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人间佛教的蓝图(上)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经》说:「如来即是慈悲喜舍,慈悲喜舍即是解脱。」

  

  慈悲就是情爱的升华,佛陀的弘法利生、示教利喜,就是爱;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、救苦救难,就是爱。爱就是为了你好;爱你就要成全你,要尊重你,要给你自由,要给你方便。爱是美的,爱是善的,爱是真的,爱也是净的;佛教本质上即是慈悲与净爱。

  

  《观无量寿经》说:「诸佛心者,大慈悲是,以无缘慈摄诸众生。」《大智度论》也说:「如慈母养育婴儿,虽复屎尿污身,以深爱故而不生瞋,又愍其无知。菩萨于众生亦如是。」菩萨愍念众生,不分亲疏,因此我们应该学习诸佛菩萨,把爱从狭义中超脱出来,不只是爱自己、爱家人,更要爱社会大众、爱国家世界。我们要用慈悲去扩大所爱,用智慧去净化所爱,用尊重去对待所爱,用牺牲去成就所爱。人与人之间若能相亲相爱,则宇宙世间,何其宽广啊!

  

  过去一些曲解佛法义理的行者,总是灌输在家信众:「夫妻是冤家」、「不是冤家不聚头」等错误的观念;其实世间男女结婚,这是爱的升华、爱的圆满、爱的统一。但是爱不是单行道,爱要彼此体会对方的心,进而把对某个人的爱,扩及到一切众生。过去儒家有谓「怜蛾不点灯,爱鼠常留饭」;佛教也说「当以慈心育养幼弱,见禽兽虫蛾、下贱仰人活者,常当愍念,随其所食,令得稣息。莫得加刀杖,伤绝其命」(《佛说阿难四事经》)。

  

  爱是双向的,真正的爱是要成全对方、祝福对方,爱不是占有,而是奉献。小爱是爱与自己有关的,大爱是爱与他人有关的;真爱是爱真理、爱公理、爱国家、爱世界、爱人间的和平。所谓「生命诚可贵,爱情价更高」,其实这应该是有情有义、大情大爱,是大慈大悲的情操,所以一个人什么都可以失去,但是不能少了慈悲。

  

  然而今日社会,许多人滥用了爱,丑化了爱,例如对美色的贪爱,辣手摧花;对金钱的贪爱,窃盗贪污;对不应该为自己所有的贪爱,非法侵占。不是好因好缘的爱是害人害己,爱也能造成罪恶。

  

  诚然,爱是罪恶之源,爱也是生死之本。但是虽然有爱才有生死,然而水能覆舟也能载舟;爱虽然让人迷失,然而爱也能让人升华。佛世时,摩登伽女因为迷恋阿难尊者,经过佛陀善巧度化,终于觉悟「爱是苦的根源」(《楞严经》);莲花色女在感情的世界里受到创伤,故以玩弄爱情为报复,后经目犍连尊者开导,终于认识「不当的爱是罪恶的根源」,于是迷途知返。

  

  爱维护了伦理,爱制定了秩序;父母、夫妻、子女、朋友之间,是靠爱来维系关系,是靠爱来制定层次。一个人如果连父母、夫妻、儿女都不要,如何爱所有众生?甚至有的人自杀轻生,自己毁身灭体;一己之不爱,如何爱他人!因此《华严经》告诉我们,要「爱人如爱己,率己以随人」。

  

  有爱就有力量,有爱就有希望,因为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,只要合乎法律、道德,只要合乎情法的世间人伦,佛教并未否定和排斥。佛教对爱不执不舍,尤其人间佛教更要提倡过中道的生活,要用慈悲来净化所爱,要用智慧来领航所爱,要用善美来成就所爱,要用德行来加持所爱。人的生命从爱而来,吾人更应用纯爱、真爱、慈爱、净爱,来庄严美好的人间。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五、社会观(群我之道)

  人是群居的动物,不管在家庭、学校或社会上立足,都免不了要与人群接触。人际关系是现代人处世很重要的一环,许多人生活里所以有忧苦烦恼,都是肇因于群我的人际关系不和谐。因为不懂得如何善待「你」,也不自知如何修持「我」,甚至还强立分别你和我,因此产生人际纷争。

  

  其实,人我之间的关系,都是靠缘份来维系,善因得善果,恶缘招恶报。然而一般人往往不能了悟这层因果关系,不仅不能相互成就,反而常常因为不服气别人比我好、比我高、比我大,而千方百计的和对方计较、争夺,总希望自己能胜过别人、赢过别人。人,一旦有了计较、比较之心,有了人我的利害得失之心,即使亲密如家人、恩爱如夫妻也不能避免互相斗争。

  

  佛教的僧团本身就是一个社会,「僧伽」的意思就是「和合众」。佛陀虽然重视独修,但也建立僧团,表示佛教对群我关系的重视。在佛门里有谓「丛林以无事为兴隆」;人和,才能无事。〈三皈依文〉说:「自皈依僧,当愿众生,统理大众,一切无碍。」所谓「统理大众」,即「人和」二字而已。僧团里平时依「六和敬」来维系人事的和谐,即:身和同住(行为礼敬)、口和无诤(语言和谐)、意和同悦(善心交流)、戒和同遵(法制平等)、见和同解(思想统一)、利和同均(经济均衡),因此又称「六和僧团」。

  

  《阿弥陀经》云,西方极乐净土「诸上善人,聚会一处」。之所以如此,就是因为和谐。和谐就是净土,一家和谐,就能一家快乐;一个社区和谐,社区就能平安。此外,解空第一的须菩提,因为深入空理,故而所证的「无诤三昧」,最为第一;乃至戒律学上的「七灭诤法」,都是僧团和谐的圭臬。

  

  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,凡是人生的各种问题,在佛法里都有圆满的解决之道。例如对于人我是非,《增一阿含经》中举出四种处理方法:「不诽谤于人,亦不观是非;但自观身行,谛观正不正。」

  

  此外,人人都希望有好的名声,然而有的人过份的希求令名,不惜自赞毁他,说人长短过失,不但容易与人结下恶缘,而且有失厚道,往往反招恶名,所以《六波罗蜜多经》说,想要获得好的名声必须注意:「不说他人过,亦不称己德;智照无自他,当获大名称。」

  

  《出曜经》亦说:「不可怨以怨,终已得休息。」以怨报怨,永远不能息怨,唯有以德报怨,才能结束一切冤怨的根本。例如提婆达多虽然一再和佛陀作对,甚至三番两次设计陷害佛陀,但是有一天提婆达多生病了,群医束手无策,佛陀还是亲自前往探视,给予无尽的关爱。佛陀的懿行,正如《六波罗蜜多经》说:「不念他人恶,常思其善事;智慧离分别,人中最第一。」

  

  世间人都希望自己比别人伟大,因为有胜负之心,争执也就层出不穷;诚如《法句经》说:「胜则生怨,负则自鄙;去胜负心,无争自安。」如果我能怀着尊重你的伟大,我有拥护你、成就你的心态,自然能化戾气为祥和。

  

  一般人总希望自己拥有的比别人多,而不顾别人的空乏;一般人总是好逸恶劳,只求一己逸乐,不顾他人苦楚;甚至争功诿过更是一般人的通病,也是纷争的原因。如果人人都能承认自己错、自己坏,凡事不推诿、不卸责,所谓「如有暴恶人,非理相加谤;智者以诚言,安忍能除遣」(《诸法集要经》),则人我关系自然能和谐无争。

  

  现代的社区提倡守望相助,邻里之间要互相敦亲睦邻,对独居长者要主动关怀,殷勤慰问。在佛教的《大宝积经》更说:「在家菩萨,若在村落,城邑郡县,人众中住,随所住处,为众说法。不信众生,劝导令信;不孝众生,……劝令孝顺。若少闻者,劝令多闻;悭者劝施,毁禁劝戒,瞋者劝忍,懈怠劝进,乱念劝定,无慧劝慧,贫者给财,病者施药,无护作护,无归作归,无依作依。」

  

  一个团体里,能干的人,大都能促进和谐;不能干的人,则容易引起纷争。人与人之间,能够容许异己的存在,就能和谐;尊重宽谅,就能和谐。《华严经》有谓:「说四摄法,令众生欢喜充满十方。」想协调人际间的关系,行四摄法是最好的法门。所谓四摄法,即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。不论我们布施的是金钱、财物,或力量、言语,都能使人感到欢喜,有利于彼此的往来。说赞美他人的话,做有益他人的事,表示与他是平等地位,和平相处,都是处事接物的妙方。佛经常教我们要广结善缘,就是要我们不侵犯他人,不辜负他人,并且要多多给人方便,因为给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,不侵犯他人,才能使得他人乐意与你交往。

  

  其实,人我彼此都是相关一体的,都是因缘的相互存在。每一个人都只是世间的一半,甚至是三分之一;「我」以外还有一个「你」,你以外还有一个「他」,你我他之外,还有周遭接触的各种人等。

  

  人与人之间如果关系良好,相助相成,这是很大的福份;如果相嫉相斥,则痛苦不堪。人我之间,重要的是相互尊重、包容、谅解、帮助,如果有一方不能体谅另一方,则人我之间必然会发生问题。

  

  总之,人所以会有纷争、不平,就是因为「你、我」的关系不协调。因此,想要获得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,唯有把「你」当作「我」,你我一体,你我不二,能够将心比心,彼此互换立场,才是和谐群我关系的相处之道。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六、忠孝观(立身之道)

  俗云:「忠臣出于孝子之门。」一个能尽忠于国家的臣子,必然也是侍亲至孝的人子;一个懂得孝顺父母的人,也才能尽忠于国家。忠孝是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根本,在「青年守则」中开头第一条就标示:「忠勇为爱国之本」,第二条接着揭橥「孝顺为齐家之本」,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,无非是教导人民如何尽忠尽孝。所以,家中如果出了一位忠臣或孝子,全乡里的人莫不同感无比的光彩;反之,一个人如果悖忠逆孝,则将为人所唾弃,必定很难在社会上安身立足。

  

  谈到忠孝,过去一般人总认为佛教出家遁世,逃避世间,对于忠孝之道无法克尽本份。其实佛教和儒家一样,非常重视人伦关系、道…

《人间佛教的蓝图(上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