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教兴学的往事与未来

  佛教兴学的往事与未来

  

  

  一、佛教大学最初缘起

  二、那烂陀大学的成就

  三、泛论中国的佛教大学

  四、未来佛教大学的方向

  

  世界上最早的第一所大学,就是佛教!佛陀是佛教大学的第一任校长,祇园精舍、竹林讲堂都是印度南北大学的根据地。当时有基本学生一千二百五十人,并有旁听生八万四千人等,杰出的教授有舍利弗、目犍连、维摩、胜鬘等。

  

  佛教到了中国,八大宗派的开山祖师,都是佛教大学的校长,他们集众讲学、著书立说,欹欤盛哉!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前 言

  教育是人类传递经验和开展文明的方法,人类自有历史以来,教育便在人类的历史活动中,起着重要的作用。诚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席狄洛(Jacques Delors)所说:「教育,是人类共同的成长基础,教育方向正确,人类的真、善、美资质就得以发扬提升,世界的和谐进步就易于达成。」教育的重要,由此可见。

  

  谈到教育,根据古籍记载,中国虽然远自周朝以前,就有「成均」、「庠」、「序」、「学」、「瞽宗」等学校的萌芽,但这些「官学」都只是提供少数贵族子弟学习礼乐、射御,乃至为了集会而设,缺乏普及性,并没有真正发挥全民教育的功能。直到春秋时代,孔子喊出「有教无类」,才开始有了私校的兴起。

  

  孔子虽然开启了私人讲学的风气,但也只是维持到四百多年后的秦朝,由于秦始皇(西元前二二一年)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,他为了遂行其独裁统治的手段,不但颁发「禁私学」令,甚而发生「焚书」、「坑儒」事件,对中国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。直到汉朝,因为武帝「独尊儒术」,官学和私学都获得空前的发展,这才真正有了略具规模的学校制度,也才奠定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初基。但是严格说来,真正能代表中国特有的教育组织,则又要等到数百年后,始于唐朝、盛行于宋朝的「书院」最具特色。

  

  提到书院,便让人联想到朱熹,联想到著名的「白鹿洞书院」(江西庐山),乃至湖南长沙的「岳麓书院」、湖南衡阳的「石鼓书院」、河南商丘的「应天府书院」等,这些名重一时的书院,不但为宋朝开启了私人自由讲学的风气,也奠定了程朱理学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。可惜,书院历经元朝的「严格控制」与明朝的「四度禁毁」,到了清朝,又沦为科举制度下以考课为中心的科举预备学校,至此书院精神尽失,以致渐为新式学堂所取代,终至成为历史陈迹。

  

  现在的一些学者,谈到学校教育,都是站在儒家立场研究书院,而今这些书院何在?反观佛教,远在二千五百多年前,佛陀度化了最初的五比丘后,即令其分头至各地弘法,教化民众;直到今日,只有佛教以寺院为基地,寺院就是学校,寺院古今皆有,所以佛教能深植人心,遍布寰宇。

  

  佛教是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宗教,所谓「人成即佛成」,佛教就是要完成人格教育;又说「诸供养中,法供养第一」,透过佛教义理的弘扬,帮助世人解答生死的迷惑、认识世间的实相、掌握人生的方向、圆满生命的意义,这种人本的生命教育,是源自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开始,二千五百多年来,师徒一脉相承,一以贯之。即使佛教传到中国,八大宗派丛林的兴起,也可以说就是大学的学校教育。因此,若要说起佛教的教育,比之于儒家,其实佛教更具有组织系统与一贯性。

  

  佛陀在住世八十年当中,他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,乃至无言的身教,不但是今日教育的典范,其实也就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教育史,举凡世间一切的知识、德性、思想、技能,都可总摄于佛陀的教育范围之内。本文将透过探讨「佛教兴学的往事与未来」,略述佛教本具的教育功能,及其所做的具体贡献。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一、佛教大学最初缘起

  世界上第一所大学,就是佛教!如前所说,佛教本身就是一部教育史,佛教是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宗教,根据《大方广十轮经》说:佛陀降诞于世,目的就是为了「广度众生」、「示教利喜」;也就是对邪见颠倒的众生,示其善与不善,教其舍恶行善,令其获得益利,成就其欢喜行。

  

  佛陀本此初衷,在说法四十九年当中,讲经三百余会,他以整个印度为教学园区,一会儿在北方的舍卫国说法,一下子又到南方的摩揭陀国教化;有时他以皇宫为教室,有时以乡村为学园,有时则带领学生到处旅行参学。所谓「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」,可以说在佛陀时代早已作了良好的示范。

  

  佛陀也经常在固定的学院内讲学,如设于中印度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与舍卫城的祇园精舍,便是佛陀经常驻锡宣化的地方。其中祇园精舍有讲堂七十二间,可见广建讲堂本为佛陀所倡导,后世则直接指称寺院为讲堂,讲堂犹如今之教室。现在的大学有时除了校本部之外,另外设有城区分校等;佛陀时代的竹林精舍分校、祇园精舍分校、大林精舍分校、鹿母讲堂分校、鹿野苑分校、灵鸠山分校等,其实应该也就是大学的意义。

  

  佛陀在南北的大学上课时,他随从的基本学生有一千二百五十人(各经典都有「千二百五十人聚」的记载),旁听生则就不只成千上万人了,如灵山会上就有百万人天之多(《法华经》),真是欹欤盛哉!

  

  佛陀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,他和现在的大学教授兼校长一样,现在的正教授手下都有数名助教协助教学。佛陀时代,他自己领导了一批优秀的教职员干部,所谓十大弟子、十八罗汉、千二百五十名常随众等,当中如舍利弗、目犍连、富楼那、大迦叶、阿难、宾头卢跋罗堕、跋陀罗等,都是一时之选。只是当时的佛教还没有广为一般人所熟知,所以学者们只有遵从佛陀的指示,分布到各地方去做个别的教学。尤其佛教的大阿罗汉、教授们,他们不重视名闻利养,所以很少标榜自己。但是他们的著作之多,如《阿难为蛊道女说经》、《阿难四事经》、《阿难七梦经》、《阿那律八念经》、《迦叶本经》、《鸯掘摩罗经》、《迦旃延说法没尽经》等,在初期的佛教里也甚为可观。

  佛陀的教育,首重言行举止品德的修养,是为「法治学」(戒学);次重身心的调御,名为「生命学」(定学);进而重视真如自性的开发,即为「论理学」(慧学)。

  

  从「三学」演绎开来,佛陀又开设了许多的学科,例如在伦理法治方面,他订了许多的规章、制度、戒律,成为行为的学科。在组织管理学方面,僧团的「六和敬」就是最佳的示范。在天文学方面,一部《经律异相》堪称佛教的百科全书,对宇宙虚空小如微尘、大如星球,乃至无量世界都有详细的论述。佛教以「缘起性空」诠释宇宙万有的关系,对物质的认识提供最究竟的看法,尤以《心经》讲: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」更是印证近代物理学家的理论。

  

  佛教讲到时间,有过去、现在、未来;讲到空间,有此方、他方极乐世界,极乐世界就是未来学,甚至阿弥陀佛和十方诸佛不都是外星人吗?佛教讲「三界唯心,万法唯识」,唯识学对人类精神的分析,最具现代心理学色彩。佛教的「十二因缘」,说明人生三世的关系,这不就是生死学吗?佛教的「四圣谛」,说明宇宙人生的关连,这不就是人生哲学吗?佛教有关医学方面的经典,多不胜数,如《佛医经》、《医喻经》,乃至《疗病痔经》、《治禅病秘要经》、《齿经》、《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》、《咒时气病经》等;甚至「佛观一钵水,八万四千虫」,早在几世纪之前佛教就已经有了科学的发现,比起现在的科学,佛教可以说更为先进。

  

  佛教的名相繁多,所以佛教的名词学也是一大特色。佛教的名相与称谓有关的,如丛林四十八单职事中,管理藏经者称「藏主」,管理寺地田产者称「庄主」,管理库房者称「库头」,负责煮饭、烧水、种菜、管理园圃者,分别称为「饭头」、「水头」、「菜头」、「园头」,甚至连打扫厕所也称「净头」。佛教的职称非「主」即「头」,可见佛教对僧众人格的尊重。佛教讲「三千威仪,八万细行」,如法合宜的称呼,其实也是学佛行仪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课。

  

  佛陀教学的教材非常灵活,他善于引用本生故事、譬喻、因缘等「十二分教」,以及「四摄法」、「四悉檀」等法门,他尤其善于「应病与药」、「观机逗教」。例如:佛陀说长者法,即举出「长者十德」;说儿童法,则提出「四小不可轻」;说朋友法,则说明「友有四品」;说夫妻法,则譬喻「夫妻如共命鸟」。佛陀在《善生经》、《优婆塞戒经》等诸经典中,对于亲子之道、主仆之道,都有很好的教示。

  

  佛陀对商人,则说经营之道;对农夫,则说耕种之道;对政治家,则说治国之道。佛陀在农业学校、工业学校、政治学校等综合大学里,为万千学子开设万千法门。甚至对于愚笨的周利盘陀伽,则教以「拂尘扫垢」;对于琴师出身的二百亿耳,则譬喻「修行如弹琴」;对于失去爱子的妇人,则以「吉祥草」善巧度化她……。佛陀为世间编制了多少人生的教材,佛教不正像是一所社会大学,甚至是一所人生大学吗?

  

  佛陀不但善于教化众生,而且提倡「自我教育」,如《阿含经》说:「自依止,法依止,莫异依止。」建立自我信心。佛陀重视心性的调伏,譬若良马见鞭影而驰,但凶狠不驯的野马就必须经过调伏,调伏就是一种教育,因此《金刚经》一开始便指出「降伏其心」之道。可见佛教的教育是一种启发性的教育,是…

《佛教兴学的往事与未来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教与花的因缘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