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反的,《龍舒增廣淨土文》說:「現世多爲吉善則增福壽,……現世多爲罪惡則減福壽。」如果我們所作所行合乎因果法則,應該享有福壽的果報,龍天神明也無法一手遮蔽,抹殺我們所應享有的果報,正如浮蕩在水面上的熱油,縱然有人祈求說:「油呀!油呀!請你沈下去吧!」油是不會和他相應沈澱水底的。因此福壽的獲得,是別人無法操縱的,即使神明也不能掌握我們的生死禍福,一切都取決于我們自己是否努力去播種福壽的種子。
福壽具足雖是世人普遍的願望,尤其「五福臨門」--福祿壽財喜這五福齊降門庭,更是一般人心目中所企盼的幸福。然而果真擁有這五福,人生就美滿無憾了嗎?人生的幸福快樂就僅僅止于這五福的獲得嗎?其實世間一切都是有爲法,福壽本身有時也有它們的缺陷,不是無漏究竟的。舉例說,一般人常欣羨別人說:「你真有福氣!」有「福」就會有「氣」!福是伴隨著氣一齊而來的。譬如兒女成群,兒女所帶來的閑氣也不在少數,幼小時擔心他身心的成長;長大了憂心他能否成龍成鳳;即使成家立業了,還要挂心他家庭是否美滿、事業是否順利?如果遇到不肖子弟,操心的事就更多了!兒女多,福氣多;錢財多,福和氣也如影隨形接踵而至。錢財多,有時固然可以享受聲色之娛,但是錢財有時也會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煩惱,何況周轉不靈時,銀行叁點半那種焦慮的滋味,如同烈火焚身一樣難忍。
福和氣如身影一般關系非常密切,壽和老也焦不離孟、孟不離焦,無法分開。如平時我們也常聽到有人說:「祝你長命百歲」,甚至說「願你活到一百二十歲」。
活到一百二十歲的人瑞也許是人人羨慕的對象,但是一個人如果真的活到一百二十歲,也許他一百歲的兒子已經壽終了,八十歲的孫子也逝世了,甚至六十歲的曾孫也撒手塵寰,一個須發皤皤的老人活得這麼長久就爲了要爲兒孫送葬?這樣的一百二十歲,生命的意義究竟在哪裏?
所以,佛教認爲世間上的福壽並不究竟,不是我們所要追尋的目標;不過佛教也並非排斥對福壽的追求。只是佛教主張「求福當求智慧福,增壽當增慈悲壽」。只有福報,沒有智慧,就如獨輪難行,單翅難飛,必須融合了智慧的福報才能功行圓滿,有了智慧的福報,才能運用智慧把自己的福報回饋給一切衆生。同樣的,只有長壽而不知行善,這種長壽對衆生而言,沒有存在的意義。因此我們應該追求的是智慧福、慈悲壽。
說起壽命,人的生命,這一期過了,還有下一期,甚至有無限期的生命;正如花果萎謝了,只要留下種子,就會有第二期的生命、第叁期的生命,乃至無量無限期的生命。也就是說,人的軀體是有爲法,是有生有滅的;但是生命、心靈是無爲法,可以無量壽。所以,求壽當求「無量壽」。
「無量壽」是阿彌陀佛的名號;阿彌陀佛不但「無量壽」,又稱「無量光」。無量壽是超越了時間;無量光是超越了空間。如果我們能把自己的精神、智慧、貢獻,都流入到無限的時空中,我們不就是「無量壽」了嗎?因此,人除了珍惜肉體上的壽命之外,更應該留下:
(一)事業的壽命 開創事業,造福邦梓,澤被社會人群,譬如創建公司、工廠,一經營就是幾十年,甚至百年老店,不但本身投注畢生的歲月,子子孫孫繼承不辍,就是一種事業上的壽命。
(二)文化的壽命 人類生命的可貴,就在于文化的傳遞,祖先的嘉言懿行、曆史的經驗軌迹,都是我們文化的寶貴財産,如中國文化史上的文物、典籍,乃至佛教叁藏十二部的經典結集,都是後世佛弟子要珍惜的文化壽命。
(叁)言教的壽命 古人所謂立德、立功、立言,古今聖賢的珠玑教谕,讓後代的人不斷的沿用,他們的教言是人類智慧的遺産、文化的寶庫。透過古人的著書立說,傳之其人,文化得以薪火相傳的綿延下去,言教上的壽命是超越時空,是和心靈交會的生命。
(四)信仰的壽命 中國人非常注重傳宗接代的觀念,事實上,不僅肉體壽命要傳遞,事業的壽命要接棒,信仰的壽命更要代代相傳,燈燈相續,世世代代皆爲正信的佛弟子,續佛慧命,就是信仰的壽命。
(五)道德的壽命 古人說「典範在宿昔」,中國曆代的聖賢舍身成仁、殺身取義,道德的馨香遺留千古,後世緬懷,這就是「立德」的完成。
(六)智慧的壽命 智慧的壽命是解脫的、清淨的生命,它包含歡喜、無私、慈悲、智慧的無量功德;無盡知識的寶藏,是佛弟子應該努力體證與完成的生命。
(七)功德的壽命 信衆在寺院中建殿堂、造寶橋、裝佛像、印經書、植草木、供道糧等功德,留在道場中的是後人緬懷的事迹,子孫引以爲傲的福德。僧衆遺留在寺院中的功德是修持道行的潛移默化,除了升華一己的生命,更是長養後學修道者的信念,這種純粹無所得,又無所不得的功德是永恒的壽命。
(八)共生的壽命 佛教中根深蒂固的惜福、惜緣等觀念,用之于今日,就是愛護地球、注重環保、珍惜資源。讓共生的環境、因緣能夠持續,使互存的時空、條件得以綿延,俾令子孫後代在地球上能獲得安樂、幸福、自在的共生壽命。
孔子說:「朝聞道,夕死可矣!」生命的意義,不在屍位素餐,而在于明理達道,于世有益。因此《法句經》說:「若人壽百歲,不知大道義;不如生一日,學推佛法要。」世間上的壽命縱然如彭祖活到八百那樣長壽,最後仍然免不了生老病死的現象;世間上的福樂縱然貴如帝王一般希有,終究歸于生滅幻空。因此,我們追求福報要追求生生世世的永久福報,而不要追求一世一時的短暫福報,如《金剛經》所言,一生一世的幸福是有限、有量、有盡、有爲、有漏;永久的幸福是無限、無量、無盡、無爲、無漏,是盜賊不能偷、水火不能侵,是永恒不缺失的幸福。
有人說:「人生七十古來稀」;張群說:「人生七十才開始」。人的一生當中,即使你活了一百二十歲,你擁有家財萬貫,但你究竟真正「擁有」多少?又「享有」多少呢?在時間上,即使你「擁有」人生百歲,但是你可曾「享有」幾時的清閑?在空間上,你「擁有」華屋美廈千萬間,但是你可曾「享有」多少個清酣無夢的睡眠嗎?在人間裏,你「擁有」家人,家人是你的嗎?你「擁有」許多事業,那些事業都能靠得住嗎?所以,世間上你所「擁有」的,不一定都能爲你所「享有」;不是你所「擁有」的,也並不代表你就不能「享有」它!
因此,人的生活,重要的是要過得自在、歡喜。日常生活要有規律秩序,早睡早起,有一定的作息;心情要保持安和愉快,不輕易鬧情緒,不隨便發脾氣;要把自己忙碌起來,忙碌于學習新的知識技能,忙碌于事業的創造,忙碌于服務社會人群,忙碌于自我生命的提升,把自己的生活充實起來,讓煩惱沒有一絲空隙可乘,如此自可享受放曠逍遙的歡樂人生!
總之,人到世間上來,除了要把握時間、爭取時間、利用時間多做有益社會人群的事,以延長時間上的壽命以外,更應該努力創造美好的語言壽命、芬芳的道德壽命、顯赫的事業壽命、不朽的文化壽命、堅定的信仰壽命、清淨的智慧壽命、恒久的功德壽命、互存的共生壽命,如此才是真正擁有了福德與長壽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九、保健觀(醫療之道)
世間上最寶貴的不是金錢、名利,也不是權勢、地位,世間上最寶貴的是健康,有了健康,才能享受幸福的人生。因此一個人盡管事業有成,家財萬貫,僮仆成群,大廈千間,如果沒有健康的身體,一切都不是我的,所以平時注重身心的保健,這是人生重要的課題。
然而「諸法因緣生,諸法因緣滅」,在緣起緣滅的世間,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現象,尤其人吃五谷雜糧,難免會有生病的時候。《佛醫經》中提到,人會生病的原因有:久坐不食、過度疲勞、飲食無節製、憂愁、縱欲、瞋恚、忍大小便、忍呼吸、忍放氣等等。
《清淨道論》指出引起疾病的原因有八,即:風、痰、飲食不調、業、外傷、非人、鬼、魔所致。
《摩诃止觀》提到造成疾病的原因有六種,即:四大不調、飲食不節、坐禅不調、鬼神得便、魔神所擾、惡業所起。前叁種因素引起的病,只要改善飲食,不受病菌感染,即可治愈;後叁者則與患者自身的業力相關,必須藉由拜佛禮忏修福,才能減輕病苦。
總結說來,致病的原因不外乎下列二種:
(一)四大不調 人身是由四大假合而成,《南海寄歸內法傳》卷叁雲:「凡四大之身有病生者,鹹從多食而起,或由勞力而發。」《小止觀》說,人身四大各能生一百零一病,合生四百四種,即一切身病的總稱。其中,地大病相爲身體沈重,堅結疼痛;水大病相爲飲食不消,腹痛下痢;火大則會全身發熱,大小便不通;風大會引起肺悶,氣急嘔吐。
(二)貪瞋癡毒 外在的四大不調固然是致病的因素,內在的貪、瞋、癡叁毒更是引發各種疾病的主因。《維摩诘經》說:「今我此病,皆從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。」衆生因爲執著了我相,所以才産生煩惱和疾病。《大智度論》卷十四雲:「瞋恚其咎最深,叁毒之中,無重此者;九十八使中,此爲最堅;諸心病中,第一難治。」
智者大師認爲:沈迷色境的人多半會生肝病,貪享聲音的人多半會生腎病,貪愛香氣的人多半會生肺病,貪圖口味的人多半會生心病,眷戀觸覺的人多半會生脾病。可見凡事以中道爲宜,否則貪圖睡眠容易造成惛沈;貪求美味,吃過多的高脂、高醣的食物,容易引起諸多慢性病;缺乏運動、噪音過高等,容易造成現代人的文明…
《人間佛教的藍圖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