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教兴学的往事与未来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一种自觉、自悟的教育,而不是像现在一般的教育,都是填鸭式的;如果佛教这种自觉、自悟的自我教育,也能用之于今日的大学,必然是教育史上的一大突破,对未来的人类社会必定有重大的贡献。

  

  佛陀一生说法不辍,及至涅槃以后,弟子将佛陀所说的经典,经过第一次的五百结集,第二次的毗舍离结集,乃至第三次、第四次结集后,千万卷的经律论因此产生。经典结集,其实就是集体审订教材。中国儒家孔孟讲学,最后只有几位弟子为老师结集出「四书」、「五经」等为数不多的几本着作,作为后世的教材。甚至「有教无类」的孔子,一生学不厌、教不倦,但是终其一生,也只有以六经--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乐》、《易》、《春秋》作为教材,并且在三千弟子当中,精通六艺者,也只有七十二人留名青史。乃至世界四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,也只有新、旧约传世,对于宇宙人生的人间百种学科,并没有多大的贡献。相较之下,佛陀一生讲学的教材之广泛丰富,可以说历朝历代的圣者,无人能出其右。

  

  由于佛教有了佛陀这么一位伟大的人天师范,以及为数可观的藏经为教材,因此佛教不一定和世间学校一样,刻板的以同等学历评订一年级、二年级,乃至开办小学、中学、大学等学校。在佛教的观念里,最早就是开设藏经楼,藏经楼就是存放经书的图书馆。我们知道,一所大学办得如何,就看他的藏书多少,所以过去佛教的藏经楼就是学术中心。

  

  往昔的寺院虽然分设有四十八单职事,人人各有所职,但是每个人都要到藏经楼里研究。藏经楼里面的藏书,除了三藏十二部经外,佛教广大包容,也把东西方的学说结合在藏经楼中,譬如中国的诸子百家、四书五经,都能共存,所以藏经楼中的藏书之丰富,非一般图书馆能比。

  

  寺院的藏经楼也不只是供给寺院僧侣研究,社会上的一般学子,如古代的范仲淹、吕蒙正、王阳明、曾巩、刘勰、昭明太子,乃至现代的梁漱溟、赵朴初等,可以说都是佛教藏经楼大学毕业。所以,佛教历代以来一直不断地替国家造就了无数的人才,这是鲜为一般人所关注的事实。

  

  总之,寺院不仅是信仰的中心,也是弘扬教义的大、中、小学,具有多种教育功能。也就是说,古今中外,佛教到处的大小寺院,均可视之为小学、中学、大学、研究所;佛法僧三宝,佛就是校长,法就是教科书,僧就是学生。而佛教大学的第一任校长,无庸置疑的,非释迦牟尼佛莫属。

  

  综观以上所说,佛教在世间的流传,早就具有人间大学的功能,甚至直到今日,丛林寺院也都具备有大学的规模。回想民初一些偏激之士,竟有人喊出要把寺院改为学校,侵夺佛门所有,可见学术界一直忽视佛教对教育的贡献,令人思之,不胜感慨唏之。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二、那烂陀大学的成就

  承袭佛陀的教育理念,佛教真正具有规模的第一所大学,是佛入灭未久所创办的那烂陀大学,也就是一般所熟知的佛教第一所大学。

  

  那烂陀大学座落于中印度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北方,即今拉查基尔(Rajgir)北方约十一公里处的巴达加欧(Baragaon)。校地原为庵摩罗园,后由五百商人以十亿金钱购买,献给佛陀。佛陀曾经在此说法三个月,因此附近保有如来三月说法的精舍、发爪塔、雀离浮图、观自在菩萨之立像及精舍等灵迹。

  

  有关那烂陀大学建校的由来及其沿革,根据《大唐西域记》卷九记载:「佛涅槃后未久,此国先王铄迦罗阿逸多,敬重一乘,遵崇三宝;式占福地,建此伽蓝。」这里所说的铄迦罗阿逸多,也就是印度笈多王朝的国王,意译为帝日。此王在佛入灭后,因怀念佛陀,特兴建那烂陀寺(也就是那烂陀大学的前身),以解思慕之情。帝日王崩逝后,经过觉护王、如来王、幻日王、金刚王,以及另一位中印的国王,前后六王相继扩建增筑,全寺分八大院,是古印度规模最为宏伟的佛教寺院大学,以及佛教最高的学府。全盛时期,大学内建有一座大型图书馆,藏书高达九百万卷之多,学生达万人之众,他们分别修学大乘及小乘十八部、吠陀、因明、声明、医方、术数等,称得上是佛教史上最早的综合性大学。

  

  那烂陀大学不但学术气氛浓厚,而且道风高峻,为五印度的僧俗学人所钦仰。其创校历史比耶稣出生为早,中国大乘八宗所共祖的龙树菩萨曾经在此担任过校长。龙树菩萨一生除了大力弘扬正法以外,又广造大乘经典之注释,树立大乘教学之体系,使大乘般若性空学说传布全印度。他的著述十分丰富,如:《大智度论》、《中论颂》、《十二门论》、《空七十论》、《回诤论》、《六十颂如理论》、《大乘破有论》、《十住毗婆沙论》、《大乘二十颂论》、《菩提资粮论》、《宝行王正论》、《劝诫王颂》等,造论之多,世所罕见,故有「千部论师」的美誉。后世基于其所着《中论》,宣扬空观的学派,称为中观学派,并尊为中观学派之祖;亦被尊为禅宗付法藏第十三祖。其思想是西藏佛学的重要支流,是中国三论宗的义理支柱,也是天台宗的重要思想根源。其他各宗学说源于龙树思想者亦多,故被尊为「八宗之祖」。

  

  龙树菩萨自己也曾受教于那烂陀大学,后来在校长任内值逢恒河泛滥,于是亲自在恒河两岸设计及建筑堤岸,使人民免遭水难。他也曾经开辟运河,直通埃而斯瓦蓝,打开了远近各国的贸易往来,可见他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,也是一个伟大的工程师。

  那烂陀大学最兴盛的时期,每日讲席不下百多处,博学高才之士济济一堂。一千三百多年前,玄奘大师曾经留学于此,亲近戒贤论师,戒贤论师也就是那烂陀大学的校长。他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论师,少即好学,游历诸方,访求明哲,至那烂陀大学遇护法菩萨,闻法信悟而出家。年三十即以论退南印一大外道,获王嘉赏,为建伽蓝。

  

  师长期主持那烂陀大学,弘传唯识教义。其依《解深密经》、《瑜伽师地论》等,将佛教判为有、空、中三时,主张五种姓说。玄奘大师西游时,师年已百余,玄奘师事之,且传习其唯识学法。

  

  继玄奘大师之后,远自我国及东南亚诸国而来的留学僧也不少,如我国的义净、荆州道琳、太州玄照、并州道生、洛阳智弘,及新罗的慧业、阿离耶跋摩等人皆曾来此就学。以及当时由印度来华的波罗颇迦罗蜜多罗、地婆诃罗、善无畏、金刚智、般剌若等诸师也曾修学于本大学。此外,大乘有宗著名的论师,如护法、德慧、护月、坚慧、光友、胜友、智月、智光等人,都曾先后在此讲学,或担任本校的校长或教授。

  

  那烂陀大学最初为唯识学派的重镇,后来演变成密教的一大中心。到了西元八世纪初,笈多王朝没落,印度教勃兴,本大学也顿告衰微。十二世纪末曾为伊斯兰军队所毁,然据传元朝泰定(一三二四-一三二七)初年尚有依止那烂陀大学僧人律贤(梵 Vinaya-bhadra)出家的提纳薄陀比丘来华,可知本大学于十四世纪时尚存。一九一五年,印度考古部门着手对本大学作有系统的发掘工作,从遗迹中陆续出土了许多石制及金属制(青铜)的雕刻品,现在都保存在印度那烂陀博物馆。

  

  二千年前延续到现在,目前新的那烂陀大学有二百多个学生,虽然今非昔比,不过那烂陀大学千余年来所培养出的人才之多、学风之盛,不但在印度算得上是空前绝后,就是在世界历史上,比之于今日的美国哈佛大学、哥伦比亚大学,以及英国的牛津大学、剑桥大学等,可以说更有历史,更有内容,只是世间诸法,一切无常,良有以也。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三、泛论中国的佛教大学

  根据一般说法,佛教是在东汉明帝年间传入中国,经过几百年的发展,到了唐朝,由于「马祖创丛林,百丈立清规」,使得中国佛教有了革命性的突破。

  

  「丛林」就是集众共修,就是大学的意思。中国第一所佛教大学,就是始于马祖首创的丛林,他应该称为是第一任校长;而百丈禅师随之而立的清规就是校规,因此百丈禅师可以称为是丛林大学的教务长。

  

  百丈禅师是佛教的革新派,他排除过去戒律的窠臼,另创丛林清规,所以他的学派在丛林清规之下,自然不必消极的守旧,这是他的高明之处,也因此他的门下学生得以积极发扬禅宗,因此百丈禅师可以说是禅宗教育的推动者。

  

  谈到禅宗教育,过去中国的丛林寺院,属于禅宗的有禅学堂,属于净土宗的有念佛堂;属于唯识、天台、华严等义解的宗派,则因为没有修持的系统,无须设立禅堂、念佛堂,只把学说观点融入教理当中,所以大都附属在讲寺当中,或者另立道场,这也就是后来中国佛教八大宗派相继成立的原因。

  

  所谓大乘八宗,不管那一宗、那一派,如果没有自成一家的学说,以及广大的信众跟随信仰,如何能开宗立派?例如: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,他在浙江天台山倡导「教观双运」、「解行并进」的教学,风从者众,其学说影响中国佛教甚钜。尤其师之生平撰述宏富,著作等身,其中《摩诃止观》、《法华玄义》、《法华文句》等天台三大部,建立了天台一宗之解行规范。

  

  智者大师之后,历经灌顶、智威、慧威、玄朗、湛然等师,继续集众讲学、著书论述,发扬天台教义,尤以谛观及智旭分别撰述的《天台四教仪》、《教观纲宗》,以天台教学立场阐释教观二门的纲要,使得天台宗「教观兼备」的思想体系更为完备。

  

  综观智者大…

《佛教兴学的往事与未来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教与花的因缘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