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教丛林语言规范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)婚丧喜庆

  

  佛教与人生的关系密切,举凡一个人从出生、成年、结婚、生子、开展事业,乃至老死等「婚丧喜庆」,佛教都有一套完整的仪式与做法。

  

  在家庭生活方面,关于子女的婚嫁,《长阿含经》中佛陀教导父母应该「为子求善婚娶」。至于婚礼仪式,佛教主张到寺院举行佛化婚礼,不但简单隆重,尤其在佛前由高僧大德福证并宣誓,彼此有了共同的信仰、共同的信念,在人生旅途上必能更加信守承诺,患难与共,相互扶持,以佛法为慈航,携手建立健全的佛化家庭。

  

 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之历程,对于临命终者的临终关怀,家属应保持冷静,不宜哀嚎大哭,令其不舍;可延请法师、莲友劝说往生净土,并安置佛像引导念佛,家属及亲友可轮班助念,二六时中,佛号不断。亲人往生后,依佛教仪式入殓、火化、安位,骨灰安放在寺院,并于寺院举行随堂超荐,一切以简单隆重为主。

  

  一般喜庆如乔迁、新居落成、开工破土、开张、开市、佛像安座、开光,乃至新车启用等,也可请法师举行洒净仪式,至诚诵念大悲咒,以杨枝净水荡涤坛场,以期消灾增福。若逢长辈生日,或先亡忌日,则举行「普佛」佛事。

  

  丛林里对于喜丧多以平常心视之,但礼数不可废,遇到重要、特殊的场合,如何应对是相当重要的。如前往恭贺新受命的住持时可言:「法门多幸,伏审荣迁,欢动丛林,下情不胜喜跃之至。」

  

  对于处理住持后事的仪规和语言,《敕修百丈清规》也有详细的记载。如住持和尚一圆寂,侍者就令头单知客到僧堂通报僧众,鸣椎一下说:「堂头和尚传语大众,风火相逼,不及面达。」

  

  为和尚诵经后,应回向:「上来诵经功德,奉为某寺某号大和尚增崇品位,十方三世一切佛。」

  

  友寺住持圆寂,前往慰问时,可说:「常住多迁,令师和尚圆寂,众徒失去领导,不胜哀感……。」

  

  总之,佛教对婚丧喜庆的原则是:不慕虚荣、不可执着、不要铺张、不能迷信。

  

  (十)其他

  

  ‧请住持、师长用餐或吃点心:「来晨就云堂,聊具菲供(或聊备蔬饭),伏望慈悲,恭请降临。」住持或师长莅临后,对其言:「此日薄礼供养。特辱垂光,下情不胜感激之至。」

  

  ‧彼此见面时的问候,晚辈问候尊长:「不审上人,少病少恼否?起居轻安不?」长辈慰问晚辈则说:「不审四大调和否?饮食如意否?衣单日用俱全否?」

  

  ‧见面要分手时说:「请自珍重。」即「善加保重,请加自爱」之意。

  

  ‧接受他人指示,并以之为标准,可说:「某某当依教奉行。」

  

  ‧接受他人的差遣使役,表示感谢提携,则言:「多承差拨,无任荣幸。」

  

  其他如:「弟子诸事生疏,祈望长老赐教」;「后学初参,请长老多多指导」;「欢迎法座光临,学人在此接驾了」;「承蒙长老提拔,给予后学见习机会」……。

  

  平常多多学习使用无诤的语言,如和长老见面,恐怕打扰,可言:「请长老原谅。」事情禀告后言:「刚才冒渎上陈,学人惶恐不已。」和大众讲话,开头先言:「大众慈悲,学人饶舌。」询问对方法号、住处:「请问上下」、「请问常住」、「请问贵宝剎」。受人称赞:「不敢」、「不敢当」。关心对方用餐:「用过药石否」、「用过早斋否」。有事禀报:「打扰清修,有几句话上陈报告」。客人他去,送至门口言:「恭请慢行,恕不送驾」……。

  

  赞美别人:「您好庄严」、「您好发心」、「您护法护教」、「您具有正知正见」、「您懂得分寸」、「您从善如流」、「您有宗教情操」、「您真明理」、「您真亲切」、「您好慈悲」、「您是一位善知识」、「您给人方便」、「您大公无私」、「您广结善缘」、「您有承担力」、「您淡泊名利」、「您真精进」、「您谨守本份」、「您德高望重」、「您有条有理」、「您见多识广」、「您通达古今」、「您很灵巧」……。

  

  若责备人,也须婉转让人堪受,如长老开导学僧:「你不知惭愧」、「你不知苦恼」、「你太过老皮参」、「不可以哩拉腔」、「不可做拖拉鬼」、「不可做非人」……。如果同辈之间有冲突,要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意见,可说:「大德才学广博,学人不敢亲近!」「你如此言行,令人望而生畏!」「请多自重,我等各行其事!」「你千言万语,可惜学人不堪领受!」「你的开导责备,学人当知反省。」「从今而后,聊祝你一切顺利,就此告辞!」

  

  还有,当别人问到自己的职务时,当香灯的往往谦虚答道:「我是照顾蒲团的。」斋堂纠察自谦:「照顾碗筷的。」当家也会自谦:「在某某寺院打杂。」甚至长老、堂主、首座也自言:「挂名堂主,尸位素餐,虚渡时光。」

  

  以上皆是丛林语言。如果人人能以真诚的心,常常面带微笑,态度谦和有礼,口中所言尽是尊重他人、谦虚柔软的语言,相信任何团体都会相安无事的。

  

  再如社会一般生活中,客人来了:「欢迎、欢迎!」客人走了:「请再光临!」请吃饭:「承蒙赏光。」请人喝茶:「请到舍下用茶。」初次见面:「久仰大名,幸会幸会。」「请多指教。」习惯运用这些客气、尊重的话语,人际之间也必然会泯去许多无谓的计较,必然会消除许多烦人的纠葛。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三、警策格言

  自古以来,丛林即是十方人士聚集之所,过去中国大陆的四大名山、四大丛林、四大禅林,乃至八大宗派都各有其根本道场。在这些丛林道场中,不但年龄有老少、学历有高低、年资有深浅,甚至有智愚贤不肖等。平日所居住的人数总在百人至千人以上,在求道参学的生活中,流传了一些丛林术语,这些术语能作为警策的格言,也能让我们了解丛林参学的情形。兹列举数条如下:

  

  (一) 要受华山戒,扁担绳子随身带;打了上堂斋,吃的臭咸菜; 

  出了灯油钱,蹲在黑地拜;要受华山戒,必须要忍耐。

  

  过去,宝华山是全国传戒道场,出家僧众有三分之二皆受宝华山戒,每年传戒两次,每三年传一千二百人的罗汉戒期。由这首打油诗,不难看出戒子在丛林中求受戒法的发心。

  

  (二) 金山腿子高旻香,常州天宁好供养, 

  焦山包子盖三江,上海海会哩拉腔。

  

  金山寺即指江天寺,与高旻寺、天宁寺同为临济三大丛林。在金山寺禅坐要有一双柔软耐久的腿子;高旻寺坐香时间最长;天宁寺供养最丰富;晚香禅坐的点心,以焦山的大包子最有名;海会寺的规矩最为散漫。

  

  虽仅是短短几句话,却道破各道场的宗风,可作为学僧们参学的参考。

  

  (三)衣单二斤半,洗脸两把半。吃饭四句偈,过堂五观想。

  

  学道者所拥有的衣物,加起来只不过二斤半重;洗脸所使用的水,刚好可以弄湿两次脸,可谓极尽简朴。吃饭前要合掌念诵四句偈,并且食存五观,表示修道者是为办道修业才接受供养,这是受食的态度及修持。

  

  不过,以现代人的生活,「衣单两斤半」已是不可能,因此我自编一首供参考:「衣单十公斤,褂裤各一套,洗脸两把半,毛巾只一条,鞋袜各一双,杨枝是牙刷,碱粉一小包。行李越是少,众人烦恼越易了。」

  

  (四)有理三扁担,无理扁担三。

  

  以无情对有情,以无理对有理的教育手段,不外是用「打得念头死,许汝法身活」的方式来接引学僧。故在丛林无是非的前提下,必须承受三扁担、扁担三的洗炼。

  

  (五)把眼睛收起来!

  

  在丛林求学时,纠察老师对学生们好奇的东张西望,总会喝斥着「把眼睛收起来!」提醒大家不要被外面的色尘迷惑,须专注于内心的用功。

  

  (六)生姜长在树上,皂角生在地下。

  

  生姜是长在地上的,皂角是生在树上的。反过来讲,是强调初参对和尚的开示应全盘无条件的接受、实践,因为初参者尚未具有「疑」的条件,凡事先从「信服」做起,待成气候,自是「小疑小悟,大疑大悟」。

  

  (七) 未供先尝三铁棒,私造饮食九铜锤。

  五观若明金易化,三心未了水难消。

  

  食物还没有供佛之前就先偷尝,会挨三记铁棒;私自煮东西吃,要打九铜锤;说明丛林生活的严格。平时吃饭须做五种观想,能如此,即使是钢铁也能消化;反之,滴水也难消受。

  

  (八) 吃现成饭,当思来处不易; 

  说事后话,唯恐当局者迷。

  

  每一顿饭,都是经过农夫耕作、工人制造、商人贩卖,同时还要结合水份、土壤、阳光、空气等宇宙间所有的因缘、力量,才能成为饭菜让我们充饥填饱,吃饭时,怎能不感恩忏悔呢?「祸从口出」,平时说话须谨言、莫论他非,以免引来纷争,懊悔不及。

  

  (九)佛观一粒米,大如须弥山,若人不了道,披毛戴角还。

  

  一粒米是积集许多因缘所成,其功德大如须弥山,除了要惜福,更要精进于道业,否则信施难消,来生恐将作牛作马来偿还。

  

  (十)大众慧命,在汝一人;汝若不顾,罪归汝身。

  

  禅堂中修行的规矩、法则,都靠维那领导,故言大众慧命所系;维那必须好好维护,倘若执行不力,就是维那的过错了。

  

  (十一)生死事大,无常迅速;珍惜光阴,时不待人。

  

  这句话大都书写在禅门的钟板上,时时警惕参禅者要珍惜光阴,精进办道。

  

  (十二)堂口之内,只准两张半口。

  

  「两张半口」在佛殿、斋堂、禅堂等堂口,各有所指。在佛…

《佛教丛林语言规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