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人间佛教的蓝图(上)▪P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秩序,我们的家庭才能更加美满。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七、财富观(理财之道)

  人生在世,必须有正当的事业,透过勤奋经营,使得衣食丰足,生活安定,然后才能从事种种的善事,此即所谓「衣食足,然后礼乐兴」也。

  

  然而过去原始佛教的行者大多不重视财富而重清修,他们追求朴素淡泊的生活,倡导清贫思想,认为简朴才是修行,淡泊才是有道。其实从大乘佛教的经典来看,例如《阿弥陀经》的极乐世界,黄金铺地,宫殿楼阁皆为七宝所成,极尽庄严堂皇;菩萨莫不宝冠顶戴,璎珞披身,富贵无比。因此,修学佛法不一定要以穷苦为清高。只要「平直正求」,佛教鼓励在家信众可以荣华富贵,可以营生聚财,如《大宝积经》说:「在家菩萨,如法集聚钱财封邑,非不如法。」而且有了财富以后要「给事父母妻子,给施亲友、眷属、知识,然后施法」。意思是说,在家营生,要积聚有道,要合乎八正道的正业与正命,如《杂阿含经》说:「营生之业者,田种行商贾,牧牛羊兴息,邸舍以求利。」只要能将本求利,勤劳赚取,无论是农牧收成,或是经商贸易、企业经营、投资生息所得等等,都是佛教所认可的经济营生。

  

  反之,非法所得的财富,例如:窃取他物、违法贪污、抵赖债物、吞没寄存、欺罔共财、因便侵占、藉势茍得、经营非法、诈骗投机、放高利贷等,则为佛教所不许。

  此外,举凡违背国法,譬如贩卖毒品、转卖人口的职业,或者违反佛法的不当工作,例如屠宰、酒家、赌场等,都在禁止之列,也就是和佛教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吸毒等根本大戒触逆的职业,都是佛教所不允许。

  

  在《中阿含经》里也有提到取财有六种非道,不可为之,即:(一)种种戏求财物者为非道,如赌博、竞胜、比武等皆是。(二)非时行求财物者为非道,非时行是指昼夜颠倒,不顾家庭眷属,如玩弄娼妓,不务正业,即世间的浪荡子。(三)饮酒放逸求财物者为非道,酒能乱性,饮酒的人必多放逸,不事生产。(四)亲近恶知识求财物者为非道,指亲近恶友不但不能得财,反而有倾家荡产,甚至丧命的灾祸。(五)常喜妓乐求财物者为非道,指性好歌舞娼妓,任意浪费。(六)懒惰求财物者为非道,指性好游荡,不喜作业,凡寒热饥饱都有借口,不肯作事。

  

  以上六种皆是消耗财物不能生产,不但现世劳神丧财,身败名裂,而且来生堕苦趣,失人身,所以说是非道,亦即非人伦善道也。

  

  有了金钱财富,还要懂得怎样处理自己的财富,这才是重要的课题。在《杂阿含经》里面有一首偈语说:「一分自食用,二分营生业,余一分藏密,以拟于贫乏。」意思是说:假如你每一个月有十万元的收入,你应该拿出四万元来经营事业;两万元做为家庭生活所需;两万元储蓄以应不时之需;剩余之两万元用以布施,回馈社会,救济贫乏。

  

  此外,在《大宝积经》中,佛陀以波斯匿王为例,告诉我们财富处理的方法。因为波斯匿王已经不需要为生活计算,因此他处理的方法是分作三分,三分之一用来供养宗教,三分之一用来救济贫穷,三分之一用来奉献给国家作为资源。

  

  在《般泥洹经》中,对财富的处理方法则说,除了生活所需之外,分为四分,一分供养父母妻子,一分补助仆佣属下,一分施给亲属朋友,一分奉事国家沙门。

  说到财富,财富有狭义的财富,有广义的财富;有有形的财富,有无形的财富;有现世的财富,有来世的财富;有个人的财富,有大众的财富;有物质的财富,有精神的财富;有一时的财富,也有永久的财富。

  

  佛教不但重视一时的财富,更重视永久的财富;不但重视现世的财富,更重视来生的财富。佛教不但重视狭义的金钱财富,尤其重视广义之财,例如:健康、智慧、人缘、能力、信用、口才、声望、名誉、成就、历史、人格、道德等。这些无形的财富比之有形的财富更好。佛教不但重视私有的财富,尤重共有的财富,例如:道路、公园、河川等公共设施,以及花草树木、日月星辰、天地万物的生态维护等;并且主张以享有代替拥有、以智慧代替金钱、以满足代替贪欲、以思想代替物质,发挥普世的观念,建设共有的胸怀。

  

  也就是说,佛教认为真正的财富,不一定是银行里的存款,也不一定是指土地、房屋、黄金、白银,这些都是五家所共有,个人无法独得;人生唯有佛法、信仰、慈悲、发心、满足、欢喜、惭愧、人缘、平安、健康、智慧等,才是真正的财富。

  

  佛教对于现世的财富,认为要想广聚财富,必须平时养成储蓄的习惯,有了收入,能少分少分累积,犹如蜜蜂勤勉地在花丛中穿梭采集花蜜,点滴储藏,酝酿成蜜而富足。因此,《中阿含经》告诉我们:「积财从小起,如蜂集众花;财宝日滋息,至终无损耗。」

  

  此外,佛教对于财富的看法,首先以「因缘果报」说明财富的获得,应从培福修德、广结善缘而来,并且「要能运用财富,而不为财富所用」;尤其本着六和僧团的精神,重视「利和同均」,十分合乎现代人共有、共荣、共享的观念。

  

  佛教对钱财的看法是「非善非恶」,佛教并不完全否定钱财,黄金是毒蛇,黄金也是弘法修道的资粮。根据经典记载,佛教的信众中不乏大富长者,如须达长者「布施精舍」(《分别功德论》)、毗舍佉「四事供养」(《四分律》)等,都受到佛陀的赞美。因此,佛教不能过分倡导贫苦思想,因为朴素淡泊用来自我要求是道德,用来要求别人则为苛刻。

  

  金钱不但是学道的资粮,也是一切佛化事业的基础。佛学院、禅堂、念佛堂、学校、医院、电台、杂志社等,都需要金钱才能推动。所以,金钱并不完全是毒蛇,佛经所谓「净财」、「善财」、「圣财」,只要能善用金钱来弘法利生,其功德比装穷学道更大,更有意义,更有智慧。

  

  因此,学道并不一定要贫穷才是有道心;大乘佛教主张个人可以清茶淡饭,所谓「三衣一钵」、「衣单二斤半」、「头陀十八物」,但是寺院团体不能不要财富。自古寺院建筑,朱檐碧瓦,雕梁画栋,富丽庄严;亭台楼阁、廊院相接,重重叠叠,幽远深邃,因此有谓「佛门净土」,佛门其实就是一个清净庄严的世界,一个安乐富有的世界。

  

  是以人间佛教应该重新估定财富的价值,只要是合于正业、正命的净财,应是多多益善;只要能对国家民生、对社会大众、对经济利益、对幸福快乐生活有所增益的事业,诸如农场、工厂、公司、银行等,佛教徒都应该去做。因为有钱并不可耻,贫穷才会招来罪恶。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八、福寿观(拥有之道)

  多福多寿是人生在世普遍的希求,如何求得大富大贵、长命百岁,这是世人共同的愿望。但是福寿往往很难兼得,有人富可敌国,却英年早逝,无福享受,有人老耄长寿,却一生穷苦潦倒。欲得福寿绵延,必须福德因缘具足,才能增广福寿,绵延无量。

  

  如何培植福寿的因缘呢?依佛教的看法,福寿不是上天所赐,不是他人给予,而是自己的业力感得,所谓自作自受,自己的净行善业能为自己带来无尽的福寿,自己的劣行恶业也会断绝福寿的因缘,糟蹋自己的幸福。佛教所讲的五戒,不偷盗就能拥有福报,不杀生就能永保长寿,因此遵守佛教的五戒,就能得到福寿。

  

  《八关斋经》也说,受持八关斋戒,「福不可称计」。《法句经》则说:「能善行礼节,常敬长老者;四福自然增,色力寿而安。」《法苑珠林》也告诉我们,如果实践七种布施法门,可以获得无量的福寿:一设立佛像僧房。二种植树木果园。三常施医药救病。四打造船只渡人。五建设桥梁道路。六点灯凿井施茶。七建造浴厕便民。《大教王经》更说:「欲得福禄,欲得长寿,福庆增盛,果报圆满者,应当作善,莫损僧宝,不灭法宝,不除佛宝。所得王位亦不动摇,所作大臣亦不损坏,所得人身延年益寿。」三宝、父母、师长、弟子、病人、急难、根缺、百苦,都是我们生长福寿的福田。

  

  此外,古德说:

  心好命又好,富贵直到老;命好心不好,福禄变祸兆。

  心好命不好,转祸为福报;心命俱不好,遭殃且贫夭。

  心可挽乎命,最好存仁道;命实造于心,吉凶惟人召。

  信命不修心,阴阳恐虚矫;修心一听命,天地自相保。

  

  一切的福寿果报都离开不了心地的修持,心地纯善,平时又能与人结缘,培植福寿的因缘,自然富贵随身,长命百岁。存心险恶,虽然能够左右逢源,享受一时的快乐,但是转瞬间就变成灾难祸殃。譬如抢劫偷窃别人的财富,虽然得到短暂的欲乐,但是却埋下日后服刑受苦的恶因,好比以舌头舐食剑上的蜂蜜,虽然尝到甜美的蜂蜜,却把舌头也割伤了。因此虽然眼前因缘不具足,只要宅心仁厚,心存慈悲,有一天灾祸也会转变成幸福。

  

  求福添寿的因果之道固然经中多所明示,然而社会上一般人总认为要长寿多福,应该向神明、菩萨、佛祖祈求,把信仰建立在贪求、餍取的层次上。其实《法句经》说:「祭神以求福,从后观其报;四分未望一,不如礼贤者。」福寿并不是有求必得的,如果自己不去培植福寿的因缘,福寿是不会凭空降下的。所谓「生天自有生天福,未必求仙便成仙」,自己不努力去自求多福,而把一切的责任完全推诸于神明佛祖的身上,如此不合乎因果道理,正如把一块沉甸甸的石头放置在水中,却违反常理的希望石头不要沈入水底;相…

《人间佛教的蓝图(上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