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德綱常,尤其注重忠孝的實踐。《淨名經關中釋抄》說:「忠則愛主,孝則愛親。」《釋氏要覽》更說:「國有君王,一切獲安,是故人王爲一切衆生安樂之本。在家出家,精心道檢,皆依正國而得住持,演化流布。若無王力,功行不成,法滅無余,況能利濟。」因此《心地觀經》說世間有四種恩,應該晨暮回向祝禱:「一父母恩,二衆生恩,叁國王恩,四叁寶恩。」此中所謂國王恩,即代表國家也。
此外,在《雜寶藏經》中,佛陀曾提出十種譬喻,說明人民應該如何盡忠仁王國君,並且進一步告訴執政的人主,應該如何愛護他的子民,爲他們盡忠。經中說:「王當如橋,濟渡萬民;王當如秤,親疏皆平;王當如道,不違聖蹤;王者如日,普照世間;王者如月,與物清涼;王如父母,恩育慈矜;王者如天,覆蓋一切;王者如地,載養萬物;王者如火,爲諸萬民,燒除惡患;王者如水,潤澤四方。」
一國之君既具備如此的仁德懿行,爲人臣民自然會竭誠殚智的盡忠效命;同理,君王官員對于黎民百姓也應該盡心愛護,爲他們謀幸福。盡忠是人我之間彼此互敬的關系,非常平等。因此,《尼幹子經》說,國君官員應該做到如下八點,以表示他們對部下僚屬的盡忠:「一者,念諸一切衆生如愛子想;二者,念于惡行衆生如病子想;叁者,常念受苦衆生生大慈心;四者,念受勝樂衆生生歡喜心;五者,念于怨家衆生生護過想;六者,能于親友衆生生覆護想;七者,能于資生之中生如藥想;八者,能于自身生無我想。」
佛陀認爲理想的盡忠之道,應該是君仁臣敬,彼此互愛的融和關系,而不是上暴下懼、交互爭利的各懷鬼胎。
關于盡忠,古代的沙門釋子爲了國家的安危,忠貞愛國從來不落人後。例如宋朝遭遇靖康之難,徽、欽二帝被擄,康王在江南即位,禮聘法道禅師參與軍機大事,籌募軍糧,對于日後南宋江山的保安穩定,有舉足輕重的貢獻。唐安祿山之亂,經濟雕弊,幸賴神會大師販賣度牒來資助軍需,才得以平定叛軍,這是佛教在災難亂世對國家的效忠事迹。
佛光山大智殿設有「宗仰上人紀念堂」,是爲了紀念棲霞法脈的一代高僧宗仰上人。宗仰上人在民國締造之前,曾經加入孫中山先生所領導的同盟會,捐助資金,幫助孫中山先生完成革命,當初他與孫先生往來的書信,都被妥善的保存至今。
除了曆代高僧大德對國家竭盡忠誠之外,已經成就佛道的釋迦牟尼佛本身,曾經爲了阻止琉璃王舉兵侵略祖國,而于烈日當空靜坐路中,致使琉璃王叁次進兵,叁次都被佛陀的慈悲所阻擋,可見佛陀和一般人一樣的愛國。
佛陀不但盡忠,也非常重視孝道。佛陀的父親淨飯王去世,出殡時佛陀也參加了諸位王子擡棺的行列,親自爲父親擡扶棺木(《佛說淨飯王般涅槃經》)。佛陀爲了報答母後摩耶夫人的生育之恩,特地以神通到忉利天宮爲母親說法叁個月(《佛升忉利天爲母說法經》)。佛陀爲了感激姨母大愛道夫人的撫養恩惠,廣開方便慈悲法門,允許五百位釋迦種族的女衆出家,佛教終于有了比丘尼的教團。佛陀爲了成就目犍連尊者救母于倒懸的孝心,宣說《盂蘭盆經》,爲後世弟子辟出一條孝親的法門捷徑。乃至中國曆代高僧也有不少感人的孝親事迹(見倫理觀),在在說明佛教的孝親思想濃厚。
此外,佛教的經典,如有名的《地藏經》、《盂蘭盆經》、《父母恩重難報經》等,都是闡揚孝親之道的經典,其他的叁藏十二部之中,也經常可看到佛教的孝親思想。譬如《梵網經》上說:「孝名爲戒,亦名製止。」孝順生身父母固然是孝,持戒不犯他人,以法製止身心行爲,更是對有情衆生的孝順。
從上述佛陀對忠孝的諸多懿行及教誨中,不難看出佛門的忠孝觀不同于古代儒家所謂「君要臣亡,臣不亡不忠;父要子死,子不死不孝」,那種陷君親于不義不仁的愚忠愚孝之忠孝觀念。
佛教認爲,所謂「忠」,有誠實不二、锲而不舍,有一心一德、貫徹始終的意思。過去一談到忠,一般人大都只想到承侍君王、對國家盡忠;實際上,應該擴大盡忠的層面,例如夫妻之間要忠誠、朋友之間要互信,乃至對工作要盡責,對自己的承諾要信守,對心中的信仰要堅定,甚至對自己豢養的小貓、小狗,既然養它,就要全始全終的照顧它等等,都可稱之爲忠。
所謂忠者,不能見利忘義,不能見異思遷。忠,就是要把本份的事如實做好,例如小學生要把小學的課業照顧好,中學、大學要把中學、大學的學業完成,如果胡混日子,就是不忠于自己的本份。
忠,是一種信仰,是一種堅持,也是一種善的執著,所以盡忠的對象也要有所選擇,要看值不值得。所謂「良禽擇木而棲,忠臣擇主而侍」;盡忠的對象必須是好的、善的、正的,要有仁義,不能盡忠邪惡,那是非法的,所以忠也要講中心、講正派、講善美。
忠,是發揚仁義、慈悲、信仰。所謂「忠君愛國」,意思就是說,忠和愛是同等的。你對他效忠,就必須愛他;既然愛他,就必須對他盡忠。
過去蔣中正先生提倡要忠于領袖、國家、責任、榮譽,把領袖擺在第一位,這是以個人爲盡忠的對象;但是佛教主張「依法不依人」,所以要爲法盡忠,要忠于製度、忠于團體,不能只爲某個個人盡忠。
尤其,忠是雙向的,不是只有臣對君,君對臣也要盡忠。忠裏面有是非,有正邪,有好壞,這是應該加以分別的;但是忠裏面沒有得失,沒有時間長短,沒有利害關系,只要是應該盡忠的對象,盡管對我不利,我也要盡忠,這才叫做忠。
忠的含義,就是專注、不二、完成、圓滿的意思:能夠專注不貳,不計成敗地竭盡自己的忠誠,完成自己的責任,當下即已圓滿忠貞之行。所以所謂「盡忠」,並不是要我們捐棄生命,做無謂的犧牲,只要每個人都能站在個人的崗位上,把份內的工作做好,盡到本份應盡的責任,就是盡忠。譬如家庭主婦把家裏整理得窗明幾淨,有條不紊,像樂園淨土一般,就是對家庭盡忠;社會上每一個份子都能努力工作,不偷懶,不取巧,就是對社會國家盡忠。身爲佛教徒,凡我佛子,都能奉行佛法,以佛法來淨化人心,改善社會風氣,使民風敦厚,就是對國家民族盡忠。
自古以來,佛教寺院的設立,使每一個民衆在心靈上點燃一盞明亮的燈火,祛除黑暗的愚癡無明,重現智慧光明,給予心理建設,給予精神武裝,這就是佛教對社會大衆盡忠;佛弟子實踐佛陀的教示,以慈悲來化導暴戾,以忍辱來消除怨敵,以智慧來教育頑強,這就是佛教對一切衆生的盡忠。所以,忠的含義,不僅僅是狹義地盡忠某一個人,或對某種特定對象的恭敬崇拜,忠是更廣義地對大衆的服務奉獻。在家庭裏,要忠于妻子兒女,忠于爲人夫、或者爲人婦的一份職責;在社會上,要忠于團體、忠于公司、忠于主管上司,克盡爲人部屬的一份責任。與人相處要忠于道義良心,追求理想要忠于自己的原則立場,在我們的生活裏,忠的美德和我們的關系非常密切,內心忠誠的人,往往是世路的明燈,光照八方。忠的懿行,對我們人格的成長影響至深且钜。
忠和孝往往是相提並論的。忠是信仰,是追隨,是學習;孝是恭敬,是愛護,是孝養。談到孝順,一般人以爲只要對自己的父母克盡奉養,就是孝順了。事實上,烏鳥禽畜尚且知道反哺,奉養父母只是孝順最基本的一環,除了對父母盡孝之外,更要擴而充之,對宗族盡孝,甚至進一步擴大爲對整個民族盡孝,對一切衆生盡孝。
所以,現在的養老育幼,都是爲了盡孝;現在的慈悲喜舍,就是要用孝敬的心來完成。我們不但要對父母盡孝,對民族、同胞、人類,都要盡孝;我們不但要對長輩盡孝,對殘障、老弱也要孝養。
所謂「孝」,是愛心的表現,孝是對國家、親人一種至真感情的流露,孝是人我之間應有的一份責任,孝是人倫之際的一種密切關系,孝維持了長幼有序,是父母子女世代相承的美德;孝是對生命的摯誠感謝,更是無悔無怨的回饋報恩。佛教認爲,爲自己所愛是小孝,爲家族親人爲中孝,爲國家民族是大孝。甚至《盂蘭盆經》說:「佛弟子修孝順者,應念念中常憶父母,乃至七世父母。」佛陀不僅教育弟子們要孝順當世父母,更要孝順七世父母,乃至一切衆生父母。因此,孝的意義,並不限于對今生今世父母的孝思;孝順應該從自己的親人做起,進而「不獨親其親,不獨子其子」的擴充至社會大衆,乃至一切無量無盡的衆生。不僅要孝順自己的父母,更要澤被廣大的衆生父母,全心全力解決一切有情的煩惱,這才是佛教理想中的至孝。正如《金剛經》說:「所有一切衆生之類,若卵生、若胎生、若濕生、若化生,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。」這才能說是爲衆生盡孝。
如果說忠是與國、與民、與己的關系,那麼孝就是與親、與人、與生的關系。中國文化主張叁綱五常,但是一切人生的重心主要在孝道的闡明,以孝順爲中心,擴而充之,對國家的孝順就是忠,對兄弟的孝順就是悌,對朋友的孝順就是義,乃至對衆生的孝順就是仁。尤其今日提倡孝道,就是要如何積極去孝養父母,解決老年的孤苦,甚至解決同胞民族之間的老人問題,這才是真正的大孝。
忠孝在人間,彼此是相互的。一條忠狗爲主人盡忠,因爲感念主人對他的愛護;大臣爲領袖盡忠,也是感謝君王的知遇、賞賜。我們想要別人對我們以忠孝來往,就必須先爲對方付出忠誠和孝養。
偈雲:「佛在靈山莫遠求,靈山只在汝心頭;人人有個靈山塔,好向靈山塔下修。」所謂忠孝,都是由吾人內心所激發出來的一種感情、良知,一種愛心和美德,忠孝是維系人類關系的倫理綱常,唯有把忠孝的精神發揚起來,讓忠孝、慈悲、愛心遍于一切時、一切處,我們的社會才會更有…
《人間佛教的藍圖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