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人間佛教的藍圖(上)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秩序,我們的家庭才能更加美滿。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七、財富觀(理財之道)

  人生在世,必須有正當的事業,透過勤奮經營,使得衣食豐足,生活安定,然後才能從事種種的善事,此即所謂「衣食足,然後禮樂興」也。

  

  然而過去原始佛教的行者大多不重視財富而重清修,他們追求樸素淡泊的生活,倡導清貧思想,認爲簡樸才是修行,淡泊才是有道。其實從大乘佛教的經典來看,例如《阿彌陀經》的極樂世界,黃金鋪地,宮殿樓閣皆爲七寶所成,極盡莊嚴堂皇;菩薩莫不寶冠頂戴,璎珞披身,富貴無比。因此,修學佛法不一定要以窮苦爲清高。只要「平直正求」,佛教鼓勵在家信衆可以榮華富貴,可以營生聚財,如《大寶積經》說:「在家菩薩,如法集聚錢財封邑,非不如法。」而且有了財富以後要「給事父母妻子,給施親友、眷屬、知識,然後施法」。意思是說,在家營生,要積聚有道,要合乎八正道的正業與正命,如《雜阿含經》說:「營生之業者,田種行商賈,牧牛羊興息,邸舍以求利。」只要能將本求利,勤勞賺取,無論是農牧收成,或是經商貿易、企業經營、投資生息所得等等,都是佛教所認可的經濟營生。

  

  反之,非法所得的財富,例如:竊取他物、違法貪汙、抵賴債物、吞沒寄存、欺罔共財、因便侵占、藉勢茍得、經營非法、詐騙投機、放高利貸等,則爲佛教所不許。

  此外,舉凡違背國法,譬如販賣毒品、轉賣人口的職業,或者違反佛法的不當工作,例如屠宰、酒家、賭場等,都在禁止之列,也就是和佛教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吸毒等根本大戒觸逆的職業,都是佛教所不允許。

  

  在《中阿含經》裏也有提到取財有六種非道,不可爲之,即:(一)種種戲求財物者爲非道,如賭博、競勝、比武等皆是。(二)非時行求財物者爲非道,非時行是指晝夜顛倒,不顧家庭眷屬,如玩弄娼妓,不務正業,即世間的浪蕩子。(叁)飲酒放逸求財物者爲非道,酒能亂性,飲酒的人必多放逸,不事生産。(四)親近惡知識求財物者爲非道,指親近惡友不但不能得財,反而有傾家蕩産,甚至喪命的災禍。(五)常喜妓樂求財物者爲非道,指性好歌舞娼妓,任意浪費。(六)懶惰求財物者爲非道,指性好遊蕩,不喜作業,凡寒熱饑飽都有借口,不肯作事。

  

  以上六種皆是消耗財物不能生産,不但現世勞神喪財,身敗名裂,而且來生墮苦趣,失人身,所以說是非道,亦即非人倫善道也。

  

  有了金錢財富,還要懂得怎樣處理自己的財富,這才是重要的課題。在《雜阿含經》裏面有一首偈語說:「一分自食用,二分營生業,余一分藏密,以擬于貧乏。」意思是說:假如你每一個月有十萬元的收入,你應該拿出四萬元來經營事業;兩萬元做爲家庭生活所需;兩萬元儲蓄以應不時之需;剩余之兩萬元用以布施,回饋社會,救濟貧乏。

  

  此外,在《大寶積經》中,佛陀以波斯匿王爲例,告訴我們財富處理的方法。因爲波斯匿王已經不需要爲生活計算,因此他處理的方法是分作叁分,叁分之一用來供養宗教,叁分之一用來救濟貧窮,叁分之一用來奉獻給國家作爲資源。

  

  在《般泥洹經》中,對財富的處理方法則說,除了生活所需之外,分爲四分,一分供養父母妻子,一分補助仆傭屬下,一分施給親屬朋友,一分奉事國家沙門。

  說到財富,財富有狹義的財富,有廣義的財富;有有形的財富,有無形的財富;有現世的財富,有來世的財富;有個人的財富,有大衆的財富;有物質的財富,有精神的財富;有一時的財富,也有永久的財富。

  

  佛教不但重視一時的財富,更重視永久的財富;不但重視現世的財富,更重視來生的財富。佛教不但重視狹義的金錢財富,尤其重視廣義之財,例如:健康、智慧、人緣、能力、信用、口才、聲望、名譽、成就、曆史、人格、道德等。這些無形的財富比之有形的財富更好。佛教不但重視私有的財富,尤重共有的財富,例如:道路、公園、河川等公共設施,以及花草樹木、日月星辰、天地萬物的生態維護等;並且主張以享有代替擁有、以智慧代替金錢、以滿足代替貪欲、以思想代替物質,發揮普世的觀念,建設共有的胸懷。

  

  也就是說,佛教認爲真正的財富,不一定是銀行裏的存款,也不一定是指土地、房屋、黃金、白銀,這些都是五家所共有,個人無法獨得;人生唯有佛法、信仰、慈悲、發心、滿足、歡喜、慚愧、人緣、平安、健康、智慧等,才是真正的財富。

  

  佛教對于現世的財富,認爲要想廣聚財富,必須平時養成儲蓄的習慣,有了收入,能少分少分累積,猶如蜜蜂勤勉地在花叢中穿梭采集花蜜,點滴儲藏,醞釀成蜜而富足。因此,《中阿含經》告訴我們:「積財從小起,如蜂集衆花;財寶日滋息,至終無損耗。」

  

  此外,佛教對于財富的看法,首先以「因緣果報」說明財富的獲得,應從培福修德、廣結善緣而來,並且「要能運用財富,而不爲財富所用」;尤其本著六和僧團的精神,重視「利和同均」,十分合乎現代人共有、共榮、共享的觀念。

  

  佛教對錢財的看法是「非善非惡」,佛教並不完全否定錢財,黃金是毒蛇,黃金也是弘法修道的資糧。根據經典記載,佛教的信衆中不乏大富長者,如須達長者「布施精舍」(《分別功德論》)、毗舍佉「四事供養」(《四分律》)等,都受到佛陀的贊美。因此,佛教不能過分倡導貧苦思想,因爲樸素淡泊用來自我要求是道德,用來要求別人則爲苛刻。

  

  金錢不但是學道的資糧,也是一切佛化事業的基礎。佛學院、禅堂、念佛堂、學校、醫院、電臺、雜志社等,都需要金錢才能推動。所以,金錢並不完全是毒蛇,佛經所謂「淨財」、「善財」、「聖財」,只要能善用金錢來弘法利生,其功德比裝窮學道更大,更有意義,更有智慧。

  

  因此,學道並不一定要貧窮才是有道心;大乘佛教主張個人可以清茶淡飯,所謂「叁衣一缽」、「衣單二斤半」、「頭陀十八物」,但是寺院團體不能不要財富。自古寺院建築,朱檐碧瓦,雕梁畫棟,富麗莊嚴;亭臺樓閣、廊院相接,重重疊疊,幽遠深邃,因此有謂「佛門淨土」,佛門其實就是一個清淨莊嚴的世界,一個安樂富有的世界。

  

  是以人間佛教應該重新估定財富的價值,只要是合于正業、正命的淨財,應是多多益善;只要能對國家民生、對社會大衆、對經濟利益、對幸福快樂生活有所增益的事業,諸如農場、工廠、公司、銀行等,佛教徒都應該去做。因爲有錢並不可恥,貧窮才會招來罪惡。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八、福壽觀(擁有之道)

  多福多壽是人生在世普遍的希求,如何求得大富大貴、長命百歲,這是世人共同的願望。但是福壽往往很難兼得,有人富可敵國,卻英年早逝,無福享受,有人老耄長壽,卻一生窮苦潦倒。欲得福壽綿延,必須福德因緣具足,才能增廣福壽,綿延無量。

  

  如何培植福壽的因緣呢?依佛教的看法,福壽不是上天所賜,不是他人給予,而是自己的業力感得,所謂自作自受,自己的淨行善業能爲自己帶來無盡的福壽,自己的劣行惡業也會斷絕福壽的因緣,糟蹋自己的幸福。佛教所講的五戒,不偷盜就能擁有福報,不殺生就能永保長壽,因此遵守佛教的五戒,就能得到福壽。

  

  《八關齋經》也說,受持八關齋戒,「福不可稱計」。《法句經》則說:「能善行禮節,常敬長老者;四福自然增,色力壽而安。」《法苑珠林》也告訴我們,如果實踐七種布施法門,可以獲得無量的福壽:一設立佛像僧房。二種植樹木果園。叁常施醫藥救病。四打造船只渡人。五建設橋梁道路。六點燈鑿井施茶。七建造浴廁便民。《大教王經》更說:「欲得福祿,欲得長壽,福慶增盛,果報圓滿者,應當作善,莫損僧寶,不滅法寶,不除佛寶。所得王位亦不動搖,所作大臣亦不損壞,所得人身延年益壽。」叁寶、父母、師長、弟子、病人、急難、根缺、百苦,都是我們生長福壽的福田。

  

  此外,古德說:

  心好命又好,富貴直到老;命好心不好,福祿變禍兆。

  心好命不好,轉禍爲福報;心命俱不好,遭殃且貧夭。

  心可挽乎命,最好存仁道;命實造于心,吉凶惟人召。

  信命不修心,陰陽恐虛矯;修心一聽命,天地自相保。

  

  一切的福壽果報都離開不了心地的修持,心地純善,平時又能與人結緣,培植福壽的因緣,自然富貴隨身,長命百歲。存心險惡,雖然能夠左右逢源,享受一時的快樂,但是轉瞬間就變成災難禍殃。譬如搶劫偷竊別人的財富,雖然得到短暫的欲樂,但是卻埋下日後服刑受苦的惡因,好比以舌頭舐食劍上的蜂蜜,雖然嘗到甜美的蜂蜜,卻把舌頭也割傷了。因此雖然眼前因緣不具足,只要宅心仁厚,心存慈悲,有一天災禍也會轉變成幸福。

  

  求福添壽的因果之道固然經中多所明示,然而社會上一般人總認爲要長壽多福,應該向神明、菩薩、佛祖祈求,把信仰建立在貪求、餍取的層次上。其實《法句經》說:「祭神以求福,從後觀其報;四分未望一,不如禮賢者。」福壽並不是有求必得的,如果自己不去培植福壽的因緣,福壽是不會憑空降下的。所謂「生天自有生天福,未必求仙便成仙」,自己不努力去自求多福,而把一切的責任完全推諸于神明佛祖的身上,如此不合乎因果道理,正如把一塊沈甸甸的石頭放置在水中,卻違反常理的希望石頭不要沈入水底;相…

《人間佛教的藍圖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