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人間佛教的藍圖(上)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經》說:「如來即是慈悲喜舍,慈悲喜舍即是解脫。」

  

  慈悲就是情愛的升華,佛陀的弘法利生、示教利喜,就是愛;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、救苦救難,就是愛。愛就是爲了你好;愛你就要成全你,要尊重你,要給你自由,要給你方便。愛是美的,愛是善的,愛是真的,愛也是淨的;佛教本質上即是慈悲與淨愛。

  

  《觀無量壽經》說:「諸佛心者,大慈悲是,以無緣慈攝諸衆生。」《大智度論》也說:「如慈母養育嬰兒,雖複屎尿汙身,以深愛故而不生瞋,又愍其無知。菩薩于衆生亦如是。」菩薩愍念衆生,不分親疏,因此我們應該學習諸佛菩薩,把愛從狹義中超脫出來,不只是愛自己、愛家人,更要愛社會大衆、愛國家世界。我們要用慈悲去擴大所愛,用智慧去淨化所愛,用尊重去對待所愛,用犧牲去成就所愛。人與人之間若能相親相愛,則宇宙世間,何其寬廣啊!

  

  過去一些曲解佛法義理的行者,總是灌輸在家信衆:「夫妻是冤家」、「不是冤家不聚頭」等錯誤的觀念;其實世間男女結婚,這是愛的升華、愛的圓滿、愛的統一。但是愛不是單行道,愛要彼此體會對方的心,進而把對某個人的愛,擴及到一切衆生。過去儒家有謂「憐蛾不點燈,愛鼠常留飯」;佛教也說「當以慈心育養幼弱,見禽獸蟲蛾、下賤仰人活者,常當愍念,隨其所食,令得稣息。莫得加刀杖,傷絕其命」(《佛說阿難四事經》)。

  

  愛是雙向的,真正的愛是要成全對方、祝福對方,愛不是占有,而是奉獻。小愛是愛與自己有關的,大愛是愛與他人有關的;真愛是愛真理、愛公理、愛國家、愛世界、愛人間的和平。所謂「生命誠可貴,愛情價更高」,其實這應該是有情有義、大情大愛,是大慈大悲的情操,所以一個人什麼都可以失去,但是不能少了慈悲。

  

  然而今日社會,許多人濫用了愛,醜化了愛,例如對美色的貪愛,辣手摧花;對金錢的貪愛,竊盜貪汙;對不應該爲自己所有的貪愛,非法侵占。不是好因好緣的愛是害人害己,愛也能造成罪惡。

  

  誠然,愛是罪惡之源,愛也是生死之本。但是雖然有愛才有生死,然而水能覆舟也能載舟;愛雖然讓人迷失,然而愛也能讓人升華。佛世時,摩登伽女因爲迷戀阿難尊者,經過佛陀善巧度化,終于覺悟「愛是苦的根源」(《楞嚴經》);蓮花色女在感情的世界裏受到創傷,故以玩弄愛情爲報複,後經目犍連尊者開導,終于認識「不當的愛是罪惡的根源」,于是迷途知返。

  

  愛維護了倫理,愛製定了秩序;父母、夫妻、子女、朋友之間,是靠愛來維系關系,是靠愛來製定層次。一個人如果連父母、夫妻、兒女都不要,如何愛所有衆生?甚至有的人自殺輕生,自己毀身滅體;一己之不愛,如何愛他人!因此《華嚴經》告訴我們,要「愛人如愛己,率己以隨人」。

  

  有愛就有力量,有愛就有希望,因爲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,只要合乎法律、道德,只要合乎情法的世間人倫,佛教並未否定和排斥。佛教對愛不執不舍,尤其人間佛教更要提倡過中道的生活,要用慈悲來淨化所愛,要用智慧來領航所愛,要用善美來成就所愛,要用德行來加持所愛。人的生命從愛而來,吾人更應用純愛、真愛、慈愛、淨愛,來莊嚴美好的人間。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五、社會觀(群我之道)

  人是群居的動物,不管在家庭、學校或社會上立足,都免不了要與人群接觸。人際關系是現代人處世很重要的一環,許多人生活裏所以有憂苦煩惱,都是肇因于群我的人際關系不和諧。因爲不懂得如何善待「你」,也不自知如何修持「我」,甚至還強立分別你和我,因此産生人際紛爭。

  

  其實,人我之間的關系,都是靠緣份來維系,善因得善果,惡緣招惡報。然而一般人往往不能了悟這層因果關系,不僅不能相互成就,反而常常因爲不服氣別人比我好、比我高、比我大,而千方百計的和對方計較、爭奪,總希望自己能勝過別人、贏過別人。人,一旦有了計較、比較之心,有了人我的利害得失之心,即使親密如家人、恩愛如夫妻也不能避免互相鬥爭。

  

  佛教的僧團本身就是一個社會,「僧伽」的意思就是「和合衆」。佛陀雖然重視獨修,但也建立僧團,表示佛教對群我關系的重視。在佛門裏有謂「叢林以無事爲興隆」;人和,才能無事。〈叁皈依文〉說:「自皈依僧,當願衆生,統理大衆,一切無礙。」所謂「統理大衆」,即「人和」二字而已。僧團裏平時依「六和敬」來維系人事的和諧,即:身和同住(行爲禮敬)、口和無诤(語言和諧)、意和同悅(善心交流)、戒和同遵(法製平等)、見和同解(思想統一)、利和同均(經濟均衡),因此又稱「六和僧團」。

  

  《阿彌陀經》雲,西方極樂淨土「諸上善人,聚會一處」。之所以如此,就是因爲和諧。和諧就是淨土,一家和諧,就能一家快樂;一個社區和諧,社區就能平安。此外,解空第一的須菩提,因爲深入空理,故而所證的「無诤叁昧」,最爲第一;乃至戒律學上的「七滅诤法」,都是僧團和諧的圭臬。

  

  佛教是以人爲本的宗教,凡是人生的各種問題,在佛法裏都有圓滿的解決之道。例如對于人我是非,《增一阿含經》中舉出四種處理方法:「不誹謗于人,亦不觀是非;但自觀身行,谛觀正不正。」

  

  此外,人人都希望有好的名聲,然而有的人過份的希求令名,不惜自贊毀他,說人長短過失,不但容易與人結下惡緣,而且有失厚道,往往反招惡名,所以《六波羅蜜多經》說,想要獲得好的名聲必須注意:「不說他人過,亦不稱己德;智照無自他,當獲大名稱。」

  

  《出曜經》亦說:「不可怨以怨,終已得休息。」以怨報怨,永遠不能息怨,唯有以德報怨,才能結束一切冤怨的根本。例如提婆達多雖然一再和佛陀作對,甚至叁番兩次設計陷害佛陀,但是有一天提婆達多生病了,群醫束手無策,佛陀還是親自前往探視,給予無盡的關愛。佛陀的懿行,正如《六波羅蜜多經》說:「不念他人惡,常思其善事;智慧離分別,人中最第一。」

  

  世間人都希望自己比別人偉大,因爲有勝負之心,爭執也就層出不窮;誠如《法句經》說:「勝則生怨,負則自鄙;去勝負心,無爭自安。」如果我能懷著尊重你的偉大,我有擁護你、成就你的心態,自然能化戾氣爲祥和。

  

  一般人總希望自己擁有的比別人多,而不顧別人的空乏;一般人總是好逸惡勞,只求一己逸樂,不顧他人苦楚;甚至爭功诿過更是一般人的通病,也是紛爭的原因。如果人人都能承認自己錯、自己壞,凡事不推诿、不卸責,所謂「如有暴惡人,非理相加謗;智者以誠言,安忍能除遣」(《諸法集要經》),則人我關系自然能和諧無爭。

  

  現代的社區提倡守望相助,鄰裏之間要互相敦親睦鄰,對獨居長者要主動關懷,殷勤慰問。在佛教的《大寶積經》更說:「在家菩薩,若在村落,城邑郡縣,人衆中住,隨所住處,爲衆說法。不信衆生,勸導令信;不孝衆生,……勸令孝順。若少聞者,勸令多聞;悭者勸施,毀禁勸戒,瞋者勸忍,懈怠勸進,亂念勸定,無慧勸慧,貧者給財,病者施藥,無護作護,無歸作歸,無依作依。」

  

  一個團體裏,能幹的人,大都能促進和諧;不能幹的人,則容易引起紛爭。人與人之間,能夠容許異己的存在,就能和諧;尊重寬諒,就能和諧。《華嚴經》有謂:「說四攝法,令衆生歡喜充滿十方。」想協調人際間的關系,行四攝法是最好的法門。所謂四攝法,即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。不論我們布施的是金錢、財物,或力量、言語,都能使人感到歡喜,有利于彼此的往來。說贊美他人的話,做有益他人的事,表示與他是平等地位,和平相處,都是處事接物的妙方。佛經常教我們要廣結善緣,就是要我們不侵犯他人,不辜負他人,並且要多多給人方便,因爲給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,不侵犯他人,才能使得他人樂意與你交往。

  

  其實,人我彼此都是相關一體的,都是因緣的相互存在。每一個人都只是世間的一半,甚至是叁分之一;「我」以外還有一個「你」,你以外還有一個「他」,你我他之外,還有周遭接觸的各種人等。

  

  人與人之間如果關系良好,相助相成,這是很大的福份;如果相嫉相斥,則痛苦不堪。人我之間,重要的是相互尊重、包容、諒解、幫助,如果有一方不能體諒另一方,則人我之間必然會發生問題。

  

  總之,人所以會有紛爭、不平,就是因爲「你、我」的關系不協調。因此,想要獲得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,唯有把「你」當作「我」,你我一體,你我不二,能夠將心比心,彼此互換立場,才是和諧群我關系的相處之道。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六、忠孝觀(立身之道)

  俗雲:「忠臣出于孝子之門。」一個能盡忠于國家的臣子,必然也是侍親至孝的人子;一個懂得孝順父母的人,也才能盡忠于國家。忠孝是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的根本,在「青年守則」中開頭第一條就標示:「忠勇爲愛國之本」,第二條接著揭橥「孝順爲齊家之本」,中國數千年的曆史文化,無非是教導人民如何盡忠盡孝。所以,家中如果出了一位忠臣或孝子,全鄉裏的人莫不同感無比的光彩;反之,一個人如果悖忠逆孝,則將爲人所唾棄,必定很難在社會上安身立足。

  

  談到忠孝,過去一般人總認爲佛教出家遁世,逃避世間,對于忠孝之道無法克盡本份。其實佛教和儒家一樣,非常重視人倫關系、道…

《人間佛教的藍圖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