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一種自覺、自悟的教育,而不是像現在一般的教育,都是填鴨式的;如果佛教這種自覺、自悟的自我教育,也能用之于今日的大學,必然是教育史上的一大突破,對未來的人類社會必定有重大的貢獻。
佛陀一生說法不辍,及至涅槃以後,弟子將佛陀所說的經典,經過第一次的五百結集,第二次的毗舍離結集,乃至第叁次、第四次結集後,千萬卷的經律論因此産生。經典結集,其實就是集體審訂教材。中國儒家孔孟講學,最後只有幾位弟子爲老師結集出「四書」、「五經」等爲數不多的幾本著作,作爲後世的教材。甚至「有教無類」的孔子,一生學不厭、教不倦,但是終其一生,也只有以六經--《詩》、《書》、《禮》、《樂》、《易》、《春秋》作爲教材,並且在叁千弟子當中,精通六藝者,也只有七十二人留名青史。乃至世界四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,也只有新、舊約傳世,對于宇宙人生的人間百種學科,並沒有多大的貢獻。相較之下,佛陀一生講學的教材之廣泛豐富,可以說曆朝曆代的聖者,無人能出其右。
由于佛教有了佛陀這麼一位偉大的人天師範,以及爲數可觀的藏經爲教材,因此佛教不一定和世間學校一樣,刻板的以同等學曆評訂一年級、二年級,乃至開辦小學、中學、大學等學校。在佛教的觀念裏,最早就是開設藏經樓,藏經樓就是存放經書的圖書館。我們知道,一所大學辦得如何,就看他的藏書多少,所以過去佛教的藏經樓就是學術中心。
往昔的寺院雖然分設有四十八單職事,人人各有所職,但是每個人都要到藏經樓裏研究。藏經樓裏面的藏書,除了叁藏十二部經外,佛教廣大包容,也把東西方的學說結合在藏經樓中,譬如中國的諸子百家、四書五經,都能共存,所以藏經樓中的藏書之豐富,非一般圖書館能比。
寺院的藏經樓也不只是供給寺院僧侶研究,社會上的一般學子,如古代的範仲淹、呂蒙正、王陽明、曾鞏、劉勰、昭明太子,乃至現代的梁漱溟、趙樸初等,可以說都是佛教藏經樓大學畢業。所以,佛教曆代以來一直不斷地替國家造就了無數的人才,這是鮮爲一般人所關注的事實。
總之,寺院不僅是信仰的中心,也是弘揚教義的大、中、小學,具有多種教育功能。也就是說,古今中外,佛教到處的大小寺院,均可視之爲小學、中學、大學、研究所;佛法僧叁寶,佛就是校長,法就是教科書,僧就是學生。而佛教大學的第一任校長,無庸置疑的,非釋迦牟尼佛莫屬。
綜觀以上所說,佛教在世間的流傳,早就具有人間大學的功能,甚至直到今日,叢林寺院也都具備有大學的規模。回想民初一些偏激之士,竟有人喊出要把寺院改爲學校,侵奪佛門所有,可見學術界一直忽視佛教對教育的貢獻,令人思之,不勝感慨唏之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二、那爛陀大學的成就
承襲佛陀的教育理念,佛教真正具有規模的第一所大學,是佛入滅未久所創辦的那爛陀大學,也就是一般所熟知的佛教第一所大學。
那爛陀大學座落于中印度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北方,即今拉查基爾(Rajgir)北方約十一公裏處的巴達加歐(Baragaon)。校地原爲庵摩羅園,後由五百商人以十億金錢購買,獻給佛陀。佛陀曾經在此說法叁個月,因此附近保有如來叁月說法的精舍、發爪塔、雀離浮圖、觀自在菩薩之立像及精舍等靈迹。
有關那爛陀大學建校的由來及其沿革,根據《大唐西域記》卷九記載:「佛涅槃後未久,此國先王铄迦羅阿逸多,敬重一乘,遵崇叁寶;式占福地,建此伽藍。」這裏所說的铄迦羅阿逸多,也就是印度笈多王朝的國王,意譯爲帝日。此王在佛入滅後,因懷念佛陀,特興建那爛陀寺(也就是那爛陀大學的前身),以解思慕之情。帝日王崩逝後,經過覺護王、如來王、幻日王、金剛王,以及另一位中印的國王,前後六王相繼擴建增築,全寺分八大院,是古印度規模最爲宏偉的佛教寺院大學,以及佛教最高的學府。全盛時期,大學內建有一座大型圖書館,藏書高達九百萬卷之多,學生達萬人之衆,他們分別修學大乘及小乘十八部、吠陀、因明、聲明、醫方、術數等,稱得上是佛教史上最早的綜合性大學。
那爛陀大學不但學術氣氛濃厚,而且道風高峻,爲五印度的僧俗學人所欽仰。其創校曆史比耶稣出生爲早,中國大乘八宗所共祖的龍樹菩薩曾經在此擔任過校長。龍樹菩薩一生除了大力弘揚正法以外,又廣造大乘經典之注釋,樹立大乘教學之體系,使大乘般若性空學說傳布全印度。他的著述十分豐富,如:《大智度論》、《中論頌》、《十二門論》、《空七十論》、《回诤論》、《六十頌如理論》、《大乘破有論》、《十住毗婆沙論》、《大乘二十頌論》、《菩提資糧論》、《寶行王正論》、《勸誡王頌》等,造論之多,世所罕見,故有「千部論師」的美譽。後世基于其所著《中論》,宣揚空觀的學派,稱爲中觀學派,並尊爲中觀學派之祖;亦被尊爲禅宗付法藏第十叁祖。其思想是西藏佛學的重要支流,是中國叁論宗的義理支柱,也是天臺宗的重要思想根源。其他各宗學說源于龍樹思想者亦多,故被尊爲「八宗之祖」。
龍樹菩薩自己也曾受教于那爛陀大學,後來在校長任內值逢恒河泛濫,于是親自在恒河兩岸設計及建築堤岸,使人民免遭水難。他也曾經開辟運河,直通埃而斯瓦藍,打開了遠近各國的貿易往來,可見他不但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,也是一個偉大的工程師。
那爛陀大學最興盛的時期,每日講席不下百多處,博學高才之士濟濟一堂。一千叁百多年前,玄奘大師曾經留學于此,親近戒賢論師,戒賢論師也就是那爛陀大學的校長。他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論師,少即好學,遊曆諸方,訪求明哲,至那爛陀大學遇護法菩薩,聞法信悟而出家。年叁十即以論退南印一大外道,獲王嘉賞,爲建伽藍。
師長期主持那爛陀大學,弘傳唯識教義。其依《解深密經》、《瑜伽師地論》等,將佛教判爲有、空、中叁時,主張五種姓說。玄奘大師西遊時,師年已百余,玄奘師事之,且傳習其唯識學法。
繼玄奘大師之後,遠自我國及東南亞諸國而來的留學僧也不少,如我國的義淨、荊州道琳、太州玄照、並州道生、洛陽智弘,及新羅的慧業、阿離耶跋摩等人皆曾來此就學。以及當時由印度來華的波羅頗迦羅蜜多羅、地婆诃羅、善無畏、金剛智、般剌若等諸師也曾修學于本大學。此外,大乘有宗著名的論師,如護法、德慧、護月、堅慧、光友、勝友、智月、智光等人,都曾先後在此講學,或擔任本校的校長或教授。
那爛陀大學最初爲唯識學派的重鎮,後來演變成密教的一大中心。到了西元八世紀初,笈多王朝沒落,印度教勃興,本大學也頓告衰微。十二世紀末曾爲伊斯蘭軍隊所毀,然據傳元朝泰定(一叁二四-一叁二七)初年尚有依止那爛陀大學僧人律賢(梵 Vinaya-bhadra)出家的提納薄陀比丘來華,可知本大學于十四世紀時尚存。一九一五年,印度考古部門著手對本大學作有系統的發掘工作,從遺迹中陸續出土了許多石製及金屬製(青銅)的雕刻品,現在都保存在印度那爛陀博物館。
二千年前延續到現在,目前新的那爛陀大學有二百多個學生,雖然今非昔比,不過那爛陀大學千余年來所培養出的人才之多、學風之盛,不但在印度算得上是空前絕後,就是在世界曆史上,比之于今日的美國哈佛大學、哥倫比亞大學,以及英國的牛津大學、劍橋大學等,可以說更有曆史,更有內容,只是世間諸法,一切無常,良有以也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叁、泛論中國的佛教大學
根據一般說法,佛教是在東漢明帝年間傳入中國,經過幾百年的發展,到了唐朝,由于「馬祖創叢林,百丈立清規」,使得中國佛教有了革命性的突破。
「叢林」就是集衆共修,就是大學的意思。中國第一所佛教大學,就是始于馬祖首創的叢林,他應該稱爲是第一任校長;而百丈禅師隨之而立的清規就是校規,因此百丈禅師可以稱爲是叢林大學的教務長。
百丈禅師是佛教的革新派,他排除過去戒律的窠臼,另創叢林清規,所以他的學派在叢林清規之下,自然不必消極的守舊,這是他的高明之處,也因此他的門下學生得以積極發揚禅宗,因此百丈禅師可以說是禅宗教育的推動者。
談到禅宗教育,過去中國的叢林寺院,屬于禅宗的有禅學堂,屬于淨土宗的有念佛堂;屬于唯識、天臺、華嚴等義解的宗派,則因爲沒有修持的系統,無須設立禅堂、念佛堂,只把學說觀點融入教理當中,所以大都附屬在講寺當中,或者另立道場,這也就是後來中國佛教八大宗派相繼成立的原因。
所謂大乘八宗,不管那一宗、那一派,如果沒有自成一家的學說,以及廣大的信衆跟隨信仰,如何能開宗立派?例如:天臺宗祖師智者大師,他在浙江天臺山倡導「教觀雙運」、「解行並進」的教學,風從者衆,其學說影響中國佛教甚钜。尤其師之生平撰述宏富,著作等身,其中《摩诃止觀》、《法華玄義》、《法華文句》等天臺叁大部,建立了天臺一宗之解行規範。
智者大師之後,曆經灌頂、智威、慧威、玄朗、湛然等師,繼續集衆講學、著書論述,發揚天臺教義,尤以谛觀及智旭分別撰述的《天臺四教儀》、《教觀綱宗》,以天臺教學立場闡釋教觀二門的綱要,使得天臺宗「教觀兼備」的思想體系更爲完備。
綜觀智者大…
《佛教興學的往事與未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