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修假观 修中观
破三惑 破见思惑 破尘沙惑 破无明惑
证三智 证一切智 证道种智 证一切种智
成三德 成般若德 成解脱德 成法身德
破三关 破本参 重关 牢关
(转凡入圣) (转圣入凡) (凡圣不二)
113.愿消三障诸烦恼, 何谓“三障诸烦恼”?
烦恼障(梵语klesavarana)、业障(梵语karmavarana)、报障(梵语vipakava) ,是名三障。
烦恼障者:如贪欲、嗔恚、愚痴等之惑。
业障者:如五逆十恶等轻重业。
报障者:如地狱、饿鬼、畜牲等之苦报是也。
众生因有这三个障碍,因此, 引生无边之烦恼,烦恼迷惑本性,所以不能开悟佛道。
114.何谓“四种无碍法界”,如何解释?
这是华严宗所创立的四种无碍法界,即事无碍法界、理无碍法界、理事无碍法界、事事无碍法界。事无碍法界者:就是世间万法差别之相,各有其不同,不能混淆,名事无碍法界。
理无碍法界者:真如平等的理体,为万法所依,名理无碍法界。
理事无碍法界者:真如能生万法,故万法即是真如,理体事相,互融互具,无碍通达,理即是事,事即是理,理事不二,名理事无碍法界。
事事无碍法界:诸法互摄,重重无尽,不相妨碍,一多相即,大小互容 ,举一全收,具足相应,名事事无碍法界。
115.请出家僧宝开示佛法,礼仪应该如何做才如法?
请出家师父开示佛法,应如法而请法,晚近以来,佛教徒请法都太随便了,礼仪腐化,失去伦次,太随便往往容易轻法、轻僧,恭敬心提不起来,自生傲慢,增长无明故。
请僧宝开示佛法所用之道场有多种,譬如有大型弘法、中型弘法、小型弘法、乃至一对一的开示佛法。
请法之礼节而言,在整体佛教界所制定之仪规,大同小异;在请法者的心地而言,应具备有虔诚之心,恭敬之心,欢喜之心,庆幸之心,报恩之心,难遭难遇之心,为求解脱之心,具备这些心,就是请法者的动机与宗旨。
通常请僧宝开示佛法,先礼佛三拜 ,长跪合掌,一心专注,聆听佛法,开示完毕,即时起立,礼谢僧宝开示,顶礼三拜。
若请教家常便饭之事,以恭敬之心,合掌问讯,而后请教即可。
116.菩萨行六度中,为什么称五度如盲,般若为导,为何如此说?
六度万行是菩萨修证佛道的阶梯,六度圆满,就是佛道之圆满。
六度就是布施(梵语dana)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(梵语dhyana)、智慧(般若)是也。为什么称前五度如盲,般若为导呢?因为般若如大明灯,能普照黑暗天地,使天地光明,走路才不至于走错方向或跌倒碰伤;同样的理由,在修证佛法的过程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,若无智慧牵引,往往会修错了,走入歧途,甚至盲修瞎炼,不得其门而入,多费周折,始终无法证成菩提。
五度如足,般若如眼,有足无眼易失事,有眼无足不成事,有足有眼登彼岸,无足无眼处忧戚。
117.何谓“三解脱门”?
三解脱门,亦称摩地。就是空解脱门、无相解脱门、无愿解脱门是也。
空解脱门者:观一切法自相皆空。
无相解脱门者:观一切法远离诸相。
无愿解脱门者:观一切法远离所愿。
118.佛法中时常提到“毕竟空”,是何意义?
毕竟空(梵语atyanta-sunyata),佛陀慈悲众生,深怕众生执著一切法,而广说空义,众生听佛说空,又执著于空,佛又说空也不可得,因而说非空非有,是空是有中道实相之法。众生听佛如是说之后,又执著非空非有、是空是有中道实相之法,佛又慈悲众生说中道亦不可得。
如是不断破除众生对一切诸法的执著,令大地一切众生,得证无上究竟菩提,是名毕竟空。
大般若经云:“六度不可得、不得声闻、不得独觉、不得菩萨、不得如来,何以故?于菩提道中,一切法皆不可得故。”
大般若经云:“虽然圆满一切佛法,而于诸法,无执无取,以一切法自性空故。”
大般若经云:“诸法毕竟不可得,性非有故,既然非有,声闻(梵语sravaka)、缘觉(梵语pratyeka-buddha)、菩萨(梵语bodhisattva)、如来(梵语tathagata),皆不可得,六根六尘、四谛、十二因缘、六度、三十七道品、乃至一切空不可得,皆为名法假施设。”
119.有为法与无为法,有何差别 ?
有为法就是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理法。
无为法就是无因缘造作的理法,也就是无生灭变化而寂然常住之法。
这是有为法与无为法一般之见识,有为法可说事相方面而言,无为法可说理体方面而言。
若站在中道实相义而言,有为法与无为法是不二的,离开有为法就没有无为法,离开无为法就没有有为法,有为无为不一不异,何以故?因为无为法建立在有为法之上,有为法由无为法而彰显故。
大般若经云:“有为界不见无为界,无为界不见有为界,何以故?非离有为施设无为,非离无为施设有为故。”
120.见性如何见?
见即是性,无性不能见,离见无性,离性无见,见即是性,性即是见,见性不二。
凡夫把见性当作二,离见欲觅性,如是穷劫,终不得见性。当下见就是性,离见找性 ,是昧了自性而找性,累苦了自己,于无量劫枉受轮回(梵语samsara)。
若欲觅性,见即是性,无性不能见,一切时中,自性如如,无动无静,二六时中大放光明,普照大千。
121.见佛的条件如何?
是的。要见佛必须要有见佛的条件。有些佛弟子很急切想见佛,但是始终见不了佛,这是什么原因呢?这就是没有通达见佛的条件,现在引用佛法告诉我们见佛的要领,让我们共同朝此目标而修证。
一、净化业障:业障(梵语karmavarana)重是无法见佛清净法身的,如水污浊不见底,如乌云不见日月,业障深重,障蔽自性,笼罩自性,自性黑暗,纵得佛现前,亦不得见;若能恳切求哀忏悔业障,业障必得消落,再加上精进念佛,使妄识统一,达到能念所念不二,顿时之间,光明自性彰显,在这时候,何愁不见佛?不见亦得见哩!
二、以无相、无念、无住念佛:这种境界念佛就相当高深,这种念佛法是见性念佛,已经远离相待法,无有对立,以性念佛,无念而念,念而无念,是名无相、无念、无住念佛。到这种境界,分分秒秒与佛同在,闭眼张眼都见佛 ,离心无佛,离佛无心,心即佛、佛即心,心佛不二。
一般念佛的行者,喜欢以有所求之心念佛,这当下就染污了自性,见佛就困难了,如同配一支红色的眼镜而看虚空,虚空就呈现红色的虚空,若配戴绿色眼镜看虚空,虚空即呈现绿色虚空,虚空本来无颜色,因为你配戴有色眼镜的原因,所以虚空才呈现种种颜色,如果你一直不把眼镜拿掉,永远戴著有色眼镜,这么一来,你始终无法看到虚空的真面目哩!
同样的理由,佛的法身是清净无染的。不是相对待的,更不是红黄黑白蓝紫等颜色所能见的,佛的法身无色无形无相,一尘不染,犹如虚空;念佛之人,若以有所求之心而念佛,心地当下已经染污有色了 ,有色之心如何来感应无色之心呢?佛心是无色无形无相的,念佛之人,以有形有相有色之心欲见佛,如是累生累劫,始终不得见佛,如同戴有色眼镜,无法正见虚空真面目一般。
见佛有见佛的条件,凡是皆有因果(梵语hetu-phala),果由因来,因能成果,见佛有见佛之因,因是成就见佛的条件。
122.大圣佛陀为弟子广“空”的道理,其意义何在?
空(梵语为sunya),大乘佛法最根本的原理即是空义,如来说空的道理,是要令众生破迷启悟,是转凡入圣的关键所在,大体上可分为两层深义:一、世间诸法本来空性:一切诸法空无自性,不管有佛无佛来人间,一切万法当体本空,诸法空性是一切法之性,一切法之性即空性;有佛来人间,诸法是空性,无佛来人间,诸法也是空性 。诸法空性不是佛的创造才有,因此,大圣佛陀苦口婆心一再殷勤告诉我们,世间诸法空性的存在,是必然如此,法尔如是,原来如此 ,法非佛作,亦非余人作。
大般若经云:“一切法一性非二,当知诸法一性,即是无性;诸法无性,即是一性;如是诸法一性无性,无造无作,若菩萨摩诃萨能如实知,诸所有法,一性无性,无造无作,则能远离一切执著。”
二、如来说空义,是要破除众生虚妄执著:众生有执著的病,对一切世间诸法样样执著,样样执著样样病,因病故有生死轮回,大圣佛陀慈悲众生,广说诸法空性之道,普令众生了知诸法本空,一切法皆以无性为自性,是名空义。知空当下去除对诸法之执著,一旦对世间诸法不执著,菩提自性则无束无缚,无惑无动,光明自在,解脱自得。”
大般若经云:“佛、菩萨、十八佛不共法、三十七道品、六道、十八界、六度、十二因缘(梵语dvadasangapratitya-samutpada)、四圣谛(巴利语ariya-sacca)、生死涅槃、烦恼菩提、有为无为、世间出世间、有漏无漏,如是一切名,皆是假立,为表诸义,施设诸名,故一切名皆非实有,愚夫异生,于中妄执,菩萨方便善巧,教令远离,勿执著一切施设假名,名无实际,自性皆空故。”
123.修行者为什么特别重视“心地功夫”,原因何在?
佛法以心为宗,成圣成凡不离心,上升或堕落不离心,六度万行不离心,三十七道品(梵语bodhi-paksika)不离心,作佛作魔不离心,一切因 果法不离心,生死涅槃不离心,三藏(梵语trini pitakani)十二部经教(梵语dvadasanga-buddha-vacana)不离心。
正信佛门弟子,对心地下功夫是肯定的,是不容怀疑的,因为离心地而修证,欲得佛道,终无是处。
离心地而修行是外道行,穷劫勤修,无法得道,何以故?道即是汝心,汝心即是道,离道别觅道,终身不见道。
禅宗四祖道信大师云:“夫百千法门,同归方寸;河沙妙德,总在心源。一切戒门、定门、慧门、神通变化悉自具足,不离汝心。”
124.小乘戒何种因缘失戒体?
小乘戒失戒体的原因有五种,何等为五呢?如下所述:
1.命终2.二形(男女根变性)3.断善根4.作法(比丘、俗人皆可)5.犯重(犯四根本戒)
125.大乘菩萨戒何种因缘失戒体?
大乘菩萨戒失去戒体的原因有两种,何等为二? 1.犯重戒2.故意舍弃菩提心。
126.何谓天人“五种衰相”?
天人的寿命与福报若尽,必当命终,命终会现出来的五种衰相,分别叙述如下:
1.头上花萎:就是头上所带的花冠渐渐枯萎。
2.衣裳垢腻:就是无缝的天衣生出污垢来。
3.身体臭秽:就是天人身上的光明不但消失,而且流出很多臭的气味来。
4.腋下汗出:就是两腋之下流出很多的臭汗。
5.不乐本座:就是以上种种不好的衰相出现之后,天人便对自己的本宝座,生出不乐的感受,天女眷属也厌离他们而走开。
127.见性后的生活如何?
见性后的人也是人,未见性之人也是人,同样是人,生活在同一个时空里,在精神的领域与物质的感触,是截然的两回事,假使要问为什么?理由很简单,因为毕竟见性之人,已超越俗念之妄识,精神豁然解脱(梵语vimoksa),自性清净,无染无杂;不受精神界所支配,自由自在故;虽处五欲六尘,却不沾五欲六尘,如莲花出于污泥而染,自在自得,不受物质界所束缚故。
未见性之人,其生活同处这时空中,却于精神与物质方面,不得自在,不得清净,精神受妄识支配,自性被物质束缚,动弹不得,染污不净故。
见性之人,具生活点滴,是自在的,无束缚的,是光明自得的,是常乐我净的,是解脱的,一切时一切处,皆是佛性之用,无沾无染,佛性(梵语buddha-dhatu)遍显在思想行为、行住坐卧、施为动作、乃至语默动静当中,一切妙用自在,做个无事道人哩!
见性之人,其生活虽处五欲(梵语panca kamah)六尘(梵语sad visayah),不被五欲六尘所沾染;虽处烦恼不被烦恼所束缚,虽处生死却住涅槃,虽住涅槃却妙用无穷,虽处轮回却解脱自得呢?
唐朝慧海禅师云:“不见性之人,过去业障不得消灭;见性之人,如日照霜雪,又如积草如须弥山,只用一星之火,即可燃尽,业障如草,智慧如火。”
《佛学问答(第一辑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