晚近以來,佛教徒請法都太隨便了,禮儀腐化,失去倫次,太隨便往往容易輕法、輕僧,恭敬心提不起來,自生傲慢,增長無明故。

  請僧寶開示佛法所用之道場有多種,譬如有大型弘法、中型弘法、小型弘法、乃至一對一的開示佛法。

  請法之禮節而言,在整體佛教界所製定之儀規,大同小異;在請法者的心地而言,應具備有虔誠之心,恭敬之心,歡喜之心,慶幸之心,報恩之心,難遭難遇之心,爲求解脫之心,具備這些心,就是請法者的動機與宗旨。

  通常請僧寶開示佛法,先禮佛叁拜 ,長跪合掌,一心專注,聆聽佛法,開示完畢,即時起立,禮謝僧寶開示,頂禮叁拜。

  若請教家常便飯之事,以恭敬之心,合掌問訊,而後請教即可。

  116.菩薩行六度中,爲什麼稱五度如盲,般若爲導,爲何如此說?

  六度萬行是菩薩修證佛道的階梯,六度圓滿,就是佛道之圓滿。

  六度就是布施(梵語dana)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(梵語dhyana)、智慧(般若)是也。爲什麼稱前五度如盲,般若爲導呢?因爲般若如大明燈,能普照黑暗天地,使天地光明,走路才不至于走錯方向或跌倒碰傷;同樣的理由,在修證佛法的過程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,若無智慧牽引,往往會修錯了,走入歧途,甚至盲修瞎煉,不得其門而入,多費周折,始終無法證成菩提。

  五度如足,般若如眼,有足無眼易失事,有眼無足不成事,有足有眼登彼岸,無足無眼處憂戚。

  117.何謂“叁解脫門”?

  叁解脫門,亦稱摩地。就是空解脫門、無相解脫門、無願解脫門是也。

  空解脫門者:觀一切法自相皆空。

  無相解脫門者:觀一切法遠離諸相。

  無願解脫門者:觀一切法遠離所願。

  118.佛法中時常提到“畢竟空”,是何意義?

  畢竟空(梵語atyanta-sunyata),佛陀慈悲衆生,深怕衆生執著一切法,而廣說空義,衆生聽佛說空,又執著于空,佛又說空也不可得,因而說非空非有,是空是有中道實相之法。衆生聽佛如是說之後,又執著非空非有、是空是有中道實相之法,佛又慈悲衆生說中道亦不可得。

  如是不斷破除衆生對一切諸法的執著,令大地一切衆生,得證無上究竟菩提,是名畢竟空。

  大般若經雲:“六度不可得、不得聲聞、不得獨覺、不得菩薩、不得如來,何以故?于菩提道中,一切法皆不可得故。”

  大般若經雲:“雖然圓滿一切佛法,而于諸法,無執無取,以一切法自性空故。”

  大般若經雲:“諸法畢竟不可得,性非有故,既然非有,聲聞(梵語sravaka)、緣覺(梵語pratyeka-buddha)、菩薩(梵語bodhisattva)、如來(梵語tathagata),皆不可得,六根六塵、四谛、十二因緣、六度、叁十七道品、乃至一切空不可得,皆爲名法假施設。”

  119.有爲法與無爲法,有何差別 ?

  有爲法就是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理法。

  無爲法就是無因緣造作的理法,也就是無生滅變化而寂然常住之法。

  這是有爲法與無爲法一般之見識,有爲法可說事相方面而言,無爲法可說理體方面而言。

  若站在中道實相義而言,有爲法與無爲法是不二的,離開有爲法就沒有無爲法,離開無爲法就沒有有爲法,有爲無爲不一不異,何以故?因爲無爲法建立在有爲法之上,有爲法由無爲法而彰顯故。

  大般若經雲:“有爲界不見無爲界,無爲界不見有爲界,何以故?非離有爲施設無爲,非離無爲施設有爲故。”

  120.見性如何見?

  見即是性,無性不能見,離見無性,離性無見,見即是性,性即是見,見性不二。

  凡夫把見性當作二,離見欲覓性,如是窮劫,終不得見性。當下見就是性,離見找性 ,是昧了自性而找性,累苦了自己,于無量劫枉受輪回(梵語samsara)。

  若欲覓性,見即是性,無性不能見,一切時中,自性如如,無動無靜,二六時中大放光明,普照大千。

  121.見佛的條件如何?

  是的。要見佛必須要有見佛的條件。有些佛弟子很急切想見佛,但是始終見不了佛,這是什麼原因呢?這就是沒有通達見佛的條件,現在引用佛法告訴我們見佛的要領,讓我們共同朝此目標而修證。

  一、淨化業障:業障(梵語karmavarana)重是無法見佛清淨法身的,如水汙濁不見底,如烏雲不見日月,業障深重,障蔽自性,籠罩自性,自性黑暗,縱得佛現前,亦不得見;若能懇切求哀忏悔業障,業障必得消落,再加上精進念佛,使妄識統一,達到能念所念不二,頓時之間,光明自性彰顯,在這時候,何愁不見佛?不見亦得見哩!

  二、以無相、無念、無住念佛:這種境界念佛就相當高深,這種念佛法是見性念佛,已經遠離相待法,無有對立,以性念佛,無念而念,念而無念,是名無相、無念、無住念佛。到這種境界,分分秒秒與佛同在,閉眼張眼都見佛 ,離心無佛,離佛無心,心即佛、佛即心,心佛不二。

  一般念佛的行者,喜歡以有所求之心念佛,這當下就染汙了自性,見佛就困難了,如同配一支紅色的眼鏡而看虛空,虛空就呈現紅色的虛空,若配戴綠色眼鏡看虛空,虛空即呈現綠色虛空,虛空本來無顔色,因爲你配戴有色眼鏡的原因,所以虛空才呈現種種顔色,如果你一直不把眼鏡拿掉,永遠戴著有色眼鏡,這麼一來,你始終無法看到虛空的真面目哩!

  同樣的理由,佛的法身是清淨無染的。不是相對待的,更不是紅黃黑白藍紫等顔色所能見的,佛的法身無色無形無相,一塵不染,猶如虛空;念佛之人,若以有所求之心而念佛,心地當下已經染汙有色了 ,有色之心如何來感應無色之心呢?佛心是無色無形無相的,念佛之人,以有形有相有色之心欲見佛,如是累生累劫,始終不得見佛,如同戴有色眼鏡,無法正見虛空真面目一般。

  見佛有見佛的條件,凡是皆有因果(梵語hetu-phala),果由因來,因能成果,見佛有見佛之因,因是成就見佛的條件。

  122.大聖佛陀爲弟子廣“空”的道理,其意義何在?

  空(梵語爲sunya),大乘佛法最根本的原理即是空義,如來說空的道理,是要令衆生破迷啓悟,是轉凡入聖的關鍵所在,大體上可分爲兩層深義:一、世間諸法本來空性:一切諸法空無自性,不管有佛無佛來人間,一切萬法當體本空,諸法空性是一切法之性,一切法之性即空性;有佛來人間,諸法是空性,無佛來人間,諸法也是空性 。諸法空性不是佛的創造才有,因此,大聖佛陀苦口婆心一再殷勤告訴我們,世間諸法空性的存在,是必然如此,法爾如是,原來如此 ,法非佛作,亦非余人作。

  大般若經雲:“一切法一性非二,當知諸法一性,即是無性;諸法無性,即是一性;如是諸法一性無性,無造無作,若菩薩摩诃薩能如實知,諸所有法,一性無性,無造無作,則能遠離一切執著。”

  二、如來說空義,是要破除衆生虛妄執著:衆生有執著的病,對一切世間諸法樣樣執著,樣樣執著樣樣病,因病故有生死輪回,大聖佛陀慈悲衆生,廣說諸法空性之道,普令衆生了知諸法本空,一切法皆以無性爲自性,是名空義。知空當下去除對諸法之執著,一旦對世間諸法不執著,菩提自性則無束無縛,無惑無動,光明自在,解脫自得。”

  大般若經雲:“佛、菩薩、十八佛不共法、叁十七道品、六道、十八界、六度、十二因緣(梵語dvadasangapratitya-samutpada)、四聖谛(巴利語ariya-sacca)、生死涅槃、煩惱菩提、有爲無爲、世間出世間、有漏無漏,如是一切名,皆是假立,爲表諸義,施設諸名,故一切名皆非實有,愚夫異生,于中妄執,菩薩方便善巧,教令遠離,勿執著一切施設假名,名無實際,自性皆空故。”

  123.修行者爲什麼特別重視“心地功夫”,原因何在?

  佛法以心爲宗,成聖成凡不離心,上升或墮落不離心,六度萬行不離心,叁十七道品(梵語bodhi-paksika)不離心,作佛作魔不離心,一切因 果法不離心,生死涅槃不離心,叁藏(梵語trini pitakani)十二部經教(梵語dvadasanga-buddha-vacana)不離心。

  正信佛門弟子,對心地下功夫是肯定的,是不容懷疑的,因爲離心地而修證,欲得佛道,終無是處。

  離心地而修行是外道行,窮劫勤修,無法得道,何以故?道即是汝心,汝心即是道,離道別覓道,終身不見道。

  禅宗四祖道信大師雲:“夫百千法門,同歸方寸;河沙妙德,總在心源。一切戒門、定門、慧門、神通變化悉自具足,不離汝心。”

  124.小乘戒何種因緣失戒體?

  小乘戒失戒體的原因有五種,何等爲五呢?如下所述:

  1.命終2.二形(男女根變性)3.斷善根4.作法(比丘、俗人皆可)5.犯重(犯四根本戒)

  125.大乘菩薩戒何種因緣失戒體?

  大乘菩薩戒失去戒體的原因有兩種,何等爲二? 1.犯重戒2.故意舍棄菩提心。

  126.何謂天人“五種衰相”?

  天人的壽命與福報若盡,必當命終,命終會現出來的五種衰相,分別敘述如下:

  1.頭上花萎:就是頭上所帶的花冠漸漸枯萎。

  2.衣裳垢膩:就是無縫的天衣生出汙垢來。

  3.身體臭穢:就是天人身上的光明不但消失,而且流出很多臭的氣味來。

  4.腋下汗出:就是兩腋之下流出很多的臭汗。

  5.不樂本座:就是以上種種不好的衰相出現之後,天人便對自己的本寶座,生出不樂的感受,天女眷屬也厭離他們而走開。

  127.見性後的生活如何?

  見性後的人也是人,未見性之人也是人,同樣是人,生活在同一個時空裏,在精神的領域與物質的感觸,是截然的兩回事,假使要問爲什麼?理由很簡單,因爲畢竟見性之人,已超越俗念之妄識,精神豁然解脫(梵語vimoksa),自性清淨,無染無雜;不受精神界所支配,自由自在故;雖處五欲六塵,卻不沾五欲六塵,如蓮花出于汙泥而染,自在自得,不受物質界所束縛故。

  未見性之人,其生活同處這時空中,卻于精神與物質方面,不得自在,不得清淨,精神受妄識支配,自性被物質束縛,動彈不得,染汙不淨故。

  見性之人,具生活點滴,是自在的,無束縛的,是光明自得的,是常樂我淨的,是解脫的,一切時一切處,皆是佛性之用,無沾無染,佛性(梵語buddha-dhatu)遍顯在思想行爲、行住坐臥、施爲動作、乃至語默動靜當中,一切妙用自在,做個無事道人哩!

  見性之人,其生活雖處五欲(梵語panca kamah)六塵(梵語sad visayah),不被五欲六塵所沾染;雖處煩惱不被煩惱所束縛,雖處生死卻住涅槃,雖住涅槃卻妙用無窮,雖處輪回卻解脫自得呢?

  唐朝慧海禅師雲:“不見性之人,過去業障不得消滅;見性之人,如日照霜雪,又如積草如須彌山,只用一星之火,即可燃盡,業障如草,智慧如火。”

  

  

《佛學問答(第一輯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