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教丛林语言规范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三师和尚。新戒请师开示,传戒和尚即开导受十戒意义,并行三归羯磨;次为说沙弥十戒戒相(沙弥尼亦同)。一一问道:「尽形寿能持否?」大众答:「依教奉行。」初坛仪式完成。

  

  二坛传戒仪式,于戒坛举行,即为比丘、比丘尼授具足戒。受戒时鸣钟集新戒于法堂,迎请戒师入戒坛。十师和尚(三师七证)入坛拈香礼佛后,登坛就座。传戒和尚依律命羯磨师作单白羯磨,接着差教授师下坛与诸沙弥说衣钵名相,并次第询问十三重难及十六轻遮,以决定是否允许加入僧团;此为戒律程序上之预审,坛上正式受戒时,再据此一一重问一次。问毕,传戒和尚即开导明授戒体法。次依白四羯磨(三读表决法)仪式,为诸沙弥(尼)授比丘(尼)戒。受了具足戒,传戒和尚会再举四重禁戒,警示任犯一禁即失去比丘(尼)资格。

  

  三坛传戒仪式,一般多就佛殿举行,若新戒多,于丹墀中举行亦可。正中敷一高座,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位,左上高座供奉尊证师十方诸佛、羯磨师文殊菩萨、教授师弥勒菩萨及十方诸菩萨位。右上高座候所请菩萨戒法师。受戒时鸣钟集新戒于佛殿,请师入坛仪式与二坛大致相同。一般于受菩萨戒之前,和尚为已受比丘、比丘尼戒者开示后,即为每人燃香于顶,或三炷,或九炷,或十二炷,称为烧香疤。其后,菩萨戒师为众开导三聚净戒(即菩萨戒法):摄律仪戒、摄善法戒、饶益有情戒。次起座拈香,二阿阇黎同音作梵。之后,受戒者奉请释迦如来为得戒和尚,文殊师利菩萨为羯磨阿阇黎,弥勒菩萨为教授阿阇黎,十方一切如来为尊证。继之教大众忏悔三世罪业及发十四大愿。最后依《梵网经》宣说菩萨十重四十八轻(若授在家菩萨,则为六重二十八轻)戒相,授受问答之方式与授比丘戒略同。仪式后,戒师作礼下座,新戒归堂,三坛结束。戒期完毕,由传戒寺院发给戒牒及同戒录。

  

  在三坛大戒中,从请戒、忏摩到正授,受戒者、引礼师及三师和尚,于每一阶段仪礼进行的对白语言,都极为庄重、文雅和得体。如受戒者一开始礼拜引礼师,请引礼师带领求受戒法时,沙弥首代表言:

  

  「我某甲等,今者发心,志求净戒。但尘情久蔽,趋向无由。惟愿诸引礼师,不倦为人,曲垂导引。」

  

  向和尚请戒时,引礼师言:「所有乞戒言词,汝当自白。」

  

  沙弥首即云:

  

  「人身难得,中国难生;佛道难遇,戒法难逢。我某甲等,幸逢大和尚,树光明幢,张净梵网。接引凡流,摄归僧宝。愿赐我某甲等,具足大戒,如律行持,成道利生,用报恩德。」

  

  再如和尚开示:

  

  「诸沙弥、沙弥尼,汝等既发胜心,……各须谛听,夫采如意珠而入海,……将此深心奉尘剎,是则名为报佛恩。汝等能依教奉行否?」

  

  大众答:「依教奉行。」和尚云:「既能依教奉行,……如我所语,即当奉行。」

  整个传戒过程,从一开始的「迎请三师和尚」,到最后「恭送三师和尚回寮」,即是在如此庄严肃穆的佛事仪轨中,让受戒者领得清净戒体。

  

  (七)殿堂呼班

  

  于某些时节或场合,须有住持、维那或纠察呼班,让大众如法的行礼。如:

  

  1.农历除夕辞岁

  大众于「延生普佛」结束,三拜、起具、问讯、分班(对面站)。

  

  ‧住持呼:

  (1)大众一起向上排班。

  (2)向开山大师(或师父上人)辞岁,问讯、展具(一字具即可),顶礼三拜(大众一拜,起具、问讯)。

  注:若师父在场,最后须呼:恭送师父上人。

  

  ‧维那呼:

  (1)大众一起向上排班。

  (2)向住持和尚(若住持是比丘尼,呼住持即可)辞岁,问讯、展具(一字具即可),顶礼三拜(若住持说一拜或问讯,大众答阿弥陀佛),起具、问讯。

  (3)恭送和尚(住持)。

  

  2.农历正月初一拜年

  众早课结束,礼佛三拜,起具、问讯、分班(对面站)。

  

  ‧住持呼:

  (1)大众一起向上排班。

  (2)向开山大师(或师父上人)拜年,问讯、展具(一字具即可),顶礼三拜(大众一拜,起具、问讯)。

  

  ‧维那呼:

  (1)大众一起向上排班。

  (2)向住持和尚拜年(若住持是比丘尼,呼住持即可),问讯、展具(住持说不展具,大众一字具即可),顶礼三拜(若住持说一拜,大众答阿弥陀佛),起具、问讯、分班。

  

  (3)大众互相拜年,一起向上排班,问讯、展具(一字具即可)。

  普礼三拜(须互相拜三拜),起具、问讯、分班。

  

  3.迎送大德

  ‧接驾

  大众集于大殿,礼佛三拜后,对面站。大德进入大殿,维那呼:大众一起向上排班,为○○大和尚(或○○大法师)接驾,顶礼三拜。(大德通常言:一拜或问讯。)

  

  ‧送驾

  大众集于大殿,礼佛三拜后,对面站。大德进入大殿,维那呼:大众一起向上排班,为○○大和尚(或○○大和尚)送驾,顶礼三拜。(大德通常言:一拜或问讯。)

  

  4.寺院参访

  ‧销假

  (1)由东单班首负责司引磬。

  (2)大众进入殿堂,东西单排好班(对面站)。

  (3)恭请住持到殿内。

  

  纠察(或代表者)呼:

  (1)大众一起向上排班,礼佛三拜。

  (2)向某某道场(讲堂、禅净中心……)住持及常住大众礼座,顶礼三拜(若住持说一拜,大众答阿弥陀佛),问讯。

  (3)恭请住持○○法师开示(大众对面站或向佛像皆可)。

  (4)礼谢住持慈悲开示,顶礼三拜(一拜或问讯),分班(对面站)。

  

  ‧告假

  纠察(或代表者)呼:

  (1)大众一起向上排班,礼佛三拜。

  (2)向住持及常住大众告假,顶礼三拜(一拜,问讯)。

  (3)恭请住持○○法师开示(大众对面站或向佛像皆可)。

  (4)礼谢住持慈悲开示,顶礼三拜(一拜或问讯),问讯,分班(对面站)。

  注:若住持没有要开示,大众告假完毕,即可离开。

  

  (八)日常修行

  

  修行不只是诵经、拜佛、念佛、禅坐,如惠能大师所言:「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,自修自行,自成佛道。」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当下,每一个念头都清净、慈悲,即离佛道不远。《毗尼日用》里,对修行者从清晨起床到夜晚临睡的每一时刻、每一动作,如何让自己保持正念,并发广大菩提心,皆有简洁明确的语言记载。现摘选数则,作为修心养性之提携。

  

  修行者不能懒惰放逸,贪睡晏起,一早醒来,心中即念:「睡眠始寤,当愿众生,一切智觉,周顾十方。」

  

  寺院晨昏鸣钟,叩钟者鸣钟前须于钟前至诚合掌,诵道:「愿此钟声超法界,铁围幽暗悉皆闻,闻尘清净证圆通,一切众生成正觉。」听闻钟声者则念:「闻钟声,烦恼轻;智慧长,菩提生;离地狱,出火坑;愿成佛,度众生。」

  

  衣物蔽体,使我们免同禽兽之伦,菩提善根护念佛性亦如是,因此穿衣服时应念道:「整衣束带,当愿众生,检束善根,不令散失。」

  

  虫蚁虽小亦是生命,行走地上,难免无意中踩伤它们。可于心中默念:「若举于足,当愿众生,出生死海,具众善法。」

  

  上净房时须三弹指,一则让里面的人知道,二则恐有啖秽之鬼,请他避开。排除秽物才能常保身体健康,心中的污秽呢?因此临厕时念道:「大小便时,当愿众生,弃贪瞋痴,蠲除罪法。」

  

  洗手时则念:「以水盥掌,当愿众生,得清净手,受持佛法。」

  

  洗脸时:「以水洗面,当愿众生,得净法门,永无垢染。」

  

  吃饭时:「佛观一粒米,大如须弥山,若人不了道,披毛戴角还。」

  

  刷牙时:「嚼杨枝时,当愿众生,其心调净,噬诸烦恼。」

  

  漱口时:「漱口连心净,吻水百花香,三业恒清净,同佛往西方。」

  

  临睡前先面西观佛、念佛,再念道:「以时寝息,当愿众生,身得安稳,心无动乱。」

  

  还有,寺院过堂吃饭时,饭前唱「供养偈」,以至诚之心将眼前食物先奉诸佛菩萨,接着维那唱「僧跋」:「佛制比丘,食存五观,散心杂话,信施难消,大众闻磬声,各正念。」提醒大众一心受食,大众答「阿弥陀佛」,表示依教奉行。

  

  如有斋主设斋供众,于唱「供养偈」时,由知客师带领斋主至斋堂,先至佛前礼佛三拜,跪下来,俟「供养偈」结束,知客师随即唱道:「今有本寺护法信徒○○……,谨设上堂大斋一堂供众。」唱完,大众答「阿弥陀佛」,斋主起身三拜,然后归位一起用餐。

  

  饭前须作「五观想」:「一、计功多少,量彼来处。二、忖己德行,全缺应供。三、防心离过,贪等为宗。四、正事良药,为疗形枯。五、为成道业,应受此食。」每餐前都能作此五观想,抱持着感恩心、惭愧心、欢喜心、平等心、精进心来受食,即是一大修行。开始用餐时须先吃三口饭,并一一默念:「愿断一切恶,愿修一切善,愿度一切众生。」饭后唱「结斋偈」,将此顿饭的功德回向给布施者,祈愿他们幸福安乐。

  中国丛林里,方丈和尚在斋堂向大众宣说表白,称为「表堂」。现亦指纠察于斋堂、佛堂为某事宣过,其表堂语言如:「长老慈悲,大众注意,学人表堂一件事,今天午斋,行堂叫香延误三分钟(或打破碗……),饭后自行至大殿跪香(或忏悔)半小时」等等。

  

  过堂用餐蕴含实际深远的修行,所以佛光山也遵循古制,僧俗二众,三餐都是在云居楼一起过堂用餐。

  

  由上可知,佛门里无论搬柴、运水、穿衣、吃饭、睡觉,无非修行,也皆可以修行!

  

  (九…

《佛教丛林语言规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